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12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痛悼“摩西婆婆”张瑞兰老人

  痛悼张瑞兰老人
  乙巳年甲申月癸亥日卯时,晨光熹微,晓风轻拂,张瑞兰老人如一枚历经霜华的秋叶,静静地走完了百年人生旅程。没有病痛的缠绵纠缠,没有子女的奔波劳碌,就连那句未说出口的道别,也轻得似晨雾里的叹息。彼时,她身着二十年前亲手缝制的宝蓝色寿衣,在兄嫂家的堂屋里,以最温柔的姿态,与这人世间作了最后的诀别。
  张瑞兰老人生于丙寅虎年,一生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她常向儿孙们追忆过往:民国年间裹脚时的锥心之痛,抗战岁月里逃难的仓皇与不安,解放那天全村人敲锣打鼓的欢欣雀跃。她曾在大炼钢铁的烟火中磨砺筋骨,在文革的风暴里坚守心底的良知;曾在西北荒漠的风沙中浇灌青春,在大集体的田埂间丈量岁月的长度。从分田到户时的新生活,到改革开放后的好日子,再到信息时代的快节奏,社会每一次巨变、生活每一段转折,她都以豁达的姿态欣然接纳。那份心满意足的平和、历经风雨的坚毅、操持家务的勤劳与智慧,早已化作刻骨的思念,深深镌刻在儿女子孙的心田。
  2008年,张瑞兰老人的丈夫离世后,子女便将她接到城里同住,偶尔她也会回老家乡间小住。便是在那段时光里,八十余岁的她,竟拾起孙辈闲置的水彩笔,在晨光熹微的窗前,画起了记忆里的花鸟虫鱼。笔下的荷花摇曳生姿,蝴蝶翩跹似要飞出纸页,寒梅傲雪更显风骨——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美好,都在她的笔尖重新绽放。此后十八载,她笔耕不辍,创作了数百幅水彩画,颜料染红了指缝,却从未冲淡她对生活的热爱。当她的画作在亲友间传扬,甚至登上《中国商界》刊物,她也只是笑着摆摆手:“这老了老了,倒误打误撞成了‘文化人’。”后来,其作品《中国梦·共建繁荣》更入选“决胜齐鲁”山东省决战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以稚拙纯朴的画风,展现出最本真的祥和之美,她也因此被赞为“东方摩西婆婆”,成为民间艺术里一道动人的风景。
  乙巳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张瑞兰老人的百岁寿宴仿佛还在眼前。四世同堂的欢声笑语绕梁,她端坐主位,银发梳得一丝不苟,自己夹菜啜饮,精神矍铄。那日,她特意与每个小家庭、每位亲友一一合影,眉眼间满是慈爱——如今再忆起,那竟像是老人早已备好的、与世界温柔告别的纪念。谁能料到,仅仅一个月后,闰六月二十九日的清晨,她还如常起身,唤嫂嫂为自己做一碗蛋茶,却终究没能等到那碗热气腾腾的温暖,便悄然闭上了双眼。
  张瑞兰老人走了,带着属虎人的威仪与温厚,带着百年沧桑沉淀下的澄明通透。她一生未沾过多药物,三餐从未间断,就连离去,也保持着生命最后的尊严——这份从容与体面,何尝不是她一生行善积德修来的大福报?其女凭所学择吉知识查阅黄历,竟发现老人的“头七”“百日”“周年”等所有祭奠日,皆是黄道吉日,天德、青龙、明堂、玉堂等祥瑞名号相伴。想来,这便是上天对这位一生向善的老人,最后的礼赞。
  头七那日,纸灰在风中轻轻打转,儿孙们忽然读懂:张瑞兰老人从未真正离开。她活在那碗细如发丝的手擀面里,是她曾为子女操劳的烟火气;活在每幅水彩画的笔触里,是她对生活永不褪色的热爱;更活在“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生活”的叮嘱里,是她留给后辈最珍贵的人生箴言。她用百年光阴,完美诠释了何为“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慈云虽已西去,爱意永留人间。愿张瑞兰老人在另一个世界里,仍能执起心爱的画笔,画一片没有离散的桃花源,自在徜徉。她的儿孙们,亦会带着她赐予的坚韧与善良,在人世间好好行走,直到与她在时光的另一端重逢。
  如今,张瑞兰老人的画作被儿孙们精心装裱,挂在各家的厅堂里。每逢节日,孙辈们总会围在画前,听父辈讲述画里藏着的、关于老人的故事。她用一生告诉世人:真正的美好,从不依赖华丽的外表;真正的艺术,源自对土地的眷恋、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人间至善至美的坚守。
  鹤驾西归晓色凉,百年丰华印寿长。
  慈怀不扰儿孙累,美誉堪称日月芳。
  彩笔生花描岁暖,铁肩担道砺心刚。
  今朝纸墨随风起,犹带荷香绕画堂。
  张瑞兰老人千古!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报道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