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文正公王曾世系考
东院诗礼
北宋名相王曾(978-1038),“连中三元”状元及第,先后仕于真宗、仁宗两朝,官至宰辅之位,获赠“侍中”之衔,谥号“文正”。他在政治操守上坚守正道,在学术造诣上颇有建树,堪称后世之楷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历史人物,其世系源流却因相关文献记载的缺失,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议,成为宋代士族研究中一个极具典型性的个案。泉州三王祠编撰的《泉州开闽王氏通谱》,以及南安四都明弘治年间编纂的《桐城王氏族谱》,均明确记载王曾为开闽武肃王王审邽的六世孙。对于这一记载,山东的学者们并无异议。但是,福建本地的一部分学者却以笃定的口吻对此表示质疑,甚至有人怀疑泉州开闽王氏存在攀附历史名人的嫌疑。然而,这些质疑者却未能拿出确凿的反证,由此形成了“有谱无证”与“无谱强辩”的学术对峙局面。在深入探究王曾的世系源流是否与泉州开闽王氏存在关联这一问题时,我广泛查阅了《新唐书》《宋史》以及福建、山东、河南等地的地方志文献达数十部之多。同时,还结合《王文正公曾行状》《文正公墓志铭》《王曾传》《桐城王氏族谱》《泉州开闽王氏通谱》等众多文献资料展开细致分析。其中,南安四都开闽王氏的《桐城王氏族谱》,系四都马坂第十世祖王尚珪于明弘治元年基于南宋祖谱编撰,是泉州地区现存编撰年代较早的“开闽王氏祖谱母本”之一。在深入探析的过程中,我发现泉州《桐城王氏族谱》所记载的世系源流、家族迁徙、墓葬等信息,相对完整且详尽。反观王曾的《行状》《墓志铭》《传记》等官方文献,针对其上三代祖考妣信息的描述,却存在诸多错误之处。是错误记载,或许是为刻意掩饰某些历史而采用的饰讳笔法。王曾与泉州开闽王氏之间究竟是否存在世系宗支关系呢?接下来,我将采取直观剖析方式,以世系顺序为脉络,逐一展开深入分析。
1、王曾的先祖《王氏族谱》载,太原王氏源自周姬,始祖乃周灵王之太子晋(子乔),王曾则其第五十三世孙。太原王氏一族名人辈出,秦有王翦、王贲、王离等名将,汉晋有王祥、王览、王衍、王导、王羲之等名士大家。西汉年间,太原王氏一族分支琅琊,自此繁衍生息,渐成汉晋时期的门阀士族。尤以琅琊王氏为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盛誉,堪称东晋一朝首屈一指的顶级门阀士族。谱牒记载,世系脉络清晰,传承有序。《王文正公曾行状》亦记:“王氏以爵祖于周(即,太原王氏源自周姬),至东汉霸(东汉成为门阀世家),始居太原,别族支居琅琊及祁,皆为望姓。而太原者尤着(都以“太原王氏”着称于世),世世有子不绝。公即太原人也。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行状》中有关先祖世系分支的描述与《王氏族谱》记载的信息完全相符。着重说明:“其先旅于无棣,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这段。1925版《无棣县志》记载:“东南至蓬莱,北至天津,横渡山海关等处,可一帆而至,旧为运粮径道,商舶辐辏,轮船往来,沿海渔铺,舟以千计。鱼盐之利,泛衍饶益,民以溯殖焉。”无棣,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渤海郡无棣县。唐时,属棣州、沧州(景城郡),五代时期属河北道沧州。无棣县的埕口镇古码头,是两汉至唐宋的通海入陆要津。《新五代史·闽世家》载:“是时,杨行密据有江淮,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莱朝贡于梁。”五代时期,东南沿海至中原的陆路因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导致交通阻塞。东南到中原朝贡、商贸,要么绕道赣州至湘楚再北上至中原;要么走海路,即从福州的甘棠港或泉州的刺桐港出海一路北上,到达山东沿海的登州、莱州等地的码头登陆再转陆路。北宋初年,王传懿、王克父子从福建到山东赴任,很有可能走的便是这条航海路线,并在无棣登陆。《行状》中“先祖旅于无棣”的说法,或许正是源于此。“唐末屡徙,晋避地青社,遂家。”根据族谱与历史文献的翔实记载,唐代中晚期至宋初,王曾的先祖确实历经过多次迁徙。王曾的第四十三世祖王方庆(字綝,唐武周时期官至丞相),其五子王晔出任光州固始令,携家族自长安辗转迁至河南光州固始县。经五世繁衍,至王潮三兄弟,于唐光启元年(885年)率宗族乡民南下入闽,在八闽大地开枝散叶。北宋建隆年间(960-963年),王传懿奉诏改授卫曹州刺史(今山东菏泽),又自福建泉州北迁齐鲁。至宋雍熙三年丙戌(986年),王克承父荫补任山东青州益都县尉,最终携家眷定居于青州府城。自此,王氏家族跨越三百载、经历多次迁徙,终在齐鲁大地扎下深根,续写着新的传奇篇章。《墓志铭》亦有记载,“公字孝先,由逸民霸飞天汉,显基素德支裔,屡徙今为青州益都着姓。”这段史料记载暗含多重深意:其一,刻意追溯王曾先祖为隐逸高士,借修仙太子王子乔的传说赋予其血脉超凡脱俗的色彩,暗喻王氏乃天潢贵胄之后;其二,通过强调汉晋时期王氏崛起为执掌朝政的门阀士族,彰显其家族根基深厚、世代簪缨的显赫地位;其三,又以“素衣门第”“家风俭朴”之辞,塑造其出身寒微、毫无政治依傍的清流形象,形成与前述的微妙反差;更耐人寻味的是,记载中隐去五代时期与闽国宗室的关联,转而强调经多次迁徙后定居青州益都,最终跻身当地望族。这种叙事策略,实为掩盖王曾家族与闽国宗室的渊源,将家族历史重构为白手起家、逐步显达的典范。
2、王曾的曾祖父《王氏族谱》记载,王曾的曾祖父为王继崇,字伯天,泉州刺史王审邽之孙、王延彬之子。初拜泉州采访使,官至检校左仆射,权判泉州、加检校司空太保、琅琊郡开国男,卒于位。娶郝氏,封清源郡夫人。生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戊辰四月十三日卯时,卒于后周广顺二年壬子(公元952年)三月初二日酉时,葬于南安县二十二都河歌里凉峰山之中。《行状》记载,王曾的曾祖父为王铎,累赠太师、尚书令、中书令、越国公。查阅相关文史资料,晚唐至五代十国时期,被累赠为太师(唐称司空)的“王铎”仅有一人。据《新唐书·王铎传》记载:“王铎乃山西太原晋阳人,866年任平章事,871年拜司徒,唐中和四年(884年)徙义昌节度使。途经魏州时,不幸遭乐彦祯之子乐从训与李山甫合谋,于高鸡泊遇伏,王铎及家属吏佐三百余人皆遇害。”显然,此王铎与王曾的曾祖父身份完全不相符。在唐宋爵号授封的规制中,祖籍地望、郡望渊源或仕宦履历往往是决定封爵的重要依据。开闽王氏第三代王继崇,其官至司空太保、泉州刺史,朝廷以其先祖郡望“琅琊”为凭,特封“琅琊开国男”,此举完全契合当时“以地望彰门第”的封爵惯例。反观《行状》所载,王铎获赠“越国公”爵号,难免令人推测是否暗含其与“闽越”世系或任官闽地的关联。然而《行状》又明确记载王铎出身青州普通士族,家族谱系与闽越毫无渊源,仕宦履历亦未涉足东南。这种祖籍、履历与封爵地望的错位,使得“越国公”之封既突破了唐宋封爵“以实迹为据”的常规,又为后世留下了关于其爵号来历的未解之谜。五代十国后期,闽国深陷宗室内斗不止,王审知子孙为夺权位互相倾轧,将三王(王潮三兄弟)时期苦心经营的基业毁于一旦,“伪闽”之讥由此成为后世对闽国政权的定评。虽王审邽这一支后裔始终置身事外,未沾染这场宗室内斗。然作为闽国宗室后裔,王曾在入仕后或出于政治考量,对先祖名讳进行“饰讳”处理后再呈报朝廷,以此规避敏感历史。此结论,经山东文史界多年考据研讨,已形成较为广泛的学术共识。值得深入考究的是,《新唐书·王铎传》与《王文正公墓志铭》这两部重要文献,皆出自北宋史学大家宋祁之手。以宋祁严谨的治史态度与对人物谱系的精准考辨能力,两处同时出现同名人物的巧合几乎可以排除。经系统梳理《新唐书》《宋史》等正史典籍,既未发现其他名为“王铎”者的相关记载,亦无该人物获赠荫封的任何文献佐证。这种史料记载的显着断层,结合前文所述王曾对先祖名讳的特殊处理方式,愈发凸显出“王铎”其名可能存在刻意避讳或信息遮蔽的学术疑点。
3、王曾的祖父《族谱》记载:王传懿,字永美,有二子,曰克、曰仁。王传懿,官至光禄大夫,泉州采访使,判兴化军,迁漳州刺史,周末革命(后周与宋代政权更迭期间)退居招贤里(今泉州丰泽区北峰街道)。大宋建隆年间(960-963年),朝廷初录前代节镇(即启用前朝的地方军政长官),诏令改授为卫曹州刺史(今山东菏泽),朝廷赐赉极为丰厚,卒于任。其妻为陈氏,乃临汝侯文显之女,贤良纯善、肃穆恭谨,闺门之中和睦融洽,被封为临颍郡夫人。王传懿生于长兴元年庚寅(930年)五月初十亥时,卒于大宋雍熙三年丙戌(986年)十一月二十日子时,安葬于晋邑四十一都官湖尾,墓前立有中石碑为记,碑上题着“宋故统制刺史王公墓道”,墓穴坐甲向庚。乾隆版《曹州府志·职官志》记载:“王曾,益都人”,将其列入宋初曹州文职行政主官名录,此记载与史实存在明显罅隙。细究之下,曹州刺史一职实为王曾祖父王传懿所任,将祖辈官职移于孙辈名下,恰显露出王曾对闽国宗室背景的刻意回避,既欲抹除先祖与闽政权的关联,又难以完全割裂家族历史,形成了一种矛盾的“选择性遮蔽”心态。对照《王氏族谱》所载“王传懿任曹州刺史”的明确记录,更印证了方志记载的讹误,亦折射出王曾作为闽国宗室后裔,在入仕之后对家族渊源进行历史重构的复杂心理。《行状》与《墓志铭》均载,王曾祖父王继华获赠太师、尚书令,封陈国公;祖母刘氏封陈国太夫人,继室卫氏封楚国太夫人。然遍查《新唐书》《宋史》,均无“陈国公王继华”的赠封记录,此记载存在较大疑点。另据《族谱》载,王传懿曾任“统制刺史”,然“统制”实为南宋初期临时设置的职官,相当于唐代及宋初期的刺史一职,此明显系后世修谱时套用后世职官称谓,属谱牒修撰中的常见现象。按唐宋封赠规制,封号多依郡望或任职地。若王曾祖母刘氏封“彭国夫人”则合乎惯例,“陈国夫人”之封则显违制;《族谱》所载“封临颍郡夫人”反更合规。综合分析,王曾祖母或为陈姓,其封号无论是“陈国夫人”还是“临颍郡夫人”,均符合当时规制。由此可推,《行状》中王继华的封赠信息或存“饰讳”之嫌,其“陈国公”封号或系据《族谱》“临颍郡夫人”封号美化杜撰而成。当然,亦不能完全排除《族谱》存在错载的可能。
4、王曾的父亲《族谱》记载,王曾的父亲王克,字德纯,生二子曰曾、曰皞。仕宋补承直郎,任青州益都县尉,娶刘氏封儒人,卒于官,不能归,遂家于青州之益都,合塟于益都商岭山下。王克生于宋建隆庚申(960年)八月廿二日子时,卒于天圣二年甲子(1024年)四月十三日巳时,享年六十有五;刘氏生于建隆壬戌年(962年)二月十五日巳时,卒于乾兴壬戌年(1022年)九月十三日酉时,享年六十有一。《族谱》还记载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梦境:在王曾即将出生之前,王克梦到了孔圣夫子。夫子告知他,因其平日积德,且敬惜字纸,自己将命曾子到他家,他随后便会生下王曾。故而,王克为儿子取名为“曾”。《行状》等文献记载,王曾的父亲为王兼,仕宋官至着作佐郎,累赠太师、尚书令,封鲁国公。张氏被封为燕国太夫人,何氏被封为鲁国太夫人。住在山东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青州府志·卷二十四》:王沂公故宅在府城东门外棘儿巷,有鸭脚树一柯(棵)。“补”为荫补或候补之意;“承直郎”乃六品以下寄禄官,无实际官职。《族谱》记载清晰表明,王克系以候补承直郎品阶赴任青州益都县尉。相较之下,《行状》所载“着作郎”为实职史官,须赴京任职。咸丰版《青州府志·职官表》,本应记载“王克任职益都县尉”的条目,竟被替换为“王曾”之名。《行状》与《青州府志》的记载,进一步印证王曾针对先祖事迹存在系统性修饰,甚至地方志书亦受其影响而篡改信息。关于王曾生母,各文献记载矛盾重重。《族谱》明确记载王曾与王皞兄弟均为刘氏所生,而《行状》却称“鲁国太夫人始生公”,明确其生母为何氏。但《行状》中何氏位次列于张氏之后,与常理相悖。《墓志铭》虽提及王曾另有一弟王悯任国子博士(五品寄禄官),却未详述生母归属。这种记载的模糊性,实则折射出家族谱系重构的复杂性。《族谱》中明确记载,王克于公元1024去世,享年65岁。然而,这一信息却与《族谱·王仁小传》《行状》以及《墓志铭》中所记载的“王曾8岁父母双亡”产生了明显冲突。深入探究相关线索,会发现王曾的祖父王传懿于986年离世,而彼时王曾恰好年满8岁。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都聚焦在王曾8岁这个关键节点,这显然并非简单的巧合。进一步梳理历史脉络,在王克赴任青州益都县尉之前,王曾的生母刘氏或许已然辞世。将两个年幼之子托付给胞弟王仁(字宗元)悉心照顾抚养,这样的历史情形或许更贴近真实状况。王克抵达青州赴任之后,又相继娶了何氏与张氏。其中,何氏实际承担起了协助抚养王曾兄弟的重任。在古人的观念里,“养大于生”,即养育之恩往往重于生育之恩。正因如此,后世在记载王曾身世时,才可能将何氏误记为其生母。这一系列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的因素,或许正是导致《族谱》《行状》《墓志铭》在相关内容载述上出现不一致甚至错载现象的主要原因。《族谱》载:“卒于官,不能归,遂家于青州之益都。”揭示了王曾家族迁徙的历史轨迹。后周至宋初政权更迭之际,闽地政局发生根本性变革。962年留从效病逝后,陈洪进通过构陷留绍镡、逼迫张汉思交权,自立为清源军节度使。此举标志着王、留二族彻底退出泉漳政治核心。恰在此时,王传懿获任卫曹州刺史,其举家北迁之举实为避祸图存的战略抉择,通过地理空间的隔离,使子孙免于闽地权力倾轧的余波。《行状》所载王曾于未入仕途之际(992-1001年间)“远赴江左治丧”的记载,与《族谱》中“王传懿卒于986年,葬晋江四十一都官湖尾”形成呼应。自唐宋以降,士族间盛行“停柩待葬”之俗,即暂厝灵柩以待吉日或世态清平之时再行安葬。977年,陈洪进献泉漳二州于宋廷,标志着北宋完成对闽南地区的政治整合。然陈氏势力虽退,其遗存影响犹存,直至986年陈洪进病逝,宋王朝方通过系统分化逐步消解瓦解其残余势力。在此期间,开闽王氏后裔始终面临政治与氏族倾轧的潜在威胁。之后,王克始敢将父柩自暂厝地(青州)扶回泉州归葬,合乎“叶落归根”的伦理传统。所以,王曾江左之行,实为举家护送祖父灵柩返乡的重大家族丧事活动,其路线自青州启程,经江浙而抵闽地,恰与“江左”地理范畴相合。为何王克的灵柩没有归葬泉州?实与宋真宗于1022年驾崩,宋室政局剧烈震荡有着密切相关。王克于1024年离世,时值年幼的赵祯刚继位不久,朝廷骤临主少国疑之危局,朝堂暗流涌动,权臣吕夷简、丁谓与刘太后等派系角力正酣。值此风云际会之际,王曾临危受命,以顾命大臣之姿全力扶持幼帝,其“定策之功”被《宋史》赞为“社稷之臣”。其尽瘁国事的形象与就近安葬父柩之举形成强烈呼应。此举既延续了唐代以来“权殡远地,待时归葬”的士族传统,更将个人伦理升华为政治伦理的典范。青州当地至今流传的“学士山”传说,即谓王曾曾在此山结庐守孝,将家国大义与孝道文化融为一体。
5、王曾的叔父《族谱》记载,王仁、字宗元,王传懿次子。读书功诗赋为名儒,见兄逝,鞠育兄子曾、皞,爱如己子,后曾贵,屡欲荐任,公辙辞,终隐藏为大儒,士林见重。娶许氏,塟晋邑前林山。前面讲过,“王克早逝”存在错误载述。《行状》提到王宗元曾任职于工部,在王曾的《墓志铭》及《传记》里却不见此任职记载,查阅《宋史》,同样未能找到王仁任职工部的相关记录,可能亦是存在“饰讳”描述。根据上述文献所述信息,王仁,字宗元,是一位学识渊博,精通诗赋,声名远扬的名儒巨匠。他将兄长的两个儿子王曾、王皞视如己出,悉心抚育。后来,王曾仕途顺遂、地位尊贵,多次想要举荐叔父王仁担任官职,然而王仁每次都婉言谢绝。他始终选择隐居生活,凭借着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他成为一位备受士林敬重的大儒。五代至宋初,士族极为重视家学传承,并积极激励子孙投身仕途以光耀门楣。王仁“拒仕隐居讲学”之举,恰恰契合了这一时代的儒士风骨。他抚育侄子如己出,不仅延续了开闽王氏“诗书传家”的优良传统,更为王曾兄弟日后登科及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悉心栽培下,王曾高中状元,王皞登进士第,成就了“一门双杰”的佳话。《行状》中关于清河人张震的记载。据说,张震是五代至宋初陈抟老祖的爱徒,在担任王曾老师的时候已然超过九十高龄。然而,当我们查考《宋史》《道藏》及地方志乘等权威资料时,均未找到相关文献能够佐证这一说法。此记载或许源于地方口述传说,在口口相传中逐渐形成;也有可能是后人出于对王曾的敬重,故意将其老师(叔父王仁)神话。由于缺乏实证,我们暂时不宜将此记载视为信史。
6、王曾本人族谱与行状等文献的记载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族谱》记载,王曾娶郑氏,封荥阳郡夫人,无子仅一女曰小信,以弟皞之次子继立为嗣,抱养王縡为养子(螟蛉子)。《行状》记载,王曾初娶蔡氏,处士光济女,卒。再娶李氏,故相文靖公女。继室以其妹,封许国夫人,贤令可法。子四男三女。曰絪,光禄寺丞;曰縡,亦光禄寺丞;曰演,将作监丞;曰缘。缘与二女并早夭。初以子幼,取从兄子大理寺丞、秘阁校理绎为子主后,遂克以葬。一女适屯田郎中沈惟温。《墓志铭》记载,公始合姓于蔡,实处士光济之女,又合姓于李,故相文靖公之女,卒。继室以其妹,芳猷淑则迭映中壸,后夫人独偕公老。故,启许国享脂田焉,昼哭未期,又不幸以褕衣。而复母弟曰皥,字子融,为刑部郎中直集贤院;曰闵,字孝德,终国子愽士。子四人:曰絪、缘夭阏;演,止将作监丞;縡,为光禄寺丞;縡之幼,公取皥子绎以嗣,及终又命之,故绎即丧序,今为大理寺丞秘阁校理。三女:二早世,一适屯田郎中沈维温。《碑阴》记载,始丞相未贵时,娶蔡、李二夫人,早亡,及贵谦不封国,天章岁比当迁,辄上书还一官,为二夫人追封,成公志也。《王曾传》记载,曾无子,养子曰縡。又以弟子融之子绎为后,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致仕,卒。《行状》与《墓志铭》中所记载的信息颇为详尽,尤其在涉及王曾婚配情况的记载上,二者基本一致。而《碑阴》进一步明确指出,王曾此前所娶的蔡、李二位夫人,均是在他尚未显达之时迎娶的,且这两位夫人都不幸早逝。子女信息方面,《行状》中记载,王曾育有四子三女,其中王絪、王縡担任光录寺丞;王演任将作监丞;王缘与另外二女则不幸早夭。此外,文中还提及王曾过继了从兄之子(此处原指王皞,但存在明显错误,王皞实为王曾之弟)王绎为嗣子,主持王曾的丧葬事宜。同时,王曾还有一女嫁给了屯田郎中沈惟温。《墓志铭》的记载与《行状》大致相符,同样指出王曾有四子三女。其中,王絪、王缘早夭;王演(在《行状》中作“演”)在去世前,王曾有意扶持其担任监丞一职;王縡则担任光禄寺丞。由于当时王縡年幼,无法承担主持丧事的重任,因此过继了王皞之子王绎为嗣子,由其代为主持丧事。此时,王绎正担任大理寺秘阁校理一职。而《王曾传》中则记载,王縡为王曾的养子。综合以上三段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尽管王曾生前有四子三女,但在其去世之时,却仅剩下养子王縡一人,且王縡当时年纪尚幼,无法独自承担丧事。因此,王皞将自己的第二子王绎过继给王曾为嗣子,由其来主持王曾的丧事。与《族谱》所述“无子仅一女曰小信,以弟皞之次子继立为嗣,抱养王縡为养子(螟蛉)。”完全一致。王曾的墓葬《族谱》记载,塟在晋邑二十九都太和山后,坐壬向丙。《行状》记载,讣闻,天子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赙物加等,亲与隶属拜宫者若干人,又诏鸿胪给葬事。家人状理命辞于朝,许之。《墓志铭》记载,故,启许国享脂田焉。公之捐馆,门下生与宗家计咸曰:“大墓无穆位,不可以塟。”乃改卜于荥阳,惟新郑吉,又筮于临洧乡,惟梁原吉。先是蔡夫人之殁,巳祔于姑,岁在单阏冬十月乙酉,子融与绎等竭诚信举公及二夫人之丧合窆新阡,顺也。意思是:王曾去世之后,朝廷赐予了国葬的最高待遇,并赐予良田,作为每年的年节祭扫开支。在选择墓地方面,经他的门生和本家宗亲商议:“家族的祖墓山已经没有合适的位置,作为王曾的墓地。”于是重新占卜选择墓地。起初到荥阳选址,认为新郑的风水更佳;之后又在临洧乡(今新郑北郊)占卜,最终在梁原选择了墓地。此前,蔡夫人去世的时候,已经附葬在其姑母(或为婆婆)的墓旁。在单阏年(卯年,即1039年)冬季十月乙酉日,其弟王子融和嗣子王绎等人,举迁两位夫人的灵柩与王曾合葬在新修的墓地。《碑阴》记载,始丞相未贵时,娶蔡、李二夫人,早亡。及贵谦不封国,天章岁比当迁,辄上书还一官,为二夫人追封,成公志也。至是,又引甲令建螭首龟趺,丞相之名由天章益传。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分析:其一,在《墓志铭》的记载中,对于封赐祭扫良田的具体位置并未给出详细说明。为证实王曾墓所在位置缺少一项佐证依据。其二,《墓志铭》里提及的宗亲,究竟指的是山东青州还是福建泉州的宗亲,并没有明确提示。这一问题背后,隐藏着对王曾家族根源与家族关系网络的重要疑问。另外,《墓志铭》中提到宗亲们商议祖墓山没有适合的墓地,这一表述是否存在更深层含义?是否存在暗指王曾在入仕之后,为了仕途的通达,与五代时期的闽国宗室划清界限,不敢认祖归宗,从而有悖于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若真有此情况,又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风气与政治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其三,从家族谱系记载来看,《族谱》中明确记载王曾娶郑氏为妻,且郑氏被封为荥阳郡夫人。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时期的荥阳、新郑,均属于古“荥阳郡”的下辖范围。而在为王曾寻找新的墓地时,所选择的地点都围绕在古“荥阳郡”范围之内。这是否暗示着《族谱》所述,王曾的第一位夫人实际上是河南荥阳人郑氏,而非《行状》等资料中所记载的蔡氏?从地望的角度分析,《族谱》所载郑氏似乎更符合赠封规制。然而,也不能排除在撰写族谱之时,由于王曾的墓地位于古荥阳古郡,撰写者将其误认为是大夫人的先祖“郡望”,从而错写为“郑氏”的可能性。其四,根据《墓志铭》与《碑阴》的记载,蔡夫人在王曾尚未显贵之时便已去世,并且葬在其姑母(或婆婆)的墓边。到王曾去世的第二年,即1039年(单阏年,即卯年)十月乙酉日,王皞与王绎将蔡、李二位先夫人的灵柩移出,与王曾合葬在一起。再看《碑阴》的记载,蔡氏、李氏去世之后,王曾逐渐显贵。但出于谦逊,或是为了避嫌,并没有奏请为其赠封。直到王曾下葬十二年之后,其弟王皞才为其奏请赠封,实现了王曾的遗愿。与此同时,仁宗皇帝还亲自篆写“旌贤碑”三字赠予王曾。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又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文化、政治伦理以及家族情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其五,以上信息都可以直接证明王曾的墓葬在河南新郑梁原(即今河南新郑航空港区的寺王村北),但是为什么《道光晋江县志》《王氏族谱》会记载其墓在福建泉州晋江二十九都太和山后?为什么泉州晋江民间会有“清蒙”地名源于“旌贤”二字的闽南语谐音传说?历史上,即王曾去世还不足百年,北宋王朝便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动荡局势。为了躲避“靖康之乱”,大部分的王公贵族纷纷选择南迁避难。金国占领中原地区之后,扶持刘豫建立了伪齐政权(1130-1137年)。刘豫伪政权统治期间,专门设立“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两个专职盗墓的机构。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针对北宋皇陵以及王公贵族的大墓展开大规模的盗掘活动,其目的在于获取墓中的陪葬品。在他们的疯狂盗掘下,两京(开封和洛阳)地区的冢墓几乎被发掘殆尽。查阅乾隆版的《新郑县志》,明确记载“王曾墓在县东北三十里梅河北岸,今墓不可见,有成皋寺,即故旌贤崇梵院也”。这一记载充分说明,早在清乾隆之前,位于新郑的“王曾墓”就早已不复存在。2017年,在对四川成都龙泉驿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北宋时期山西绛县的画家高克明及其家族的14座墓葬,被证实为南迁之后重新建立的家族墓群,而且并没有迁葬先祖的遗骸。基于这样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位于晋江清蒙的王曾墓遗址,很有可能是南宋初期,王氏家族再次从中原地区回迁至泉州之后,为了纪念王曾而专门另立的新茔,并新立“旌贤碑”。因此,可以证实《晋江县志》《王氏族谱》与《行状》《墓志铭》等文献记载的是不同时期的两座“王曾墓”,不存在真假、疑问或冲突关系。
7、王曾弟王皞《族谱》记载,王皞字子螎、又字熙仲,王克之次子。生二子,曰续曰绎,绎出继曾公为嗣。官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工刑兵三部侍郎,致仕卒。娶褚氏,封硕人。公生大宋太平兴国甲申年(984年)七月十九日丑时,卒于至和甲午年(1054年)正月十六日酉时,享年七十有一嵗。颐人褚氏,生于端拱己丑年五月初九日亥时,卒于皇佑己丑年八月十五日寅时,享年六十有一嵗。合塟晋邑二十七都祖坟之右坐癸向丁。《王曾行状》记载,初以子幼,取从兄子大理寺丞、秘阁校理绎为子主后,遂克以葬。《王曾墓志铭》记载,而复母弟曰皥,字子融,为刑部郎中,直集贤院。《王曾传》附记,子融字熙仲。初以曾奏,为将作监主簿。祥符进士及第,累迁太常丞、同知礼院。献所为文,召试,直集贤院。尝论次国朝以来典礼因革,为《礼阁新编》上之。以其书藏太常。权三司度支、盐铁判官。任布请铸大钱,行之京城。进直龙图阁,累迁太常少卿、权判大理寺。拜天章阁待制、尚书吏部郎中、知荆南。迁右谏议大夫、知陕州,徙河中府。既而勾当三班院,迁给事中,以尚书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知兖州。不赴,改刑部侍郎致仕。英宗即位,进兵部,卒。本名皞,字子融。元昊反,请以字为名。性俭啬,街道卒除道,侵子融邸店尺寸地,至自诣开封府诉之。然教饬子孙,严厉有家法。晚学佛氏,从僧怀琏游。《碑阴》记载,故丞相沂国公既塟十二年,仲弟天章阁待制子融请间见上,追叹公据正有守,得宰相体。以上记载,除了《行状》将王皞错载为王曾之兄,其他有关王皞和王曾的关系、官职等记载都和《族谱》所记载的信息基本相符。《传记》还详细介绍王皞的仕宦过程,以及他在开封府也有宅邸、商铺等房产的历史事实,从而也明确了王曾家族因仕宦徙居的历史轨迹。王皞去世之后,名相韩琦亲篆《致政王子融侍郎挽辞三首》以致敬挽。抄录部分《桐城王氏族谱》记载的《小传》:王皞之长子王续,字克绍,生一子曰思弼,二女,一适刘氏,一适李氏。以门荫补忠训郎,官至永州监酒权税。娶伍氏安人,合塟晋邑四十四都龙舌山之下。王续之子王思弼,字朝佐,生三子曰燠(火粤)曰烨曰熩。以荐位阴阳教授,权永州东安县事,以疾罢归,终于家。娶秦氏,封安人,合塟于四都崇安里徐塘山,坐甲向庚。王思弼长子王燠(火粤)、字至焸,号明中逸士,生一子曰作则。世居曹州上益都为巨室。娶何氏,号淑节孺人,子作则同伯父回泉,寿八十三,郡守李绍为立荣寿坊以表之,因从其家于访所,即今开元寺西塔前也。公与孺人合塟晋邑三十七都纸帮坑祖坟之西。王思弼次子王烨、号至烱,生一子曰秉。以荐补婺源丞,终判贺州九年罢归,绍兴四年分居回泉,居于州西南隅,船坊巷。以积善传家,娶李氏,封孺人。合塟于晋邑二十八都前林山祖坟镜石后,坐乙向辛。王思弼三子王熩、字至明,为巨商,分居于福州南台,娶阮氏。《桐城王氏族谱》所载王皞后裔分支的信息非常详细,并用“回泉”加以明确在南宋初年(绍兴间)其后裔已基本实现南迁回闽,结束七代人、近172年的北漂之旅,回迁之时,他们将王曾以及部分先祖的坟茔也一同迁回泉州,等等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唯一遗憾的是,没有明确是原葬或迁葬,是导致现在个别学者因《晋江县志》《族谱》与《墓志铭》等历史文献记载的信息不相符而产生不同见解的主要原因。
8、王曾嗣子王绎《族谱》记载,王绎,字思明,熙仲公次子也,拨继王曾以为嗣。生一子曰思辅。承伯父荫补承事郎,大有孝行,能世其家,历官至尚书,兵部郎中,入秘阁,致仕卒,享年六十有七嵗。娶吴氏,封颐人。合塟在晋邑三十九都纸帮坑,附祖叔坟后。王曾螟蛉子王縡,没子嗣。王绎之子王思辅,字克佐。以祖荫补武翼郎,青州录事参军,终于官,享年五十有六嵗。娶曾氏,冯孺人。合塟于青州益都河元里石塔山之阴。有关王绎的记载,前面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赘述。查阅诸多《王氏族谱》,王绎之子王思辅,确实没有跟随族亲南迁回泉州,而是留在青州繁衍,目前在山东青州和海南省有多个王曾后裔的聚居村落。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偶然发现一篇宋名相韩琦为王绎的女儿撰写的《故寿安县君王氏墓志铭》,该文载述王绎的女儿嫁给韩琦的第四侄儿韩正彦(尚书比部员外郎)为妻,育有五男三女,熙宁二年(1069年)韩正彦升任越州(绍兴)通判,赴任途中,船至秀洲(嘉兴)暴病去世,年仅39岁。韩琦,河南安阳人,1008年出生于泉州。他为王皞撰写挽辞,又与王绎结为亲家,说明他与王曾家族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或许就夹带着些许泉州情缘。结?论经严谨考证,王曾确系开闽王氏王审邽的第六世孙,此结论确凿无疑。在《王文正公曾行状》等文献中,记载了王曾上三世先祖“王铎”“王继华”“王兼”等名讳,然而查阅山东官方文献,均未发现相关实证,故而推测这些名讳极有可能是王曾因政治需要杜撰“饰讳”。
王曾先祖信息,《桐城王氏族谱》的记载更为详实可靠。曾祖父王继崇(908-952),为王审邽之孙、王延彬之子,官至泉州刺史、检校司空太保,封琅琊郡开国男。祖父王传懿(930-986),曾在五代后周时期担任漳州刺史,于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间(约962-963年)转任山东曹州(今菏泽)刺史,随后举家从泉州北迁至山东曹州。986年,王传懿卒于任上。992-1002年,王克、王仁率家眷扶灵回泉州,葬于晋邑四十一都官湖尾,即现今洛江区双阳街道坝南社区,如今遗迹已不复存在。父王克(960-1024),在宋雍熙年间(984-986年)补授承直郎,并担任山东青州益都县尉,随后徙居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即青州府城东门外棘儿巷,在此安家落户。关于王曾(978-1038)的出生地,究竟是福建还是山东,目前尚无明确证据可资证实。不过,其仕宦履历在《族谱》与《行状》等文献中的记载完全吻合。王曾育有三男三女,其中三男二女不幸早夭。嗣子王绎为弟王皞次子过继而来,王縡则是抱养(螟蛉)之子。王曾去世后的第二年(1039年),与夫人合葬于河南新郑梁原(今新郑机场寺王村北),疑于伪齐时期(1131年-1137年间)被“淘沙官”所毁。南宋绍兴初(1134年前后),王皞曾孙王作则、王秉等人另寻新茔于泉州晋江二十九都太和山后(即今池店清蒙),并在新茔前新立“旌贤碑”。关于“清蒙”为“旌贤”的闽南语谐音之说,目前仅限于传说,并无事实依据。王曾叔父王仁的相关信息,在《族谱》与《行状》等文献中的记载保持一致。王曾、王皞(子融)兄弟能够双双登科,确实得益于王仁的悉心教导。然而,《族谱小传》中记载王克夫妇早逝,此为错误载述,与实际情况不符。王曾祖父王传懿于962-963年从泉州北迁至山东曹州(菏泽),986年左右又从菏泽迁居青州。王曾与王皞兄弟入仕后,约在宋大中祥符年间(1009-1016年)随宦职居于汴京(开封府)。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前后,王皞的第三孙王熩分居福州南台,曾孙王作则、王秉以及部分族亲南迁回泉州。王曾嗣子王绎的后裔则留在山东青州,南宋时期有后裔因仕宦南迁至海南省。北宋,连中三元,状元及第,荣登宰相之位的王曾,确为泉州开闽王氏王审邽的第六世孙,不存在攀附历史名人的说法。王曾家族前后历经七代人、170多年,籍贯、科举名录均在山东。王曾的先祖王审邽、王延彬父子,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海丝文化的缔造者,其家族血脉与泉州文化早已经融为一体。泉州向来以包容闻名,希望泉州学界能以这份独有的包容,铭记这位北宋名相,让他的故事为千年海丝文脉增添一抹绚彩。
(粗浅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共同研究探讨!)东院诗礼2025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