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8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雨夜孝感

  雨夜孝感

  文登县衙的西厢房总亮着两盏灯。县令李敬把母亲从乡下接来后,特意让人把两张木床拼在一起,床脚用铜箍加固,说是“母子同榻,晨昏相伴”。每当县衙的更夫敲过三更,东厢房的烛火就会熄灭,唯有西厢房的灯光还透着窗纸,映出两个依偎的身影——李敬总要等母亲的呼吸变得匀净,才敢轻轻吹灭自己床头的油灯。
  崇祯九年的秋雨来得格外缠绵。入秋后的第七夜,雨丝已连下了三日,檐角的水滴在青石板上凿出浅浅的坑,坑里积着的水,映着西厢房的灯光,像块颤动的琥珀。李敬躺在母亲身侧,听着雨声里混着的纺车声——母亲近来总在睡前纺会儿棉纱,说是给孙儿做件过冬的棉袄,纱线穿过竹梭的轻响,比任何安神香都管用。
  “起起。”
  朦胧中,有个声音钻进耳朵。李敬起初以为是雨声幻听,翻了个身,看见母亲的银发在枕头上散着微光,像落了层霜。他掖了掖母亲肩头的被角,指尖触到布面的补丁——那是母亲自己缝的,针脚细密得像蛛丝,他忽然想起幼时患天花,母亲也是这样彻夜不眠地守着,袖口磨出的毛边,和现在这件一模一样。
  “起起。”
  声音又响了,这次清晰得像在窗棂外。李敬披衣坐起,雨幕里的县衙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他推开半扇窗,冷雨夹着桂花香扑进来,打湿了他的官袍前襟。院中的老桂树是前明县令栽的,此刻落英被雨水打落,在青砖地上铺成金箔似的毯,却连个鸟雀的影子都没有。
  “许是夜露凝结的声响。”李敬自嘲地笑笑,关窗时瞥见窗台上的青瓷瓶,里面插着的野菊是今早从城外采的,母亲说这花“耐霜寒,像咱庄稼人”。他重新躺下时,母亲突然呓语了句什么,翻身时手搭在他的腕上,温热的触感让他心头一暖——自父亲早逝,母亲单手把他拉扯大,那双曾扶过犁耙的手,此刻却软得像棉花,只是指节处的老茧还在,硌得他手腕微微发痒。
  “不起祸且及母!”
  巨声突然炸响在窗棂外,震得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灯芯上的灰烬簌簌落在灯台里,竟堆成个“危”字。李敬浑身一激灵,那声音不似人声,倒像庙里的铁钟被巨石撞响,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个字都砸在他心口。他猛地转头,看见母亲仍在熟睡,嘴角还带着浅浅的笑意,许是梦见了早年在田间劳作的光景。
  “娘!娘醒醒!”李敬的声音带着哭腔,他从未如此恐惧过——不是怕丢官,不是怕天灾,而是那声音里的“祸及母”三个字,像把淬了冰的刀,直插他最软的软肋。他来不及穿鞋,赤着脚跪在床前,双臂穿过母亲膝下,猛地将老人抱起。母亲被惊醒时,看见儿子眼里的血丝,刚要发问,就被他踉跄着推出房门。
  “轰隆——”
  身后的声响震得地动山摇。李敬背着母亲扑在院中的桂树下,回头时,西厢房的梁柱已如断木般塌下,屋顶的瓦片像瀑布般倾泻,烟尘里混着断裂的木茬,其中竟有块床板碎片擦着他的肩头飞过,上面还留着母亲纺棉纱时蹭上的棉絮。
  “床……”母亲颤着声指向废墟。李敬这才看清,两张拼在一起的木床已被横梁砸得粉碎,铜箍崩飞到院心,在雨水中闪着冷光。更骇人的是,母亲床头的纺车被压在断墙下,纱锭上缠着的棉纱,竟在烟尘里飘成条白色的带子,恰好落在他们藏身的桂树旁,像是条引路的绳索。
  雨还在下,废墟里的水汽蒸腾起来,混着泥土的腥气。李敬抱着母亲坐在桂树的虬结处,发现树干上竟有个新鲜的掌印,五指分明,像是有人在此借力推了一把。母亲突然指着他的脚,他低头一看,赤足踩过的泥地里,竟没有半个脚印,只有串浅浅的水痕,像是被什么东西托着走了一路。
  “是你爹在护着咱。”母亲突然落泪,伸手摸着桂树的纹路,“那年你爹走时,也是这样的雨夜,他说‘敬儿要孝’,原来都记着呢。”李敬这才想起,父亲生前是文登城的木匠,县衙的这棵桂树,正是当年父亲亲手移栽的,说要“庇佑清官,福泽孝廉”。
  天光大亮时,衙役们清理废墟,在断梁下发现块奇怪的木片,上面刻着个“孝”字,笔画里嵌着些细小的铜屑——正是李敬床脚的铜箍碎片。有个老衙役说,昨夜三更听见桂树发出“咯吱”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摇晃树枝,当时只当是风吹的,现在想来,定是神灵示警。
  李敬后来在桂树旁盖了间新屋,依旧摆着两张拼在一起的木床,只是这次用的是父亲留下的楠木,床头上刻着“孝感天地”四个字。每到雨夜,他总能听见窗外有轻微的响动,像是有人在提醒“起起”,推窗却只见桂树的影子在月光里摇晃,落下的花瓣上,总沾着些细小的水珠,像是谁的眼泪。
  文登的百姓听说了这事,都说是李敬的孝心感动了天地。有个云游的僧人路过县衙,对着桂树合掌道:“孝为天地根,心诚则灵显。”他指着树身上的掌印,说那是“土地神托举之痕”,寻常人看不见,唯有至孝者能在危难时得此相助。
  如今那棵老桂树已长得需两人合抱,每年开花时,西厢房的废墟处总会冒出些新的桂苗,移栽到别处都活不成,唯有在原地才能扎根。李敬的孙儿后来也做了文登县令,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床板的碎木里夹着张字条,是李敬亲笔所书:“雨夜一声呼,不及母安否。寸草报春晖,唯有孝行久。”字条的边角已被虫蛀,唯有“孝”字完好无损,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