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王氏一门四进士
据统计,清朝年间,诸城相州王氏家族有17名进士。本期介绍的“一门四进士”,出自长支六世王恢基这家,进士分别为王恢基长子王锳、次子王钺、王钺长子王沛思、王钺曾孙王元菼。王锳是相州第一位进士,多地为官,革除积弊,政绩斐然,逝于任上;王钺在西宁任职六年,施行仁政,深受百姓拥戴;王沛思曾参与预修《明史》,担任甲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王元菼曾任福建乡试副考官。四人仕途命运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在宦海沉浮、时局动荡之时,依然保持以天下为己任、廉洁自律、危难担当的士子风骨。
本期撰稿:李晓
主 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 辑:台 可 美 编:王 蓓
校 对:王明才(09、16)刘 辉(1011)
曾 艳(1213)刘小宁(1415)
相州首位进士王锳 天下为公做典范
相州王氏从第五世崛起,科甲连绵,贤达辈出。“一门四进士”出自长支王仁的六世王恢基这家,王恢基长子王锳是相州第一位进士。曾任户部浙江司主事、云南司郎中、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出守江右饶南九江道、广西府江道副使、江南左布政使等职,他整治贪腐、革除积弊、平反冤狱、爱护同仁和百姓,积劳成疾,最终逝于任上。朝廷赐祭葬如例。
沿海北上定居诸城 五世崛起科第蝉联
600多年前,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云台山西麓当路村一群村民逆风沿海北上。一个叫王庠的青年背负行囊,带着弟弟,随滚滚人流来到500里之外的异地他乡诸城。在城西小店子短暂停留后,兄弟就此分手,“王氏自小店出者,为营子为相州。又自营子迁出者,为新城为贾悦”。
王庠遵照官府指定来到城北潍水西畔,在相州东巷安身立命。从此,开荒种田,辛勤劳作;成家立业,父析子荷;瓜瓞绵绵、血脉传承。历经几代苦心经营,五世时,王家已成为名震一方的名门望族、官宦之家。自明朝万历,至清末道光,科甲相继,蝉联不绝。据统计,清朝诸城相州王氏家族考取进士17名,有贡生40余名、监生248名、武生19名、举人50余名。130多人出仕为官,知府等四品官员13人、监察御史等五品官员7人、知州等五品官员23人、知县等七品官员31人。相州王氏不仅成为名门望族,还形成了相州王氏文化,孕育而成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性的家族符号“相州王”。
经过祖辈四代人的不懈奋斗,王家到了五世王允升这一代,家境殷实,并重视教育,开塾办学,让本家子弟都能读书。王允升的四个儿子王振基、王开基、王拓基、王恢基都踏上了仕途。王开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考中举人,官至工部营缮司员外郎,主管皇家宫廷、陵寝的营造事务。他开启了王氏家族读书入仕之先,在他的引领下,王氏家族仕途大开,贤达辈出。
顺治二年(1645),清朝开始实行科举考试。恢复科举的消息迅速传来。相州东巷的王开基高兴地对子侄们说:“你们的出头之日终于盼来了。”
相州王氏家族分为三支,长支王仁、二支王义、三支王智,进士主要集中在长支与三支这两大支,长支8人,三支9人。先是长支,后是三支,有“一门四进士”“一门三进士”“一门六进士”“兄弟两进士”“父子三进士”“祖孙二进士”等佳话。
长支六世王恢基家有“一门四进士”,分别为王恢基长子王锳、次子王钺,王钺长子王沛思,王钺次子王沛恂之孙王元菼。
王锳及第开先河 在户部担任主事
顺治六年(1649年),王锳在殿试中位列第二甲33名。潍水西岸一片欢腾,相州街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父老乡亲都欢喜同庆相州出了第一位进士。相州王氏也设席开宴,款待前来祝贺的乡亲们。
1619年,王锳出生时,王家已是官宦之家了。伯父王开基考中举人,在朝为官。父亲王恢基在明朝末年到省城参加乡试,考试还没结束,忽闻家母生病,即停考还乡,以致影响了仕途。考官爱惜其才,谅解其情,议定他为附生。
王锳及第,不仅开王氏家族进士之先河,还让这个官宦之家步入一个新时代。
关于王锳的生平康熙《诸城县志》记载,王锳,1619年出生于诸城相州,字伯和,号朴斋。“生而俊迈异常,弱冠补诸生,考试常名列前茅”,他自幼聪慧过人,天性孝顺友爱,戊子年(1648)考中举人,己丑年(1649)考取进士,从此,开始了为官生涯。
王锳考上进士后,在户部担任主事,他与户部郎中王弘祚交往密切。王弘祚后来先后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有“永半朝”之称。王弘祚在顺治时期主导了赋税制度改革,确立了清初税收标准。他很注重提拔人才,一批像王锳这样年轻有为的人才都得到他的提携与重用。
一段时间后,王锳授户部浙江司主事,被差至江宁任复成仓监督。此仓战略地位重要,王锳尽心向兵民调剂粮草,合理调配军需民用,保证了粮饷供应充足,让他有了第一次地方从政的经历。
破格重用到坐粮厅 整顿漕粮积弊尽除
王锳任户部江浙司主事期间,表现优异,1654年又被朝廷委以重任,调到通州任坐粮厅。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站,南方漕粮都要经此运至京仓及通州本地粮仓,坐粮厅办公地就设在通州。坐粮厅隶属户部仓场衙门,掌管漕粮验收、水陆运输及通济库银出纳和北运河的疏浚工程,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它的主官通常由六部的郎中或员外郎调任,官阶是正五品,而王锳是以户部浙江司主事的身份赴任的,算是破格重用。
坐粮厅身居京畿要地,又是肥差,不少王公贵族、皇亲国戚在此当差。许多人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现象严重。当时正值清军与南明王朝交战的关键时刻,前线急需粮草,漕运悠关着国家命运,朝廷痛下决心对坐粮厅进行整治。
王锳到了京城,先去户部找王弘祚问内情。当他知道朝廷整治坐粮厅的决心后,上任伊始,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处理了几个典型贪腐案,威慑犯事者主动交代,予以酌情处理。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不畏强权,不到一年积弊尽除,他也因此升任为员外郎。
升任云南司郎中 督办粮草整治贪腐
顺治八年(1651),南明王朝的永历政权与孙可望、李定国领导的大西军组成联合抗清阵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抗清势力,对清朝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消除这股抗清势力,户部侍郎王弘祚向朝廷进谏,加强在江南、江西和湖广这些物产富足的地区征集粮食,储备粮饷,并招安沐天波为内应,尽早征讨永历政权和孙可望,以免他们做大,对朝廷构成更大威胁。为了确保前线将士的粮草供应,朝廷提升王锳为云南司郎中,他的官职由从五品提升为正五品,在云南督办筹运粮草等事宜。
王锳星夜兼程,从通州赶赴云南。此时的云南到处战火弥漫,王锳奔赴各地督促与调度,为军队筹运粮草。其间,他发现许多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军队将领冒名多领粮饷等严重贪赃枉法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前线士气。他把这一现象密奏户部,王弘祚上疏顺治帝,要求各地予以整饬与严惩。王锳响应朝廷号召,率先在云南进行整治。
相州首位进士王锳 天下为公做典范
相州王氏族谱(资料图片)
相州王氏始祖王庠(资料图片)
发布政令解救子民 升任前坚持澄清冤案
顺治十三年(1656),王锳得授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出守江右饶南九江道。饶州战事刚毕,驻军居功自傲,骄横跋扈,掳掠当地百姓到军中奴役或者贩卖。王锳发布政令,百姓缴纳赎金将人赎出,军队收到赎金后必须释放被扣押者。仍有一些官兵拒绝放人,甚至起而哗变。王锳命对拒不执行政令、军中闹事者,一律逮捕治罪。“公修髯,长眉、好义乐施”,一些百姓出不起赎金,王锳就慷慨解囊千余金以代付,不足者用自己的裘马物品补足,此事终得解决。这项举措,不仅化解了军民矛盾,稳定了当地治安,还赢得了民心。
不久,王锳从江西调任广西府江道副使。府江地处广西的偏远边疆,遍布茂密山林和溪流峒谷,交通闭塞,是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混杂聚居地,社会关系复杂。王锳到任后,进入山里走访,对于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山区百姓,鼓励他们迁出山外,政府为其建造茅屋,与山外百姓混居,改善了百姓的生存条件,稳定了民族关系。
顺治十六年(1659),王锳转江西布政使司参政,仍分守饶南九江道,不久升任贵州按察使。在他将要起行赴任时,当地驻军的军官告发方雷等当地20多户人家私通抗清武装、企图谋反,官府已立案,并已上报。当时海疆初平,朝廷严查通逆之事,一经查出,当诛灭全家。一些刁猾之民借机串通与勾结当地驻军军官,诬陷富裕的百姓以敲诈勒索。
王锳了解原委后决定要为这些无辜百姓澄清冤案。有人劝说他不要干预此事,他却执意如此。随即前往省城,面见总督,禀明实情。经复审后请求免除涉案者罪名。王锳一直等到朝廷批复准许赦免的文书下达后,才启程赴任。
为官贵州平反冤狱 秉公执法爱护百姓
贵州是通往云南的必经之地,当时正用兵作战。军需供给任务繁重,贵州巡抚将此重任交给王锳。王锳查清楚军队每日各项军需,与军队官员配合默契,安排周到,想借此捞油水的属吏没有空子可钻。
王锳秉公执法,平反冤狱,解救了千人性命。当地有土司龙瓒,本无谋反之意,但有一名武官为立功受奖,诬陷龙瓒鼓动族人谋反,就把他抓了起来。王锳查实龙瓒并无异谋,就把他释放了,并怒斥道:“难道要我为贪功而枉杀无辜?”
“锳性爽慨,不事矫饰,居家孝友,与人交有终始。”王锳嫉恶如仇,对百姓和同仁却爱护有加。据《诸城县志》记载:“同年友张公自涵者,备兵安平,中瘴疠卒,柩不克返。公为丧具,资之归。”其同年好友张自涵任安平兵备道时,染瘴疠病故,由于没钱,灵柩无法返乡。王锳置办丧具,资助其家人扶柩归葬。
主政江南整顿吏治 政务繁杂劳累病逝
在贵州任职刚满一年,王锳因劳累突发重病。当病情有所好转时,接到调任江西右布政使的任命。他为官十多年,没时间回去探亲,便向朝廷陈请,趁述职之机回老家看看父母。他跪拜于母亲膝前,眷恋之情更胜往昔。分别之际频频回首,不忍离去。这次分别竟成诀别。
康熙二年(1663),王锳升任江西右布政使,不久晋江南左布政使。乾隆《诸城县志》载:“江南,故陪京,国朝设藩署事,皆创起,无旧牍可稽。”江南是清朝新设立的布政使司衙门,有些品行不端的胥吏,趁机混淆事理、营私舞弊,累及前任官员接连因失察之罪去职。王锳详查利弊根源,大力整顿吏治,对不法之徒严惩不贷,使得胥吏不敢枉法行事,狠狠刹住了歪风邪气。
江南政务繁杂。由于劳累,王锳病情日益加重,上疏请求辞官。总督巡抚都竭力挽留。他卧床坚持处理政务,在任所病逝,享年45岁,朝廷赐祭葬如例。王锳工诗,有《破梦斋诗草》一卷传世。
康熙皇帝钦赐御葬 立牌坊旌表功绩
康熙《诸城县志》载:“(王锳)柩还之日、行李萧然。罢市,巷哭。礼臣奏请‘谕祭葬如故事,封三代如其官,荫一子’。”
王锳有王沛源、王沛憕两子。王沛源,字汝谨、又朴,荫生。以孙子王元炅官貤赠文林郎,直隶高邑县知县,候补行人司司副。有两子,王枟、王棓,王枟有十七子,其中次子王元烺为雍正丙午举人,曾任安徽宿松县知县;第五子王元炘是乾隆丙辰恩科举人,拣选知县。
王沛憕,字汝平、莲峰,康熙丁卯举人。儿子王楷,王锴有六子,其中王元焜是雍正己酉副榜,以子维烜官勅赠文林郎、贵州镇远县知县,由茌平县教谕保举广东永安县知县;王元燨,字叔韬、华南,雍正乙卯举人,任直隶广昌县知县;王元烶,字季韬、翁翊,附贡,以子绂疆官勅赠文林郎、四川营山县知县。
王锳还是清代诸城历史上第一位享受皇帝钦赐祭葬的人。
朝廷在王锳的家乡赐予专门墓地,乾隆《诸城县志》载:“国朝王锳墓,县东北昌城。”御葬林位于今诸城市昌城镇邱家庄村东部,墓区坐北朝南,处在缓坡上,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60米,占地面积约18000多平方米。朝廷又拨付银两,由当地官员主持,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后又下旨在墓地建立牌坊,以旌表其功绩。
牌坊由青石垒架而成,石榫、石卯浑然一体,造型浑朴庄严。坊身为四柱三间式,有正门和两个边门,石柱呈方形,有底座。整个牌坊高约6米,边门柱比正门低,正门宽而边门窄,整个牌坊宽约8米。立柱从底座到坊顶,由横石相衔接,坊顶无明楼,安放一块写有“圣旨”的华盖匾,“圣旨”两字,自上而下书写。坊身横石正面雕刻“恩潭九京”四个大字,坊身横石背面是圣旨全文。今已无存。
王锳生前清廉简朴,身后荣光无限,整座御葬林庄严威仪,凡从此经过的大小官员,一里开外,文官就要落轿,武官就要下马,徒步而行。
王钺西宁施仁政 改修文昌桥获赞誉
文昌桥和旁边的导槽。(资料图片)
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地图上标有文昌桥。(资料图片)
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中的文昌桥。(资料图片)
王钺是继其胞兄王锳之后,相州王氏的第二位进士。任广东罗定州西宁知县,他崇尚仁政,亲近百姓,颁政令以改社会陋习,废除胡乱征税恶行,禁止无偿征用民夫,使得逃离人口回归,此地恢复繁荣。他修复县衙、天后宫、文昌桥,使得百姓出行交通便利。他行500里奔赴平南王府,为炭民伸冤。西宁大旱之年,他亲自设坛,成功祈雨。他在都城建墟,繁荣当地经济贸易。
相州王氏第二位进士 赴广东任西宁知县
王钺,是继其胞兄王锳之后,相州王氏的第二位进士。他81岁寿终正寝,从政却仅6年,《西宁县志》《西宁旧事》详尽记叙了他的从政经历。
王钺(1624—1705),字仲威,初号左庵,诸城相州人。他天资虽比王锳稍钝,但心思缜密,善谋略。顺治十六年(1659),王钺赴京殿试,列三甲第2名。因母亲年迈,暂未授官职。母亲去世服除后,于康熙八年(1669)出任广东罗定州西宁知县。
“正月廿四日,晨起,谒家庙,就板舆行。次日,饭后与兄弟、子侄挥涕别。”从老家相州启程远赴西宁,走水路,跨六省,舟行74天。
康熙八年农历四月初七,王钺带着家眷仆人,分乘三条小舟,进入郁南县境,开启了他六年的西宁为官生涯。
西宁(今郁南县),在广东省西部,处于粤桂交界处,郁水(西江)中游的南岸,山地广布,只有西江与罗定江两水之间的狭窄河谷为平原。当时,建城镇是西宁县县署所在地,它偏安于河谷地带的西北一角。王钺一生的从政经历,就全部凝聚在这狭窄之地。
王钺尊崇孟子,崇尚仁政,亲近百姓,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施政之道,主政西宁六年,先后推行一系列的仁政举措:消除陋习,醇厚民风;少用威刑,以安抚教化为主;兴修水利,修缮公共设施;减轻赋税,奖励民工;邀民众至县廨,促膝谈心。从政期间,地方太平,百姓乐业,其政绩斐然。
整饬陋习震慑恶徒 禁止无偿征用民夫
上任之初,他先颁政令,以改社会陋习:“所有历史上之陋习,自本官到任之日起,一律废除!”
为掌握陋习废除状况,他微服私访,很快了解到,西宁陋习重灾区在于衙役征税,他决定先拿乱收费开刀。他公布禁令,缴税以谷折银时,一定公平,不得以任何理由加收其他费用。他常微服亲临征税现场,以观其效。一日,天色将晚,收税衙门下班之时,一名老农挑着谷物急急奔来,负责收税的衙役叫何明兴,他怪老农来晚了,耽误下班。老农忙作揖赔罪说,因道路难行,有些耽搁,求衙役老爷宽恕。衙役非但不宽恕,还要加收银两,以补加班费。老农不从,被推至门外,百般哀求,衙役始终不为所动。
王钺忍无可忍,上前责问衙役说:“县太爷已明文要求不准以任何理由加收其他费用,为什么还要强行收取?”那衙役斜视他一眼,叱骂道:“你算老几,竟敢多管闲事!”王钺说:“你不怕此事让知县大人知道了怪罪?”何衙役不屑道:“你少拿县太爷说事,县官不如现管,爷今天就是县太爷!快滚开,老子要关门了。非要老爷教训你一顿!”何明兴见王钺站着没动,还怒目横对,就扬手打了王钺一记耳光。王钺火冒三丈,喊来手下对其施以杖刑,因用刑过猛,导致其当场毙命。
王钺昭示众人说:“这厮不仅敲诈勒索百姓,还公然行凶本官,该死!谁若再胆敢欺诈百姓,将与他同等下场!”
虽然此事让他受到责罚,却震慑了当地不法之徒,加收税赋、克扣银两等陋习很快全部废除。
整饬陋习一出手,王钺就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感与信任。
事过不久,王钺又出手整治了另一个陋习。
罗旁、彭湾、大埇等沿西江地带是低洼,西江河堤又年久失修,一到雨季河水漫灌,就淹没了从这里经过的县城通往州府的官道,县衙官员、差役以及上级来使等,经此处只能乘轿,就无偿征用当地百姓当轿夫。百姓苦于劳役,四处逃离,造成田地抛荒,赋税无收。王钺决定在秋后组织全县民工先修筑河堤,同时规定:今后凡公差和使者雇请轿夫都由他出资;其他衙役雇请轿夫要自己付费。如有违者,予以严斥。随后又明确规定:无论谁用民夫,必须给予相应报酬,不得公帑支付。
经过一番整治,被迫远走他乡的人逐渐回归,这一带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修复天后庙、文昌桥 顺应民意利交通
清朝初年,由于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西宁县诸多公共设施不是被战火损毁,就是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王钺到任,先把县域内重要公共设施视察一番,决定带头捐资,先修复衙门。有官员提出异议:如不顾民生,先修衙门,百姓会有怨言。
王钺说,衙门不修,怎办公务,公务不办,怎为百姓做事。修衙门不是让官员享福,而是用心为百姓办事。做事虽要顾忌百姓言论,但更要注重实效。
王钺上任当年,就把县衙以及岩畏堂、大门、仪门等一并修复。然后,又着手修复天后庙。
天后庙,也称天妃庙,庙中敬奉的天后是福建莆田人,姓林,相传出生时神奇怪异,去世后经常显灵庇护众生。莆田人把她视为庇护之神,尊称海神。西宁虽不沿海,但天后能保佑百姓平安多福、辟邪免灾、添丁生子、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西宁百姓也视其为保护神,予以敬奉。当王钺看到庙宇墙倒房塌,梵钟掷地,深知城内百姓已久无法事了,心中焦急,就对负责修庙的官差说,寺庙是百姓寄托精神之所,这是事关苍生的大事,应尽快修复。通过紧急赶工,至年底时,已修复完毕。王钺站在香火袅袅、梵音杳杳的天后庙,环顾四周,见群山拱卫,两水争流,觉得此处乃灵秀聚集之地,风水极好,让本县秀才金光绶写了一篇《重修天后宫碑记》记录。
如果说修复天后庙是为赢得民心,那么修复文昌桥与文昌阁则是发展西宁文化的美好愿景。对于文人来说,这是一件泽被后世的大事,但对于更关心眼前利益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支持。因此,王钺动工修复文昌桥、文昌阁是需要远见与魄力的。他还是尽量顺应民意,把文昌桥修在文昌阁前头,因为老百姓感到文昌桥离他们更近,更有需要。由于财力有限,文昌阁并没在任期内建成,对他而言是个遗憾。
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记载:“文昌桥,东门外一里。万历四年建造。后潦水冲卸,知县林致礼修复。寻被火,改于天妃庙前。又圮,辛亥年,知县苏至卿捐俸一年,倡议砌石。康熙庚戌年,知县王钺查苏祠田租,改为阴桥(廊桥)。”
阴桥,即为廊桥,为长廊式桥梁,均为木石结构,桥墩以青石垒砌,桥梁、桥柱及桥面皆为木料凿榫衔接,不用一钉。桥、亭、塔、廊集于一身,可行人走马,又可遮风挡雨,所以称为“风雨桥”;桥上设有扶手和长凳,行人可以乘凉小憩,又称“凉桥”;桥身漆彩雕画,也被称作“花桥”。风雨桥不仅利于交通,还有兴旺通达、招财进宝的寓意。王钺之所以把文昌桥改修为风雨桥,一是为便民利行,二是打造文化景观。
动工之前,王钺让人加高桥墩,增高桥梁,让文昌桥矗立成一道雄浑的关卡,锁住文昌江,消除水患。
康熙九年(1670)刚出正月,就开工修复风雨飘摇中的文昌桥。《改修文昌桥记》记载:“每石加砌二尺,搭木施板其上,广十尺,长百尺有奇,两翼构柱结楹,覆以椽瓦,饰以丹艧。”次年(1671)秋建成,工期近20个月。改修后的文昌桥如一座巨型画舫,矗江而立,成为一道标志性的水上风景,空阔的文昌江面因此也不再寥廓。
风雨桥的修复赢得了西宁县各界人士的赞誉,西宁着名儒士萧士浚大加赞赏说,王知县改修后的文昌桥,横跨江河而立,镇守着文昌江的门户,不仅能让百姓方便渡江,还能像曾经的文昌阁一样,能罩护西宁的一方风水。
《改修文昌桥记》中载:“桥之成,成于苏公也,桥之修,修于苏公之田也。若夫清其租而无废乎其功,余不过一综核之劳耳。忆朱文公之记上清桥也,欲后之君子知其成之不易,相与谨视而时修之。夫苟谨视而时修之,则此桥之利赖宁之人与士者,且数世而未有已也。苏公之桥与租固在后之人,岂难一综核如余哉?则苏公不替美于前矣。因具述文公之旨而为之记,以塞邑人之请而为后君子劝。”
文昌桥修复后的第二年(1672),西宁县就有两人中举,分别为西坝的沈凤、从新会迁居西宁的陈玉,这在西宁科举史上是破天荒的事,百姓都说得益于文昌桥的修复。百姓对王钺更是信服,说他通晓天文地理。
乘船五百里面见平南王 跪求撤销售炭管制
康熙九年(1670)盛夏的一天,王钺候在省城平南王府里的公堂里,等着求见平南王尚可喜。他是为西宁乡民辛老汉伸冤来的。
辛老汉是西宁县的一名山民,靠烧炭谋生。西宁多是山区,山高林密,生活在山里的百姓多以伐薪烧炭养家糊口。他们只能烧炭不能卖炭,炭的交易权由省里派下来的炭商管控,他们规定:山民烧出的炭,不得擅自出售,必须统一定价收购。
一天,辛老汉听说连滩墟的炭价比炭商收购价要贵出几倍,就偷偷把炭挑到连滩墟上去卖。炭商发现后,就以他违反省府炭交易管理办法为由,把辛老汉捆绑着游街示众。时值农历六月,赤日炎炎,饥渴交加的辛老汉中暑身亡。他家人告到县衙,王钺看了诉状后,悲愤不已,一定要把那些奸商绳之以法。他正要派差役前去拘捕炭商,忽一幕僚附在他耳边低语说,这些炭商背后的靠山是平南王,如贸然拘捕他们,岂不惹怒王爷。不如先公文报省府,试探一下情况再说。
王钺就向省府递交呈文,要求撤走省里派来的那些炭商。上面却未批准,说这是王爷亲定的,其他官员无权更改。王钺只好乘船500多里,从西宁赶赴省城广州。
王钺在王府从早晨等到近中午,迟迟不见王爷召见,就故意询问门客,附近有没有客栈?门客问他何意?他说:“如果王爷公务繁忙,我就先住下来。如得不到王爷回复,西宁全县的炭民是不会让我回去的。”门客出去不久,王爷的随从就把他引到了平南王府会客厅。
王钺把省里派往西宁的炭商如何控制炭价、如何欺诈炭民、炭民辛老汉如何身亡,又如何激怒西宁县炭民围攻衙门抗议,一一呈告。
他见王爷迟迟没有表态,就跪伏在地,声泪俱下地求告:“王爷啊,你一定要撤去这些不法炭商,给西宁县的炭民一条活路。”
平南王被王钺打动,最终答应了撤销对炭的管制。
由于刑事案件关系着每个百姓的身家性命,王钺对刑事案件格外重视,他首先清理了积压案件,又对一些民怨大、争议大的案件进行复查。费尽各种周折,经过与州府半年多的交涉,最终把“康熙八年(1669)百姓杨仕壮因窝匿逃兵罪被讹诈案、康熙九年(1670)百姓赖雪茂因服毒而被人制造虚假人命案、杨懋修因盗贼在招供时凭空牵扯被陷害案”等几个冤假错案予以改判,赢得了西宁百姓的普遍赞誉与拥戴。
都城建墟设优惠政策 发展成为商贸重镇
都城距西宁县城50里,西江贯穿全境而过,江对面的封川县与之对望。王钺看到此地是交通要冲,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建一个墟,作为县城西部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把四周山区的农副产品、粮食谷物集中交易,并通过西江水域运到广州、贵阳、南宁等地,借此吸引大量外地商人前来经商,以促进都城乃至西宁的经济发展。
为吸引商户前来,王钺采取了三年免税、无偿提供经营场所等优惠政策。都城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加上优惠的营商政策,很快就吸引商户纷纷入驻。
随着墟的规模不断扩大,商贸越来越发达,都城墟逐渐发展为西宁县最大的集贸市场,都城也成为西江上游的商贸重镇。如果说西宁县城是西宁县的政治、文化中心,那都城就成为它的经济中心。都城墟的成功发展,充分显示了王钺卓越的商业头脑及发展的前瞻性。
抱病辞官归故里 寄情山水吟诗着书
水西村今貌
李澄中画像
经过王钺几年治理,西宁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他便利用闲暇时间到各地考察,撰写记录当地风土物产的《星余笔记》,组织评比西宁“新六景”。三藩割据之时,他处境艰难,索性辞官。回乡之时,当地百姓为其筹措盘缠,他婉拒并留下40两银子,用以为百姓救急。归乡后,他常与友人交游,着书多部。他享年81岁,谥号“文贞先生”,崇祀乡贤祠。
政通人和有闲情 组织评出“新六景”
几年治理下来,王钺妥善解决了一些棘手及迫切的社会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百姓得以安家乐业,他不仅得到同事的支持,也受到百姓的拥戴。
于是,他在政务之余,常邀请城里的百姓到衙门或住所,了解民情;他组织人补续《西宁县志》;他通过到各地考察,把看到的当地风土物产予以记录,撰写《星余笔记》。所谓“星余”,是取零星业余时间之意。这说明,这本书是他政务之余写成的。他还与本县的文人骚客游览山水,吟诗歌赋。一天,当谈论到西宁的风景名胜时,有人提及前任知县赵震阳曾评选过“西宁八景”,他问是哪八景?有人说是“华表石、文昌桥、玉枕松风、龙井疏钟、文峰耸汉、武岫晴烟、甘泉天浚、龙岩双鲤”。他见“文昌阁”未列入,“龙井疏钟”却在其中,就感到八景评选得有些不尽人意,便决定举办一次西宁“新六景”评选,以弥补不足。经广泛评议,最终评选出“华表石、文昌桥、龙池秋月、丹鼎朝霞、云窝落梵、松阁飞涛”为“新六景”。因为有了新六景,有人就想废除原来的八景,他知道后,加以阻止,并说之所以评选“新六景”,不是对“西宁八景”进行否定,而是让两者相得益彰,更好展示西宁的美丽景观。
他带头赋诗绘写“新六景”“西宁八景”。文人骚客在他的带动下,也纷纷写诗唱和。一时间,西宁县的俊山秀水之间,美景争胜,诗潮涌动。
叛军来袭守城抗敌 特殊时期舍弃官位
王钺出任西宁知县时,正是三藩割据时期,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镇守福建,他们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壮大,权势发展到可以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他们拥兵自重,虎视眈眈,已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康熙皇帝寝食难安,视此为心头大患。
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朝廷,请求归老辽东,并要求恩准其长子尚之信世袭平南王王位。此时的康熙,已经成功铲除鳌拜一党,全面掌控朝廷大权,正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决定趁机全面削藩。当年十一月,吴三桂因不满削藩,打出“复明讨虏”旗号,起兵反叛。次年,孙延龄在广西举兵响应,耿精忠也在福建反叛,三藩之中,唯有尚可喜效忠清廷,坚守广东。云南、贵州、湖南、四川、台湾等地也相继叛乱。
孙延龄遣缑成德率兵万余攻陷梧州,邻县纷纷投降,驻扎水口的梧州总兵班际盛虑及敌众我寡,也产生退兵之意。他与王钺交好,遣使告知王钺此意,王钺忙派快马给班际盛回信说:“梧州为东粤咽喉,无梧州是无东粤也。将军受朝廷恩,宜效死力,万万不可退水口一步,且制府援师旦夕至,可乘势恢复,树功名于不朽。”
西宁距离梧州仅80里,叛军可以当日就至。王钺赶紧招募全县丁壮,开展团练,练成士兵五千。他身穿甲胄,与西宁守城将士昼夜枕戈以待。叛将陈四屯兵城外30里月峒,准备攻城。探知西宁早已有备后,只好撤离。不久,朝廷派来的援军抵达,叛军撤出梧州。
两广总督金光祖听说王钺写信鼓励班际盛抗敌的事后,赞道:“王君一纸书,贤于十部从事矣。”遂与广东巡抚刘秉权向朝廷推荐王钺。不久,吏部下达公文调王钺进京任职。尚可喜知道王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大敌当前之际,不想让他离开,就向朝廷求请留下王钺。王钺不得不继续留任西宁。
战争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叛军几乎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地区,许多地方的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知府等大小官员相继投降叛军,四方震动,军心动摇,两广总督金光祖面对这种危机形势也犹豫不定,态度暧昧,尚可喜长子尚之信也在暗通叛军。在这特殊时期,王钺一直对时局的发展保持着高度的警觉与防备。康熙十四年(1675)四月,王钺探知孙延龄遣人向尚之信赠送苍鹰和宝剑,他分析:送鹰是劝他出击,送剑是劝他斩断父子之情。如此看来,尚之信想要谋反了。
他该怎么办?经过反复权衡,他决定舍弃官位,走为上计,托病请求归乡。
果然,三个月后,尚之信发动兵变,软禁尚可喜,响应叛乱,两广全部陷落。
抱病辞官归故里 寄情山水吟诗着书
辞官西宁留备用金 百姓为其建王公祠
在北方,农历二月正是天寒地冻之时,相州东边的潍河还被厚厚冰层覆盖着,听不到河水流淌的声音。而在近四千里之外的西宁,已是河开溪流,鸟语花香,到处生机盎然、景色明媚,但此刻的王钺,面对正被战争撕裂的这片秀美土地,感到十分沉重,他怀着无限失意与恋眷的心情向待了六年的西宁告别……
送行的官员与百姓见他行李萧然,想到他在此为官这么多年,竟然如此寒酸,就临时起意,商定一起给他筹集路费。在当地乡绅的召集下,大家纷纷解囊,当场筹得白银60多两,这让王钺十分感动,但他怎么也不接受赠金。最后,他与乡绅们商定,他再拿出40两银子,与这60两一并作为西宁百姓的应急备用金,以供灾荒之年急用。他见百姓拒绝,就情深义重地说:“我王某,虽然不任知县了,但心中会一直牵挂西宁百姓的冷暖饥饱。假如天有不测之风云,百姓就可以得到及时救济。这也是我为西宁百姓能做的最后一件事了,务必请西宁父老乡亲成全我王某这最后的心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王钺离开西宁后的19年,西宁县先后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四十年(1701)两次遭遇饥荒,县衙动用这些银两及收益,赈济了不少灾民。
康熙五十九年(1720),西宁百姓为追念王钺知县的遗爱,商定用这笔备用金,在祭祀苏致卿知县的遗爱祠右边,修建一座王公祠,以祭祀王钺。并购置祠田八十余亩,以其租金作为祭祀开支。康熙六十年(1721),知县田幼安撰写《邑侯王公建祠置田碑记》,并立碑祠内。雍正五年(1727),王钺入西宁名宦祠,接受祭祀。王钺在西宁为官六年,却被西宁百姓铭记至今。
结交当地文人贤达 寄情风物沉醉着书
王钺归乡后,家居近三十年,耽静乐善,恬淡冲和。优游林下,工于诗赋,常与李澄中、张侗、孙必振、冯奠、陈卜等家乡友人交游。这些人是诸城当时有名的文人与贤达,李澄中与张侗还是诸城久负盛名的“十老”。
李澄中(1629—1700),字渭清,号渔村,山东诸城箭口辛庄子村人,后迁居县城超然台下。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尽管才华横溢,却官运多舛,乡试屡试不第,因而厌倦科举,专心学诗,交游甚广,诗赋流传大江南北。清朝为招揽民心,选拔专业人才,于康熙十七年(1678),设博学鸿词科,命各地官员举荐知名人贤士入京殿试。当时山东推荐三人,其中有李澄中与王钺。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博学鸿词科考于体仁阁举行,共录取50人,李澄中考取二等第十六名,授为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诸城科举史上,仅明清两代,进士及第者达128人之多,而举博学鸿儒者,山东惟李澄中一人。
康熙三十年(1691),李澄中因气愤小人在皇帝面前恶意中伤,辞官还乡。他一生广泛交游,诗文唱和,成就很高,与当世的王士祯、田雯并称“山左三大家”,有《卧象山房文集》四卷、《诗集》七卷、《赋集》一卷、《艮斋文集》八卷、《滇南日记》三卷。另外尚有《五岳志》《齐鲁纪闻》等未刊行于世。其诗、赋及墨迹等部分珍藏于诸城市博物馆。
另一位“十老”之一的张侗(1634—1713),诸城普庆村人,是清初着名学者,诗、书、画冠绝当时一邑。他与族兄弟张衍、张佳、张傃并称“四逸”,以家族的放鹤园为聚集地,先后邀请海外百余文士聚会结文社于此,吟诗歌赋,繁盛一时。他爱好游历,卧象山谷,游九仙山、五莲山、琅琊台,泛舟于斋堂、沐官等岛屿,南至白下(今南京),北到蓟门(今北京东),以山水友朋为乐,着有《放鹤村文集》五卷(《四库全书总目》有着录)、《其楼诗集》一册、《卧象山志》一卷、《鲁论言外录》一册、《大学解》《续大学问》《三才传》《三古纪略》《读四子书》等已佚。
王钺除与这些文友游山玩水、吟诗赋文外,主要精力用于着书。他文学渊博,工诗,着作颇多,着有《水西纪略》《粤游日记》《星余笔记》《读书蕞残》《暑窗臆说》《朱子语类纂》等,被后人编为《世德堂遗书》。
《粤游日记》是他早年赴粤途中所写,“仿陆游《入蜀记》之体,按日记载,叙述颇简洁”。康熙八年(1669)正月二十四,他赴任西宁,途经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等6省,途中每日必记,行期74天,所记74篇。该书收入了《四库全书总目》。
《星余笔记》是其任职西宁知县期间撰写,该书今存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介绍道:“大抵地志所已载也,以方为邑令,故取巫马期戴星之义,名曰‘星余’云。”
《水西纪略》与《星余笔记》都是记录当地风物的,主要记录人文、历史、地理、风俗、物产等,其中《水西纪略》是写家乡水西村的。水西村原属诸城市,现为高密市,分为前水西、后水西两个村。水西西邻潍水,东为红绣河,水肥地沃,人杰地灵。它与刘墉老家逄戈庄毗邻,在逄戈庄村后。水西王家也曾是诸城的名门望族,崛起于明末,是清代着名的书香门第,以《易经》为家学,清代水西王家有王劝、王度昭、王辂、王中孚、王靖、王汝瑶等6位文进士、王筠1位武进士,另有10余人中举人,孕育了浙江巡抚王度昭、会元王中孚、池州知府王辂、词人王景祺等才子名流。
王度昭(1651—1724),字玉其,号带河,清代初年诸城水西社(今高密后水西村)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康熙三十一年(1692)授云南浪穹县(今洱源)知县。康熙三十六年(1697)入京为浙江道监察御史。历补云南道监察御史,迁光禄寺卿,顺天府丞,再擢大理寺少卿,左佥都御史,太常寺卿,通政使。康熙四十九年(1710),出署湖南偏沅巡抚(驻长沙),又授浙江巡抚,于两省军政多有疏奏。康熙五十年(1711)兼署江宁巡抚,后两年召为工部侍郎,官至兵部左侍郎,致仕。卒于家。
相州王氏家族与水西王家世代交好,多有来往,王钺辞官回乡,曾到水西多次,时常小住,并撰写了《水西纪略》。
《暑窗臆说》属于文史方面的书,是王钺归乡之后于晚年所着。记载了他在西宁地区的治理经验,包括如何处理地方事务、应对自然灾害、管理百姓等;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尤其是与西宁地区相关的重大事件,如边疆治理、民族关系等,包含了许多他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谥号“文贞先生” 荫泽后世子孙多有功名
王钺,寿终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享年81岁,谥号“文贞先生”,崇祀乡贤祠。他仙逝那年,正值康熙第五次南巡,祥风时雨、国泰民安。他功德圆满,寿终正寝,其子孙后代出类拔萃,多有功名。
评价王钺的一生,他虽曾为官一任,也颇有政绩,但毕竟从政时间太短,仅6年,相比他81岁漫长的人生经历而言,只是人生旅途之一段短暂驿路。因此,评论他人生价值不能单以从政而论,更要看他豁达超然的人生态度与博学勤勉的治学精神。他一生吟诗作赋,文采斐然,着作颇丰,称其为文学家、诗人也不为过。他一生流连忘返于山水,寄情于风物,心系于地理,撰写《粤游日记》《水西纪略》《星余笔记》等知识性与文学性俱佳的地理专着,完全堪当地理学家。
王钺有四子,皆功成名就。长子王沛思,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次子王沛懏(jùn),以例贡考授州同知;三子王沛憻,康熙甲子举人,赐进士,左都御史,一品衔,为相州王氏家族官职最高的;四子王沛恂,康熙丁卯年举人。王沛恂之孙王元菼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
王沛思
淡泊名利重学问
辞官返乡行孝悌
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卷四·山东解元》中记载的王沛思。
王沛思是王钺的长子,是相州王氏家族的第三位进士。康熙十八年授编修,晋左春坊左中允,担任太子属官,参与预修《明史》。他与文学家王士祯交好,被选任为甲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后因母亲生病归乡,再未出仕。
王沛思生于1646年,字汝敬,号俨若、何思,又号丹崖主人,是王钺的长子,是相州王氏家族的第三位进士。
据乾隆《诸城县志》载:“康熙十六年,诏合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省乡试,沛思举第一。十八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晋左春坊左中允,预修《明史》及《平定三逆方略》。后以亲老告归,不复出,日课子弟讲经义为诗歌。家藏书千卷,岁一读之。性和厚,喜怒不形于色。同年某,避祸止其家。某姓褊急,少拂意,辄号呶不可止,沛思善遇之。三年后,僮补畏某甚于沛思。举乡饮大宾。卒,年七十六。子王柽。”
王沛思成为编修这年,他本族的王士祯入值南书房,在翰林院做《明史》纂修官。
王士祯,原名王士禛,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诗词理论家、创立诗论“神韵说”,与黄宗羲、方苞、姚鼐等人被称为“清初八大家”,被誉为“一代诗宗”。清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进士。
王沛思后来升任詹事府下属机构左春坊左中允(正六品),担任太子属官,协助处理东宫文书、审核奏章、记录起居注等,也参与修纂《明史》,曾与王士祯共事。他们虽然共事只有一年多,但交往颇深,多有诗文往来,王士祯曾在《池北偶谈·卷四·山东解元》里说,明代山东的解元多不显达,自顺治五年至康熙三十年,历经15次科举,有8名解元入翰林。其中有诸城人王沛思。
康熙二十三年(1684),王沛思被选任为甲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后因母生病而归乡,行孝悌,再没复出为官。1722年去世,寿终76岁,留存传世着作《经世诗文草》一册,王赓言所纂《东武诗存》选其诗三首。
有关王沛思的现存资料很少,下面这两件事与他有关,一是:清康熙年间(1670年前后),他曾为安丘画家郭牟的山水人物画《观瀑图》题跋。《观瀑图》人物原型为张侗(石民)与族兄张侃(陶昆),观看卧象山中瀑布。该画现珍藏于诸城博物馆。
另一件事是:王沛思给邹平县的名门望族成家的成玉龙写过碑文。《邹平县志》记载:成玉龙墓碑在邹平城西黛溪河西侧,由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编修王沛思撰文。成家与王家虽然远隔五百里,两家却跨越地域,世代交好,王沛思所书成玉龙碑文中称:“余家自先伯与昭其公戊子、己丑联榜,先君戊戌与潭水公同登进士,至己卯,余从弟又与季芷同出惕庵张先生之门,盖世有孔李之好也。公之家世,尝得闻其详焉,故援笔而述之。”
王元菼
乾隆年间中进士
曾任福建副考官
《诸城县续志》中关于王元菼的记载
王元菼为王钺第四子王沛恂之孙,乾隆三十一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甲午科福建副主考。有《玉林山房诗稿》一册、《文稿》二册行世。王元菼生卒年不详,史料不多。其祖父王沛恂与王士祯多有诗文往来。
道光《诸城县志》载,王元菼(tǎn)“字晓庄。乾隆三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转吏部文选司主事,为福建乡试副考官。以父忧归,未几卒。诗文俱有集”。
王元菼生卒年不详,为王钺第四子王沛恂之孙,乾隆三十一年(1766)殿试中三甲第63名进士,经考试录取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后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掌管班秩、迁升、改调等事宜。甲午科福建副考官。有《玉林山房诗稿》一册、《文稿》二册行世。原配刘氏,槎河庄监生刘培之女,后续娶曹镇庄贡生王引檀之女,生有王耀奎、王襄陆、王培勋三个儿子。43岁逝,葬于岳哥庄南原。
吏部文选司是吏部的核心部门,负责文官选拔、分配以及任免等职能,但是王元菼志不在权术,而在古学与诗文。清乾隆年间进士王赓言编纂的《东武诗存》收入其九首诗,并附有对他的简介:王元菼,字晓庄,桂子,乾隆丙戍进士,官文选司主事,有《得月楼草》。海曲丁价侣曰,余伯祖萼亭公以古学名世,所着《半奎楼集》,采入《四库全书)》。今晓庄先生与兄曙华先生,皆其高弟也。并登乙科,身列翰林,不恋阮仕,以终养告归。有别墅曰匡山,备山水竹树之胜,伯仲唱和其中,胸无俗韵,学有渊源,读其诗如见其人焉。
王元菼不留恋仕途,终养告归,寄情于山水。其仕途并不复杂,却活得洒脱清高。
王元菼的祖父王沛恂,是康熙丁卯(1687)举人,先后任福建汀州府知府、海城县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乾隆《诸城县志》载:“沛恂,字汝如。举京兆。授海城知县。地旗民丛居,前令听讼多依违。沛恂研狱无成见,境内帖然。县多逋赋,皆不许民售田所致。沛恂请于上官,曰:‘有不许民卖田之禁,不能无势必卖田之民,民重犯法,放私卖者纳无地之粮,而私买者种无粮之地,此官民两因之道也。宜弛其禁。’从之。康熙五十一年,诏九卿各举所知。吏部尚书吴一蜚以沛恂上,擢兵部职方司主事。时蜀中用兵,因驳马乾销算不符,忤兵部尚书意,罢归。”
王沛恂有《消暑漫录》《匡山诗文集》行世,《匡山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曾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题诗《超然台怀古》。
王元菼的父亲王桂,于乾隆丙辰(1736)考中举人,这年,正逢雍正驾崩,乾隆即皇位。王桂任职四川奉节县知县。道光《诸城县志》载,王桂字丹木。由举人为奉节知县,以清廉称。五年告终养,归。母卒,遂不出。子:元耿、元菼。
本期图片由季彩凤提供(署名除外)
本期参考资料:《诸城县志》《西宁县志》《相州王氏族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