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5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胶济铁路旧事

  胶济铁路旧事
  
  连接青岛、潍坊、淄博、济南的胶济铁路,是一条串联起无数红色记忆的纽带。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红色胶济”铁道线上留下了反帝爱国斗争的光辉足迹;庄龙甲与高密县委、坊子铁路支部负责人组织数百名群众,截获了日本军用列车上的面粉;铁路工人在严酷压迫下,通过铁路传递情报,转移保护同志,成立地下交通站……许许多多革命先烈在胶济铁路留下了红色印记,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本期撰稿:高玉宝
  主 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 辑:台 可 美 编:王 蓓
  校 对:刘小宁(0910)王明才(1112)
  刘 辉(1314)曾 艳(1516)
  
  清末高密乡民抗德阻路
  
  德军出兵镇压乡民,占领高密县城。
  莫言着作《檀香刑》
  清末,德国修建胶济铁路,侵占农田,在高密境内陆续遭到反抗,3000余名高密乡民在孙文领导下抗德阻路。这段故事被莫言写进小说《檀香刑》中。
  孙文带头掀起斗争 《檀香刑》讲述历史
  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中展示了一份小说手稿,这部小说记录了德国在修建胶济铁路期间高密乡民抗德阻路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出生于高密东北乡的作家莫言写的《檀香刑》。莫言在书中的“凤头部”第一章“眉娘浪语”中,引用茂腔《檀香刑·大悲调》唱道:
  太阳一出红彤彤,(好似大火烧天东)胶州湾发来了德国的兵。(都是红毛绿眼睛)庄稼地里修铁道,扒了俺祖先的老坟茔。(真真把人气煞也!)俺亲爹领人去抗德,咕咚咚的大炮放连声。(震得耳朵聋)但只见,仇人相见眼睛红,刀砍斧劈叉子捅。血仗打了一天整,遍地的死人数不清。(吓煞奴家也!)到后来,俺亲爹被抓进南牢,俺公爹给他上了檀香刑。(俺的个亲爹呀!)
  书中的主人公“俺爹”孙丙,就是以领导这次抗德斗争的孙文为原型写成的。
  1899年,胶济铁路勘测延伸到高密城西濠里一带。德国人在勘探和植标过程中,以低价收买农田,逼迫农民迁坟移舍,沿线农民激烈反对。1899年11月21日,孙文在绳家庄召开大会,在其组织发动下,抗德队伍迅速扩大,风潮波及108个村。1900年1月1日,孙文、李金榜等率500余人执旗抬炮,前往晾甲埠一带,拆毁修路设施和雇工住的窝棚5座。11日,孙文、李金榜等在张家大庄聚集武装群众3000余人,兵分三路,再次阻拦修路。正在保护修路的清兵见人多势众,立即保护德人窜回高密县城。
  1900年4月9日,数千名抗德群众从绳家庄北上阻路,焚烧山东铁路公司窝棚,并准备围攻高密县城。下旬,孙文率群众沿柳沟河一带设防,打败进攻清兵。继之,由德国顾问指挥的清兵洋枪队参战,群众浴血抵抗,伤亡较重,斗争陷入低潮。孙文隐蔽在绳家庄,后因叛徒出卖,于5月3日晨被捕。
  1900年7月2日,3000多名抗德群众在柳沟河畔聚集,准备攻城,救出孙文。清大员胡景桂见民气汹涌,势不可挡,遂在城东门外大石桥北将孙文杀害。
  如果不是铁路选线误差,高密不会与胶济铁路产生交集。1898年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后,德国工程师盖德兹和锡乐巴分别开始了胶济铁路实地选线考察。1899年6月底,确定了铁路线由青岛至济南的走向。其中,在青岛至潍县一段,盖德兹的选线图与最终确定的实际修建线路出现了很大不同。而图纸上这条细线的改变,一年后给锡乐巴主持修建的胶济铁路工程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麻烦。
  山东人口稠密,多以务农为生,土地是民生之本。在这里修建铁路,穿越农田,必定会激起很多矛盾。而德国人在铁路建设初期的野蛮行径又加剧了矛盾,导致严重暴力冲突多次发生。铁路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赶工期,不愿费工夫逐个查清颇为复杂的土地产权关系,有时甚至未等土地买卖完结就破土动工。公司翻译“私行诡诈”“为索人钱财,或吓由房宅,或吓经坟墓,多方凌逼”。村民们要求铁路公司改道或“分段多开涵洞,以资宣泄”,而路员“置之不理”,理由是“太费钱”。类似罔顾沿线民众利益的野蛮行径,最终导致民众拔掉铁路勘测杆、聚众阻工、包围袭击铁路公司办事机构等暴力冲突的频繁发生。
  山东铁路公司不仅没有纠正不当行为,缓和民众矛盾,反而一意孤行,请求胶澳总督派兵保护路工。1899年6月,德军洗劫了堤东庄、刘戈庄和高密县城,杀死20多名村民,伤者无数,离开时还焚烧了高密书院的全部书籍。1900年2月,乡民又袭击了铁路公司高密办事处,工程师不得不撤走,铁路建设完全中断,并直接威胁到胶州附近的铁路工程,胶澳总督叶世克向高密和胶州各派出200人的军队,以确保胶州—高密段铁路恢复建设,并在两地修建兵营,驻扎长达5年之久。中德双方经过多次冲突与调适,胶济铁路才得以继续向济南修筑。
  高密人民反抗德国修筑铁路的武装斗争,是德国抢修胶济铁路以来,在山东受到的最大抵抗。这次斗争在全国反帝爱国斗争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关链接
  《檀香刑》
  
  《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08年,曾引起文学界热议。小说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檀香刑》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诉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故事。全文以女主人公眉娘与她的亲爹、干爹、公爹之间的恩怨情仇、生死较量展开。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有:杀人不眨眼的老赵甲、疯疯癫癫的傻瓜赵小甲、冠冕堂皇为民请命的父母官钱丁钱大老爷、风情万种的浪荡孝女孙眉娘、铁杆英雄真汉子孙丙。他们五个主要的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穿插于全文,使全文内容饱满而生动,让整个高密东北乡的民间人物形象全盘跃然纸上,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被列强侵占的那段真实惨烈血腥恐怖的真实场景。
  茂腔是流传在高密、胶州一带的地方戏,唱腔悲凉,“尤其是旦角的唱腔,简直就是受压迫妇女的泣血哭诉”。莫言自幼就是一个茂腔迷,童年家乡时常客串小的角色,上台跑龙套。孙文抗德阻路的故事像一粒种子深埋他的心田,2007年,莫言写下了《檀香刑》这本充满深刻记忆的书。
  
  王尽美来青州指导工作
  
  王尽美
  傅书堂
  王尽美为宣传革命,多次到青州,他的脚步在胶济铁路线穿梭,他的先进思想点燃了青州的革命火种。在他的具体指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支部成立;在他的组织下,青州先于济南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成为山东最早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地区。
  王尽美胶济线上留下足迹 指导青州打开局面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王尽美出身诸城贫农家庭,立志于教育救国,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上学期间,经常组织同学游行集会、发表演说。他参与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此基础上秘密成立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他和邓恩铭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4年12月28日,王尽美冒着严寒,连夜沿胶济铁路线东行,他宣传国民会议运动的第一站是青州城。
  在胶济铁路沿线,青州有着较深厚的革命基础。早在1922年10月,中共济南支部即派王翔千到此,以益都省立十中国文教员的身份开展革命活动。1923年1月,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州小组建立。1924年4月,在王尽美的具体指导下,青年团青州支部成立。当年8月,在团青州支部基础上成立团中央局直辖的团青州特别支部。其间,王尽美多次到这里指导工作。
  王尽美此行是进行国民会议运动宣传,组织筹建青州国民会议促成会。
  青年团青州特别支部共有10名团员,书记为王元昌,办公地点在省立十中。在团青州特别支部的组织下,从12月初着手筹备青州国民会议促成会,遇到了很大困难。
  当时学校全部放假,同志们也多半回家,青州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工作搁置,王元昌在给团中央局的报告中写道:“国民会议促成会在青州方面怕不能实现,因为我们没有团体的名义可用以去号召,以个人名义又不济事,所以就叫王振千到十中鼓动着教职员做发起人。不过青州是要看济南情势的,若济南能于近期内有国民会议促成会的举动,青州亦即能掀动起来。但是济南近来毫无声息,所以青州亦难举动。”
  1924年12月30日,王尽美到益都县商会、县教育局及各省立学校等重要机关和团体进行宣传发动,受到热烈欢迎。王尽美确定,由商会会长房春生、教育局局长张馨斋及省立十中校长扈维周等发起,组织青州国民会议促成会,1925年1月1日召开成立大会。
  在王尽美的组织下,青州先于济南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成为山东最早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地区。
  1925年1月,在王尽美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青州支部成立。王尽美随即派人深入东益火柴公司秘密接触工人,发展党团组织。同时每日派人去火车站向小车夫宣传革命道理,动员他们组织起来,并发动党团员深入到乡村各地张贴传单、讲演,演出文艺节目,启发农民群众的觉悟,并继续出版刊物《平民课》,指导工农群众运动。
  1925年3月,被派往青岛的中共青州支部的党员李春荣被推举为青岛“大康”纱厂工会负责人;4月,组织领导了4000余名工人大罢工,“隆兴”“内外棉”纱厂也相继罢工,最终取得胜利。为声援青岛工人罢工,青州党团组织领导、发动学生联合会向社会募捐,并派学生赵文秀等人将募款送往青岛,向罢工工人表示慰问支援。
  潍县国民会议促成会也是在王尽美的宣传和推动下成立的。
  有关王尽美的传记写道:“王尽美来到潍县,在坊子模范小学宣传成立国民会议促成会。潍县的国民党员张兰修、郭伯民以及何凤鸣等参加了会议。其时,庄龙甲也以国民党山东省党部特派员身份从济南回到潍县,与国民党县临时区分部负责人郭伯民等取得联系,共同开展召开国民会议运动。在潍县宣传召开国民会议后,王尽美又风尘仆仆地赶往青岛。”
  王尽美来往胶济铁路沿线地区,均乘坐火车,当时济南—青岛间列车运行需要整整一天时间。
  傅书堂印《共产党宣言》
  传单秘密贴到火车站
  1925年的一个深夜,在高密北关曹家楼村一处民房里,傅书堂的母亲坐在月下的黑影里四处观望着。屋内窗帘将灯光遮得严严实实。深夜里不睡觉的母亲,正在为她从事地下工作的儿女站岗。她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知道儿子傅书堂、女儿傅玉真正在干的是大事,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个求解放、要翻身的穷苦百姓的事。
  1924年,经邓恩铭介绍,傅书堂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5月29日,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胶济铁路总工会呼吁社会各界支援工人斗争,并于6月14日,组织举行了1700多名工人参加的罢工游行,傅书堂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组织者之一,也是一线总指挥。反动当局恼羞成怒,下令通缉他们及工人骨干近百人。这种形势下,傅书堂只能离开青岛。
  1925年8月初,傅书堂甩开当局的盯梢,回到高密。他利用老关系,在火车站行李房找了份差事,以此为掩护,在工友中宣传革命思想,向工人们讲述:“工人要生存,就必须抱成团体,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斗争。”夜里,傅书堂刻印出《共产党宣言》,装订成“袖珍本”,偷偷分发给信得过、有觉悟的同志,小小的册子,深受同志们欢迎。
  同志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小册子、传单都是在深夜里完成的,巡逻队整夜不定时地在街上巡查,发现谁家透出灯光,一定会敲开门搜查,如果发现这些油印资料,立马抓人。
  每天夜里,傅书堂点着小油灯刻版,妹妹傅玉真负责油印,印好后,就连同油印机一起埋到小后园里,需要散发传单和发给同志资料时,再挖出来。
  傅书堂还带领大家召开会议,地点多变,有时在庙里,有时在他家中,无论在哪,都要安排好放哨的牢靠人员。在他家里开会时,一直由傅书堂的母亲放哨。传单发出去,当局非常恐慌,挨家挨户查户口,搜查可疑人员。
  傅书堂与家人们一起,不顾个人安危印发传单,将传单秘密贴到火车站的墙上、大街的电线杆上、交通要道的建筑上,宣传中国革命的壮举,奏响了高密大地上红色革命的一曲曲凯歌。
  
  坊子爆发阻路救援运动
  
  南流站
  1928年,庄龙甲与高密县委、坊子铁路支部负责人组织数百名群众,截获了日本军用列车上的面粉。庄龙甲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逮捕了宣传抗日的共产党员、群众40多人,即将押解上火车时,200多名坊子站铁路工人、煤矿工人和家属在共产党带领下,阻止火车发动。
  庄龙甲组建潍县赤卫队 伏击日军运粮火车
  1928年10月12日,南流火车站前的大集上,国民党一行人押着一个衣衫褴褛的青年走来。人们围过来。青年怒目圆睁,挺着胸脯,英俊的面容上带着伤口,身上的血衣说明他遭受过非人的折磨。
  他就是庄龙甲。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利用大集人多的机会造成震慑,将他押赴刑场杀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庄龙甲厉声怒斥刽子手:“今天你们杀了我一个,明天会有千百万的人站起来杀你们!你们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人民革命的烈火一定要把你们这些反动派彻底埋葬!”他高喊着“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年仅25岁。敌人将庄龙甲残忍杀害后,将他的头颅挂在潍县东关南门外城墙上示众。
  庄龙甲,1903年出生于潍县庄家村,1921年秋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王尽美结识。1923年夏,他经王尽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省立一师党支部建立起来后,庄龙甲担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被大家称为“王尽美同志的左右手”。1926年,山东省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中共潍县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庄龙甲担任第一任书记。他带领潍县共产党员积极筹备武装,建立了潍县的第一支革命武装潍县赤卫队。庄龙甲在潍县一带积极带领群众开展反帝斗争,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抵制日货,号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928年6月,庄龙甲与高密县委、坊子铁路支部负责人决定联合发动夺取日军军粮,在潍县赤卫队的掩护下,数百群众将满载军粮的列车一抢而空,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为革命事业奔走的同时,庄龙甲患上了肺病,有时咳嗽得喘不动气,严重时会咯血。同志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他笑着说:“干一天少一天,趁还没有躺下,我就得争取多干一点,等到闭上眼睛,想干也捞不着干了。”由于病情加重,1928年秋,组织上安排他到地下党员傅锡泽的药铺休养治疗。10月10日这一天,药铺里突然来了三个人,逮捕了庄龙甲。他们将庄龙甲押到国民党潍县南流区保卫团,施以酷刑。
  庄龙甲养病期间,中共潍县县委的工作由牟鸿礼代为负责。这天,牟鸿礼在去汇报工作的路上听闻庄龙甲牺牲的噩耗,极力忍住悲愤,赶回庄家村参加秘密会议。会上大家打听庄龙甲的情况,他没有说,只在会后留下一张纸条:“老子英雄儿好汉,庄稼不收年年盼。死而复生精神存,在与不在何必言。南北东西人知晓,流芳百世万古传。”同志们发现这是一首“冠头诗”:“老庄死在南流。”他们立刻派人连夜赶到南流打探情况,得知敌人将庄龙甲的头颅挂在潍县南门外城墙上示众。烈士的遗体由南流的同志想方设法取回,悄悄掩埋。为方便日后寻找,前去打探消息的庄峰云在掩埋处埋了石头作记号,以备将来寻找。后来,烈士的头颅被党的地下工作者取下,秘密掩埋。
  共产党员及群众被捕
  工人及家属拦车救人
  深夜,巡逻队刚过,中共党员牟铭勋从一家深宅大院的门洞里闪出,脚步很轻,一看即经常夜行。他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沿着墙根慢慢行进,坊子的街道很长,要避开日本人开的赌场和烟馆,那里彻夜亮着明灯。
  啪!他将小册子扔过墙头,落在一户户人家的院子里。
  “全世界被压迫的人们,团结起来!”“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万郊怒绿斗寒潮,检点新泥筑旧巢。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散发着油墨气味的小册子总让期待的人读得热血沸腾。
  牟铭勋顶着被砍头的风险,到处散发小册子《呼声》。《呼声》是中共潍县中心县委的宣传刊物,1930年创刊,由潍县中心县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牟铭勋主办,不定期出版,每次油印三五百份,最多1000余份。刊物于夜里印刷,印制完毕,装订成册后,由牟铭勋带头,到坊子、潍县分发,他们采取塞门缝、扔进院的方式,将党的声音传播给万千群众。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久,坊子铁路职工、煤矿工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走上街头,散发抗日传单,把标语、传单贴到大街墙壁、电线杆和火车上,在坊子街道上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
  国民党驻军和反动当局开始大逮捕,坊子车站、工务段、车务段、机务段和附近煤矿单位的共产党员、群众40多人被捕。经过刑讯,释放了20余人,扣押了13人,其中有共产党员、铁路工人和煤矿工人。国民党士兵押人登上从青岛开来的客车,200多名工人和家属在共产党员带领下,有人围住了火车头,有人横卧在钢轨上,阻止火车开车。火车司机见状,离开了驾驶室,站长也不打发车信号。下午1时多,从济南开来的一列客车进站,见此情景,司机也下车离开,不再开车。火车司机们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坊子铁路工人的斗争。火车停运,导致国民党军队不得不用汽车把被捕的人先押到潍县,再押送济南。在这次运动中,铁路工人李汝奎、张桂云、韩士瑁等9名共产党员被杀害,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坊子的革命志士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加入到革命斗争中。敌人将牟铭勋列入悬赏缉拿名单,他奔走于各县,联络失散的同志。1934年,牟铭勋回潍组建了中共鲁东工作委员会,任书记。1938年10月8日,他去昌邑参加县委书记联席会议,返潍途中,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年仅35岁。
  
  武工队沿铁路打击日伪
  
  胶济铁路武工队成员合影
  坊子站的侵华日军合影
  日占时期,日本侵略者对胶济铁路各站严防死守,对铁路工人任意打骂。而铁路工人不惧压迫,秘密通过铁路传递情报,转移保护同志,成立地下交通站。1943年11月,胶济铁路武工队建立,他们破坏铁路,打击瓦解敌伪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承担了跨越胶济铁路南北的武装护送任务。
  日本占领胶济铁路 工人受尽压迫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胶济铁路各站严防死守。车站职工家属来送饭,日本人都要掀开包袱一一察看、搜身,甚至侮辱,对中国职工任意打骂。火车站信号灯、照明等工作需要存放煤油,日本人对煤油的使用极其重视,发现少了一点,便对所有职工盘查,一不如意,便吊打、上刑、灌辣椒水,站内中国职工只有三五个,无一幸免。
  像坊子这样的大站更甚,日本人在车站下面设有多家烟馆,一方面疯狂搜刮中国资产,一方面弱化中国人的斗志。在烟馆,日本侵略者安插耳目,对于那些手中无钱,却沉迷于烟瘾的中国人更加注意,考察一段时间后,日本间谍即会出击,先寻点事强加于瘾君子身上,严刑拷打,再送以重金,以大烟拉拢,然后经过培训,瘾君子便成为日本人的间谍与密探了。日本人这一手段玩弄得极其纯熟,特务遍布各行各业。但是,胶济铁路工人中却鲜有此类人。铁路职工依托胶济铁路向外传送情报,保护转移同志,成立地下联络站,这也是胶济铁路优良传统之一。
  《高密县志》载:“高密火车站站长赃本(日本人)踢死被火车压断腿的挂钩工人,引起公愤,被调车员董立成刺死。”
  建立胶济铁路武工队 沿铁路开辟交通线
  为进一步打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山东省委和山东省总工会的指示,胶济铁路沿线各区党委在1943年相继成立了铁路工委和武装工作队。
  1943年11月,胶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经南海军分区批准,胶县独立营改为县大队,设3个分队,300余人。胶济铁路武工队此时也在胶县北部地区建立,设3个分队,后改为南海第二武工队,滕少锋任队长,姜世良任副队长。这一时期,进步青年踊跃参军参战,多为本地人,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民情,也熟悉日伪地方势力情况,在加强根据地建设,配合县大队、铁路武工队打击和瓦解日伪军、保护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工队成立后,以胶县北部的前屯、后屯一带为基地,东至小高、大店、蓝村,西至高密北乡,沿铁路开辟交通线,开展对敌斗争。
  1943年之后,秘密交通线已不能适应战略反攻的需要,随着地方抗日武装的建立,秘密交通线转变为武装护送。跨越胶济铁路南北的武装护送任务,由胶济铁路武工队和胶县独立营、南海第一武工队承担。这条交通线多次完成护送干部过路、传递秘密文件、转送军用物资等任务,从未遭受任何损失,被誉为“钢铁交通线”。1944年5月,胶东抗日根据地200余名干部,由区党委社会部长于克带队前往山东分局驻地。这批干部携带大量黄金,护送任务十分艰巨。为完成好这一任务,协理员姜世良、副大队长董洪运率领部队进行护送,他们趁着夜间从靠近姚戈庄车站处通过铁路,当护送部队在洋河崖村外与滨海686团八连交接时,被伪军张鸿飞部发觉并包围。为掩护被护送人员,确保这批干部安全到达山东分局驻地,姜世良、董洪运率队与张鸿飞部血战到黄昏,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他们在黄昏后突围脱险,在敌占区行进70余里,于翌日拂晓前赶到胶济铁路沿线。铁路沿线的日伪军发现有部队经过,机枪、小炮一齐开火。由于战士们穿着不久前才换上的新军装,敌人分不清是不是主力,始终不敢离开炮楼一步。此次行动后,胶城日军非常恐慌,全城戒严3日。
  1944年9月,胶济铁路武工队和胶县、平东、平南县大队、铁路支队、高密武工大队配合主力部队胶东军区第五师第十五团等,攻打驻夏庄的伪军张竹溪部。这场战斗持续一夜,歼敌500余名,缴获武器400余件,沉重打击了高密北部日伪势力。
  ◎相关链接
  队伍不断壮大
  开展武装斗争
  
  胶济铁路武工队不断壮大,从开始的几十个人、几支枪发展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的300多人、300多支枪,有力地发展和巩固了胶县北部的抗日根据地。胶济铁路武工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多次打击日伪敌军。
  张鲁集是高密东部的一个大集镇,驻有伪军张竹溪部的一个大队。1943年12月的一个集日,胶济铁路武工队副大队长姜世良带领4名队员,乔装打扮,在张鲁集击毙两名伪军,缴获短枪两支。
  马店据点伪军的中队长“肖五猴子”,平日欺压百姓,民愤极大。1944年5月到6月间,胶县县城的日军200人分三路向胶县东北方向“扫荡”,马店的伪军中队也随日军一起进行“扫荡”。胶济铁路武工队得知随日军“扫荡”的马店伪军中队从闸子据点返回的情报,副大队长董洪运率领队员在瓦丘埠打伏击战。这次战斗,俘虏伪军90余人,缴获步枪80余支,“肖五猴子”被当场活捉,马店据点伪军中队被消灭。
  1945年3月11日,胶济铁路武工队和胶县独立营、青岛工人大队在麦丘伏击平度南村据点出犯骚扰群众的日伪军,被围困的日伪军凭借有利地势负隅顽抗。战斗持续到下午,南海独立团七连火速前来增援,用掷弹筒轰击被困日军,战斗最终取得胜利。这次战斗,毙俘日军分谴队队长及士兵11人、伪军41人,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一个、步枪48支、短枪1支、望远镜3副、子弹800余发,缴获其他军用物资一宗。这是日军实行重点配备后,南村据点日军配合胶城日军出犯骚扰群众受到的一次重大打击。麦丘伏击战极大震慑了胶东地区的日伪军,当时被誉为胶州的“平型关大捷”。
  
  车站扣押文物与日斡旋
  
  葛光庭
  王献唐
  1931年,青岛火车站查获一批从潍县流出的秦汉砖瓦,日本人原本计划通过青岛站转至码头,发往日本。经查,这批砖瓦恰为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打算为图书馆收购的文物。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庭积极斡旋,终于保住了这批砖瓦。
  日本人企图偷运文物 王献唐保护秦汉砖瓦
  1931年4月15日,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来到潍县,此行是为潍县高氏上陶室的秦汉砖瓦而来。潍县高氏秦汉砖瓦收藏在山东乃至全国有名。高鸿裁藏有十二字精美汉砖,可谓国宝。
  高鸿裁精于金石收藏,他去世后,家庭入不敷出,有意将收藏之物出手。可惜,此次王献唐并没有收购到高鸿裁的藏品,高氏夫人病了,不能议价。王献唐遗憾离开,只留下一句:“要出手,还是卖给当局为妥。让这些藏品归于该去的去处,才更有价值。若瀚生兄(高鸿裁,字瀚生)在世,想必也会赞同。”
  1931年5月18日,青岛火车站收到一批由潍县运抵的7个巨大木箱,发货人为日本人久原,货物品名为“玉器及石”,将由青岛站转运至码头,发往日本。青岛火车站开箱验货,发现箱内不是玉器及石,而是一批砖瓦,青岛站的职工层层上报。时任胶济铁路管理委员会委员长葛光庭查看了这批货物,发现不简单,立刻邀请青岛市社会局和教育局的有关人员来鉴定这些砖瓦,没有得到答案。5月20日,葛光庭又告知了当时有文物保管职责的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得知后,以图书馆的名义向青岛市政府、社会局、教育局和胶济铁路青岛站发去公函,胶济铁路管理局接信后立刻封存了这些砖瓦。
  经查,这批文物的实际购买人是日本人大田,采购于潍县高鸿裁家中,是王献唐一个月前要收购的那批。日本人得知王献唐到访高家,立刻托人与高家议价,终以2500块大洋成交,其中,高家人得银元1600元,中间人得900元。随后,大田企图将最为珍贵的十二字两块汉砖运回日本,其余700余件砖瓦由潍县装车,运往青岛。
  此时,葛光庭到任胶济铁路只有四个月,但他曾为张学良易帜谈判代表,在东北时早已看透日本人的野心,对于这批砖瓦,葛光庭没有丝毫马虎,心中自有办法。
  日方得知货物被扣留,非常着急,每天派人到车站催促提货。五三惨案发生后,国际声音纷纷对日本侵略行径进行谴责,迫于多方压力,此时的日本人尚有所收敛,知道此事违反中国法律,只能勉强配合中方的调查。其间,日本领事馆也不断对胶济铁路管理局施压,多方纠缠。葛光庭顶住压力,与日方斡旋,一方面交待青岛火车站武装保护此批文物,一方面就日本人提出的文物归属问题避而不谈,或者干脆拒绝与日本人见面谈判。
  省教育厅得到胶济铁路管理局的消息,马上派人赶赴青岛处理此事,同时向南京教育部发电汇报。6月1日,省教育厅又向教育部发电询问处理意见,不久教育部决定:“着即派员赴青,全部砖瓦没收,押运回济,妥善保管。”
  6月12日,省教育厅、胶济铁路局、青岛市政府会同日本领事馆和货物托运人共同开箱验货。第一箱装有长方砖50方、小长方砖7方,第二箱装有小方砖145方,第三箱装有圆形瓦端174包,第四箱装有大小砖66方,第五箱装有大小砖89方,第六箱装有长条石碑1方,第七箱装有长方形残石碑1方。查验后将全部533件砖瓦和石碑一一封妥。
  为了尽快将这批文物运往济南,胶济铁路局原定于6月13日安排专车运送,并电告沿途各站加以保护。但在起运之前,日本人强行阻止,被迫改为14日早晨起程。孰料14日又遇雷雨,不得已将文物暂放在车站站台,安排路警看管。直到15日才安然起运,顺利抵达济南,收藏于省立图书馆金石所。
  打开木箱,文物呈现出来的那一刻,王献唐流下了眼泪。刻有或篆或隶汉字的古物,述说着物件本身的前世今生。
  7月21日,省立图书馆在大明湖畔举办了“秦汉砖瓦展览会”,吸引了中外人士蜂拥而至,参观难得一见的金石精品。展览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成为我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盛典。
  
  ◎相关链接
  队伍不断壮大
  开展武装斗争
  
  胶济铁路武工队不断壮大,从开始的几十个人、几支枪发展到了抗日战争胜利时的300多人、300多支枪,有力地发展和巩固了胶县北部的抗日根据地。胶济铁路武工队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多次打击日伪敌军。
  张鲁集是高密东部的一个大集镇,驻有伪军张竹溪部的一个大队。1943年12月的一个集日,胶济铁路武工队副大队长姜世良带领4名队员,乔装打扮,在张鲁集击毙两名伪军,缴获短枪两支。
  马店据点伪军的中队长“肖五猴子”,平日欺压百姓,民愤极大。1944年5月到6月间,胶县县城的日军200人分三路向胶县东北方向“扫荡”,马店的伪军中队也随日军一起进行“扫荡”。胶济铁路武工队得知随日军“扫荡”的马店伪军中队从闸子据点返回的情报,副大队长董洪运率领队员在瓦丘埠打伏击战。这次战斗,俘虏伪军90余人,缴获步枪80余支,“肖五猴子”被当场活捉,马店据点伪军中队被消灭。
  1945年3月11日,胶济铁路武工队和胶县独立营、青岛工人大队在麦丘伏击平度南村据点出犯骚扰群众的日伪军,被围困的日伪军凭借有利地势负隅顽抗。战斗持续到下午,南海独立团七连火速前来增援,用掷弹筒轰击被困日军,战斗最终取得胜利。这次战斗,毙俘日军分谴队队长及士兵11人、伪军41人,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一个、步枪48支、短枪1支、望远镜3副、子弹800余发,缴获其他军用物资一宗。这是日军实行重点配备后,南村据点日军配合胶城日军出犯骚扰群众受到的一次重大打击。麦丘伏击战极大震慑了胶东地区的日伪军,当时被誉为胶州的“平型关大捷”。
  
  老战士忆铁路沿线作战
  
  益都火车站
  芝兰庄站
  刘义善16岁参军,一心打鬼子,在游击队期间,他和战友们破坏铁轨,抢夺日军物资,阻断日军进程。晚年仍能回忆起作战的场景。在战斗中右臂致残的刘奎基参加了山东胶济铁路芝兰庄战斗,英勇机智的他一人活捉了17名敌人,一战成名。
  破坏铁轨抢夺物资 老兵回忆战时经历
  1929年,刘义善出生在益都县。他在90多岁时忆起那段烽火岁月,仍历历在目。
  10多岁时,刘义善第一次见到日本侵略军进村,百姓吓得往山里跑。日本兵看到村民抬枪就射,嘻嘻哈哈,比赛看谁打得准、打得远,枪声一响,远处的人就倒下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生命说没就没了。日本兵举着枪在远处欢呼。
  16岁,刘义善参加了当地的抗日游击队。他一辈子最痛快的事就是打鬼子,尤其是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八路”一起打。当时火车站日军的炮楼子里驻守的人少,沿铁路线兵力较分散。刘义善所在游击队白天探明敌据点、炮楼情况,哪里守卫少、没有探照灯,到晚上出动时,就以哪里为切口。打下一个就换一个地方,牵着日军的鼻子走,搞得日军晕头转向。一到晚上,他们或偷袭炮楼,或爬上电线杆剪断敌人的通讯线路,或破坏铁轨,阻断日军进程。
  抗日游击队活跃在胶济线周边,铁路是日军的生命线。“如何破坏铁路线可是有说道的,如果只是起下铁轨,日军很快就能修好。”刘义善说,他们把枕木起下来,堆在铁轨上,泼上汽油点火烧,铁轨就会变形弯曲,日军要修好是费劲的。刘义善所在队伍破坏铁轨,抢夺日军物资,护送往来同志,在敌后为抗战作出了很大贡献。敌军火力铺天盖地,刘义善和战友们趴在地上不敢抬头,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他们依然一拨一拨往前冲。有一次战斗结束,刘义善发现背包被子弹打穿,包里留下了一枚子弹,这是他趴在掩体里时,子弹贴着头皮飞过去,打进了背包。
  刘奎基回忆芝兰庄战斗 活捉国民党军副团长
  胶济铁路芝兰庄站与胶州搭界,以前是高密通往胶县的重要通道,1984年芝兰庄站复线开通后,老站舍遗存已经不在。胶济铁路实现客货分离,芝兰庄站成为货运线,也是海青铁路与平度的连接点,向北有高密东站、平度西站。如今,高密站的所有货运业务都转至芝兰庄站,芝兰庄火车站成为高密的铁路货场。
  日占时期,芝兰庄站筑有炮楼,铁路沿线都有重兵把守。战争期间,胶济铁路是兵家必争之地,高密芝兰庄火车站也不例外。1946年7月,刘奎基参加了山东胶济铁路芝兰庄战斗。
  刘奎基1927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幼时随家人闯关东到了东北,在沈阳一家钟表厂当学徒,期满时,17岁的他遇上日军抓壮丁。“我们工厂被鬼子抓去五六个,我晚上跑了。”逃跑后的刘奎基扒上了火车,没能跑掉的工友则被抓到抚顺煤矿。
  刘奎基昼伏夜出,一站站扒火车往山东赶,那时胶东的铁路只有一条,就是胶济铁路,胶济铁路到了蓝村站,开始向南,转向青岛。刘奎基一路打听,好歹跑回蓬莱,回家待了12天就参了军。鬼子到处都是,家乡也被鬼子占领了。
  他最初入伍的蓬莱县独立营是地方部队,装备很差,一个班只有两支枪,刘奎基一直在寻找机会加入主力部队。1944年3月,刘奎基加入八路军胶东军区5旅13团。这是一支英雄部队,老团长是后来的开国上将聂凤智,解放战争时是大名鼎鼎的“济南第一团”。
  刘奎基经历了许多艰苦战斗,战斗前,每人只发五颗子弹。战士想换好枪,去敌人那里缴获;想要充足的子弹,敌人那里多得是。一上战场,每个战士不瞄准不放枪,尽量做到弹无虚发,打倒一个,连滚带爬地逼到敌军身边,拿枪,摸子弹,向腰里塞手榴弹。
  1944年8月发生在平度的大田战斗,刘奎基迎来主力部队首战。夜间突袭日伪军碉堡时,他奋勇越过壕沟和铁丝网,攀爬炮楼强攻。一只手拿着三颗手榴弹,一起拉开弦,扔进炮楼,爆炸声一响,随即跳进去,这是流程。没想到,他的手刚举起来,一颗子弹就射穿了右臂,他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因没条件治疗,小臂移位畸形致残。没法打枪,卫生员建议他复员回家,他不肯,“我就赖在部队里,不能打枪我还可以背手榴弹,别人背4个,我背15个、20个”。
  身有残疾的刘奎基更加勇猛,在打击进犯高密的国民党54军的芝兰庄战斗中成长为战斗英雄。
  1946年7月28日夜,担任六班副班长的刘奎基带着突击队,以高粱地和夜色为掩护突袭庄里敌人。因为冲得太猛,刘奎基冲进庄后和大部队失散了。“晚上9点多突击进去了,结果天亮一看,敌人都在屋里,我一个人在外头。”刘奎基毫不慌乱,丢了颗手榴弹进屋,大喊:“缴枪不杀!”还虚张声势地嚷嚷“把他们包围住了,不要叫他们跑了”。敌人不知道外面我军有多少,胆怯之下缴了枪。这时,厢房的敌人以两具尸体做掩体,架着机枪射击。刘奎基沿着墙根爬过去,一把抓住了露出门口的机枪,滚烫的枪管差点把他的手烙糊,他一把扯出这挺机枪。坚持到大部队赶到后,计点刘奎基战绩,共毙伤敌20多人,战后审查,他在院里活捉的17名敌人中有一名国民党军副团长。
  刘奎基带着一条残臂作战50多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眼、腿、肺等部位先后15次负伤,是威震敌胆的英雄人物。
  
  成功策反掌握胶济全线
  
  坊子站
  在地下党员王次文等人的努力下,国民党蔡晋康部被策反,1949年5月,蔡晋康率团2000余人(含旅部特务连)起义。经过多轮拉锯战,青岛全境顺利解放,胶济铁路全线掌握在我党手中。
  王次文策反蔡晋康 青岛解放我军占领胶济铁路全线
  1947年3月,胶东区滨北专署高密县委敌工部副部长胡育才在高密城墙外与一个同志接头,来人向胡育才介绍了青岛胶南联络点的来龙去脉,详细汇报了蔡晋康与自己多年以来一直有着交集。胡育才一并将消息向上级汇报。接头之人正是高密康家庄车站地下党员王次文(徐忠)。蔡晋康是离王次文家10里外的蔡家庄人,与王次文是同乡。蔡晋康在抗日战争初期,曾任国民党山东省第九区(辖栖霞、招远、蓬莱、黄县)特派员兼保安司令,一度同我军联合抗日。1939年底,蔡晋康部与我军有了“摩擦”,走向了反共道路。1941年3月,蔡晋康部被胶东八路军主力部队击溃,损失惨重。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国民党把蔡晋康部残军缩编成一个团,他心生不满。此后,他在青岛的流亭和赵村等地募集旧部,成立“山东省保安第2旅”,任少将副旅长兼第6团团长。
  1949年2月,蔡晋康奉命开赴青岛外围薛家岛前沿阵地驻守。其后,青岛第11绥靖区司令刘安祺又派亲信高维民任保安2旅旅长,致使蔡晋康更加不满,与国民党嫡系有了矛盾。淮海战役后,他感到国民党大势已去,开始考虑今后的出路。正是此时,王次文与蔡晋康的关系露出了水面。接到命令的王次文马上到了蔡家庄,公开向乡亲们讲,蔡晋康如果起义,共产党一定会接受,希望他能够及时寻找光明大路,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消息很快传到蔡晋康的耳朵里。
  1949年春,山东全境大部解放,但青岛及其外围的即墨、胶州湾西南岸的薛家岛仍为国民党军队所盘踞。为解放青岛,全线解放胶济铁路,山东军区成立了青(岛)即(墨)战役指挥部,许世友任指挥,谭希林、刘涌任副指挥。在胶州湾西南岸,滨北军分区独立1团和胶南县指挥部,接受了解放薛家岛的任务,由独立1团统一指挥。薛家岛地处胶州湾西南岸,东北与青岛的团岛构成胶州湾的钳形出入口,扼制着胶州湾的通道,是一个军事要冲,对青岛市区、港口、海湾的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胶东军区和滨北军分区敌工部门掌握了蔡晋康有动摇之心后,派胶东军区联络部长赵清如和秘书胡育才、王次文等人展开工作,促其起义。王次文多次找到老乡蔡晋康谈话,讲明利害,加之在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的压力下,蔡晋康与副团长杜再生密商,与我方多次接触,表示在适当时机举行起义。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1949年4月30日,人民解放军第32军为主力围攻青岛部队,部队兵分三路,自北向南推进。5月3日,攻城部队向青岛市郊守敌发起攻击。5月19日,攻克上疃,敌人青岛外围防线土崩瓦解。5月25日,防守青岛外围中心据点窝洛子之敌缴械投降。此时,在胶州湾西南岸,滨北军分区独立1团和胶南县指挥部在胶南县的配合下,向驻守薛家岛的敌军发起了攻击。5月26日晚,蔡晋康以开会为名,扣押了团少校政治指导员陈幼明等反对起义的10余名军官,在马家濠前线率团2000余人(含旅部特务连)起义。晚10时,我军顺利进入其防区,占领了薛家岛西部。经过多轮拉锯战,青岛全境顺利解放,胶济铁路全线正式掌握在我党手中。
  
  ◎相关链接
  坊子日军罪行累累
  亲历者痛陈其遭遇
  
  1951年昌潍专区检察机关参与调查日本侵华军59师团战犯村上勇仁、渡边雅天等31人的侵华罪行。调查结果共涉及39名战犯,其罪行是杀害中国人1614人,烧毁民房13789间,强奸妇女318人,牵去牲口683头。
  日本陆军第59师团,其前身是1939年1月14日在日本久留米编成的独立混成第10旅团。该旅团编成5天后即调入中国战场,驻山东济南地区,归华北方面军第12军建制,主要担负胶济铁路沿线的警备任务,经常与此地的八路军第115师及冀、鲁、豫军区和国民党鲁苏战区于学忠的部队作战。1942年4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令以这个旅团为基础编成第59师团,仍归华北方面军第12军建制,后归华北方面军直辖。
  这次审判,仅仅是昌潍地区坊子周边31名日军的一部分罪行。就拿潍县赵家庄子惨案来说,死伤的中国平民何止上述那些。
  据惨案亲历者王锡敬回忆,惨案发生于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日本军进村以后,先点房子,见人就杀,他亲眼看见自己的叔和一个人蹲在墙根的一头小毛驴旁边,日军抬枪即打,然后,大娘出屋去看自家的骡子,也被一枪打在肚子上,肠子都淌了出来。
  赵万江那年12岁,亲眼看到自家的房子被浇了汽油点着,妹妹只有6岁,被刺刀挑起来,扔到围子沟外的水里淹死了。
  王金芳的经历更惨:“我家的房子被鬼子点着了,爷爷上房去救火,被鬼子用枪打中,从着火的屋顶上滚到院子里。我吓得从后门跑出去,随一群慌乱逃跑的女人进了后邻的房屋。鬼子随后追过来,从窗棂间隙里伸进枪筒,朝屋里乱打枪,我只记得一阵枪响……当我被火烧醒时,屋里的人都躺在血泊中,血流了一地。我推了推躺在地上的人,都没有反应。只有我活着,受了重伤,右脸一块肉垂下来,疼痛难忍。我双手托着烂肉,血顺着指缝不停地流。我走了几步,跌倒在地上,爬着向前走,来到自己家里想找奶奶。可一进院子,看见几个鬼子正在院子里围着奶奶,把一个粮食囤顶盖扣在奶奶身上,点上火,火里传出奶奶的惨叫声,鬼子则在一旁狂笑。我向火堆扑去,被鬼子一脚踢倒,一刺刀戳在我右腿上,我又昏迷了过去。”
  而这,只是中国一个普通村庄的遭遇。
  本期图片由高玉宝提供
  本期资料来源:《胶济铁路》《胶济铁路红色故事》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