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5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寿光的仓颉信仰

  寿光的仓颉信仰
  
  仓颉,一作苍颉,传说是黄帝的史官,据文献记载,他创制了文字,因而被尊为“仓圣”“文字之祖”。“仓颉作书”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秦代普及,两汉开始神化,并不断丰富、发展。宋代是仓颉信仰的又一高峰,出现了仓颉二十八字,传说出土于北海仓颉墓。元代则明确仓颉二十八字出土于寿光仓颉墓。明清时期寿光复建仓颉墓。仓颉信仰传播时间长且遍及全国,寿光是仓颉信仰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究其本质,是对文字、文明的重视和敬仰。
  本期撰稿:张书功
  主 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始于战国汉代不断神化
  
  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仓颉篇》(部分)
  东汉仓颉画像石
  战国末期已经有“仓颉作书”(或称仓颉造字)的记载,秦代推出识字课本《仓颉篇》发行全国。汉代仓颉开始神化,并得以丰富、发展。从目前的考古发现看,仓颉信仰在两汉时期已经遍布全国,这应是仓颉信仰的一个高峰。
  战国末期有“仓颉作书”说法 秦始皇全国普及《仓颉篇》
  关于“仓颉作书”,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着作中就已有记载,如《荀子·解薮》:“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荀子以仓颉为例,说爱好文字的人很多,而只有仓颉一人传世,因为他用心专一。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即学宫主持人),“仓颉作书”的说法可能已在战国末期的齐国传播开来。
  《韩非子·五蠹》载:“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仓颉作书时把围着自己绕圈子的叫做“私”,与“私”相背的叫做“公”。这里韩非以公与私的造字原理来说明公私相背的道理。韩非是荀子的弟子,他曾出使秦国,却被李斯离间而下狱,不久死于狱中,但他的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吕氏春秋·君守篇》也有“仓颉作书”的记载。《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名着,成书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推出的识字课本《仓颉篇》开篇说:“仓颉作书,以教后嗣。”《仓颉篇》为丞相李斯所作,这说明秦代“仓颉作书”已得到官方认可,并大肆宣传、普及。
  李斯也是荀子的弟子,至此可看出“仓颉作书”的一种主流传播路线:荀子—韩非—李斯。齐国是战国时期的东方大国,稷下学宫是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荟萃之地,荀子三次担任祭酒,其思想对当时影响深远,他对“仓颉作书”的传播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将他的思想带到了秦国,特别是李斯,以仓颉命名范书,并发行全国,使仓颉作书深入人心。
  汉代对仓颉不断神化 仓颉传说基本完备
  西汉初年,刘安所撰《淮南子》中出现了神话版“仓颉作书”。《淮南子·本经训》写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东汉初年,班固修《汉书》,在其《古今人表》中的“黄帝轩辕氏”一栏,列出仓颉一名,并注明乃“黄帝史”。这是最早确认仓颉身份是黄帝史官的正史,以后历代文献基本沿用此说。
  与班固同时代的王充作《论衡》一书中,仓颉形象开始清晰,“仓颉四目,为黄帝史”。东汉许慎所编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里面说“黄帝之史仓颉,为黄帝记事之官……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观察鸟兽足迹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文字。这是从文字学家的角度对“仓颉作书”作了较为科学的总结。
  《春秋纬元命苞》是东汉纬书(一说西汉末年),所谓“纬”是指假托神意解释经典,是经学与迷信的混合物。此书综合了此前的各种说法,把仓颉描绘为:“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卫之利乡亭。”这里仓颉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黄帝的史官,而是升格为“仓帝”“史皇”,与黄帝平起平坐了。仓帝建都阳武,治理天下110年,死后葬于卫地的利乡亭。
  同样是纬书的《河图玉版》则记载:“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这里也称仓帝,并增加了作书的地点,即阳虚山,玄扈、洛汭之水。《春秋纬元命苞》和《河图玉版》两处记载对于后来一些地方建造仓颉庙、墓起了关键作用。
  汉墓中出土仓颉像
  东汉时其形象已定型
  秦汉时期的仓颉信仰不只存在于文献中。甘肃、新疆、安徽、四川的汉代墓葬中都曾出土过《仓颉篇》竹简或木简,这些墓葬有的是中下层平民,有的是基层官吏,还有上层统治阶级。其传播的范围已不局限于中原地区,而是以中原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远至边塞、南方,并通过河西走廊传播至西域。
  2004年,江苏扬州西汉初年吴王家族刘毋智墓,曾出土一件陶制熏炉,炉壁墨书“仓颉”二字。此炉为祭祀仓颉的礼器,证明西汉已有仓颉祭祀。2005年—2011年吉林赤柏松城址考古出土了一件滑石器,器身刻有小篆“仓颉”及“仓”字,该器是一件文案镇器。
  1954年,山东沂南县北寨村东汉墓出土了一块仓颉造字画像石。左边一人四目,披发长须,衣着兽皮,左手伸出,五指张开,坐在一棵开花结果的大树下,正与对面一人交谈,人物下方榜题为“仓颉”。1972年,临沂吴白庄东汉晚期墓又出土了仓颉造字画像石。画面中间有一棵大树,树下一大鸟衔带,树上二小鸟各自立于巢上,树上左右又各一大鸟站立。画面右刻一人,长发后梳,着长袍,四目,左手握笔,右手持物,坐于榻上,面前摆放盘、樽等。左边刻一佩剑之人,头戴高冠,左手前伸,右手执物,身体前倾,似在请教。
  这两件画像石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仓颉像。两石与仓颉四目的记载互证,说明至晚在东汉,仓颉四目的形象已经定型。除此之外,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仓颉庙碑》,刊刻于东汉延熹五年(162),原位于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的仓颉庙内,碑文曰:“仓颉,天生德于大圣,四目灵光,为百王作书,以传万嗣。”河南地区出土过带有“仓颉”二字和五铢钱纹饰的汉砖。据统计,在众多的仓颉遗迹中,始建于汉代的就有四处,分别是:河南的南乐、虞城、开封和陕西的白水。这就说明,在汉代,仓颉信仰已很流行,全国各地为纪念仓颉而起墓、建庙,并且举行祭祀仪式。
  结合文献和考古,可证知,两汉时期仓颉传说的各种元素:人物、身份、地点、过程、影响,基本完备,这应是仓颉信仰的一个高峰。
  
  北宋出现仓颉二十八字
  
  《淳化秘阁法帖》卷五中《诸家古法帖五 仓颉书》。
  明代杨慎撰《法帖神品目》。
  汉代以后仓颉信仰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官方推崇、民间信仰也没有中断。到了北宋时期,仓颉书或称仓颉二十八字横空出世,这是仓颉信仰的又一大发展。从此,仓颉信仰出现了另一个重心——古北海,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地区。
  《述异记》记载仓颉墓在北海 周人不识李斯识八字
  虽然汉代仓颉传说的各要素已基本完备,但仓颉造了多少字、什么字,却未提及。南朝梁任昉撰《述异记》云:“仓颉墓在北海,呼为藏书台,周末发冢得方玉石,上刻文八十字,当时莫识,遂藏之书府。至秦时李斯识八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至汉时,叔孙通识十二字。”
  任昉,字彦昇,祖籍乐安博昌(今山东博兴人,一说山东寿光人)。出生、成长于广陵(今扬州),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官至南梁黄门侍郎、吏部郎中、御史中丞等职。任昉以文名世,时人将其与诗坛大家沈约并称,有“沈诗任笔”之称。《文选》着录其文章17篇,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作家。
  《述异记》所记多为异闻琐事、神话传说。北海仓颉墓一事,李斯《仓颉篇》未提,之前有关仓颉的记载也未提。按《述异记》所述,周朝时已有一座仓颉墓,俗称藏书台,秦灭六国,出土之物也就归于秦朝,李斯只认识8个字。到了汉代,叔孙通认识12个字。“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意为皇权更替是上天的旨意,明显是宣扬君权神授。这八个字是真是假也未可知。
  仓颉墓在南梁时的北海。当时有两个北海,一北一南,南方的北海郡为侨置,寄治都昌(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云台山一带),下面只有一个实县赣榆县。北方的北海郡属青州,治所在平寿县(在今潍坊市西南)。这里说的是哪一个,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上述问题在北宋时得到了解决。
  仓颉二十八字面世 信仰重心移“北海”
  北宋《太平广记·铭记》征引《述异记》云:“周末,有发冢得方玉石,上刻文八十字,当时莫识,遂藏书府。至秦时,李斯识八字,云:‘上天作命,皇辟迭王。’至汉时,叔孙通识二字。(出《述异记》)”《太平广记》成书于978年,是北宋时李昉等大臣奉皇帝旨意,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着手编纂,至次年(978)八月完成,共为500卷,另目录10卷。内容包罗万象,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总集。此书虽称引任昉《述异记》,却又不同,省去了北海,叔孙通识得二字。
  在编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号称“法帖之祖”的《淳化秘阁法帖》中,收有一篇“仓颉书”,即仓颉二十八字。这是仓颉书的首次命名与面世。关于此帖的来历,此书没有作任何说明。
  南宋《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第一,《历代金石》云:“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二字。”这里明显沿用了《述异记》北海仓颉墓的说法,又采用了《淳化秘阁法帖》的二十八字之说。是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的集大成者。明代杨慎撰《法帖神品目》将仓颉二十八字列为第一,遵循《通志》说法,注曰“在北海”。
  但这里的北海已不同于《述异记》中的北海,这里应指宋代的“北海县”,因为断然没有今朝标识位置却言前朝行政区划的道理。北海县北宋至元为潍州治,故址在今潍城区西关。北海县的东界,包括今寿光东北部分地区。另外,西汉曾置北海郡,此后“北海”一词也代指原北海郡区域,辖境相当于今潍坊市。寿光就有“北海名城”的说法。这样,两宋时,仓颉信仰的重心就转移到“北海”,也就是今天的潍坊地区。
  仓颉书译文晦涩难懂
  二十八字一直存争议
  为何之前均无记载,到宋代仓颉书就突然出现了呢?仓颉二十八字是远古流传下来的真迹吗?
  仓颉二十八字最早见于《淳化秘阁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翰林侍书王着选内府所藏历代书法,摹刻于枣木板上,拓赐于大臣。全帖分为10卷,《仓颉书》排诸家古法帖卷五中的首篇。北宋大观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秘阁法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行摹勒上石,名曰《大观帖》,并将这28个字释为“戊已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乂家,受赤水尊,戈矛斧芾”。此译文晦涩难懂,前世大儒、后世专家几乎没人搞明白,所以多数人是不买账的。
  1990年9月13日《社会科学报》载湖南刘志一《夏朝存在确有文字依据》一文,对《仓颉书》的含义重新破译,说它是用古彝文书写的一段祭祀经文,直译为:“一妖来始,界转鸦杈,祭神青脑,祸小马念,师五除扫,幡斋解果,过鼠还魂。”意译为:“一群妖魔刚来到,树上乌鸦满天飞;割青宰羊祭山神,念经消灾骑马归;五位经师施法术,做斋完毕魂幡回,消灭鼠精魂归位。”
  尽管不少人热衷于仓颉书的翻译,但自其面世之后,它的争议就没有停止过。仓颉书是后人伪托,一直是学界主流。北宋元符三年(1100),文字学家、书学理论家黄伯思认为:“自仓颉至程邈书,皆伪。”清王澍撰《淳化秘阁法帖考正》云:“今此书字虽不可识,按其书法风力短浅,全乏古意,乃与后世小篆无异,并非古文。故秦淮海(北宋秦观)亦有了不与科斗相类,乃近大小二篆之疑。虞世南《书旨述》云:‘仓颉象形传诸典策,世绝其迹,无得而称。’以此而言其伪决矣。”就是说仓颉书类似于小篆,而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2),推行“书同文”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而创制出的汉字书写形式。仓颉是黄帝史官,比秦朝早2000多年,他怎能创造出这样的文字呢?所以,仓颉书究竟是谁写的、讲的什么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
  
  《齐乘》载寿光有仓颉墓
  
  《齐乘》卷二《巨洋水》记载仓颉墓。
  《齐乘》卷五《仓颉台》
  清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孔子石室位置。
  南宋《通志》是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的集大成者,而元代《齐乘》又记载寿光有仓颉墓,其他史料未见北海有另一仓颉墓,所以仓颉二十八字出土于寿光仓颉墓的说法就形成了。
  《齐乘》载寿光仓颉墓 为仓颉与寿光最早记载
  汉代时仓颉信仰已遍及全国,寿光的仓颉信仰与全国应是同步的。但据记载,最早确立仓颉与寿光关系的,应是元代于钦着的《齐乘》一书。《齐乘》是山东现存最早的方志,作者于钦是元代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氏。《齐乘》中有两处记载。
  一在卷二《巨洋水》:
  (巨洋水)又东北径故益县城,古别出一支为百尺沟。又北径寿光县东北,《水经》云旧有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也。
  二在卷五《仓颉台》:
  (仓颉台)寿光西北,洱水所径。《水经注》谓孔子问经石室,非也。《通志》云:“仓颉石室记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识十三字。”岂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问经”之目?
  这两处记载,一说仓颉墓在寿光东北,一说仓颉台在寿光西北,于钦认为,寿光东北的仓颉墓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孔子石室”。该书引用了成书更早的北魏《水经注》和南宋《通志》。我们运用史料溯源法,看两书原文是怎样说的。
  《水经注》载孔子石室 《齐乘》改孔子问经石室
  先看《水经注》,《水经注·巨洋水》原文作:
  巨洋水自巨淀湖东北流迳县故城西,王莽之翼平亭也。汉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鲤为侯国。城之西南、水东有孔子石室,故庙堂也。中有孔子像,弟子问经,既无碑志,未详所立。
  需要说明的是:此句本无“巨淀”二字,后人以为脱刻,加之。《续山东考古录》辨言:这是误将巨洋枝津(百尺沟)北流入巨淀与下句《经》文“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句连读所致。此处的巨淀湖应是前文“又东北,积而为潭,枝津出焉,谓之百尺沟”中的潭(湖),如王国维《水经注校》“巨洋水自湖东北流”,无“巨淀”二字;又如(北魏)郦道元注、(清)戴震分篇、杨应芹校点《分篇水经注》“巨洋水自潭东北流”,则直言是“潭”。
  此句的寿光县故城在寿光东北20里,俗称牟城,即今洛城街道后牟城村附近。《续山东考古录》:“《水经注》:‘巨洋水(自辟闾浑墓东)又东北径益县故城东,又东北过寿光县西。’又云:‘尧水径东西寿光二城间。’今牟城在益城东北,巨洋水东,尧水西,斟灌城(按:斟灌城为东寿光城)西北,即寿光故城无疑。”另,清代杨守敬《水经注图》标注“孔子石室”的位置就在牟城附近,而非巨淀湖。意思是:牟城西南,巨洋水东面有孔子石室,是旧时的庙堂。庙中有孔子像,还有弟子问经的画像,但没有碑,不知何时建立的。
  《水经注》这段记载没有提及仓颉,说的是“孔子石室”,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庙,里面有“孔子像”以及“弟子问经”的壁画或雕像。而《齐乘》将“弟子问经”改为“孔子问经”,“孔子石室”改为“孔子问经石室”,并断言“孔子问经石室”即是仓颉墓,还推测孔子可能来访过。这里孰是孰非,或者原是孔子庙,后为仓颉墓?又或者本就是仓颉墓,《水经注》有误,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既然《齐乘》在叙事时指向了《水经注》,所有的讨论又都离不开“孔子石室”,我们姑且以《水经注》为寿光仓颉墓之缘起。
  依据《通志》和《齐乘》 确定寿光为仓颉书出土地
  再看《通志》卷七十三《金石略》第一,《历代金石》原文作:
  仓颉石室记有二十八字,在仓颉北海墓中,土人呼为藏书室。周时自无人识,逮秦李斯始识八字,曰:“上天作命,皇辟迭王。”汉叔孙通识十二字。
  通过对《通志》原文与《齐乘》引用的对比发现:首先是“叔孙通”而不是“叔孙”;其次是“十二字”,而不是“十三字”。“岂孔子至齐亦尝访焉,故有‘问经’之目?”是《齐乘》的疑问,《通志》中没有。这是于钦对“孔子问经”的推测。
  前面已说过《通志》所言的“仓颉石室二十八字”,即《淳化秘阁法帖》中的“仓颉书”。北海是地名,应指宋代的“北海县”,北海县北宋至元为潍州治,故址在今潍城区西关。北海县的东界,包括今天寿光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既然南宋的《通志》说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而元代的《齐乘》又说寿光有仓颉墓,其他史料未见北海有另一仓颉墓,那么仓颉二十八字出土于寿光仓颉墓就水到渠成了。
  至此可梳理出这样的脉络: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孔子石室”及“弟子问经”,到北宋《淳化阁帖》首见仓颉二十八字,又到南宋郑樵《通志》的仓颉二十八字在北海仓颉墓,再到元代于钦《齐乘》中的“孔子问经石室”即“仓颉墓”。至此,仓颉墓在今寿光境内,“仓颉书”周代出土于今寿光的说法形成了。
  明代寿光在县城西门外重建仓颉墓,以后清康熙、乾隆,以及20世纪初等寿光历代县志在介绍此墓时皆引用《通志》,大概寿光明代仓颉墓就是依据《通志》和《齐乘》所建。也因为《通志》和《齐乘》,使寿光后来成为仓颉信仰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
  
  明清时寿光复建仓颉墓
  
  《启秘亭落成诗以志喜》碑
  清代知县刘有成《重修仓颉墓记》碑拓。
  《齐乘》所说的仓颉墓,也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孔子石室(孔子庙),它的大体位置,根据《水经注》的记载,可以推断在今寿光洛城街道后牟城村附近。明代,寿光又在县城大西门外复建仓颉庙、墓,后经扩建重修,成为地方名胜。
  明代建仓颉墓 仓颉墓碑尚存
  寿光仓颉庙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明嘉靖《青州府志》云:“仓颉庙在城西。弘治十六年知县翟唐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寿光知县王文翰立“仓颉墓碑”,“仓颉墓在县城西门外迤北百步许”。碑为青石质,圭首。高92厘米,宽58厘米,碑阳中间双勾“仓颉墓”三个大字,单行,楷书。右上款题“嘉靖甲寅秋七月吉旦”,左下款题“寿光县知县王文翰立”。碑现存寿光市博物馆,是目前寿光所见与仓颉有关的最早实物。明万历年间(1573—1620)知县王国相对仓颉墓又进行了修葺。
  墓前还有仓颉双井。“仓颉双井”为寿光古八景之一。两井东西相距约5米,底下相通,一井投下石子,另一井则也泛起涟漪。传说,东井水质清冽澄明,而西井苦涩浑浊。两井近在咫尺,水质迥然各异,令人不解。
  清代开辟花园 增建“启秘亭”
  清康熙三十年(1691)至三十六年(1697)间,知县刘有成不仅对仓颉墓、祠进行了修葺,而且开辟花园,将仓颉墓、祠纳入其中,名为“谁园”。园中有长廊、“亦曰轩”“文津桥”,墓前建石亭,墓右建草亭,名为“启秘亭”。墓周围凿池,池中种荷,岸上栽柳。随后,又在谁园西边建佛寺、斋堂,让僧人一并看守管理。
  刘有成在《重修仓颉墓记》中有一段话,温文尔雅却发人深省,他说:
  或曰:“地方有司应于国计民生、城池仓库是问,而乃孜孜于古墓之修葺,其无乃非公家之急务乎?”予应之曰:“士君子出而膺兹民社,宣力王事之余,流览江山,景行贤哲,相与感慨凭吊,而为之修举废坠焉。历代名流载之史册者,一一可按牒而考,况逢圣天子右文崇儒,寓内蒸蒸丕变,则是墓之修也,或有裨于熙朝文明之治,使邑之人家弦而户诵,非今日守土者之责哉?至若佳晨胜日,少长嬉游于其地,瞻林木之菁葱,览芰荷之芳妍,作为诗歌以流播人间,知前哲之遗躅重新,亦一时之雅事也。逮夫物换星移,来令兹土者与邑之骚客隽流继起而整饬之,补坠扶陊,踵事增修,令风景常留焉。庶几为都人士吊古览胜之名区也,宁仅愚一人私幸哉!”
  刘有成假借他人之口(当然也可能当时真有这样的疑问),表达自己的观点。大意为:有人问他,地方官不是应该关心政治、民生、城防、经济之类,你怎么跟别人不一样,关心起修葺仓颉墓来了?难道这也算是政府紧急重要的事务吗?刘有成回答说:浏览江山,景仰贤哲,感慨凭吊,并对名胜古迹进行保护修缮,这些本来就是为政的一部分,况且现在国家重视文化教育,修葺仓颉墓,宣扬仓颉的事迹和精神,能够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这难道不也是地方官的责任吗?再者,良辰吉日,少长咸集于此,共赏美景,诗歌唱和,愉悦身心,也是一时雅事;等到以后继任的地方官和文人士绅在此基础上继续增修,使风景常在,成为地方名胜,这不成了寿光宝贵的财富吗?
  此一问一答,不仅解决了当时人的困惑,其意义更是穿越时空,且历久弥新。
  这次重修时增建的启秘亭,据刘有成撰《重修仓颉墓记》云:“墓前建石亭一,墓旁建草亭一。草亭由铁岭人李兴祖书额‘启秘’。”草亭为方形,共十二楹。《重修仓颉墓记》碑阴为康熙八年正贡、寿光人魏绳佑题《启秘亭落成诗以志喜》诗:“碧瓦朱楹映女墙,前贤古冢未全荒。曾观虫鸟成书契,便吐英华凿混茫。文字自如星日焕,政声应共海天长。循良先后称召杜,记石同生琬琰光。”又20世纪初《寿光县志》:“后草亭倾圮,于是以‘启秘’名石亭。有楹联云:‘千古大文三尺土,两间灵气一孤亭。’不知何人撰写。嘉庆间,知县宋铭匾曰:‘始制文字’。民国六年,县知事尹志皋镌石亭联:‘石室志藏书,廿八言文字蟠螭,除秦李斯、汉叔孙无能识者;幽宫留宿土,四千年洪荒遗蜕,并娲皇墓、少昊陵相与传之。’”
  此后,清嘉庆、光绪年间数任知县又对园中亭、墓等进行修缮。到20世纪初,虽然有些荒芜,但园中建筑、景物等基本如康熙时。
  形成文化市场 各地客商云集
  大约也是明清时期,仓颉墓园内外逐渐形成了“文化市场”,每月逢五排十西关大集,还有谷雨祭仓大典,三月十八城隍庙会等节日,仓颉墓园内外都聚集了买卖文房四宝及书画文玩、古旧书籍的摊贩,便叫做“书房市”。其中最热闹的时候,要数每年腊月赶年集和谷雨祭仓大典。
  进入腊月,仓颉墓园内外天天人山人海,主要以卖春联为主,还有卖字画和年画的,卖毛笔、墨块和砚台的等等。从墓园外向南直到西关街红彤彤一片。
  谷雨祭仓大典,是仓颉墓书房市的又一高峰。清明节,寿光开始在孔庙祭祀孔子,也是从这时起,各地的文化商人开始聚集在墓园内外摆摊设点。参加祭仓之人多是文化人和社会名流,所以卖笔墨纸砚、字画和古董的摊贩特别多。当时,有安徽泾县商人来卖宣纸,有浙江湖州商人来卖毛笔。附近来卖毛笔的有广饶和昌邑人,临朐商人来卖宣纸,等等。还有外地商人在墓园南头西关街租了房子开着门头,周围各县基本都来这里批发文房用品。在祭仓大典期间,无论零售还是批发,交易量非常大,各地私塾先生和自己的学生都借着这时候来采购。因为在平时,乡间很难买到这些物品,附近县里的文化商人也基本在此时来。
  谷雨这天,要举行祭仓大典,寿光的文人还会来到仓颉双井前,将废弃不用带字的纸焚烧,将烟灰投入双井,以示“敬惜字纸”。仓颉墓书房市繁荣至抗日战争之前,后因战乱萧条并消失。
  1950年,仓颉墓前建设了烈士陵园,墓园并存,新旧相映,成为寿城一景。1960年陵园迁徙,仓颉墓也废弃。可惜“文化大革命”期间再遭破坏,仓颉墓园荡然无存。
  
  古老传说千年流传不息
  
  东汉“仓颉造字”画像石中的仓颉形象,临沂吴白庄汉墓出土。
  元代永乐宫壁画仓颉像
  明代《历代古人像赞》中仓颉像
  仓颉四目,“天雨粟、鬼夜哭”,“灵龟负书”,这是两汉时期出现的围绕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后世在此基础上又不断丰富、发展,衍生出诸多版本。这些传说的产生有其时代背景,也有深层原因,并且传承千余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徐悲鸿绘仓颉像 四目形象广为人知
  东汉已有仓颉四目的文献记载和画像石,后世出现的仓颉画像也基本是四目形象,但有一个例外。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永乐宫创建于元代,其三清殿西壁北段真武大帝的右上方,有一位六目老者,手持笏板,头戴帻巾,须髯满腮,这位道教神仙也是仓颉,四目变六目的原因,据说是因为画面中已有一位四目仙翁,绘制者为了整体画面人物形象不重复,把仓颉绘为六目,这也是仓颉六目的唯一图像。
  《历代古人像赞》是现今所见刊刻时间最早的版画人物肖像画集,刊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书中收录自伏羲氏至黄庭坚共88幅人物画像,并附有图赞与人物小传。其中仓颉圆脸四目,散发长须,身着兽皮,叶子披肩,手持一物。
  清代由顾沅辑录、孔莲卿绘像的《古圣贤像传略》,刊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书中收录自上古仓颉至明末冒襄共425幅人物画像。每人一图一传,图均为半身像,图的正上方为小篆书人物称号,次页为人物小传。第一人即仓颉,也是四目长须,身披兽皮,面带微笑。
  虽然东汉已有仓颉四目的画像石,但毕竟发掘较晚,又因刻在石头上,传播不便,因此鲜为人知,壁画近年才被研究者识别。古籍也因刻版、印刷的历史局限,少有人知。仓颉四目形象能够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得益于现代画家徐悲鸿。
  1916年,在震旦大学法文系读书的徐悲鸿靠借贷交学费,靠做家教、稿费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这年3月,他在报纸上看到上海哈同花园仓圣明智大学征集仓颉画像的启事。学校奉仓颉为先师,每年春秋都要举行祭祀活动,并聘请康有为、王国维等社会名流来任教。徐悲鸿根据古籍上仓颉“四目灵光”的记载,创作了一幅1米高的水彩画前去应征,康有为、王国维、蒋梅笙等10余位名家担任评委。他们对近百幅应征画作一一评审后,一致认为徐悲鸿创作的“满身须毛、阔头宽额、脸上重叠四只眼睛”的仓颉画像最佳。康有为称赞道:“想象绝妙、灵气飘逸、劲健神焕、佳为首之。”
  徐悲鸿不仅获得了高额报酬,还被仓圣明智大学聘去作画和讲学,并在暑假住进哈同公园,继续创作“仓颉像”系列(共7幅)。这些仓颉像在上海各大报刊连续发表,并成为哈同花园和仓圣明智大学的形象标志。这对仓颉形象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将徐悲鸿所绘仓颉像与《历代古人像赞》中的仓颉像进行对比,会发现徐悲鸿或取材于此。
  昔日仓颉作书天象 后世有不同论述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到底是庆贺,还是悲伤呢?东汉高诱注曰:“有书契作,诈伪萌生,去本趋末,弃耕耨之业,而务锥刀之利。天知其将饿,故为雨粟。鬼恐为文所劾,故哭也。”意为:仓颉造字之时,天上降下小米,鬼在晚上哭泣。高诱说:“从字书发明出来那天,欺诈和伪造就萌生了,人们就忘记了本分追名逐利。很多人放弃了农耕,专心去从事刀笔以谋求利益。上天知道这些人就要挨饿了,所以降下了小米。鬼害怕被文章弹劾,所以哭泣。”在高诱看来,这是悲伤的意思。
  其实查诸史料,“天雨粟”的记载并不少见。如《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博物志》载:“孝武建元四年,天雨粟。”《太平广记》载:“吕后三年,秦中天雨粟。”这是神话还是自然现象呢?东汉无神论者王充有一段精妙的论述:他认为天降谷雨不足为怪。那些粟谷应是被大风卷入上天,然后随雨降落地下。人们看见粟谷从天上降下,因此称为天降谷雨。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建武三十一年(55),陈留地区就曾降下谷雨,像是蒺藜却是黑色的,也有点像稗子粒。他认为是夷狄地区的草原上长有这种类似谷子的植物,种子成熟后掉落在地上,遇到大风刮起,降落在了中原地区。中原人看见,于是称为谷雨。王充的解释还是有道理的。笔者认为,这里是用“天雨粟,鬼夜哭”来形容仓颉造字的影响,文字诞生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宋杨万里有“夜来飞霰打僧窗,便恐雪真数尺强”之句。霰是一种白色但没有光泽、直径在0.3到2.5毫米之间的圆球形颗粒,形似小米。“天雨粟,鬼夜哭”,或许描述的就是下霰这种天气现象,鬼哭其实是大风呼号之声。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 为汉代谶纬学说产物
  “灵龟负书”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纬书《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帝。”清朝最后一科举人钟毓龙着有《上古秘史》,即《上古神话演义》,这是一本神怪小说。其中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他依据《河图玉版》,对仓颉造字进行了演绎、解说。大意是这样的:
  仓颉,姓侯冈,或为黄帝之前的部落首领,因而又称为仓帝。仓颉以前结绳记事,后来文明渐进,结绳记号已满足不了生产生活需要,于是人们用刀在木上或竹上刻一种形状,以为符号。这种符号,大概都是象形的,可以看作图书的创始。到了后来,人事愈繁,名物愈多,有些可以写得出,有些写不出,这些符号不够用了。
  有一年,仓帝到南方巡守,登上一座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忽然见一个大龟,龟背红色,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取来细细研究,发现龟背上的并不是花纹,而是个文字,是有意义的,于是他恍然大悟,产生了创造文字的意愿。后来他就在象形符号的基础上,又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观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虫鱼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形状的图形,这就是最早的文字。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是东汉谶纬学说的产物,“灵龟负书,丹甲青文”是瑞相,其目的是说明仓颉造字乃是受命于天。
  
  传说丰富地域特色鲜明
  
  寿光仓圣公园内仓颉纪念堂中的仓颉献书壁画。
  刘珝
  仓颉传说有地域化特点,是各地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仓颉信仰过程中根据各地的历史地理、风俗民情等,结合自身感受和期盼加以创造而来的。本文选取的这几个传说都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圣人的师傅在西关”虽无记载,但也是“老古”,采自民间。
  刘珝读书需涉水 仓颉侍者背过河
  明代寿光在县城西门外复建仓颉墓、仓颉庙,之后多次扩建重修,使仓颉墓成为寿光名胜。明清两代官员、文人经常嬉游于此,诗歌唱和,留下大量诗文。仅20世纪初《寿光县志》着录有关仓颉墓、启秘亭的诗文就有26篇。
  清代仓颉与寿光人结合的传说出现在笔记小说中,如清代王士祯着《池北偶谈》中记载:“仓颉祠墓,在寿光县城西门濒河。刘文和公珝,县人也,幼时读书外塾,每往返涉水,辄有白须老人负之。久之,问何人?答曰:‘我仓颉所遣送迎公者,他日富贵毋相忘。’公既贵,后谒仓颉祠,有侍者形容宛如所见,遂新其祠墓云。”故事中的白须老人是仓颉的侍者,受仓颉差使帮助刘珝过河。
  刘珝(1426—1490),字叔温,号古直,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人。自幼聪明好学,8岁能文,19岁中举。明正统十三年(1448)考中进士,历官编修。后升右春坊右中允,侍讲东宫。太子朱见深继位后,迁太常寺少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一年(1475),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升任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纂修《文华大训》完成,加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
  王士祯是清代新城(今淄博市桓台县)人,新城离寿光不远。此传说在民间广为传播,虽版本不同,但其源头应是《池北偶谈》。
  帝舜寻访石户农 找到古迹藏书室
  《上古秘史》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帝舜定制五年一巡守。郊祀礼毕,转瞬新年,帝舜预备出行。朝中之事交由大司空伯禹和百官主持,秩宗伯夷、乐正夔随帝同行。他们首先召集东方诸侯,祭祀东岳泰山。祭祀完毕,诸侯无事,逐渐散去。帝舜想起他的老朋友石户农,石户农住在泰山北麓的一个山洞里,以石为户。
  石户农其实是个隐世高人,舜当帝之前见过他,已有30多年了。舜找到他后,先是叙述旧情,后劝其出仕,还要把天下让给他。石户农没有立即答应,说需要考虑三天。可是到了第三天,石户农却举家搬走了。帝舜和伯夷就跟邻人打听石户农的下落。邻人也不知道。他们又问石户农以前有没有离开此地去他处。邻人说,有一次,洪水过后,石户农和妻子曾去往泰山东北方向,去看一个古迹,一个多月才回来。伯夷又问:这次石户农动身,朝哪一方向去了?邻人说还是往东北去了。帝舜和伯夷于是回到行宫,带上从人也往泰山东北方向去寻找。他们先访问古迹,古迹在一个石室中,石壁上刻有28个大字。帝舜和伯夷、夔进去一看,发现是仓颉所刻,于是吩咐当地官员加以保护。后来当地人就叫石室为藏书室。到了周朝,文字改变,石壁上的文字竟无人认识了。孔子听说后,曾到访,所以也叫作孔子问经石室,一般还叫仓颉石室。秦朝李斯认得“上天作命,皇辟迭王”8个字。到汉朝叔孙通时,又说认识了13个字,究竟认得对不对,谁也不知道。这是后话。
  帝舜访问完古迹,接着访求石户农的下落。当地人告诉他们:三日之前,有两个老夫妇和一个壮年男子(石户农的儿子)由此经过,往东北浮海去了。帝舜听了,怅然若失,只好作罢,带领众人往南方巡守去了。
  这个故事从叔孙通认得13个字、孔子问经石室的叫法来看,依据的是元代《齐乘》的说法,《齐乘》已经明确指出仓颉墓即孔子问经石室,在寿光。这个传说虽没有明说石室在哪里,因为帝舜那个时候也没有“寿光”之称,但从位于泰山东北、来回需要一个多月,东北浮海等故事情节看,传说中的地点指向潍坊寿光一带。此传说后经改编,在潍坊地区传播也较广。
  圣人的师傅在西关
  寿光跑堂讲起仓颉
  清朝末年,一个寿光人到潍县饭馆做跑堂。一天,几个潍县秀才去饭馆吃饭,席间议论起潍县名人,大为自豪。这个寿光跑堂听得入迷,也搭话道:“俺们寿光也不善。”几个秀才不屑一顾,哄堂大笑。于是跑堂的说了几句顺口溜:“引龙侯、都察院,湖广总督也不善。阳河出了个刘阁老,抱着成化坐金殿。如果这些还不算,圣人的师傅在西关。”潍县秀才听后哑然失笑。
  引龙侯,指魏叔。魏叔,寿光人,清乾隆帝身边太监。旧时把皇帝出行时的随行太监称为引龙侯。都察院,指李迥。李迥(1620—1695),字奉倩,号霞峰,寿光人(今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人,后迁居圣城街道北坦村)。清康熙三年(1663)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卒后御赐祭葬,赠刑部尚书,诰赠荣禄大夫。湖广总督,指李封。李封(1723—1796),字紫绶,号松园,寿光人(今寿光市圣城街道西玉村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湖广总督、刑部左侍郎。刘阁老,就是刘珝,历仕英宗、代宗、宪宗三朝,官至户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帝师),入内阁起草诏令,批条奏章,商承政务,升太子太保,谨身殿大学士,人称“刘阁老”,是明代颇具声望的儒学家、政治家。刘珝曾在东宫任右春坊右中允,辅佐太子朱见深。朱见深登基时已经30岁,实无“抱着成化坐金殿”之事,说“保着成化坐金殿”更为恰当。
  “西关”指寿光西关,也就是明代仓颉墓所在地。“圣人的师傅”,指的就是文祖仓颉。传说,周朝初年(《上古秘史》称为帝舜时期),在今天寿光境内的仓颉墓出土了仓颉二十八字。孔子曾经在齐国待过三年,这期间他曾慕名造访,结果一个字也没认出来。从此,就有了“圣人的师傅在西关”“仓颉造字圣人猜,二十八字一未开”等传说。西关仓颉墓乃明代所建,所以此传说也应是那个时代以后的产物。仓颉与孔子本不是同时代的人,传说将孔子居齐与北海仓颉墓两段历史结合,也使两位圣人有了交集。
  
  寿光多形式传承与发展
  
  仓圣公园
  仓颉汉字艺术馆
  仓颉信仰遍及全国,在西部以陕西、河南为中心;在东部则以寿光影响最大。仓颉还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约翰·亚当斯大楼东侧铜门上镶嵌着仓颉像。2010年,联合国将中文日定为每年4月20日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这一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仓颉信仰遍全国 已成为世界符号
  仓颉信仰传播时间长且遍及全国。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知仓颉墓、庙、祠、台等相关遗迹有数十处,《陕西白水县仓颉信仰研究》一文称有59处。这些遗迹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京杭大运河沿岸的北京、河北、江苏、浙江,甚至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都有。在众多的仓颉遗迹中,影响较大的有陕西的白水、洛南,山东的寿光、东阿,河南的南乐、开封和虞城等地。若以传承和弘扬而论,西部则以陕西、河南为中心,东部则以潍坊寿光最为繁盛。
  美国国会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该图书馆约翰·亚当斯大楼左右两侧出入口铜门上,镶嵌着对世界文字有影响的人物,仓颉像及名字就在其中。美国国会图书馆对仓颉的解说是“中国文字的创造者”。仓颉不仅属于中国,也应该属于世界,这是对为世界文化作出开创性贡献名人的崇敬,同时表明全球知识界对汉字文化根源的认同。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为促进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的平等使用,鼓励文化的多样性,启动“联合国语文日”。同年,在经过国内专家论证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建议,将中文日定为每年4月20日中国传统节气“谷雨”这一天,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寿光加大力度 弘扬仓颉信仰
  寿光是仓颉信仰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寿光历史上有仓颉墓、仓颉双井、启秘亭等遗迹,流传着仓颉造字的传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纪念仓颉,寿光做了大量的工作。1992年,在迎宾路文化中心建设仓颉祠,供奉半身汉白玉仓颉像,复刻仓颉二十八字石雕。1993年,在寿光城南辟地300亩,建设“仓圣公园”,公园内塑巨型仓颉站立雕像。依据史料记载,还原建设“仓颉纪念堂”,堂前建左右厢房,环以回廊,周围凿池,种荷花,纪念堂宛在水中央。
  1993年8月5日,寿光城区29条街道正式命名,贯穿寿光东西的主干道潍(潍坊)高(高青)路寿光段正式命名为圣城路,1999年4月21日改为圣城街。寿光又称“圣城”,正是从那时开始的。现在寿光城区又称为“圣城街道”。
  2010年8月,寿光成立仓颉研究会。2014年举办“仓颉·寿光与中华文明起源”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5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仓颉遗迹、仓颉造字传说、仓颉二十八字等专题进行研讨。2011年出版《仓颉故里之音》,2015年出版《中华文祖仓颉》,2019年《寿光三圣文化》作为文史资料书籍编印发行。
  2019年,洛城街道韩家牟城村以仓颉墓在牟城为文化背景,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了以仓颉书院为主的综合性活动阵地。在仓颉书院东侧建文渊湖,北侧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建以汉字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游园,并对仓颉墓、启秘亭、仓颉双井、仓颉二十八字等进行了还原。2021年,洛城街道屯西村投资建起一处展示汉字发展轨迹、演变历程和书法魅力的仓颉汉字艺术馆,并设置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古法造纸等与文字有关的体验项目。同年,《仓颉造字的传说》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9月,寿光举办了以“探源寻根”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两岸汉字艺术节活动,其间举办两岸名家书法、篆刻、雕塑作品展,呈现汉字的金石趣味和方寸之美;组织内容丰富的讲座、论坛,全方位追溯汉字发展脉络。
  仓颉信仰的本质
  是对文字的敬仰
  汉字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然不可能是一人一时的创造,这在考古届已证实。仓颉或可称为整理和规范汉字做出过很大贡献的人。《荀子·解蔽》称:“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书者众”,说明文字并不是一人独创。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仓颉是神话中的人物,先秦文献只说“仓颉作书”。秦朝大一统,书同文,以仓颉之名命名范书,仓颉作书之说普及全国。两汉是中国造神运动的一个高潮,刘邦,起身于草莽,成长于乱世,建立大汉王朝,迫切需要神话的外衣,维系其政权“受命于天”的正统性和正确性。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说和“天人感应”说,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的安排。这也为两汉谶纬迷信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刘秀建立东汉王朝时曾利用图谶,因此他尤信,并“宣布图谶于天下”,导致东汉时期谶纬的泛滥。这也是为什么两汉时期仓颉传说快速发展、丰富的原因。这一时期以神话形式出现了仓颉造字的地点,也是在当时的政治中心附近,有人据此认为仓颉出生、造字就在某个地方,笔者认为是不准确的。
  宋元时期,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移,仓颉信仰又得以丰富和发展,产生了北海仓颉墓与仓颉书。仓颉信仰也有了另一个重心——古北海,也就是现在的潍坊地区。元代则明确为今天的寿光。明清时期应是仓颉信仰的又一高峰,特别是清代,现存全国各地的仓颉遗迹就多为清代所建。
  仓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仓颉信仰的本质是对文字、文明的重视和敬仰。仓颉信仰的重点和未来在于对仓颉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而不是“谁是仓颉故里”“谁的遗迹更早”诸如此类问题的争辩。因为现有遗迹无论早晚,都是仓颉崇拜的结果,而据此推断谁是仓颉故里都嫌证据不足。全国各地通过各种艺术、建筑、活动、命名等形式纪念仓颉,对仓颉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是对仓颉文化最好的传承和弘扬。
  本期图片由张书功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青州府志》《寿光县志》《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增补本)》《山东临沂吴白庄汉画像石墓》《考古资料所见汉代仓颉崇拜》《寿光历代碑刻》。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