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渡 义斩蛟 毁璧行
—— 澹台子羽的风骨绝唱
刘文安
《括地志》【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延津,阳侯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乃投璧于河,三投辄跃出,乃毁璧而去。】
释文
澹台子羽带着价值千金的玉璧渡过延津,水神阳侯掀起波浪,两条蛟龙夹住了他的船。子羽说:“(你)可以用正当的方式来求我,不可以用武力来胁迫我。”于是他手持宝剑斩杀了蛟龙,蛟龙死后,他便把玉璧投入河中,可是投了三次,玉璧每次都跃出水面,于是他砸毁玉璧后离开了。
该故事展现了澹台子羽不畏强权、慷慨仗义的高尚品德。
《括地志》中记载的这段关于澹台子羽的故事,字里行间藏着惊心动魄的气魄与掷地有声的风骨,细细铺展开来,更见其精神之卓绝。
那日,澹台子羽身负一块价值千金的玉璧,踏上了渡延津的航程。这延津本就是水流湍急之地,行至中途,天色骤变,原本还算平稳的河面突然翻涌起来——不是寻常的风浪,而是带着一股慑人的戾气。只见水浪如墙般堆叠,浪尖上仿佛有暗影搅动,转瞬之间,两条鳞甲森然的蛟龙竟破水而出,一左一右死死夹住了小船。船身剧烈摇晃,随时可能碎裂,船夫早已吓得面无人色,唯有澹台子羽立于船头,目光如炬,毫无惧色。
他望着那吐着信子、目露凶光的蛟龙,又感受到背后水神阳侯隐隐传来的威压——那是试图用蛮力胁迫他交出玉璧的挑衅。可澹台子羽挺直脊梁,朗声道:“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这句话掷在风浪里,没有被水声吞没,反而带着一股凛然正气,震得周遭似乎都静了一瞬。他说的是,若你心怀道义,以正当之理相求,或许尚有商量;但若是想用武力逼迫、用威势抢夺,那便是绝无可能。
话音未落,他已掣出腰间长剑。剑光在浑浊的浪涛中一闪,如寒星破夜。面对两条凶猛的蛟龙,他毫无退缩,纵身迎上。剑刃劈砍在蛟鳞上,发出刺耳的碰撞声,水花四溅中,他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力量,竟生生斩杀了这两条兴风作浪的恶蛟。蛟龙尸身沉入水底,阳侯掀起的巨浪也随之平息,河面重新归于平静,仿佛刚才的凶险从未发生。
风波过后,澹台子羽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将那块千金之璧捧在手中,凝视片刻,而后用力投向河中。他或许是想以此表明,自己并非为了贪图玉璧的价值而拼死相护,刚才的反抗,只为守住“不受威劫”的底线。可奇妙的是,玉璧沉入水中没多久,竟“咚”地一声跃出了水面,仿佛不愿被河水收纳。澹台子羽拾起玉璧,再次投向河中,结果依旧——玉璧又一次跃了出来,像是在执拗地追随他。
连续三次,玉璧皆跃出水面。澹台子羽望着这块似乎与自己有了羁绊的玉璧,忽然明白了什么。他并非贪财之人,守护玉璧是为守义,如今风波已平,玉璧的存在反倒成了一种牵绊。于是,他不再犹豫,挥剑将玉璧砸毁,而后转身登岸,头也不回地离去。
这个故事里,澹台子羽面对强权时的不屈、坚守道义的决绝,以及最后毁璧而去的洒脱,共同勾勒出一个“重义轻利”的高士形象。他的勇,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为了守护内心准则的“义之勇”;他的弃,不是随意丢弃,而是对“外物不能累其心”的通透践行。这短短数语的记载,便将一份千古流传的风骨,刻进了历史的脉络里。
注:
《括地志》的作者是李泰及其幕僚。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被封为魏王。他喜好文学,曾组织当时的学者如萧德言、顾胤等共同编撰《括地志》。
该书成书于贞观年间(公元7世纪),是一部大型地理总志,旨在全面记载唐代疆域内的山川、古迹、风俗、物产等信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学价值。原书已散佚,现存内容多为后世从《太平御览》《初学记》等类书中辑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