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30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张素兰丨用文学滋养生命

  用文学滋养生命
  听史鑫、蒋晚艳等老师文学讲座收获点滴
  张素兰

  文学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以至于让我们如此牵肠挂肚,苦苦探寻它的要义,并为此付出一生,去持久的爱戴,乐此不疲。这是史鑫老师常常扪心自问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追问,在时间里追问,在生命里追问,在文字里追问。史鑫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3月25日,在“乐知夜校”文学讲习班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史鑫以《探索文学的秘境》为题,作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佛山文艺》特约编辑蒋晚艳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和编辑实践,与学员们进行了贴心贴肺、用心用情地交流。2个多小时的报告,为昌乐文学爱好者上了一堂关于文学创作的大课,也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我看来,也许,文学能够滋养我们的生命。

  一、直抵人心——真实、真情、真诚
  史鑫老师讲到,纯文学的期刊,喜欢深入的,直抵内心的文字。确实,“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文章蕴含的情感好比是人的血液,血液流遍全身,情感也要贯穿文章的始终,从落笔到煞尾要有那么一根情感之线在牵着,无情不成文。而这个情感之线,一定是真实、真情、真诚贯穿。这也是蒋老师在分享过程中多次提到的字眼。她说,再伟大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只有投入了真情,才能有让人在绝望中活下去的勇气。
  在讲座中,史老师提到了汪曾祺的散文,还有早些年贾平凹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都是真性情的流露。我就特别喜欢汪曾祺老师的散文。汪曾祺先生曾说,人生如戏,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我的小说有一些优美的东西,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得到温暖。他的《随遇而安》《活着多好呀》《自得其乐》等文章,就用明末小品式的文字,让人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对怎样写散文和写报告文学,蒋晚艳老师传授了满满的“干货”。写散文,一定要用心,就像对待你的家人,你的朋友,散文要做到根正苗红。任何一篇散文,要始终怀有一颗美好的心去撰写。写作者都有一双爱的眼睛。要能注视到一片热烈的草叶、一道温润的月光、一个善意的眼神……要有探索新时代的美学和语法,“生活的丰饶美好与心灵的细腻婉转,使我们的文学创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生活足够慷慨,我们抽取苦涩的部分,来酿制文学的佳酿。
  报告文学是写人物,写榜样,这个人要经得起人民的考验,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早在唐代,白居易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倡导。所以文章的主旨思想(也可以说是境界)好比是人的灵魂,一定要高尚高贵,一定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管内容是怎样的曲折、人生是怎样的艰难,但是最后所要表达出的还是应该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生活有时真的非常残酷,甚至会让人深感绝望,就如蒋老师分享描写扶贫干部的报告文学中,蒋老师通过她女性观察的敏锐度,了解到一名干部在培训半年的锻炼学习中,他的独生子死了。直到第三年春天,当生病的老婆再次生了孩子时,他抱着自己的孩子号啕大哭。蒋老师将人物的生命情态、心路历程、灵魂煎熬一一剥落外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也随着蒋老师的情感一起跌宕起伏,一起歌哭忧思。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拯救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他(她)所选择的题材和方向就是他(她)的思想、情感与信仰的艺术显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要有高度深度又要有温度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说,“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报告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寄托了人民的希望与憧憬,凝聚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人格的崇敬。作为一个创作者,文字自然会浸透生活的汁液,具有时代的重量。要敏锐捕捉中华民族意气风发大踏步走向未来的时代跫音。
  “致广大而尽精微”,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报告文学,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是史鑫老师和蒋老师共同分享的观点。文章的细节好比是人的经脉,好的细节最能触动人的神经,文章中一定要有能打动人、触动人的细节,让人读着读着心里突然就有一种一热、一冷或者一颤动、一激灵的感觉。
  那么,细节是什么?史鑫老师说——
  细节就是树上的花,它让小说这棵树灿然起来,而情节则是树的主干。
  细节是血肉组织,它把情节的骨骼包裹起来,组成了一篇小说。
  细节是此时的诉说,细细道来,娓娓动人,它在讲述一个与情节有关的故事。
  细节是属于诗歌的,感性的,那些情节则来自理性的构建。
  我喜欢迟子建老师的散文,她的散文不但细节描写入微,还写出人性幽微或是痛感。《我的世界下雪了》是迟子建散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篇,作者在本文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所有自然景物中。在她的眼里,万物都是有灵性的,所以她笔下的山水、月光、云、风雪都成了表达情感的最佳媒介,她描写了远处的山峦,脚下的河流,堤岸旁的杨柳,用大量的细节侧面衬托出她对那夜的印象深刻。下雪的世界代表着自己人生的境遇,过往的幸福时光也随雪花慢慢融化,但更是因为了解了人生与生死,所以她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她从爱人的感情出发,感情非常细腻真挚,我们似乎触摸到迟子建那无穷无尽的泪花及厚似冰河的忧伤,不禁心生惆怅而潮湿眼眶。

  二、关注底层——聚焦卑微者的冷暖人生
  “你一边观照生存的这个世界,一边观照自己的内心,彼此怜悯,互相照射,把生活的经验传达出来,生活的美好,痛感,痛点,悲悯之心用金子一样的文字,来细细雕琢,逐渐发光。”史鑫老师在讲座中是这样说的,在他的作品中也是这样写的。
  史鑫老师的小说《我们不熟》无不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与含情脉脉的打量。尤其是那些遍尝人间悲苦的卑微生命,却在泥泞的生活沼泽中,活出了宗教意义上的温暖与光亮。美丑、冷暖、爱恨、生死,命运无常或天意使然已不再重要了,温暖、感动与疼痛,文学所赋予世界的无非如此。像《我叫老赵》中的老赵,是个落魄的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像《蜻蜓祭》中的姐姐,她的不堪,可能是众多人的不堪。
  蒋老师在报告文学作品中情系乡土、关怀底层的情结,让人动容,她对卑微者抱有恻隐之心或关怀之力。关注、发掘、书写卑微者虽穷困潦倒但意蕴非凡的人生故事,令人感动。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提到迟子建老师,她写的《也是冬天也是春天》其中有篇《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令我特别感动,每每读到,心生温暖。她先写到俄罗斯的教堂太富丽堂皇,充满奢华之气,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就在她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她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
  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老夫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受苦人的甘露。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迟子建老师的心中,也镌刻在我的心中!最后文章写到,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其实,在我眼里,老妇人不就是田间地头的农妇,不就是车间劳作的女工吗?我想起了列宾的画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想起了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
  不管是史老师的《我们不熟》的部分篇目,还是迟子建的《光明于低头的一瞬》,更直接以其至深至情地直接言说或借物抒情,聚焦了卑微者的冷暖人生而分外感人。

  三、创作思考——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写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在多观察多思考和多写多练上下功夫。要非要说有什么捷径可走,很多大作家都有共识,就是大量阅读。这一点,史老师、蒋老师、佛山市作协主席团成员、高明区作协主席冯雪颜,青年作家罗建永也分享了这样的经验。
  当写得很难,写不下去的时候,就要阅读,当阅读到一定的量,阅读要大于写作的时间,或许就会有所收获。关于阅读和写作,铁凝主席在《写作中如何锤炼语言?》一文中就说过,第一点,不能停笔,不要坐在那儿光想不写。或者我今天给你讲个构思吧,明天我又有一个绝妙的构思,光说不练不行。
  第二点就是不停地阅读。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认为,假如说我们正在生活的生活是一种生活的话,那么,读书可以视为愿意从事写作的人的第二种生活。通过读书,知识领域的开阔,知识结构的更新,特别是对表现当代生活,可以增强我们的表现力。

  四、关于投稿——把脉写作者的关切
  对每一个写作者来说,如何投稿是大家最关切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作为《佛山文艺》的特约编辑的史鑫老师和蒋晚艳老师都给我们以特别的关爱,对我们如何投稿给以精准的把脉。
  首先,投稿要先了解所投稿的文学杂志的栏目,做到知彼知己。要投文学期刊,作品一定是原创,尽量不要先发公众号,也不能一稿多投,脚踏两只船最不可取。一般在三个月没有消息,就可以再投其他杂志。
  正文之后的简介要简练概括,投稿的邮箱主题要有姓名+题材+题目+字数。当然,关于投稿,两位老师说得非常真诚,特别让人感动。
  龙应台曾经说过:“人本是散落的珍珠,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线,将珠子穿起来成为社会。当公民社会不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文化、历史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而好的文学也具有这样的力量。所以,这场报告,就是让文学滋养生命的文化盛宴。

  作者简介:张素兰,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学教师。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青海湖》《语言文字报》等报刊。喜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