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51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白寿彝《中国通史》之《中古时代·秦汉时期》解读

  白寿彝《中国通史》之《中古时代?秦汉时期》解读
  一、秦汉历史的关键地位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是中国中古时代的成长阶段 。这一时期,封建制生产方式占据主导,同时多种生产方式并存。从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灭六国,到公元 196 年汉迁都许昌,虽历经不过四百余年,却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塑造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格局 。
  二、政治制度的变革与演进
  (一)秦朝的开创性制度构建
  皇帝制度的确立:秦始皇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创立皇帝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地位独尊、皇位世袭 。从此,皇帝成为封建国家的核心与主宰,拥有对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一制度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从早期国家的君主制向封建专制皇权的重大转变。
  三公九卿制的运行:在皇帝之下,秦朝构建了三公九卿的官僚中枢机构。三公中,丞相为百官之长,统领行政事务,相府成为行政中枢;太尉掌管军事,是最高武官;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协理国政,兼管图籍文书与监察百官 。三公之下的九卿,分别负责不同政务与皇室事务,如奉常主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宫廷警卫等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先经公卿廷议,最终由皇帝裁断 。该制度分工明确,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且官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一套区别于贵族世袭制的新型官僚制度 。
  郡县制的全面推行:秦朝在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将全国划分为若干郡,郡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设置郡守负责行政、郡丞辅助郡守、郡尉掌管军事,另设监御史负责监察 。郡下再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县尉 。县下还构建了民众自我管理的乡里制度和相互监督的什伍组织 。郡县制的实施,使地方政治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了与中央机构相匹配的垂直管理系统,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了从贵族血缘政治向官僚地域政治的转变 。
  (二)汉朝对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汉承秦制” 的基本框架:西汉建立后,在政治体制上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 。汉朝皇帝同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三公九卿依旧是中央政府的核心架构,郡县制也继续作为地方行政管理的基础制度 。例如,汉初的皇帝们牢牢掌控着国家的最高决策权,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设置及职能与秦朝基本相似 。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与调整:汉初鉴于秦朝速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除了继承秦朝的郡县外,还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国 。诸侯国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自主权,初期在稳定地方局势、拱卫中央政权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 。于是,汉朝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措施,如汉景帝时期的削藩政策,引发 “七国之乱”,之后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汉武帝时期推行 “推恩令”,进一步分化诸侯国,使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
  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开始重用身边的近臣,如尚书、侍中等 。这些近臣逐渐参与机要事务,形成了 “内朝” 。“内朝” 与以丞相为首的 “外朝” 相对,决策权逐渐由 “外朝” 转移至 “内朝” 。这一变化使得皇帝能够更直接地掌控朝政,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东汉时期,尚书台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中枢权力的核心,三公权力被进一步削弱 。
  三、经济领域的发展与变革
  (一)农业生产的进步
  牛耕和铁犁的推广:秦汉时期,牛耕和铁犁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二牛三人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劳动效率;之后又出现了一牛一人的犁耕法,使牛耕技术更加普及 。铁制农具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如铁犁铧、铁锸、铁锄等,这些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土地开垦和耕种的效率 。
  代田法和区田法的推行:代田法由赵过创立,其方法是将田地开成深宽各一尺的甽和垄,甽垄相间,种子播在甽底,幼苗出土后,通过中耕除草,将垄上的土培在苗根上 。第二年甽垄互换位置,以恢复地力 。这种耕作方法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提高农作物产量 。区田法是一种园艺式的精耕细作方法,它通过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
  农田水利的建设:秦汉时期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秦朝修建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不仅在军事运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沿线地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 。西汉时期,在关中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漕渠、白渠等 。漕渠从长安引渭水东通黄河,既方便了漕运,又可灌溉田地;白渠引泾水东南流入渭水,灌溉了大量农田 。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
  (二)手工业的繁荣
  煮盐、冶铁和纺织业的主导地位:煮盐、冶铁和纺织是秦汉时期的三大主要手工业 。在煮盐业方面,既有官营煮盐,也有民营煮盐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政策,加强了对煮盐业的控制,官营煮盐规模庞大,生产技术先进 。冶铁业在秦汉时期也取得了显著发展,铁制工具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冶铁技术的进步 。西汉时期,发明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提高了铁的产量和质量 。纺织业方面,丝织业尤为发达,长安设有东西织室,专门负责为皇室和贵族生产高级丝织品 。民间纺织业也十分兴盛,家庭纺织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其他手工业的发展:除了煮盐、冶铁和纺织业,秦汉时期的漆器、造纸、建筑、船舶业等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漆器制作工艺精湛,产品种类繁多,不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还远销海外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张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大幅提高,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建筑技术在秦汉时期也有很大发展,宫殿、陵墓等建筑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体现了高超的建筑水平 。船舶业的发展使得水上交通更加便利,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交流 。
  (三)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秦汉时期,商业活动逐渐繁荣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交易活跃 。城市中出现了专门的商业区,称为 “市” 。“市” 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设有市令或市长负责管理市场秩序、征收商税等 。商业的发展还促进了货币的统一和流通,秦朝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全国通用货币,这一举措有利于商品交换的进行 。
  城市经济的兴起:秦汉时期,城市经济得到显著发展 。长安、洛阳等大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 。长安城内设有东西市,商业繁荣,店铺林立 。洛阳在东汉时期成为都城,经济也十分发达 。此外,一些地方城市如邯郸、临淄、成都等也因商业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这些城市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
  四、文化思想的演变与成就
  (一)思想领域的变革
  秦朝的法家思想主导:秦朝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强调严刑峻法、轻罪重刑 。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编纂法律条文(律),发布朝廷文告(令),律令具有法律效力 。法家思想在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强调严刑峻法也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汉朝思想的演变: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思想,轻刑慎罚,无为而治 。这一思想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残破、急需休养生息的现实,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到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多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但在实际统治过程中,往往是儒法并用,外儒内法 。
  (二)史学的辉煌成就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巨著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通过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种体例,全面展现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史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其编写特点鲜明,如注重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广泛涉猎各种文献资料;叙事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同时,《史记》还具有进步性,它敢于批判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腐朽,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客观公正 。司马迁提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思想,试图探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 。
  班固与《汉书》:班固的《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汉书》在史学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其博洽严谨,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与《史记》相比,《汉书》更注重对典章制度的记述,为后世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三)文学艺术的发展
  文学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文学取得了一定成就 。秦朝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较少,主要有一些刻石文,如秦始皇巡游各地时所刻的琅邪石刻等,这些刻石文主要用于歌颂秦始皇的功绩 。西汉时期,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辞赋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辞赋作品,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展现了西汉时期的盛世景象 。此外,汉代的乐府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
  艺术的成就:秦汉时期的艺术形式多样,包括雕塑、绘画、书法等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朝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兵马俑的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反映了秦朝高超的雕塑技艺 。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也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们广泛应用于墓室、祠堂等建筑装饰,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产生活场景等 。在绘画方面,秦汉时期的帛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描绘了丰富的神话和现实场景 。书法艺术在秦汉时期也逐渐发展,秦朝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小篆字体规整,笔画圆润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流行,隶书笔画简洁,书写方便,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五、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民族关系的发展
  与匈奴的关系:秦汉时期,匈奴是北方的强大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 。秦朝时期,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西汉初期,由于国力较弱,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通过赠送财物、公主远嫁等方式维持和平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开始对匈奴展开大规模反击,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率军出击匈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使匈奴势力受到重创,从此远遁漠北 。此后,汉匈之间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如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 。
  与西域各族的交流:西汉时期,为了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的出使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此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原的丝织品、铁器等传入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等农作物也传入中原 。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
  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秦朝统一六国后,南征夷越,在岭南地区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汉朝时期,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续进行治理,通过设置郡县、派遣官吏等方式,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同时,也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二)对外交往的拓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期,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和与西域联系的加强,丝绸之路逐渐开辟 。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西域,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同时也引进了中亚、西亚等地的香料、珠宝、良马等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 。
  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秦汉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等也有一定的交往 。中国的文化、技术等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汉字、儒家思想等传入朝鲜和日本,促进了这些国家文化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从周边国家吸收了一些文化元素,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存经典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