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王的由来及历史沿革
周进杰
相传,约公元前2205年至约公元前1123年,在杞城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夏朝时,大禹后裔的一支,在汶潍两河之间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造城池。这座城呈长方形,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约800米。遂建城墙,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城门上书“斟鄩”——这就是历史上的斟鄩国。斟鄩国在后羿、寒浞篡夏中因保卫大夏而被灭,后来其后裔虽然在夏相复国中立下汗马功劳,被立为大禹配享,但没有再复国。
时经夏商,匆匆数百年,到公元前1119年一壬午年(即周武王四年),周武王灭商后,明确提出了:“灭他人之国不绝他人之嗣”,得到诸侯们的公认,夺取政权者必定遵守的公法,否则,被天下人耻笑,不配主宰天下。周朝初期,对战争礼仪也作了规定:如师出有名、下战书、不斩来使、布阵交锋、伤而不杀,败而不穷追等等,各诸侯国共同遵守。周武王册封商朝诸侯国的后裔,成为周朝的诸侯国,受到诸侯们的拥戴。周武王册封姒姓为首领的淳于公,建立淳于国。明文规定,将杞城一带的斟鄩国的城池和土地,为淳于国所有。原斟鄩国在杞城的遗民成为淳于国的国民——这儿成了淳于城。
这淳于国地位高大上,是古代诸侯国的最高级别“公国”。但政治地位虽高,经济却没有发展起来,以致沦落为弱小诸侯。公元前707年,淳于公“寔”出访曹国,杞人在杞侯的带领下,趁机夺取淳于城,淳于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杞国战领了淳于国,迁都淳于城,改淳于城为杞城。
杞国,是一个历经夏、商、周三朝,跨越千年的文明古国。它本为夏禹之后,周时封于雍,也就是今河南杞县,后来随着礼坏乐崩,受不了周边宋、郑等强国欺侮,东迁山东,辗转来到潍坊杞城,占了比自己还弱的淳于国,从此忧天的杞人有了立足之地,在这儿安居下来。战国初年的公元前445年被楚惠王所灭。从公元前707年至公元前445年杞被楚所灭,前后共经过262年
杞隐公陵:逄王村西南400米处,有一个高大敦厚的土冢子,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来历。这个土冢子其实就是一座古墓一一杞隐公陵。原陵占地450平方米,封土高5米。后因群众取土日渐缩小,现陵高3米,直径15米。相传,春秋末年,杞国内忧外患。公元前506年,晋定公四年,杞悼公姒成,参加晋国召集诸侯在楚国境内召陵(河南邮城)举行的一次盛大的会盟。突发疾病,死在盟会上。杞悼公龙御归天,嫡长子姒乞即君王位(即杞隐公)。杞隐公即位仅七个月,被胞弟姒过(即杞僖公),发动政变,弑兄篡位。杞隐公受伤后,寻机逃出杞城,在城东一片荒草地终因体力不支倒地,爬行而亡。杞僖公即位,为掩人耳目,厚葬隐公,在隐公殒命处大兴土木,建造陵墓。民间又称“爬王冢”或“逄王冢”。村以冢故名“爬王村”。
《安丘土语志》记载:“逄王旧传为逄萌王君栖隐之处,按逄萌都昌人,都昌今昌邑县,地相近或不诬也。”
从《安丘土语志》可以看出,汉代逄萌与逄王村的村名密切相关。相传汉代逄萌王在此隐居,为了纪念逄萌王,故将“爬王村”改为逄王村。
逄萌:(生卒年待考),字子康,一为子庆,汉北海郡都昌县(今山东潍坊昌邑市)人。著名东汉隐士。
逄萌年轻时做过亭长,但不甘被人驱使。在受到县尉的一次教训后,他辞职来到长安拜师学习。苦读《春秋》成为学问大家。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王莽长子王宇担心时局,遂向父亲进血谏,竞被王莽“大义灭亲”杀掉。在朝为官的逄萌暗自忧虑:“三纲五常乃为人治国之本,如今父亲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杀,那天下迟早也会大乱。这样的君主,是亡国之君,不值得自己追随。”于是逄萌取下自己的官帽,挂在城门上,携带家眷离京而去。没过多久,王莽自杀,新朝覆灭。人们都称赞把官帽挂在东都城门的逄萌有先见之明。
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逄萌回到山东,隐居崂山。后来,朝廷专门下诏,要他去京城担当重任,被他婉言谢绝。他隐居在营丘古城(今潍坊昌乐县古城村),直到寿终正寝。
逄王历史悠久,夏朝时为斟鄩国,西周属淳于国,春秋为杞国,战国属齐,秦属琅琊郡,西汉是在此地建淳于县,唐朝初期并入辅唐(当时安丘改称此名),北宋归安丘。据《安丘县志》记载,清乾隆以来,全县分为六乡五十八社,黄旗堡一带属安丘一乡十五个社中的逄王、安太、杞城、汶畔四个社;清道光以后,全县仍有六个乡,并为五十四社,逄王仍属一乡,有逄王、杞城、安太三乡(日伪时一度称镇)。逄王,解放前,属安丘县第二区,解放后,属(新)安丘县逄王区。1950年改称安丘县第四区。1955年复称安丘县逄王区。1958年初撤区改逄王乡。是年9月,逄王公社。1948年 一1974年间,先后为区、乡、公社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