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至少有八位状元与青州有缘,他们的籍贯虽然不是青州人,但他们或在青州做官,或在青州读书学习,依然是青州人的骄傲和自豪。这些状元分别是(按中状元的时间顺序)。
第一位是宋开宝元年(968)戊辰科状元柴成务,曾任山东青州(治所今山东省青州市)知州(据《宋史》卷三百六·列传第六十五)。柴成务(934~1004),字宝臣,又字叔辅。山东曹州济阴(今山东省定陶县)人(据《宋史》),《浙江通志》和《衢州府志》作江山长台人。
第二位是宋景德二年(1005)状元李迪,曾任山东青州(治所今山东省青州市)知州(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光绪《益都县图志》)。李迪(971~1047),字复古,他的先祖是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祖父李在钦,因躲避五代战乱,举家南迁到濮州(今鄄城县旧城镇)。
第三位是宋仁宗皇佑元年(1040)状元冯京(据《续资治通监长编》卷一六六),元丰四年(1081)十一月,冯京曾以观文殿学士的身份,由河阳徙知青州(治所今山东省青州市)(据彭汝砺《宋朝宰相冯京墓志铭》、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冯京(1021~1094),字当世,湖北鄂州江夏人(一说广西宜州人,也有人说他是广西藤县人,还有说是大冶保安,有说是湖北咸宁)。他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时任朝廷宰相富弼见冯京才华横溢,先后将两位千金嫁给他为妻,留下了“两娶宰相女,三魁天下元”的千古佳话。
第四位是宋皇佑五年(1053)状元郑獬,宋神宗时曾任青州(治所今山东省青州市)知州(据《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嘉靖《青州府志》卷之十三·宦绩),郑獬(1022~1072),字毅夫,号云谷,虔化(江西宁都梅江镇西门)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陆经商,便寄居于此。商籍入安陆,详载《宁都州志》。
第五位是宋熙宁九年(1076)丙辰状元徐铎,徽宗时以龙图阁待制知青州(治所今山东省青州市)(据《宋史》卷三百二十九·列传卷八十八、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徐铎(1051~1105),字振文(一作振甫),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延寿村人,后迁居浙江平阳县,徐寅的七世孙。
第六位是宋元丰五年(1082)状元黄裳,崇宁元年(1102)曾任青州知州【黄裳在自己亲撰的《青州坊门记》(载钦定四库全书《演山集》卷十四)中说:“崇宁改元,裳来为青。”这就是说:崇宁元年(1102),黄裳到青州做了知州】,黄裳在青州任职三年期间,先后写下了大量诗词。在他的每一首诗里,都蕴含着青州元素(据《全宋文》卷二二四五)。黄裳(1043~1129),字冕仲,一字道夫,号演山居士、紫玄翁。南剑州剑浦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人。
第七位是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戊辰科状元李常宁,元佑三年(1088)签书镇海军(治所今山东省青州市)节度判官(据《通鉴长编》、光绪《益都县图志》官师志)。李常宁(1037~1088),字安邦,开封府廪延(今河南延津)人。在大宋的状元当中,李常宁可以说是非常奇葩的一位。首先,他是一位高龄状元,金榜题名之时已经52岁。从他出生那年迄元佑三年,已历四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他是中国历史上老年状元之一。年过半百,这在其它朝代不算啥,但在宋代却是比较罕见的事情。其次,他是一个矢志不渝、永不言弃的典型,李常宁做事极有恒心,水滴石穿、铁杵成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第八位是同治七年(1868)戊辰科状元洪钧,其事迹在青州广为流传,有“学徒状元”的佳话。洪钧(1839~1893),字陶士,号文卿,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祖籍安徽歙县,后祖父洪士澍迁往苏州经商,定居苏州,到其父洪坦则彻底弃文从商。洪钧少时聪颖,但因家境家贫,其父兄劝他放弃读书从商,操持家业,但其坚持要读书。其父去世后,家道中落,随母到青州投亲友谋生,入绍兴人所办“森盛号”做学徒。洪钧在作坊劳作之余,刻苦读书,研习书法,掌柜见他勤勉好学,就予以资助。洪钧学业有成,在青州考中季才。同治三年(1864)洪钧乡试中举,离开青州。同治七年(1868)以廷试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后他历任湖北学政、顺天乡试同考官、陕西乡试正考官、功臣馆纂修、山东乡试正考官等职务。光绪五年(1875),洪钧任山东乡试考官,期间为青州人士撰书不少文章、楹联及牌匾。青州人钟传清生日“寿序”即为洪钧撰文。洪钧还是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着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