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1-07-18 10:32
鄌郚史志总编

昌乐县民俗概述

— 本帖被 刘文安 从 昌乐人物 移动到本区(2021-07-18) —

  人生礼俗(寿诞礼)
  祝  寿
  此俗盛行于昌乐阿陀、王俊、马宋、北岩、鄌郚、朱汉、红河、平原、包庄、高崖一带。老人年登花甲,生日时子女亲友前往祝寿。礼物必有四斤面条,谓“寿面”,其余不拘。宴会隆重,子女全家齐到倍受老人欢迎。亲戚间平辈和晚辈以及老人好友均前往祝贺。分设男女客席,尽情欢乐。酒后用饭必上面条,含祝福老人长寿之意。祝寿禁忌间隔,一年一度,亲朋参加者风雨无阻准时出席,直至老人寿终。若有遗忘缺席,儿女者人责为“不孝”,亲友者谓“失交”,若因重大缘故不能参与,须提前一天言明。20世纪70年代,祝寿礼品每有“寿桃”、“寿星匾”、“寿杖”等。80年代大盒福寿蛋糕、珍装双瓶福寿酒伴随出席,为老人祝寿的风尚和规格日益普遍和兴盛。
  人生礼俗(丧葬礼)
  送  终
  流行于昌乐城乡各地。老人咽气前,儿女们都守护在跟前,在外者知信后务必疾速赶回,以求在老人临终前能见上面,以表孝心。儿女们为自己能给老人送终感到幸运;老人咽气时未得相见的儿女则感到终生遗憾,有“老人不担”(此儿或女)之说。年长子女怀着一片孝敬之心为老人净面、着衣。单棉寿衣、鞋、袜、帽齐楚一新,穷人无力置办的也要着干净衣裳。儿女们把老人从炕头抬到堂屋,安排在寿榻或门板上,昼夜守候不离左右。老人在弥留中忽而精神旺生,有欲诀别难离之情态,儿女们都和老人答话,表示安慰,老人“回光返照”现象一过,咽气辞世后,儿女及子孙们无不放声痛哭。此时,本族长辈以丧主身份亲临安排殡葬事宜。“养老送终”是昌乐人孝顺长辈天经地义的道德风尚,此俗至今盛行。个别忘恩负义不为老人送终的人,受到严厉的舆论抨击。人们常说,不能和不孝顺自己爹娘的人交友,这种人连畜牲都不如。
  报  丧
  流行于昌乐各乡及县境周围地区。成人(旧时指已婚男女),尤其老人逝世,丧主(死者本族长辈)派人把死者下世的时刻、安葬日期(因死者的年纪和身世不同,葬期不一,死后祭灵至第七天出殡为最晚)口头速告亲戚,上起老姥娘(外曾祖母)家,下至姑表兄弟、儿女亲家。儿女亲家接到讣告后,还要把噩耗报给自家的近支股(堂叔兄弟),以便届时结伴前往送殡,一来表示重视亲戚,二来显示自家门户大。富人家报丧是送达“讣告帖”,行文因亲戚关系不同而异。影壁前贴出讣告(整张白纸),俗称“照碑”,上写明死者的姓名、称谓、寿辰和寿终时刻,落款开具直系子孙(至五辈同堂)名字,照碑的行文格式因死者的性别和身世而异。大门口挂一白幡(布质)让路人皆知。白幡亡单(过世一人)挂一条,男左女右(即门口左右),亡双(二老都过世)挂两条,白幡下端按儿子多少撕成几条,使人一看就知道死男死女,有几个儿子。“照碑”和“白幡”都有向公众报丧的作用。1949年以后,“照碑”逐渐少见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绝迹。白幡延续至今。
  戴  孝
  昌乐全县古往今来流行此俗,也称“服孝”。成年人一旦逝世,家里门扇正中贴白纸,盖在春联浮上,大门挑白幡。儿子身穿白长衫,腰扎麻索,脚穿白鞋(旧时,有的只穿白布袜),头扎遮顶白布,角坠棉球坠子,谓“披麻戴孝”,手拄缠白纸的柳棍,谓“哀杖”。侄、孙穿白布长衫,头扎白布条,鞋裱白大半截。儿媳、女儿孝服同儿子,唯头上扎的遮顶白布余着一截,可以掩面而嚎。侄女、孙女、侄孙媳,着白布大襟衫、白裤、头扎白布条。五服内的晚辈,不论男女均头扎白布条,衣扣拴一绺白线绳,鞋头裱白。殡葬后,儿女穿白边毛摆上衣,下着散边白裤、白鞋。乔官以北地区有“娘穿二年半,爷穿二年欠”之俗,即父亡二年除孝服,母故二年半除孝服。侄、孙戴孝一年,远服的三个月即满孝。乔官以南地区,子女给父母戴孝三年,侄、孙戴孝一年,堂叔侄、孙戴孝三个月,五服沿上的穿白仅七天。孝子服孝期间,百日内不理发,春节不走亲访友。旧时有夫亡,妻带孝半年之俗。1949年以后,殡前除儿女着重孝外,孝服革除陈规和繁琐,殡后除服日期也提前。20世纪70年代起公职人员兴左臂戴黑纱,替代孝服。
  入  殓
  昌乐城乡古往今来流行此俗。成年尤其老年人死亡后,儿女将穿好寿衣的遗体放入棺材谓“入殓”。棺材在堂屋停放,家无老人者,棺材大头朝西,东西向安放;尚有老人的,棺材大头朝南,南北向安放。棺内先铺被褥,身底放清钱,呈勺形散开,头底放饽饽,脚下垫糕,有在“地府”富足高升的迷信习俗。双手握线串着的小面饼,作为小钱花用。长儿媳拿白纸为死者净面(摸拟洗脸),并说:“洗洗头,净净面,千年万年不见面”。用白纸剪长串纸钱围绕死者身子拖三圈后,在死者全身覆盖白纸,盖棺。待亲友向遗体告别后钉封。钉封时,举家亲人都称呼着喊“你别害怕,别害怕……”直到封毕停止呼喊。旧时达官显贵用漆棺套椁(棺内套棺,俗称“套裹”)收殓,外裹布涂漆胶。20世纪60年代中期,改革殡葬,实行火化以后,入殓之俗作废,通常为死者着新衣或寿衣净面后,用殡葬单位的车辆拉去火化。
  守  灵
  流行于昌乐城乡各地。成人死亡入殓后,儿女们(终生未嫁娶的人由侄儿女)守在灵柩跟前,孝心所至,无事寸步不离,谓“守灵”。直到出殡起灵(抬起灵柩)时,守灵完毕。老人亡故一般五日或七日殡葬,其间夜里孝子们轮流小歇,否则体力不支。灵柩右侧放置矮桌一张,供点心三盘(红河、平原、包庄、高崖一带还供三碗三角形面页,俗称“翅子席”,喻最好的招待),点燃一柱香、一盏豆油灯(谓长明灯),孝子恪尽孝心,不断续香,上心剔灯芯,使之昼夜长香长明,若误失断了香明,将受 “不孝”之责,迷信传谓“亡灵赴地府遭挫折”。每当亲友来吊唁(俗称“参灵”)时,孝子即在供桌前的泥盆里烧纸一叠,同时陪来者致哀(哀杖横在膝前,双手伏地),孝子女都放声恸哭。20世纪60年代殡葬改革以来,儿女先陪遗体去火化,回家后将骨灰盒安放在供桌上,再司旧时守灵之仪,至出殡方罢。据传守灵也防备邪恶或野物接近遗体,引起麻烦。
  参  灵
  即亲友到灵柩前吊唁,流行于昌乐全境,南北地区同中有异。南郝、五图、崔家庄以南十几个乡镇,有亲戚于出殡那天上午,由长辈领子孙到祭棚前(在停放灵柩的房外院中扎白黑条相间的布棚,形如屋顶,底下放供桌,上有供品下有蒲团)致哀之俗。客人未进大门,门外司鼓一击鼓,长呼“有客到!”守灵子孙即烧纸哀嚎,来客到供桌前施礼(与死者同辈的作揖,晚辈的跪伏于蒲团上)致哀,少刻即作揖或叩头四下。礼毕,来客中长辈与丧主及死者家属见面表示慰藉,晚辈则到祭棚前与两侧的子孙一起跪地守灵,尽一片孝道。旧时,雇得起祭棚的仅少数富户,穷人家则以遮白布代棚,有的甚至只得让亲友到屋内灵柩前参灵。亲戚参灵是亲戚之间重要礼仪,昌乐各地至今仍流行,简化了祭棚、击鼓传报等陈规,径直在灵柩(或骨灰盒)前施礼。
  泼  汤
  昌乐各乡除城北及尧沟一带乡村外都有此俗。北部南郝、五图、崔家庄等乡镇称“送浆水”;北岩、乔官、马宋、阿陀、朱汉、红河、高崖等南部十几个乡镇谓“泼汤”。旧时,成人死后一般三日出殡(富殷之家出大殡则五日或七日),殡葬前每日三次孝子们举哀到土地庙泼汤。由一低辈份的老汉(俗称“挑纸筐的”)挑担前导,担子一头浆水罐,一头烧纸筐,边走边撒“纸钱”(烧纸剪成清钱样,似火烧大小),孝子们哀嚎不止。来到土地庙(大致在村头西南角),挑纸筐的老汉司仪:点燃亲友邻里送的烧纸多刀,不时挑动以便烧透,同时用勺舀罐里的浆水一勺勺泼在地上,众孝子面向西南跪地伏首大哭,待烧纸着尽,老汉劝众人止哭,各叩四个头。依然老汉前导,子孙依次返回灵柩(或骨灰盒)前尽守灵之孝。此俗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革命”中,一度绝迹数年,70年代普及火化后,日趋简化,依然在民间流行。
  发 盘 缠
  流行于昌乐各地及周围地区。成人死后,殡葬之前“发盘缠”。据传意祈亡灵离开家,走向“地府”之路。旧时,当日或二日出殡的贫困人家,于当日或次日中午举行,三日、五日或七日出殡的富有之家,都在殡葬的头一天傍晚举行。现在一般于二日傍晚“发盘缠”,三日出殡。届时,族长领所有戴孝的后人哀嚎着到土地庙前行“发盘缠”之仪。街坊邻里多人主动帮忙,有的捧着放有镜子、木梳和脸盆的木盒;有的抬着“纸篓”(花篓装有全部人情纸);有的挑着“长钱”(纸剪的连成串的清钱多串),有的拿着纸草扎制的驴子、钱褡子、男女侍童、箱柜和金山银山(金银色锡箔折成元宝后,罗贴成山状)、纸锞等等。按族长指点,子孙跪向西南,长孝子躬身用手拖“长钱”在地上来回拖三圈,谓“拖魂”(寓死者“灵魂”)。继而将“长钱”捧起放到木椅上,一手拿镜,一手拿梳,向着长钱作梳头动作,用手向脸盆作水洗脸动作,梳洗时喃喃有辞:“梳梳头,俊俊面,你就上那佛爷殿。佛爷殿上三枝花,得着哪枝哪枝发”,重复三遍,梳洗完毕。点燃“纸草”和全部人情纸,由孝子们边烧边称呼着喊:“您上西南,您上西南……”,谓“指路”。同时一“先生”站凳上高呼宣读“地府文书”,内容简介死者籍贯、姓名、生辰、寿庚;逐一清点“亡灵”所带的坐骑、侍童(分别起上唤名)和财产,并嘱侍童听从吩咐,告诫凶煞勿强盗财物;请求阴曹途中各关口放行,希望亡灵一路平安。“先生”念完“文书”后,投入火堆焚化殆尽,孝子们叩四个头,“发盘缠”之仪告终。1949年以后,此俗渐简,如“纸草”渐少了,“文书”只口头说说,渐渐消失。出于孝心,祈盼先辈“灵魂顺归”,“发盘缠”之仪仍流行境内各地。
  出  殡
  昌乐各地及县境周围地区流行。出殡之日午后,“地方”(由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担当,负责指挥葬礼)在灵堂前高声宣读完“起灵文”,孝男孝女顿时放声大哭起来,孝男拄着“哀杖”(也称“哭丧棒”)从灵柩前躬身却步引路,众孝女跟随灵柩之后。众人抬棺缓行至大门外,“地方”喝令,灵柩放到“架子”(木杆绑成,前后绑有抬杠若干根)上,众孝子跪地,一律停止哭嚎,当“地方”高喝“收了罢!”时,外戚(儿女亲家)一长辈立即将烧纸泥盆摔在长孝子前方的地上,谓“摔牢盆”,孝子贤孙立即大哭。(昌乐马宋、河头一带,“摔牢盆”之仪在“圆坟”时由长孝子摔在坟前)路上,每逢停歇,均跪地举哀。到墓地,外戚一长辈在供桌前施礼祭奠,司仪双手递酒杯给此外戚,其双手接来奠于地,后退三步向供桌上灵位作揖,再进三步至原处,如此方式递、奠四次。孝男、孝女分别跪于墓穴前、后,待入葬筑坟结束时叩一头,孝女放声痛哭一场,谓“哭坟”,送葬完毕。外戚从墓地径直离别。本族送葬者,回到死者家用水里放有清钱的脸盆洗手洗脸,人人摸钱,有“摸到多的福多”之说;人人喝“寿面汤”(宽且短,有“喝了长寿”之说)方散。旧时,富有人家出殡雇喇叭班子沿途吹奏;雇用祭棚,分设在院中、村口和墓地举行三祭之大礼,分别谓“参拜祭”、“路祭”和“坟头祭”;雇盘龙(亡男用)舞凤(亡女用)大罩,绑在架子上罩严棺梓,抬架子的人多达三十二人。穷人一贫如洗者,多以秫秸裹尸,从速埋入坑,诸多葬礼讲究不得。1949年以后,出殡从简,喇叭、大罩、三祭渐已绝迹。20世纪70年代殡葬改革,孝子孙和亲戚戴孝到公墓埋好骨灰盒,葬礼就结束了,旧时殡葬礼仪已基本绝迹。
  圆  坟
  流行于昌乐各乡,同中有异,各有特点。昌乐东北部朱刘一带七十余村,于出殡当天圆坟;昌乐城关、五图各村于殡葬当天傍晚或次日早晨圆坟;其余的昌乐大部分地区在殡后三日中午圆坟,仪式大致相同。届时儿女穿戴孝服,带上谷秸、香奉、烧纸和食盒来到坟地,把供品(其中必有三碗水饺)摆在供台上,跪地、点香、焚纸、奠酒。同时长子手拿一大把一头点燃的谷秸,围绕坟墓向左、向右各转三圈,其间手里须续燃谷秸,直至转完为止。女子放声痛哭一场,叩四个头,“圆坟”完毕。收拾供品时,三碗水饺人人分食,直至吃尽。据传“圆坟”之举,意在祈祷亡故者“在阴间平安落户”。1949年以后,此俗渐渐消失。
  做  七
  人死后第七天为“一七”,一般做“一七”、“三七”、“五七”。当地还有家有几个儿子便不做“几七”,以避妨儿的习俗。男女孝子聚集到坟前摆供、焚纸、烧香祭祀。成婚女“三七” 送纸草牛。普遍重视“五七”,本家扎“摇钱树”一棵:砍一榆枝,上布满纸剪长钱、金银纸锞和白、紫、黄、绿色小纸花;成婚女此“七”送纸箱、柜、金银山等。届时,男女孝子着孝服,摆供祭祀,香火焚烧殆尽,女眷哭坟。北乡昌乐、朱刘一带有做“尽七”(即七七)之俗。1949年以后,做七渐简化为上坟烧纸,但“五七”必树”必备。
  人生礼俗
  结  拜
  旧时,长辈和交往的好友,互愿给儿子结拜弟兄。择吉日设香案,让结拜弟兄互换庚帖,对天盟誓,叩三个头,表达诚意。结拜兄弟互拜对方父母,延生出干爹干妈这层关系。仪式毕双方父母、兄弟欢宴庆贺。1949年以后,人民当家坐天下,“四海皆弟兄,到处都是家”的道德观念冲淡了结拜之俗,即使双方愿结,言明作罢。
  礼  节
  见面礼:同辈、朋友、同事相见,右手相握(旧时相互作揖:两手相抱,向对方举动一二次),互问“你好”,或挥动右手,互相问好。见师长,停步(下车、下马)问好,或鞠躬行礼(双手垂在腿两侧,弯腰90度);若同行,让在前,代为负担;路让礼:路上逢老弱妇孺主动让路,若同行主动代为负担。
  宾主礼:作客先对长辈问好、同辈招呼;席间长辈在场不能占首席,要依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入席,客未吃饱主不能领先停餐。忌撞筷、挑剔、诳语。先给客人斟酒,先让客夹菜,先给客递饭、倒水;主人欢送时礼貌劝归。待客,热情招呼、礼让(让客行在前,自己跟后头),接下负担,至屋内让坐、沏茶、点烟、宴请。临别请客人在前,送至大门外或村头,并说“请再来”。
  岁时节令
  办 年
  盛行于潍坊各地。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之后,家家忙年。当家的置办年货:敬神的有香箸、香奉、红烛、黄表、烧纸、灶神像;喜庆的有过门笺、年画、对联、鞭炮;家俱器皿务必新添碗筷和炕席,象征人口旺盛;羹肴必备鸡、鱼,意求“年年大吉”、“连年有余”,还有肉、禽蛋、海货和各种干鲜菜、果,甚至油盐酱醋和葱、花椒、八角、茴香等佐料一应齐备。劈好木柴若干,意祈年年柴禾盛,家家人丁旺。农家主妇赶制完新衣着手准备新年干粮,饽饽、年糕、枣山、团圆饼必备,取意“年年高”、“合家团圆”,家家做豆腐,寓“都(dòu)福”之意。摊米煎饼,炸鸡、炸鱼,熬猪头冻,蒸绿豆糕、蒸鸡、蒸汗肉(剁细精肉拌匀调料蒸成),忙碌不迭。穷富之家,能力悬殊,都尽力而为。旧时,穷苦人家,视年为“关”,债主上门逼债,当家的躲债在外,到除夕日(有除夕不讨债之说)才敢回家,新年的准备不堪设想。
  辞 灶
  流行于昌乐各地。农历腊月廿三日晚,农家在锅灶左侧墙壁上张挂灶君(亦称灶王)像,左右贴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披为“一家之主”。像前桌上必供合糖(麦芽糖块,俗称糖瓜)、柿饼、软枣、大枣(南乡还供绿豆、谷草)等。陈筷子、酒盅各三,点燃香三柱后,当家的及男性晚辈跪在像前奠酒、焚纸、叩头三次,同时家长说:“今日是腊月二十三,灶君老爷上西天,全家求您对天老爷爷(玉皇大帝)多言好事,七天后请带着吉祥回来过年”。据传这天晚上灶王爷回天宫向玉皇禀报一年来人间大事,人们祈盼这位神仙能够作好的汇报,从玉皇那里带回更多的吉祥来,特此礼祭,为他送行。谷秸和绿豆是灶王的坐骑和饲料,合糖意寓合家和睦团圆。祭祀完毕,全家老少分食所供糖果,有避灾祛病之说。所焚烧的纸,事前将一部分叠成钱褡状,以便灶王使用,将大部分叠成七沓,象征“七步天阶”(通天大道),寄意灶君上天顺畅。
  过门钱(又称门笺)
  农历除夕,家家户户都在门楣、窗楣上沿粘贴五颜六色的过门笺,是民间欢度新年增添喜庆的装饰品,属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旧时,昌乐各乡间不乏制作过门钱的手艺,但唯有距县城南54华里之遥的东杨庄的制作规模和工艺水平为最:清乾隆年间,落户此地的山西移民,始传手艺,以为糊口,渐而扩之,全村大部分农家秋收之后即从事制作,相延历经近300年,工艺日臻完美,除赶四集外,并批发周边地区,简单易学的手艺随之传及四乡。
  制作过门钱,先将花笺纸裁好,四角用纸订牢,将蜂蜡平填在垫板上的木框里,成为蜡板。花笺纸上复以厚纸刻成的纸样,然后依纹样所需,匹配刀具,用小铁锤敲凿即成。其图案纹样,通常将长方形门笺纸的上端三分之一的面上,刻竖立的小椭圆钱串若干串;其余面上则构成正方形纹样居中,其内图案各异,有的居中凿一圆形单模样,有的凿上“福”、“进财”等吉祥的字样。贴过门笺均以单数为制。1949年以来,县内专事者以北部地区为多。新年贴过门钱有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古时候玉皇大帝要减少大地上的人口,净化世间,派火神到地面上吐火灭几个村庄。火神装扮成乞丐,到这些村里察看情况。当他走到一个村头,见一老人背着一个孩子,领着一个孩子匆匆而行。火神好奇而问,得知两个小孩生病急需出村求医,背上的是邻居家的小孩,领着的是自己的孙子。火神被老人的善举感动了,觉得这样心地善良的老人不可随意毁灭,就嘱咐老人回家在门前贴上五色纸作标记,可以免灾。老人听罢急忙将这一消灾的法子传给了人们,待火神吐火灭村时,看到户户门上遍贴了五色纸,只有一座小房没贴,就放火烧了这座房子,速回天庭交差。几个村子的人家都避免了灭顶之灾,只有土地庙被烧了个净光。后来村民们用石头盖起土地庙,使土地不再有被烧之虞,至今人们见到的土地庙大多是石头的,或者是砖石混建的。
  请财神(新年祭神习俗)
  昌乐南部乔官、马宋、阿陀、王俊、鄌郚、北岩、朱汉、红河、高崖等十几个乡镇盛行此俗。除夕子夜前,家长带子孙捧着食盒,内盛供品、祭器,高挑灯笼到十字街口,席地摆好供品,面向财神所来方向(由八卦定,历年不一,灶王像上历年都印着),行祭祀之礼:焚香、烧纸、奠酒,同时长辈说:“财神爷爷,就要过年了,我和孩们来接您家去过年了!”然后老少都连叩三个头,收拾食盒,恭谨虔诚地慢步回到堂屋,将祭器及供品陈列在财神像前的方桌上,点燃红烛一对、香奉三柱,新年期间财神与灶神、门神、天地诸神同样敬奉。请财神时,禁忌老少话杂、喧哗,唯有毕恭毕敬才是。昌乐的马宋以北中部地区,只有经商之家才请财神。昌乐其它各地没有上述“请财神”的习俗。全县各地新年在中堂张挂“财神轴子”并设供祭祀财神的人家居多,俗话也称“请财神”。富贾巨商人家财神像两侧有对联曰: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1949年以后,到十字街口请财神之俗渐逝,在家供奉财神之俗犹存。1978年以后,经济发展快,经商之家骤增,除夕请财神之俗兴盛,剔除迷信之举,以丰盛的供品、隆重的香火和众多的鞭爆超越先前。
  除夕(俗称年除日,节日习俗)
  农历年底那天谓除夕。新年即将来临,昌乐城乡各地,人们欣喜之中分外忙碌。家家户户贴对联、挂年画、贴过门笺(服孝第一年的不贴不挂,服孝二三年的只贴紫色对联)、糊窗户、贴窗花、贴窗口左右花屏,裱糊灯笼、裁叠烧纸。掸尘、洗涤、打水、扫院、净街、上坟祭祖(含祭家堂)、筹备新年肴馔。旧时,各家院中扎天地棚:置供桌一张,外围秫秸箔一领,向北留口,顶扎苇席一领;桌上供三牲(猪肉、鸡、鱼)、饽饽两摞各五个,筷三双、酒盅三个、烛台一对,泥香炉内燃香三柱,红烛点亮一对。一支黄表神位插在香炉中间,上写“天地全神之位”。地上放“聚宝盆”(泥盆,烧纸用器)。灶左灶神像前置一小桌,上陈香炉、酒盅、筷子、供品和饽饽。旧时,有“新年三日不打水、不劈柴”之俗,以求新年伊始安宁祥和的气氛。故家家户户都“打满一缸水,抱足三日柴”。柴多是豆秸、芝麻秸,有“芝麻秸,当大官;豆秸棒,年年旺”之说。下午,男子衣冠整齐,到林地上坟祭祖,祭奠后,先在坟顶压一张烧纸,然后放爆竹庆贺。随后到宗祠祭家堂。黄昏时分,大门内、屋门外,各放木棍一根(称拦门棍),用以禁止邪魔鬼祟入内。入夜,各家影壁和北屋门口灯笼高照,各门框左侧香箸内香火不断,延续到“人七日”(年初七)拆天地棚后停止。家长及子孙提灯笼、捧食盒到十字街口“请财神”。昌乐乔官、马宋、阿陀等南部地区,除夕夜有“守岁”之俗,除幼儿外,合家老少彻夜不眠。
  过年(从狭义上讲,专指除夕夜至五更时分,节日习俗)盛行于昌乐各地家家户户。除夕入夜,院内、堂屋明烛高照、香火萦绕;灶王像前供桌上、天地棚内都供奉完毕(摆齐供品,点燃香烛)之时,合家老少其乐融融。昌乐的乔官、马宋、阿陀以南各乡老少“守岁”,竟夜不睡,大人们包水饺、喝着茶水啦年话,孩子们(除幼儿)尽情吃喝玩乐。北部地区包好饺子,稍歇一会。五更时分,家家辞旧迎新。家长带领子孙“发纸马”:在天地棚前祭神,烧纸焚香叩头后鞭爆齐鸣。此时千家万户,城镇村落鞭爆声雷贯遐迩,共迎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令人振奋的时刻,憧憬新的一年美好的光景。与此同时,女主人在灶王像前祭奠,嘴里念叨着“清晨起来把门开,明堂蜡烛点起来,财神爷爷上边坐,金银财宝两边排。刘海就是送子仙,沥沥拉拉撒金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骡马一大群,四撒老人寿限大,五撒举人和翰林,阿弥陀佛”!祈求平安幸福之情尽致。“发纸马”之后,围坐炕头喝团圆酒,吃年夜饭(北部地区只吃年夜饭)。团圆酒席的菜肴必有鸡、鱼,意祈全家来年“吉庆有余”,饭膳多吃豆腐佐以粉条、菠菜调的素馅水饺,有“待要富,吃顿素”之说。年夜饭不用风箱,求得安静;烧芝麻秸、豆秸,寄意吉祥。年夜要说吉利话,如煮破了水饺,称煮“挣”了,裂开了饽饽,称“笑”了,一口喝净盅内酒,称“满上了”,所以昌乐有句歇后语:“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说好”。的确,昌乐各地此刻不论哪家,即使遇上老人归西,也不声张,直至初二过午才告知亲朋。年夜饭后子孙给长辈叩头拜年,老人给小孩“押岁钱”,钱不在多,寄意孩子长命百岁。
  拜年(节日礼仪习俗)
  古往今来,盛行于齐鲁,但形式同中有异。在昌乐各地,年夜饭后,家族间男性晚辈给长辈拜年。先后次序,由近服至远服,从最高辈份起,逐门拜访。在多姓氏的村庄里,家族拜年后,老邻近坊,同样按习俗称谓拜年。拜年时,晚辈在大街小巷先后相遇,互相祝福后,便自行结帮成群,络绎不绝,出入于各长辈庭院。进大门即高声招呼着向长辈问好,至堂屋自行按辈份高低排列,齐向老人住房门口叩头,然后进房祝福老人高寿康泰,长辈问候各家老人安康,并以瓜果烟茶款待。若人多房小,则自动分批进屋拜见长辈。拜年有尽早之俗,天亮前结束。年初一上午,近服妯娌姑姊也相继到各长辈家拜年,形式自由,只尽问候祝福之礼。现今,昌乐城乡初一拜年,都以互相问候祝福代替叩头,邻舍、同事、朋友间也越来越兴拜年互相问候之风。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渐成时尚。
  出门(节日习俗,亦称走亲戚)
  昌乐城乡盛行。初二清早,放爆竹,谓“开市”,男女劳作不再禁忌。年初二始带上礼品走亲戚,俗称“出门”,因亲戚不同,日期先后也不同。最被重视的是新女婿“初二看丈母娘(岳母)”之俗:初二上午,新女婿偕同媳妇带着上好礼品走丈人(岳父)家,给岳父母拜年。除岳父本家盛情款待外,近服长辈(岳父的兄弟、堂兄弟)也争相设宴请客,往往逗留二三日。旧时,岳父家族中的子孙,初二早到村头迎接新女婿的到来,相见时一拥而上,竞先索要香烟、糖果、压岁钱。如若怠慢就动手搜身,甚至出花样戏闹,令新客尴尬难堪。见此情景,岳父全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觉得乡亲们看得起自家。昌乐各地素有“初三姥姥初四姑,初五初六看姨母”之说。多少年来约定俗成,到主要亲戚家“出门”的时间大体如此。正月十五日之前,一般亲戚间也相互遍走完毕。主人一般在中午设宴盛情招待客人,菜肴必有鸡、鱼。饭后茶罢客人告辞。1978年后,城乡人民经济生活富裕起来,新年间亲戚互“走”,越来越广泛,礼物和宴席也越来越丰厚,朋友之间也兴起越来越多的互访。
  元宵节(古称上元节,节日习俗)
  昌乐俗称“过正月十五”,因有“上灯”之俗,也称“灯节”,盛行于昌乐城乡各地。乔官、北岩、马宋、阿陀以南各乡,于正月十五日傍晚,家家做灯多盏(在秫秸篾上缠棉花蘸豆油,插在萝卜块上,或用面粉蒸制各种作物穗子形态的面食作灯台),点燃在关帝庙、墓地、井台、碾台、磨顶、屋旮旯等处,谓“散灯”或“上灯”。若无风,灯盏燃尽,称“收了灯”,预示着是年五谷丰登。北乡则点亮灯笼,到院子隅角、屋旮旯多处照遍,谓“十六照”,然后挂在院内,彻夜通明。晚上家家上菜饮酒,吃水饺。饭后,小孩点“滴滴金”,大人放鞭爆、起花、二踢脚和泥垛子等。有的街口礼花焰火丈数高,灯笼花飞溅四方,热闹非凡。20世纪80年代昌乐城镇兴起花灯会、焰火晚会,连续数夜。每年正月十四日之前,沿街两侧遍挂纱灯。十五日晚,满街铮明,无数灯盏形制各异,生肖类、喜庆类、谜语类、花卉禽鸟类、神话典故类等,多不胜数。各单位门楼霓虹灯五颜六色,巨型花灯造型别致,有的象征企业腾飞,有的寄意生意发财。中心街口的焰火引人入胜,礼花高达数丈,弹子花、伞花、大地金、转灯花争相腾空,五彩缤纷,令观众目不暇接;“猴子摘桃”、“蜜蜂吃葡萄”等大型电控地架灯上,那蹦跳的小猴、飞动的蜜蜂使人着迷;子母炮、电光鞭、巨型蹲爆震耳欲聋,每有万千观众争相观看,景象壮观极致。是晚,城镇部门和城周村庄的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姜老背姜婆、高跷队扮演的戏剧经典人物孙悟空等踩着舞步串着花和喜庆锣鼓车队的表演,将闹元宵的盛况推向极致,街道两旁人山人海,沿街响彻欢迎表演队的鞭炮声,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旧时,昌乐各地的正月十六是元宵节的尾,男女老少尽情玩耍,俗称“耍日子”。有早上吃水饺、中午吃杂粮干饭之俗。晚上主妇“散香”:在门框香箸、灶君像前香炉里以及院内墙脚下遍插点燃的香奉。昌乐中部马宋一带,十六日清晨有到河边烧纸、放河灯、大闺女用河水煮“巧巧饭”之俗。这种旧俗1949年以来已绝迹,兴起了城乡村镇白天就地搭台,唱小戏、演杂耍的新风尚。
  二月二(时令习俗)
  盛行于昌乐农村各地。农历二月初二,家家早起扫净天井、大门口和场院,用木锨将草木灰在地上画成大圈圈,圈外一侧画上梯子,俗称“打囤”。囤当央撒上豆、麦、黍等五谷杂粮,意祈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是日若无风,便谓“收了囤”,预示着年景好。20世纪60年代中期,逢二月二家家炒“蝎子豆”(炒脆黄豆、趁热拌糖即成)吃,寓有炒死毒蝎,除病祛灾之意,此俗现今依然盛行。民谣相传“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黎民百姓不用愁”。意含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耕耘伊始。节后农家便春耕大忙。是日又谓“土地爷爷生日”,旧时,农家都到土地庙前设供品,焚香烧纸,为土地爷过生日,祈求保佑风调雨顺年景好。昌乐南部红河、平原、菜园、胡泉等几十个村庄,供品只用豆腐,有供毕分食之俗。1949年以后,为土地爷过生日之俗绝迹。
  清明(节日习俗)
  昌乐各地俗称“过寒食”,历时三天,古往今来此节兴盛不衰。清明前二日,谓“一百五”(即冬至寒食间一百零五天)。这天清早,家长带供品携子孙到墓地,先用锨为祖坟添土,随即行祭祀之礼,悼念祖先。若有不上坟祭祖之家,舆论不饶,众谓:“这家子断了烟火了!”(含绝户之意)。这天家家户户架好秋千,有“秋千上梁,吃穿不愁”之说。旧时,有些大村庄的族长发动各家集力在街口或场院架设大秋千或转秋千,也在“一百五”竣工。清明前一日,谓“寒食”,相传为纪念春秋晋隐士介之推,这天人们禁火吃冷食。旧时,县内五图一带有吃冷高粮米饭之俗。“寒食”早晨灶顶屋巴上吊柳枝、柏枝和老公花(蒲公英),有“老公花吊屋巴蝎子蚰蜒(百脚虫、蜈蚣等)不敢到家”之说。用柳条拧圈戴在狗脖子上,有一年不招狗苍蝇之说。下晌,农家主妇必擀饼、煮染鸡蛋。“寒食”之后,即“清明”,乔官、马宋以南十几个乡镇清明早上,合家饮酒过节(南郝、五图以北地区,晚上设宴),菜肴以鸡蛋当家,必有一道“酱烧蛋”,饭食必是单饼卷鸡蛋。主妇把各色熟蛋分给小孩,并馈赠友邻。青年妇女出门踏青,小孩到田野放风筝,大小秋千难得停闲,童稚妇姑争相趋荡。20世纪50年代村头空场上两丈多高的大秋千,只有青壮年高手才能趋平梁;大村庄里六对挑齿的大型转秋千,底下横杆上套几犋牲口才能拉得转动。男女青年争先恐后,各显身手,一个个似流星飞驰、飞天下凡,围观者竞相喝彩,乐趣无穷。1949年以后,每逢清明,党政机关、人民团体、部队学校都组织给革命烈士扫墓活动,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青少年入团入队仪式往往在烈士纪念堂、烈士墓前举行,以期踏着先烈走过的道路成长。20世纪60年代农村曾经兴起平坟掘墓的潮流。70年代农村设立公共墓地(公墓)以来,耕田里已无坟墓,象征性“上坟”祭祖之俗依然延续。
  端午(节日习俗)
  俗称“五月端五”,又称“端阳节”。过端午之俗,昌乐各乡,久盛不衰。农历五月初五,千家万户门口都插艾枝、桃枝,以避邪驱虫。小孩手、脚、颈拴“五丝”(五色线)意祈长命。妇姑用布和五色线制作香荷包和香袋,内装雄黄、艾叶和朱砂,清香扑鼻。香袋样式有长命锁、香瓜、粽子、菱角、小虎、罗汉等。拴上彩线坠头,妇女和儿童佩带在衣扣上,不招毒虫咬。早晨家家吃粽子。苇叶浸泡后,几片铺开,内包黍米或糯米、大枣,也有的掺入豇豆、赤豆、绿豆、白糖,裹成立体三角形,煮熟即成。据传是为纪念屈原而做的食品。相传战国时期秦欲亡楚,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提出联齐抗秦之主张,遭谗流放,忧国忧民,恨世疾恶,含恨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五月初五投粽入江,以祈蛟龙放过屈原而不食。遂成习俗,包粽投江,纪念屈原。民间有“吃了端午粽,一夏不生病”之说,至今城乡仍有此俗。旧时,这天有用艾蒿、枯夏草煮鸡蛋吃之俗,传说吃了不苦夏(夏季消瘦俗称苦夏)。小脚妇女烧艾蒿水烫脚,有“一年不长脚病”之说,裹足之苦显然。是日,昌乐南部红河、平原、高崖等村,老年妇女有“看闺女”之俗。
  六月六(时令习俗)
  昌乐乔官、马宋、阿陀、朱汉、红河、高崖、鄌郚、北岩以南各地有过“六月六”之俗。农历六月初六,正是农家麦收完毕之时,家家户户蒸新麦饽饽、包子、糖夹子等多种花样的面食品,街坊邻里间相赠、互贺丰收,俗称“送新”。农家主妇于灶王、观音等菩萨像前摆上两罗新麦饽饽,陈香三柱,表崇敬天地诸神之诚意。据传“六月六”又为山神爷生日,旧时开山掌柜的请石匠喝酒,山民们也在山上烧纸,都“给山神爷过生日”。是日为“上新麦子坟”最后的一天(收下新麦至六月六期间,昌乐各地有用新麦面食和菜肴上坟祭祖之俗),尚未祭祖的人家须应时令而行。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此俗渐逝。昌乐各地有“六月六,吃炒面”之俗:选上好新麦,用文火炒熟后磨成粉加白糖用凉开水拌食,各据口味可稀可干。此俗今已淡漠。旧时,各家有晾晒衣服、书籍和贵重物品之俗,谓“晒龙衣,不招蠹”。
  入伏(时令习俗)
  潍坊地区城乡各地都流行入伏吃凉面的习俗。农历夏至第三日为“入伏”,伏天开始,夏令进入高温期。这天中午家家户户吃凉面,有“吃了入伏面,一夏少流汗”之说,有期盼防暑降温之意。旧时,安丘、昌乐、临朐等地入伏凉面的制作和食用富有浓重的地方特色:手工擀制的面条既宽又厚,煮熟后放入盛足凉开水的盆里,使面条疾速凉下来,谓“拔凉面”,然后把面条捞在饭盆里,倒入足量的蛋汤(俗称“蛋卤子”,主料:搅匀的鸡蛋汁、大葱、姜末、食油、食盐、味精),备足蒜泥、食醋,用饭时据各自口味调兑。此俗沿袭至今,不少家庭不再手工擀面,届时用机制宽面条,现成方便。
  七月七(时令习俗)
  据传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日晚上,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谓“七夕相会”,古往今来沿袭为“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潍坊地区昌乐、临朐、安丘、青州等地,俗称“七月七”。旧时有村姑向织女星乞求智巧之俗。她们白天上心看巧云,夜晚上心看星星,领悟智巧。是夜,有的年轻姑娘躲在瓜棚架下,期盼能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预测自己婚事的前景。多数少妇在庭院设香案,供瓜果,向织女乞巧。有的少女各自向七家邻居,凑七种杂粮结伙做“乞巧饭”,内放针一枚,饭煮熟后,由一人闭眼把饭舀到各人碗里,获得针的便誉为“巧人”,还有的闺女结伴于是日晌午爆晒碗中水后,各自投针一枚,视水波动态卜算巧拙,俗称“照巧针”。1949年以后,“乞巧”之俗敛迹。“七夕相会”的神话传说仍然广为流传。
  中秋节(节日习俗)
  昌乐城乡家家户户于农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俗称“过八月十五”。节前,乡间素有八月十五看闺女之举,不论成亲多久,娘家兄长或晚辈都须走亲戚看姐妹或姑母。亲戚往来,赠以月饼、梨、苹果等象征丰收的礼品。因属邑内传统大节,有“八月十五小过年”之说。单身在外者,一般须回家过节,意寓“合家团圆”。入夜,明月冉冉升起之时,当院设下供桌、供月饼、水果,燃香三柱,称“圆月”。同时,全家老少在院中欢宴,酒肴丰盛,熟花生芋头食之不尽。人们饮酒赏月,趣谈月宫,畅叙丰收,其乐无穷。酒后全家分食月饼,意示“大团圆”。论年景俗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之说,节日充盈着庆丰收的欢悦气氛。1978年以来,城乡居民经济生活日益富足,节日过得更加隆重。
  腊八(节日习俗)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昌乐各地家家户户有“过腊八”之俗:早上都吃“腊八糕”(也有的吃“腊八粥”)。糕用黍米、小米、大豆、绿豆、赤豆等五谷杂粮和地瓜、大枣熬成,粘稠溢香。各家吃腊八糕,庆贺一年来大丰收,有“年前吃了腊八糕,往后日月(日子)年年高”之说,寄托着来年丰收的祈盼。相传是日为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牧女献乳糜(取香谷、果实造粥)供佛。旧时,昌乐一带有债主从腊八开始催债,直至除夕前夜之俗,也有新婚媳妇于腊八回婆家过节之俗,有“在娘家过腊八,男人死了老婆嫁”的禁忌。1949年后,民间逐渐不做腊八糕(粥)了,相关的陋习也渐绝迹。
  生产商贸习俗
  经 商 礼
  旧时,待顾客点头哈腰,或颔首或作揖,一片恭维;1949年以来,兴礼貌待客,百问不烦,百拿不厌之风。20世纪80年代兴接待顾客十字礼:“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现今待客除施行以上规范礼节外,顾客进店招呼:“欢迎光临”,出店招呼“请再来”,在交际中使顾客感到“宾至如归”“温暖如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