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东庄进士世家传奇
涧 松
随着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热播,山东人历时300年移民东北这段悲壮历史广为人知,成为时下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淘金、拓荒、挖蔘、开矿,这些已经成为山东人闯关东的"标签性"创业史。但因此也给人带来一种错觉,似乎闯关东的山东人从事的都是这些苦力活,徘徊在社会底层。其实不然,在文坛科举方面,闯关东的山东人也是大有成就。从潍县东庄乡(现属朱里镇)小东庄村出走东北的于氏家族,就是一个名声显赫的"进士门第",其中有的成员在晚清政局上名声显赫。
一门五进士
翻开民国《潍县志稿·科贡》中的"清代钦赐科贡表",会发现一个惊奇的现象:从清道光十四年至光绪九年五十年间,整个潍县的科考榜,从贡生、举人到进士,均为小东庄村的于氏的"爷们"所垄断。于氏一家两代出了5名进士、1名举人、6名贡生,成为显赫一时、名声远播的书香门第、才子之府、官宦人家。这在全国也不多见。
据于荫霖《悚斋家传》记载,于世闯关东的年代是
.
大干州屯就是现在的太平川屯。这个名字还是于凌辰为官后更改的呢。传说于凌辰取得功名后,在老家大兴土木,修建于府。在修建期间,有个幕僚进言说:"大干州这个屯子名字不吉利,鱼(于)在干洲不就涸死了吗?"于凌辰觉得有理,便命幕僚取名,幕僚说:"将屯原名加三点,去三点就可以了。"于凌辰说:"你是说将大干州改名为太平川?"谋士点头称是。从此,大干州屯就改名为太平川。
于龙川虽不识字,但坎坷的身世让他懂得一个道理,读书才是农家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对孩子的学业抓得很紧。晚年时,对长子于凌奎说:"我老矣,顾汝宜治生,生事足,以读责汝两弟,不然家且绌矣。"
凌奎遵照父训,甘愿承担起了农耕、家事,供两个弟弟专心读书。道光十四年(1844年),老三凌辰在乡试中榜上有名,考中举人,继而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赴京殿试高中二甲进士,官至主事签分工部都水司、内阁侍读学士、大理寺卿,人称于三大人。随后二年,老二于凌云也在顺天府乡试中得举人。于氏家族从此兴旺发达起来。
于凌臣有一子名乡霖,长兄于凌奎有六子,长子若霖、二子观霖、三子荫霖、四子蘅霖、五子蔚霖、六子钟霖,兄弟七人均考中居官。其中三子荫霖最为聪颖,咸丰九年(1859年)中得已未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官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云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湖北、河南巡抚。次子观霖在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中进士,官至工部主事。四子蘅霖为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官至直隶束鹿、涞水县知县、四川万县知县。五子钟霖为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学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长子若霖、六子藻霖、七子蔚霖,另有堂兄弟翰翱、湛霖、琪霖,皆为附贡生,候补知县。
兄弟双翰林
于荫霖,字次棠,人称少三大人。他无疑是于氏家族中的佼佼者。咸丰九年(1859年)中进士时,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并得以师从着名学者、文渊阁大学士倭仁受教。17年后的光绪三年(1876),荫霖的弟弟于钟霖又考中进士、殿试二甲,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与荫霖同为翰林。至此便有了"兄弟双翰林"的美谈。
在晚清,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是,与"同治中兴"相伴生,程朱理学再度兴起。在朝中位居要津的倭仁等理学重臣,感染了一批翰詹御史,逐渐形成名噪一时的清流派,对同光时期的朝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倭仁、李棠阶、吴廷栋被时人誉为提倡"正学"的"海内三大贤",在士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尤其是倭仁,俨然一代儒宗,又掌翰林院,为一般御史翰詹所倾慕,多以弟子事之为荣。于荫霖能够得到倭仁赏识,才具天资自然非同一般。
但倭仁毕竟是"保守派"领军人物,在与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的"洋务派"的政治斗争中落败,最终郁郁而终。但是他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正统,影响深远。作为倭仁的得意弟子,于荫霖深受倭仁影响,思想行为相对传统、保守。但由于他的品行操守享誉朝野,清正廉洁人所共知,仕途并未受到影响。经过几年翰林院的修炼,他外放地方,先后担任湖北荆宜施道,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云南、台湾、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湖北、河南、广西巡抚等职。难能可贵的是,荫霖并不迂腐顽固,所到之处,顺时应势,勤政爱民,政绩昭着,为人称道,是各方公认的清官、好官。 但是,他对洋务运动不慎"感冒",曾经说:"救时之计,在正人心、辨学术,若用夷变夏,恐异日之忧愈大。"
于荫霖重视治学,创办荆州书院,聘知名学者任山长(校长),培育出众多英才。他为官清廉,鄙视贪占。一商人偷漏关税事露,以重金贿赂他求免。于荫霖秉公拒贿,责令其补足税款。任湖北巡抚期间,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查出贪吏均予严惩,曾"劾酷吏三十余人",得罪了很多人。后被罢官,退居南阳。《清史稿》上说他"晚岁益潜心儒先性理书,虽已贵,服食不改儒素,朱子书不离案侧,时皆称之。"
于荫霖的作品集中在《悚斋诗存》。
于钟霖倒更像个学者。他毕生致力于穷学探理,在翰林院潜心学问。也许因自己曾因赈灾惹得的一场官司有关,他在错综复杂的晚清官场默默无闻,韬光养晦。他在学术和艺术领域颇有建树,榆树县魁星阁的匾额,就是他的手迹。现在市面上还有他的不少墨宝,成为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的珍品。
清流一健将
在晚清政局,"清流"无疑是一道多彩的风景,也是倍受争论的一个政治势力集团。"清流"的骨干成员多为翰林院的言官,他们继承了历史上儒家知识分子关心政治、抨击时弊的传统,立论取法于道德、刚直和不偏倚,因而被称作"清议".出身翰林的于荫霖,继承了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情怀,刚正不阿,一身正气,与张之洞、黄体芳、张佩纶(张爱玲祖父)并称为"翰林四谏".由于这段友情,他在以后的从政生涯中得到了张之洞的举荐和重用。唐浩明着作的历史小说《张之洞》其中很多章节写到了于荫霖。
于荫霖其所处的时代,正是朝廷腐败,国脉衰微,东西方列强虎视、侵略中国的多事之秋。1879年10月,在里瓦几亚条约签订中,三口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崇厚卖国求荣,拱手将伊犁等九城割让于俄国。签约后,朝廷上下为之哗然,于荫霖更是怒火中烧,与张之洞、黄体芳、张佩纶联名上奏朝廷,列述崇厚的卖国行径,要求严处。清廷迫于四位大臣和人民的压力,宣布不承认《里瓦几亚条约》,将崇厚革职问罪。之后,军机处大臣为崇厚辩护,于荫霖又上疏弹劾军机大臣畏敌并欺蒙皇上,要求派军队驻扎吉林,以从权备敌。荫霖自此名声大噪。与清流中一些"光说不练"、"坐而论道"的书生不同,荫霖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政卓着,颇有政声。后人经常把他与张之洞相提并论,其事迹在《清史稿》有传。
1882年(清光绪八年)11月,荫霖简放湖北荆宜施道。任职期间,他开仓赈济灾民,大兴水利,并亲临灾区实地勘察,筑坝浚水,终使监利沔阳两岸都免除了水患;开设了新荆州书院,设经义、治事两斋,大兴教育,生徒云集,几乎讲舍难以容下,很得民心;抓治安,擒盗者李人奴等,传为佳话。期间法国人袒护教民,公然挟兵舰威胁,荫霖不为其气势汹汹所屈服,针锋相对,有理有节,法领事理屈词穷,只得让兵舰撤退,史书上的说法是"卒无事".接着英商偷税,对其四方游说,上下打点,荫霖终不为所动,逼得英商照章补齐了税款。英商也被他的行为所感动,称赞他的廉洁。曰"某自入中国未尝见廉正如此大人者。"光绪十二年任广东按察使。当时广东治安混乱,盗贼蜂行,公以严为治,从而使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于荫霖调任云南布政使,因其母病,不能就任;后又改任台湾布政使,未成行即丁母忧。光绪十六年除服后授福建台湾布政使。此时其弟钟霖以前在吉林时曾与他共办赈务,遭奸商汤连奎诬告。出于兄弟之情,于荫霖具疏辩白。诏令大臣复审,已得到了很多汤连奎行贿的罪状。然而明摆着的事,鞭子却打在了荫霖身上,他"犹坐是落职,废居京师".废居京师后,报国之志未减。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年近60的于荫霖,又奉命与在朝鲜战败的依克唐阿组织力量, 抗击日军。然而刚招摹万人,清政府已与日方签订马关条约,他的努力又再次落空。1895年,报国无门的于荫霖,在张之洞、李秉衡等老臣的举荐下,以三品顶戴署云南布政使。到任后,清理田赋,整顿吏治,鼓励垦荒,当年官府银增加二百万两。1897年(清光二十三年),德国侵略者强行索要胶州湾,山东巡抚李秉衡持另议,朝廷被迫罢了他的官。于荫霖非常气愤,上书朝廷,陈言"是尚可以为国乎"?并具疏劾大臣翁同和、张荫恒,并附陈"勤修省,除忌讳,斥把持,明是非,保善良"五事,言辞恳切,"疏入被劾者旋得罪去。"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擢湖北巡抚。此时张之洞为总督,仗其清正,使治吏事。"湖北财赋倚厘金,荫霖精心综核,以举劾为激扬,岁入骤增数十万。"可见他不但是治官的能臣,还是位理财的高手。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于荫霖调抚河南。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两宫西狩,德、法兵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南下侵略,而河北发生了不少仇杀教民的事件。荫霖审时度势,檄彰卫怀道冯光元捕诛首恶数人。德、法兵至邢台地区时,闻教案已结,只好返回。次年,再调湖北巡抚,继而广西。未行,时相奏言:"公刚直好持己见,恐不善交邻,"朝廷不得已,降旨复开缺。于荫霖奏请回南阳就医养疾。1904年于荫霖(清光绪三十年)去世,清朝廷追封其为地方巡抚加三级、头品顶戴并在国史馆立传。
两代清廉官
于凌辰以清正廉洁闻名,是咸丰朝有名的直臣。任工部主事时,部有羡银,同官例分之,他独不接受,满朝以为异闻。他一生保持着勤劳俭仆、谦虚谨慎的门风,对其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从不以高官显第自居。俗话说:在旧社会、有清官、没有清衙役。但于凌辰的侄子于济霖,在于府当差,干了一辈子,两袖清风,腰里空空。传说朝廷知道于家两代清官,年老归乡,度日艰难,使特意派于济霖验皇陵。在旧社会,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有权验皇陵,这一差事,可借机收些银两,添置家业,享乐晚年。于济霖在验皇陵时,看到皇陵建造得富丽堂皇,奢华已极,想到全是天下老百姓的血汗钱所为,如要改添还要耗资甚重,便虚应故事,走马观花作罢。皇陵验收住了,自然无人再行贿赂。于济霖回府后,别人问他:"你怎样验的皇陵?"于济霖说:"我们于家世代清官,自然说好!"那人笑了笑,惋惜地说:"那你只有回家喝清粘粥了".这件事被朝廷知道了,一方面暗喜于家清廉,一方面眷顾于家家贫,晚年困难,于是又派于济霖验收黄河工程。于济霖到了那里,秉公执法,按标准验收。达到标准的批准竣工;达不到标准的,拒收贿赂令其继续再修。毕竟是关系到千万人口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他绝不马虎从事。于济霖完成了工程验收任务回府,于凌辰对他说:"公事办完了,可以告老归田,与家人团聚,与子孙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欢度晚年了".于济霖竟迟迟不走,过了些日子,于凌辰忍不住问:"怎么还不启程?"于济霖说:"路费尚无着落!"于凌辰长叹一声,只得从自己的薪金里拿出一些银两,打发他回家。于济霖回家后,自然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