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桥明月夜—行走江南之扬州·瘦西湖
原创: 李波
一次次江南之行,总是拐弯抹角的把扬州略过,是偶然吗?可我总以为,是自己在有意识地躲避。
扬州古称广陵,对!李白的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那个三月烟花中摄人心魄的地方。在我尚未将心绪整理好之前,在我期盼的花蕊还未到含苞乍裂之时,不能来到你身边,我怕沉醉在你金辉玉洁的史文和烟雨迷蒙的怀抱里无法自拔。
长久的期待像一泓涟漪,久久不能平静于心湖。我想,是时候去走走扬州、看看瘦西湖了。
我来,带着对你最深情的执念,把那些使你名扬千载的诗词一遍遍诵读,在意识里铺设一张圣洁的地毯,期待着记忆中的潺潺溪水融入你一江清流,把对江南的所有情愫一一向你倾诉。
有人说过,扬州的美不在春,不在夏,恰在深秋。于是,在仲秋之后,我越过隐隐青山,踏过迢迢绿水,满怀期待向你而来。
如果说扬州是一株繁花似锦的琼树,那么瘦西湖就是开在最顶端的那束酽酽琼花。扬州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条溪流仿佛都向着瘦西湖的所在,或许,在扬州人的意识里,瘦西湖是足能以点带面为扬州代言。
夕阳中的瘦西湖是谁的新娘
走进瘦西湖,开启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和心怀已久的期待。
沿着依然枝叶葳蕤的湖堤前行,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朱自清散文《扬州的夏日》里的景象一一呈现。一直以来,我对朱自清的散文推崇备至,《荷塘月色》《匆匆》等文章不但有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更对思想进行了深度和广度的挖掘,让人读来,不仅感受到其内在的节奏美感和韵律美感,更会产生深深的思考,令我歆羡不已。今天,只有到了扬州,走进了瘦西湖,方明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是家乡的欸乃山水、人文底蕴浸染了他的文笔。如其说他的文学修养是自我的锤炼,倒不如说是从家乡的山山水水中流淌继承而来。
移步异景,风韵流转。夕照里的五亭桥别有一番风情,五座亭子像五朵莲花盛开在湖面之上,站在桥上,清风拂面,绿水荡漾。导游说,如果在月圆之夜站上五亭桥,看月色摇曳在湖光山色之间,江南风月会更加浓郁。
夜色朦胧中,公园里渐次亮起五彩华灯,天上皓月当空,世间时光飞度,此情此景,不由得想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那些令人感慨万千、荡气回肠的诗句: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刻,长江正奔流过扬州的南郊滚滚东去。仰望着千年前张若虚于扬州郊外江边咏叹过的月亮,想想物是人非的烟火人间,仿佛听到时光在身后急速腐朽而去的声音,人生代代无穷,而江月年年相似……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
沿着湖堤继续前行,欣赏过望春楼、钓鱼台等景点,不远处就是渴盼已久的二十四桥。少年时代背诵唐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时,总喜欢把江南的景色浓缩成一幅画面:一座玲珑朴素的单孔小桥、一天雾气氤氲的烟雨、一叶顺流而下的小舟、一位一袭草蓑的临水钓者……后来,我读到这首:
从此,江南在我的脑海深处定格为这座烟雨朦胧的小桥——二十四桥,这种充满主观意识的想像,直接渗透进了我的思想中,甚至渗透到了生命的骨血里,完全承载了对江南所有的幻想和理解。
现实中的二十四桥比想象中的更加美轮美奂,修葺一新的二十四桥,石拱桥呈玉带状,长24米,宽2.4米,24根玉石栏杆围以两侧。设计者将文学中的浪漫在现实中进行了完美释义,桥上行人桥下水,桨声灯影仙乐飘,让游者漫步其上方仿若浸淫在那些唐诗宋词里,完全达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
站在二十四桥边,思绪把我带回到唐朝、带回到乾隆六下江南的境地,联想起那些歌舞升平的场面,眼前仿佛呈现出衣袂飘飘的歌女,在皓月下手扶笛箫曼妙起舞的影子,瞩景思物,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抑在心头——是向往、不屑还是对历史的反刍?说不出来。也许,此时我在耐心地说服自己,不要让那些纷乱的思想破坏眼前的美景。
“瘦西湖”之名由来,有数个版本,但比较靠谱的来自于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写的一首《咏保障湖》的诗(瘦西湖原名保障湖):
垂杨不断接残芜,
雁齿虹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
故应唤作瘦西湖。
对此诗进行深一步解析,就会知晓“瘦西湖”之名虽优美且形象,但它的渊源之意却绝非仅在此。
汪沆完成此诗之时,当时的社会正处在烈火烹油的康熙盛世,扬州的盐商官宦过着一掷千金、歌舞升平的糜烂生活。为了逢迎乾隆皇帝下江南,他们做足了准备,在皇帝游览瘦西湖时,仅一句“此湖堪比帝都的北海,就是差一座白塔”,扬州盐商一之间就造出一座白塔;为了博得皇帝垂钓时的欢心,他们安排人员潜入水中,往鱼钩上挂活鱼……这对往来于天津、扬州和杭州之间为官的文人汪沆来说,这样的场景是何等的熟悉,当他带着批判的眼光回望,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汪沆曾为官于杭州,他深知当年偏安杭州的南宋朝廷“乐不思蜀”,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下场。杭州西湖因在那个朝代日糜金钱而被暗讽为“销金锅”,眼望着扬州正日益变为昔日的杭州,文人的情怀促使他要针砭时弊,但又不敢直陈。咋办呢?写首诗吧,读懂的明白是在提醒,读不懂的权当读美篇。
古代美人有“环肥燕瘦”之说,杭州西湖丰腴圆润似西施,扬州西湖纤瘦苗条像赵飞燕,那扬州西湖就是“瘦西湖”了呗。通过阅读历史,我们知道历史上曾有过“扬州瘦马”之轶事,也是那个朝代特有的产物,此中“瘦”字也非常契合汪沆对“瘦西湖”的寓意。只是,往事不堪回首,扬州人不愿再将如此这般华美的风月与封建社会习俗挂钩,那我的联想就是多余了。
在民间,广为流传着一首名为《广陵散》的古琴曲,演绎的也是关于扬州的场景,其中的故事情节既壮怀激烈又发人深省,听来让人心生无限遐想。
信步瘦西湖,在诗情画意之外,听一听隐匿在其背后的历史典故,更加感受到了扬州人文底蕴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