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7-03 16:52
鄌郚史志总编

回忆潍城原炉坊街

  回忆潍城原炉坊街
  ------这里曾是擂鼓山下的荒村,沟壑纵横,人们从事着原始的农耕生活。百余年来发生了巨变,这里镌刻着现代文明发展留下的斑斑印记……
  于家干/文
  潍坊火车站下的双合街小区,2009年居委会更名为"民生家园".群众纷纷提意见,指出,"我们这里原名叫炉坊(房)街,解放后更名为双合街。这条老街历史悠久,应保留住原来的名字。"居委会尊重大家的意见,恢复了"双合街"小区的称谓。
  据《潍城区地名志》载,"双合东街,从南关大街至和平路,原名炉坊街东股,解放后称双合东街。双合西街,从南关大街至健康街,原为炉坊街西股,解放后称双合西街。"
  据调查,双合东街在民国年间尚未形成完整的街道,民国二十六年绘制的"潍县城坞图"上,没有该街的标注。解放初期还是片荒地,只有街的雏形,人们习惯地称为东股街,或称东股子。在民国后期与建国初期,随着车站经济的发展,炉坊街周边衍生出了东股街、横里街、陈家过道、李家过道、郭家过道、杨家过道、孙家场子、张家车门、胡家过道等多个地域名称,千余户人家。
  炉房街约长500米,宽5米;街南首东侧,有一丁家大门,又名丁家炉坊。高门槛,曾四进院,后改为二进院,两院分别有五间、三间拔台屋,内宅出檐,立显明珠,这是炉坊街最好的宅院。三掌柜丁勤,人称三爷子,民国时期商界知名人士。再往北有一古槐,虬干扶疏,郁郁葱葱,树下有一眼古井,井水成浅绿色,缘于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污染所致。街偏北段路东还有一清代大槐树,树径尺半;清咸丰十一年(1861),丁氏为躲避捻军曾藏匿于大树之上。炉坊街各路口,建有木栅栏门,称为哨门,夜有更夫巡查。
  由于毗邻火车站,居民除开炉坊者外,以干"红帽子"的为多,所谓"红帽子",即在铁路上干装卸的工人,因戴着红色的工作帽而名;还有在汽车站与各商号内搞运输的、搞装卸的壮工;有挑"八股绳"(即挑担)做小生意的。炉房街一带有三十多户搞马车运输的,较出名的有杨德荣、李国清、周振东、李益德、李宗义、李益昌、陈兆年、刘全成、韩合成,东股街有赵福、赵禄等。解放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这是潍县站上最强的运输力量。1955年,以炉房街的马车户为主,最早响应政府号召,成立了潍坊马车运输合作社。炉坊街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炉坊街亦有多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
  在街的中段路西是潍县孤儿院。1945年日寇投降后,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驻潍,他看到火车站附近有一些流浪的孤儿,提议在炉坊街建孤儿院。原炉坊街孤儿院辟为第十一小学(今向阳路小学)。孤儿院原来是一家客栈,里面的日本人在此贩卖过鸦片。
  炉房街南头是潍县最大的企业裕鲁颜料股份有限公司,1923年由蓬莱人张荆芳创建。生产蓬莱阁牌、万年青牌、喜字牌硫化青膏,产品销至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四川等地。1935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年产二万箱,盈利10万余元,担负着潍县商会全年32%的经费,成为潍县第一大企业。
  东西炉坊街地势低洼,是擂鼓山泄水之道。后来因有了裕鲁厂,又名"裕鲁沟".我个人分析,建国后更名双合,即取"双河"谐音"双合"之意。
  炉坊街上以陈、丁、郭、李等姓氏为多。解放前,陈环、陈兆年父子是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物。炉坊街中段路东有一炸货店(老板外号老骨头),出售炸鸡、炸肉、炸鱼等。还有一个火烧铺,一个小铺。路东高崖上有一家"墨林斋"装裱字画的店铺,主人丁国祯,并代理上海印刷品的销售。由于该街居住的多是普通百姓,其建筑大都是一般草房。
  炉坊,即从事冶炼的作坊。据隆祥银号经理王季敏遗文中介绍,1904年潍县开埠后,工商业逐步发展。随之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资本大量侵入……潍县经济迅速崛起,金融业异军突起,潍县银号、钱庄多达25家,汇兑业务日趋扩大。由于当时市面上流通的主要是现银,在使用现银时,必须经炉坊检验银色和熔化银锭,化零为整或化整为零。由于现银质量参差不齐,用锡、铅掺假者甚多。所以,在金融业务的现银交易时"必经炉坊检验不可".虽然各银号内设小炉,但批量大者,必须要到炉坊街进行。
  史料披露,1914年9月,日本人占领潍县火车站。为筹备侵华战争,日本派遣人员在潍县大量收购制钱(即铜钱),然后到火车站下的炉房街熔化成铜锭,经火车运达青岛,再装船回国制造军火。
  由此可推断,炉房街是近代大商埠的产物,起码形成于百年前。但炉坊街南头的古槐与古井,已有三四百余年的历史,这条街形成的时间自然要提前到明代……
  到了民国后期,市场上以流通纸币为主,炉坊业逐渐式微。解放后,金融业统归国家管理,昔日的炉坊彻底告别世尘。炉坊街,成为城市历史的一段记忆。
  下面介绍一下炉房街周边街巷。
  东股街
  东股街,从南关观音堂东起,至大马路,长约300米,宽5米。与横里街交叉口处,多出一条直通孙家场子与大马路的斜街,形成了一个五路口。路口东北角是独臂残疾人孙瑞文开的高台阶小铺;西北角是陈三小铺;西南角是郭家火烧铺(主人耳聋),也烧水卖;南侧是徐家小铺。五路口有两处肴肉摊,一是城里的邓家肴肉,一是小东庄的丁年肴肉。除肴肉外,还有扒鸡、鸡冻拌芹菜等小菜。
  顺东股往南,东侧是果园、赵氏的大车棚,再往南是刘家墓田,解放后在此建成了和平路邮局。西侧全部是民居,最南头是潍县规模最大的谦泰祥碳庄,店主胡文章。该店不仅经销坊子的煤炭,还销售淄博、枣庄的优质煤炭。在解放后核资时,谦泰祥的库存是全县其他煤炭的总和。传言能容纳五个车皮的煤炭。
  张家车门
  张家车门,横立街东首路北的一条巷子,与大马路上的大商号义德栈毗邻。巷子南头、北头各有一大门,奇怪的是,北门也是朝南开。原来是巷子到了北头,往东拐两个弯后,设定了北大门,才形成了"南北两门皆朝南开"的奇观。因为巷内曾有赶马车的张姓人家修筑了两头的车门,故称张家车门。但是,到了解放前期,张姓人家全搬走了。但一直还叫张家车门。建国初期,车门内赶马车的有丛尚贤、李守明二家。住着郭、赵、李、陈、丛、毛、徐等四十多户人家。内有一砖雕艺人赵洪文(1870-1954),家存各种砖雕图案近百种,周边几百里的人慕名来潍订货。车门内有多家郭姓生意人,家里的房子都是青砖青瓦。郭延年专卖香稻米粘粥。香稻米粘粥是用一种香米为原料熬制,加淀粉成粥,香气四溢,在汽车站、火车站一带叫卖。该粥已经失传。
  孙家场子
  孙家场子,横里街中段与东股街交汇处东南侧,有一较大的三角地带,叫孙家场子。路东有三个门,住着大约十几户孙姓人家,大部分是窑匠,也有几户异姓人家。路西住着武华书等三户人家。往南直通大马路,路西有一眼懒水井,井水也呈浅绿色。街南头有一过街节孝牌坊,清嘉庆元年(1796)为时崒之妻陈氏所立。往南过涵洞,大马路以东,即是着名的地标豆腐坑、月明地(潍方言,即月亮地),因曾有月亮陨石落此地而名。
  胡家过道
  胡家过道,孙家场子以北,五路口东北角的一条深巷子,因最早是谦泰祥碳庄的胡氏最早在此建房,故称胡家过道。里面住着胡、陈、孙、王、晋等十户人家。胡家过道往北路东还有陈家过道、郭家过道。胡家过道头上有孙家小铺,高台阶,门前一空场,天天有人在此下棋或侃大山,人气颇旺。
  陈家过道
  炉房街路西的陈家过道,五十米长,三米宽,七八户人家。以陈姓为主,过道屋上悬陈氏"五世同堂"大匾,陈兆瑞、陈兆甫家住草房12间,四合院布局。巷子的西首,有南大湾、北大湾;湾北侧有一口甜水井,青石垒台,井旁立一石碑,上面记载着乡邑捐资修井的功德。再往西,曾是丰东路。现在应为向阳路。过道内赶大车的有五户、七辆大车。刘春华之父是赶大车的,他却是开了一辈子汽车。解放初期,居委会建在此过道内,与陈宽、陈琪毗邻。巷北是第十一小学。此巷内出现了一位现代名人,叫陈兆惠,据说是解放军的军长。
  横里街
  横里街,长约百米,四米宽,地势低洼,是一条泄洪的水大路,中间路北,有一五米见方的空地,中间有一棵百年古槐,古槐下住着横里街唯有的三户人家,分别是丁尧(西门)、孙逸仙(中门)、丁忠(东门)。古时信奉"门前有槐,不挣自来(钱)"的吉言,为清贫的日子增添一丝希望。丁尧(1901—1962)以卖山果为生,曾在连兴客栈当伙计,生六男一女。1922年出生的丁大娘说:"每年夏天下大雨时,我们家就进水,有时水没到炕沿……".
  横里街往西,与炉坊街交汇处,就是哨门。出哨门,是两条深沟,雨天,泄洪;晴天,走路。一条往北,叫后沟,通党家湾。一条往西,叫五道庙沟(今人民路),通五道庙湾。往南,即于家墓田。也就是今天的丰产路与南门菜市场。
  杨家过道
  东股街南段路西的一条过道,称杨家过道。最早的居委会主任杨春山(杨委员)住此巷。过道深处往北拐,北门在横里街上,这一段则叫郭家过道。
  郭家过道
  横里街路南有一过道,叫郭家过道。高台阶,南北两个门,过道很深,我没进去过。有范姓同学在巷口住,还住着一位电厂工人张兆玉,爱好车技,经常在街头、工人俱乐部等地免费为大家表演精彩的自行车杂技。据后人说,张兆玉先生还会变魔术。巷子的另一端是东西向,叫杨家过道。
  李家过道
  炉坊街中段,贯穿西股与东股的一条重要的过道,一米多宽的小巷子,因为方便,人们川流不息,使用率很高。里面住着9户人家,大都姓李,大都住在巷北,巷南只住着1户人家。
  1981年汛季,市长韩理巡视双合街灾情。由于大雨后的水排不出去,不少居民家里进水。市长立即动员有关部门,积极投入到抢险救灾中。并于当年投入30万元资金,对双合街进行了下水管线的改造。从此,也拉开了整个旧城改造的序幕。
  1988年,双合街在旧城改造时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消息。传说建筑工人拆房时,发现了一宗元宝,遭哄抢。原来是一炉坊主人年轻时藏匿下的一宗银货,备晚年使用,不料,此事未告知后人便故去,成为一家人难于启齿的憾事。据传,某家在修房时还挖出了不少铜钱来。
  神秘而古老的炉坊街,在旧城改造中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但它留下的故事,依然在散发着幽香,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鸣谢陈树林、陈瑞曾等老先生鼎助,希望知情者提供素材,为后人多留下点家乡记忆)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