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2-15 21:24
鄌郚史志总编

董敬斋:辛勤笔耕写巨著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5:31
鄌郚史志总编
  董敬斋:辛勤笔耕写巨著
  一、董敬斋其人与作品
  董敬斋,字静远,山东寿光市稻田镇阁后张村人,公务员、心理咨询师、高级营养师,易经爱好者。他知识渊博,积淀深厚,为人正直善良、仁慈好学。在公务之余,痴于读书创作。据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几年来,董敬斋推掉了很多应酬,专心致志,业余时间搞创作,先后出版长篇传记体文学作品《松青棠白---董思恭传》、《抗日烽火在寿光》和散文集《星转斗移》等作品。2014年3月25日寿光电视台弥水两岸节目《千古名仕激后人》曾对其详细介绍和报道。《寿光日报》曾于3月29日以《齐鲁名仕,一代清官——董思恭》报道董敬斋著书解读寿光历史名人情况。
  李广前先生说:为还原历史,董敬斋辛苦耕耘,历时3年;为忠实人物,他深入民间调研上百人次;为详实文稿,拜访上至专家学者,下至平民百姓二百余人。董敬斋同志所做的努力,是弘扬传统文化和正能量的实践者,他为寿光文化建设和廉政建设做出了贡献。
  王晓仁说:敬斋同志在乡镇一线工作,繁忙之余,历时几年时间,写成长达39万字的《松青棠白?董思恭传》,不知翻阅了多少史料,查阅了多少档案,走访了多少民间老人,收集了多少民间传说和故事,个中滋味,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品味。读后深感成书不易,书中凝聚着他的辛勤劳累、智慧博学,我是从心底里感到佩服的。
  葛怀圣先生说:《松青棠白·董思恭传》这本书,资料及其丰富,给阅读者以大量历史知识,读了此书,收获多多。董敬斋先生在编写此书过程中,跑了很多地方,研究了很多历史文献,查阅了很多历史资料,拜访了许多贤士名人,调查了很多风土人情。为此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和财力。董敬斋同志给我们寿光留下了一本很有价值的历史人物传记。
  《寿光日报》首席记者李桂华写道:董敬斋先生,工作之余耗时费力,在村舍田野间远足寻踪,在浩瀚史册中深研细究,心怀一份使命,肩挑一份责任,数十次易稿完善,终于完成董思恭传记,为宗亲后人留存珍贵的家族史,同时为时代留存了一位良吏的治政和为人之道。不得不说,这既是一部人物传记,又是一部道德宣教的范本。
  张晓先生和陈红女士说:董敬斋同志是一位生活非常严谨,很有条理秩序的人,
  他为人诚心实意,乐于帮助他人。他对于每项工作或事情都是一丝不苟、力求完美。
  他事业心强,几乎每天晚上12点之前很少休息,该《传记》在正式发印前,董敬斋同志先后五次印出清样请文史方面的专家提意见。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董经胜见到清样,在与敬斋同志并不相识的情况下,为他的精神和书中的情节所感动,欣然作序。朋友们为该传记提出意见和建议,哪怕是一个标点符号他都十分高兴,他对每一个字在句中的意思,多音字、多义字以及引用的诗文都认真写了注解,以达到真实可信,以防出现纰漏影响了该传记的效果。他说:为清官写书,受点累,吃点苦值得。
  二、董敬斋作品好评如潮
  2014年4月11日,中国城市文化网、大众网、潍坊大众网先后发布消息:由寿光市作家董敬斋著作的传记体《松青棠白·董思恭传》一书,即将于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 5月23日,寿光市文联、作家协会、潍坊科技学院联合为《松青棠白---董思恭传》召开研讨会,
  姜洪佩先生在《寿光日报》和《寿光文学》上撰文:我通读了一遍《松青棠白·董思恭传》,感到很震撼,董敬斋默默无闻,能写出这么有力度的作品,从中看出他的文字功底比较深厚,这本近40万字的传记大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份精神大餐,这部作品,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教科书。
  魏道揆先生说:这本书,史料很丰富,内容很广博,文字很流利,特别在内容方面,有文,有诗,有画,有书,有书法,这本书虽然是研究古代名人,但是读起来很有可读性、趣味性,这样更便于我们现代人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化,便于研究和推广。
  孙仲春先生说:《松青棠白·董思恭传》全书有70节,近40万字,全篇语言凝练,行文流畅,没有废话。一是这本书以史志资料为据,认真考证。二是这本书,行文谨慎,细微之处见真伪。三是在写作艺术方面,大量的运用衬托、留扣子等写作技巧手法,运用得当成功。刻画人物,不是一般的说教。让读者拿到书后,有一气看完的想法。全书大量运用类似的、反面的、有差别的事例作陪衬,“烘云托月”, 衬托董思恭的鲜明形象。第二十一章《置田建房报师恩》,非常好的运用了留扣子的写作手法,吸引着读者一气读完。在刻画人物时,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事例和史书记载资料的引用,反映出来。四是这本书,资料非常翔实,没有胡编乱造,给人以智慧和知识,读者从中可学到大量正确有用的知识。这是本好书,不会遗误后学,取讥临封。书中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都交待背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拒收大蟒、审理枣树、协破金炉案等。有些章节,看似喧宾夺主,实质作者围绕的主题并没有变,是以多种素材,上下交织,跨越时空,向读者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其中就有董仲舒的思想和董思恭的言行。书中也留有多处伏笔。五是将董氏宗族的资料载入书中,这些内容均具有学术方面的史料价值。
  国乃全先生说:读了《松青棠白·董思恭传》后,总的感觉是本书有五好:即作者的态度好、书的选题好、选材好,语言好,意义好。
  王志亭先生说:我认为这本书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董敬斋同志所著作的《松青棠白·董思恭传》是近些年来,我市第一部编辑出版的寿光市古代历史人物长篇传记。凡是阅读此书者,皆为之一震。二是董敬斋同志花费了大量精力,以严谨的态度,用翔实的资料记叙了董思恭从求学到为官,再到致仕的人生历程。用大量考证的资料,述说了董思恭先贤修身、齐家、立业、治世的故事,真实可信,这本书具有较强的阅读性。三是《松青棠白·董思恭传》这本书,内容广博,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医学等知识题材,并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述评、讲说,反映了作者知识渊博,有较强的文字的功底,具有高超驾驭文字能力。《松青棠白·董思恭传》是集古代知识大成的一本书。四是这本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纠正四风,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王德明先生说:读了董敬斋先生的巨作《松青棠白·董思恭传》,我是又惊讶又感动。此书描写生动,具有可读性和普及价值。这不仅是我市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作品。感谢董先生为寿光历史、寿光文化事业做出的贡献。
  董明文先生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阅读了六个晚上,感到非常惊讶,我被感动了!这本书内容翔实、考证准确、叙事有据,史实相符。此书文笔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阅读起来不乏味、不枯燥,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值得一读的、读后会好好收藏的一本好书。对董敬斋先生为撰写此书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所作出的惊人努力、所表现的大德之举,我深表敬佩,
  林长青说:董敬斋先生,在工作之余,竭尽全力,搜寻志书谱谍,调研碑碣拓片,罗列篇章,笔耕成书《松青棠白》。其文情并茂,创意独到;人文历史,以典解释;名句示人,重古存真;深入浅出,尽显风采。阅读之后,收获颇丰,陶冶了精神,让心情愉悦,此书值得众人一读。
  崔在庆说: 《松青棠白》这部书写的很出彩,的确值得一读。董兄家是我对门。为著这部书,他查阅了大量材料。为查证一些史实,大江南北,很多省份,都有他鸿雁传书的经历。历时多年,真可谓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他为我们奉献了一份厚重的精神大餐,值得学习。
  邱家兴写道:松青棠白映古今,高风亮节启后人。幸有敬斋著成书,董祖遗风得长存。
  三、董敬斋说:要记住常会营老师的鞭策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研究部 《孔庙国子监论丛》的执行编辑常会营,在阅读了《松青棠白·董思恭传》后,发给董敬斋电子邮件,董敬斋先生说:“常会营老师是研究孔子的大家,他治学严谨,所编论丛值得认真拜读和学习借鉴。他百忙之中阅读拙作,深受感动,以后要向常老师说的,进一步很好地挖掘寿光当地历史,努力将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好。”
  附:常会营先生发给董敬斋先生的信
  董老师:
  您好!首先恭喜大作出版,并获得好评如潮!您给我发过来的书稿我因时间紧张没有看完,只读了前面一部分,已经为您的敬业精神所深深感动。而且您的个人采访我也看了一遍,更真切体会到您此书撰成的不易。正如在研讨会上一位领导和老师所言,虽然您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大学高等学院的专业训练,您为此书所下的工夫,所耗费的心血和精力,以及蔚为大观的洋洋洒洒39万字巨著,已经足为我等后学所汗颜。在这里,我再次祝贺您的新书出版,并新书发布会和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还请您能够不吝赠予后学一本,以便认真学习!姜洪佩县长说得很对:应该感谢作者写了这本好书,对下一步历史的人物传的写作提供了先河。寿光出了99名进士,进士在历史上是非常杰出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后人也好,文学爱好者、作者也好,应该翻开历史,写写他们的历史事迹。若在我们这一代不抢救挖掘的话,以后再挖掘整理就更难了。应该进一步很好地挖掘,这对历史很有好处。
  您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拓荒之作,开山之作,有了此书做基础,我们可以对寿光所出的其他99名进士,特别是其中的佼佼者及留下事迹材料较多者做进一步整理,挖掘和研究,以期诞生更多更好的作品。只要您需要,我会利用自身所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在这方面研究上,往往本县本地的研究学者专家更有资料资源优势。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将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做好。
  毛金鹏先生问起寿光抗日一书的写作情况,董敬斋先生说:“编著的《抗日烽火在寿光》一书,50余万字,180章,其写作手法如类似《松青棠白·董思恭传》,正在加紧修改,赶在明年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前出版,还要请毛老师多加指教啊,此书得到了葛怀圣先生、孙仲春先生的大力支持,我们合作创作,葛怀圣老师为此书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资料,孙仲春先生帮着筹划,孙老对寿光抗日时发生的事件,了解掌握的比较准确。此书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盼望董敬斋先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我们提供更加丰美的精神食粮。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