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2-12 19:53
鄌郚史志总编

寿光的由来

  
  寿光县位于小清河下游的渤海湾畔,西靠历史故都临淄, 东临潍坊,南接青州,北濒大海,地势一马平川,水产、畜产、物产丰富,是一个十分富饶的地方。寿光人杰地灵,名字尤其响亮,孰不知这个响亮的名字还有一段故事呢。
  公元前320年,寿光这块地方属齐国,齐国的国君齐威王死后,他的儿子辟疆继承王位,就是齐宣王。齐威王是很有名望的国君,他任用邹忌为相,田忌、孙膑为将,打败了强敌魏国,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在国都临淄,开设稷下学宫,集结天下学者开展学术讨论,把一个齐国治理得国富民强,从而雄踞天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的儿子辟疆却不这样,即位之后, 整天游玩射猎,过着淫荡糜烂的生活。大臣们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这个国君难以继承先王遗业,弄不好齐国的老百姓又得受苦遭殃。许多大臣直言苦谏,百般劝说,齐宣王丝毫不听。后来有的请邹国的孟轲,也就是孟子来劝说,尽管孟轲能言善辩,劝齐宣王推行仁政,刑罚要减少,粮、钱要少征,提倡民贵君轻,可是齐宣王听不进去,借口“寡人好利”而拒之。他还穷兵黩武,乘着燕国内乱,于公元前314年出兵攻占了燕国。可是齐宣王的兵已不是齐威王的兵了,他们占领燕国之后,残暴镇压燕国百姓。官逼民反,结果被燕国老百姓打败了,国力大为损伤。到了这一步,齐宣王还是一味地玩乐,真是“燕雀处堂不知大厦将倾”。
  这时,有一个年轻的书生,姓闾丘名邛,求见齐宣王,齐宣王听说是个孩子,出于好奇便接见了他。一问,才知道是个来要官做的,齐宣王说,你年纪还小,不能做官,等你长大了,再来找我。闾丘邛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是想为国家办事,年纪大点小点,有啥关系?”宣王觉得闾丘邛言之有理,就用了他为先生。闾丘先生对齐宣王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愁在心里,总想找个机会说服齐宣王,继承威王的遗业,振兴齐国。
  这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306年的一个夏天,正当禾苗旺长的时候,齐宣王带着护卫、宫女、大臣数百人,战车、将士前呼后拥地开进了距离临淄城二十五里的地方打猎,老百姓的庄稼被踏毁了,他们獐、狍、糜、鹿却打了一大堆。宣王一见大喜,传令在山上烹任设宴,一时间鼓乐齐呜,宫女起舞,好不热闹。闾丘先生却领着十三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羊,担着酒,来到宣王面前。宣王抬头一看,见这些老人都在八十岁开外,一个个耳不聋,眼不花,红光满面,十分健壮,他很羡幕,心想我能活这么大年纪就好了,就同老人一起坐下。原来,这些老人都是闾丘先生家乡的人,宣王非常高兴地说:“父老们远道而来,辛苦了,为了酬谢你们,我赐你们终生不纳粮。”十三个老人都跪倒在地叩头谢恩,闾丘先生却不以为然,仍站在那里。齐宣主有点纳闷:闾丘邛是觉得我太吝啬吗?就又对父老们说:“我再赐你们免去终生的劳役。”说罢看着闾丘,闾丘仍微笑而立,不以为然。众老人都甸匐在地,口呼“大王千岁”。
  齐宣王很不高兴地责问闾丘:“我赐诸老免粮、免劳役,老人们都叩头谢恩,你为什么不谢?胃难道你还不满足吗?你是吃国家俸禄的人,富贵你都不缺,你还想什么?”说罢,把脸沉了下来,周围的人都为闾丘捏一把汗,闾丘却不慌不忙地向前施礼说:“我只求大王赐我高寿就满足了。”
  齐宣王觉得闾丘提的这个问题荒唐,笑了,说道:“你真是个孩子,活多大年纪是上天作主,我自己也保不住生和死,怎么能赐你高寿呢?”
  闾丘先生说:“大王,你错了。人民希望的是只要你选良家的子弟来为国家办事;你的臣属也要平等待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至于纳粮出劳役人人都得一份,不能有纳有免。你免了十三个人的粮,可免不了全国百姓的粮,因为打仗要 粮,官府衙门又不种地,吃粮还不是百姓纳?免了十三个人的劳役,但不能全国人都免,因为当兵需要人,修宫殿需要人,那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吗?倒不如你赐我多活几年,我多为大王办事,不是更好吗?”说着用手指了指十三个老人,“这些老人代表着您在位十三年,他们都是先王赐的寿。先王时候,将相齐心,军民协力,才得雄踞天下;先王内恤百姓,外御强敌,才得国泰民安,所以人们高寿了。”说罢叩头再拜。齐宣王觉得闾丘的话很有道理,就让闾丘先生起来,赐酒招待了十三个老人,并把十三个老人封为“寿光长者”。饮酒之际,闾丘又把齐威王如何把姜齐末期那个烂摊子治理得国富民强,孙膑怎样用兵,先王怎样礼贤下士,邹忌怎样改革政治、经济等,一一陈述给齐宣王听。齐宣王终于听进闾丘的话,改邪归正,学着先王用贤人,减税役,革敝政,齐国重新振兴起来。宣王死了之后,他封的寿光长者也先后去世,他们所居的地方就叫成“寿光”了。
  后来到了西汉景帝中元二年即公元前148年,就把这块 地方定名为寿光县。这个故事也就随着“寿光”这个响亮的名字一直留传到今天。
  (李学森、孙仲春)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寿光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