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18 23:49
鄌郚史志总编

汉武帝躬耕巨淀与固本重农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2-15 15:34
鄌郚史志总编
  自古以来,在寿光大地上(汉代为北海郡)就广泛流传着汉武帝刘彻躬耕巨淀湖的传说。
  在寿光巨淀湖景区, 有一幅大型汉白玉雕塑《汉武躬耕》。这幅雕塑向人们展示的是古代帝王的"籍田礼",即每逢春耕季节,皇帝就率文武百官到田间耕种,以示对农事的尊重,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那习习如生的劳作场面,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久远的汉代。
  汉武帝刘彻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他继位后的前二十载,在其丞相公孙弘(今寿光人)辅佐下,承袭父亲景帝之休养生息政策,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礼贤下士,成就了一代霸业,当时国民经济繁荣,国家安定 老百姓非常爱戴他。
  但丞相公孙弘谢世后,武帝身边无得力良相辅佐,致其昏庸,迷信奢侈,沉迷于修道成仙。此风一出,上至官府,下到乡民纷纷效仿,加之连年战争,致使田园荒芜,国库亏空、民不聊生。汉武帝东巡求仙寻万年不老之药,至蓬莱东海,浊浪滔天,乌云四盖,不能出海,武帝仰天长叹:“此乃上天不允,天怒人怨。”只得打道回京,所经之地,啼饥号寒,饿殍遍地,使其心生怜惜。当行至今寿光境内,战马嘶鸣、仰天长啸,任其鞭抽吆喝,抬腿不前。刘彻询问此处何地,大臣报曰:此乃老丞相公孙弘故里。
  此时正值三月,恰逢试耕之时,于是武帝想在此扶犁起垄,与民同耕。左丞相报:离此不远的洋河店为我皇家驿站,此处众水汇集,神泉相涌,沃野千顷,巨淀湖盛产锦鲤,慢火烹饪,味香透骨。这方乡民,民风淳朴,适宜皇上扶犁,武帝恩准。当即选址巨淀湖南畔,与民同耕,并诏告天下,恢复民力,发展农桑,削减税赋。自此,农耕开垦由此大兴,故而留下了“桃花盛开三月天,武帝躬耕于岭南,微风习习尚觉寒,湖中荡来打鱼船”的民谣。汉武帝躬耕巨淀的传说流传至今。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9-02-15 15:38
鄌郚史志总编
  葛怀圣 《寿光县志》载:"公元前89年,武帝征和四年,春三月,帝耕于钜定(即今山东寿光巨淀湖畔)"。《汉书》、《资冶通鉴》、《中国通史》对此事都有记载。 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春正片,汉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一行人马浩浩荡荡来到东莱海边,想渡海到三神山上求长生不老药。来到海边,连续10多天,只见朔风怒号,乌云翻滚,大浪一排排从天边涌来,砸向岸边礁石。汉武帝的楼船也不能出海,只好返回。一路上,看到了地方老百姓衣不蔽体,日子过的非常贫穷,而一些地主豪强却续罗绸缎,对老百姓颐指气使,引发了汉武帝深深的思考。来到巨淀湖畔,时值三月,汉武帝和老百姓一起下地耕种起来。 到了泰山,进行了第六次封禅活动。在召集群臣时说:"肤即位以来,所为狂悸,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而后,常对群臣自叹:"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 我们知道,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在位54年。重用名将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加上张赛的外交,基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威协,成为一代霸主。 但到了晚年,汉武帝又大兴土木,修建上林苑,国家的财力耗费殆尽,豪强地主也趁机抢圈土地,人民生活困苦,且汉武帝迷信方士到了荒唐的地步,引发了关东农民揭竿而起,迫使他不得不改变国家政策。 公元前89年3月,汉武帝“悔征伐之事”。开始转向重视农业生产,效法祖辈(汉文帝时,恢复古代的"籍田礼",作出带头种田的姿态,以鼓励农耕),亲耕巨淀,以示劝农。 公元前89年6月,又针对桑弘羊等人建议派士兵去新疆轮台守边垦荒一事,汉武帝下"罪已诏",深陈既往之悔,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从此汉朝统治方针发生根本改变,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