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2-02-05 21:25
鄌郚史志总编

王志芳丨卖粉条

    卖粉条
    作者:王志芳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汶河两岸一时间建起了几十家加工地瓜粉条的小作坊。几乎村村都有,其中以建在红河的昌乐县淀粉厂规模最大。
    有了产品,就得销售,于是就有了好多卖粉条的小商贩。那年拾掇完后,我便想去卖粉条挣俩零花钱。老婆拆了盛化肥的四个蛇皮袋缝成一个大包袱,我买了木杆秤,把自行车打足气,上郭家埠批发了六十斤粉条。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九,来到红沙沟集上,摆开摊,看看卖的也不多,就四个卖的。四毛八批的卖六毛,呆在那里像小朝巴一样,一上午才卖了十几斤。散集后沿着大路向东,遇村便吆喝着卖,到家已天黑,总共连换的地瓜干才售出二十来斤。真是万事开头难,那一夜我没睡好,第二天赶了个凌河大集总算脱了货,两天挣了十一斤地瓜干,一元三毛钱。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三天批发了三十斤好的,二十斤乱粉,二十斤碎的,赶了个白芬子集,很是顺利,一次挣了六元多钱。从那天起,每到冬春农闲时卖粉条共干了四年,其中有苦,有甜,有酸,有趣。
    在集上又认识了老婆本家的二叔,他比我小好几岁,长得人高马大,一身力气,正直善良,就是因家里穷,二十多了还没对象,有了这样的好伴,赶集就更顺了。那一天雹泉集,我带了八十斤,二叔一百斤。卖得特顺利,可收摊时一算,他还不如我挣钱多,正纳闷,从东来了个老人,看穿戴不像有钱人,一来忙说对不起买了四斤粉条忘了付钱,二叔接过老人的钱,望着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这世上还是好人多。”有一次在凌河集上,安丘针织厂管生活的陈光明把我那一车粉条全要了,他当过兵,和我表弟战友,在他的启发下,我结织了安丘、雹泉、辉渠等厂矿单位管生活的,从此卖粉条这小卖卖我做得如鱼得水。
    那天是十月二十四,二叔有事没上集,我便自己去了凌河东边的孙家小戈小集,集虽小,就我一份卖的。卖到一半时来了个十八九岁的女孩,买了十二斤,说家住本村东边,回去拿钱。到了日头西,集上没几个人了钱还没送来,一天挣不了那么多钱,只好自认倒霉,垂头丧气地回家。转眼到了腊月初四,我又去赶那个小集,刚到不久那女孩来了,连说对不起、原来那天买回粉条后多病的父亲得了急病,姐姐在潍坊,她只好和父亲去了安丘医院。出院后好几集没见你,实在对不起。接过带着女孩体温的钱我思绪万千不知说什么好。从她口中,我知道她姓孙,住公路北,和母亲代销偕户面粉厂的面粉,南墙四个大字:为善面粉。以后每次路过我都回头看看那里,在心里默默祝愿这一家人平安幸福。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经过一年多的赶集,经验更多了。二叔学的油嘴滑舌,真是会说。这天安丘大集,刚摆好,二叔便开了腔:“地瓜做的好粉条,爽滑好吃又筋道,价格便宜又实惠,走过路过莫忘捎。”有人说粉条没吃头。二叔又说:“烹烹煎煎,炖炖氽汆,凉拌热炒,发面包水饺,哪样用粉条都好,猪肉炖粉条,更是好吃。”引来多人围观。这时来了个三十岁左右的美女买粉条,弯腰看货,二叔那双带勾的眼直往人家那宽低的领口下看。领口之下春光现,两眼带勾往里看。只恨领口还不宽,两山风景看不全。边看边捆了一大捆,美女一看忙说要不了那么多,一半就行。二叔正在兴头上,随即唱起了流行歌曲:“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抬头看时,那女的说了句“神经病”,便直腰而去……
    前天又见二叔,虽六十多岁,还是那么壮实,儿子山大毕业,在济南有房有车,老俩在家日子过得很滋润。
    相约就餐,两杯酒后,我添枝加叶地讲起当年事,把二婶笑得前仰后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