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石记
建德元年的濮阳郡,秋阳把青石板路晒得发烫。郡衙前的空地上,二十个精壮汉子正围着尊石像搓手,石屑混着汗珠子从他们黝黑的脖颈往下淌。这尊石像不知是哪朝哪代留下的,高三丈有余,通体青灰,眉眼模糊得像蒙着层雾,唯有底座刻着圈看不懂的纹路,被岁月磨得只剩浅浅的印痕。
“都使劲!”县尉张猛扯开粗布短褂,露出结实的胸脯,手里的鞭子往地上一抽,“送到城西新修的庙里,早完事早领赏钱!”
八根碗口粗的麻绳勒在石像肩头,汉子们喊着号子发力,石像却纹丝不动,像长在了地里。张猛急得踹了石像一脚,鞋底子撞上石面,发出沉闷的响,震得他脚趾发麻。忽然有人喊:“动了!”众人定睛看去,石像果然被抬离地面半尺,底座下的尘土簌簌往下掉,露出个黑漆漆的洞口。
刚抬到街口,怪事就发生了。那石像突然晃了晃,像个醉汉,麻绳“咯吱”作响,像是要被挣断。没等众人反应过来,石像猛地往上一蹿,竟挣脱了绳索,“咚”地摔在地上,石屑溅起半尺高,底座的纹路在阳光下忽然亮起,像条活过来的蛇。
“邪门了!”有个汉子吓得瘫坐在地,手里的麻绳滚到脚边,“石头怎么会自己跳?”
张猛啐了口唾沫,骂道:“一群废物!再抬!”这次他让人在石像脚下垫了木板,又多加了四根麻绳。汉子们憋着气使劲,脸涨得通红,青筋在胳膊上突突直跳。石像被抬到半路,刚过那座百年石桥,突然又剧烈晃动起来,这次跳得更高,像被人从背后推了一把,重重摔在桥面上,震得桥板都裂了道缝,底座的纹路亮得更凶,隐约能看出是些扭曲的符号。
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交头接耳的声音像群嗡嗡的蜜蜂。有个白胡子老道捋着胡须,眯眼盯着石像:“此石有灵,怕是不愿挪窝啊。”这话刚出口,就被张猛瞪了回去:“妖言惑众!再抬不动,每人扣半月工钱!”
第三次抬石像时,天已经擦黑。汉子们不敢怠慢,有人偷偷在石像前烧了三炷香,烟雾缭绕中,石像的眉眼仿佛清晰了些。刚抬到城隍庙门口,石像突然发出“咔嚓”一声响,像是骨头断裂,随即猛地跳起,这次没往地上摔,竟直直撞向城隍庙的大门,“轰隆”一声,门板被撞出个大洞,石像自己则摔在门内,底座的纹路彻底亮起,像团燃烧的青色火焰。
“不能动了!不能动了!”有个年纪最大的汉子突然跪地磕头,“这是神物,咱惹不起啊!”其他人也跟着跪下,连张猛都愣住了,看着那尊摔得缺了角的石像,心里发毛。
夜里,城隍庙的老道睡不着,起来查看。月光透过破门洞照在石像上,他忽然看见石像底座的洞口里,有东西在动。凑近了才发现,是些发光的虫子,正顺着纹路爬,组成那些奇怪的符号。老道刚要伸手去碰,石像突然抖了抖,从缺角的地方掉下块碎石,落在他脚边,碎石上竟沾着几根金色的绒毛,像是什么珍禽的羽毛。
第二天,郡里的百姓都来看热闹,有人说这石像是山神变的,不愿离开故土;有人说里面藏着宝贝,所以不肯被挪动。张猛不敢再强来,上报郡守,郡守也觉得蹊跷,便下令将石像留在城隍庙,还让人修好了被撞坏的门板。
过了些日子,有个从西域来的商人路过濮阳,听说了跳石的奇事,特地去城隍庙查看。他围着石像转了三圈,忽然指着底座的纹路说:“这是波斯的咒文,意思是‘故土难离’。”众人这才明白,原来这尊石像,竟是有灵性的,它用自己的方式,守着这片生它养它的土地。
后来,那尊石像就一直立在城隍庙里,缺了的角没人修补,像是给它做了个记号。每逢初一十五,总有百姓来烧香祭拜,说有时候夜里路过,能听见石像发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叹息,又像是在低吟。而那些曾经抬过石像的汉子,再也没人敢靠近城隍庙,他们总说,只要一想起石像跳动的样子,就觉得后脖颈发凉,仿佛有双眼睛,在暗处静静地看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