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8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不夜记

  不夜记

  东莱的海,总在三更天透出奇异的光。莱子站在丹崖山顶时,腰间的玉圭突然发烫,像被正午的日头晒过。他低头看向海面,原本该是墨色的波涛里,竟浮着团金红的光晕,初时像枚烧红的铜饼,渐渐升出海面三丈高,露出完整的日轮——那太阳比白日里小了一半,边缘镶着圈银辉,海浪在它的照耀下,翻出层层金鳞,连海底的礁石都看得分明。
  “是日精显世。”随行的巫祝突然跪倒,青铜杖顶端的太阳纹在光里活了过来,“帝命莱子筑城,以镇此奇。”莱子摸着崖壁上天然形成的日痕,那纹路在夜里会渗出细沙,此刻正顺着他的指缝滑落,在地上堆成“不夜”两个古字。他想起祖父的遗言:东莱有奇象,夜日出于海,兆天下清明。
  筑城的民工们总在三更听见海浪里传来“咚咚”的声响,像有人在海底敲鼓。有个潜水采珠的匠人,说曾在三更天看见海底的珊瑚丛里,立着座水晶宫,宫门的匾额上刻着“日窟”二字,宫内的石桌上,摆着颗拳头大的太阳石,光芒透过海水映上来,就成了夜出的太阳。
  那水晶宫的宫门是用万年砗磲壳打磨而成,两扇门板各有丈余高,壳面上的生长纹在日精照耀下,显出天然的“日”字纹路,每道纹路里都嵌着细小的磷光贝,开合时会发出“咔嗒”的轻响,像是无数鱼鳔在同时吸气。门环是用抹香鲸的牙雕成的太阳形状,触手温润,即使在深海里也带着暖意,匠人伸手去碰时,门环突然转动半圈,吐出串气泡,里面裹着三枚透明的虾须,落地就化作引路的光带。
  穿过宫门是条甬道,两侧的墙壁由水晶堆砌,却并非凡俗水晶——那是千年海螺壳内层的珍珠质,层层叠叠压制成砖,砖缝里长满会发光的海草,叶片形状酷似缩小的日轮,随着水流轻轻摇曳,将甬道照得如白昼。甬道尽头立着两尊石俑,是用玳瑁雕刻的神人,头戴羽冠,手持权杖,杖头镶嵌的夜明珠里,各封着一条小金鱼,鱼嘴不停开合,吐出的气泡浮到顶端,就化作个极小的太阳图案。
  主殿的穹顶是块完整的巨蚌壳,壳内贴着无数银鲛鱼鳞,日精的光芒透过鳞片折射下来,在地面投出万千光点,像撒了满地碎金。殿中央的石桌并非石头,而是用鲸鱼椎骨打磨而成,骨腔里盛着半腔温热的海水,水面漂浮着七片海藻叶,拼出北斗七星的形状,每片叶子上都趴着一只透明的小虾,虾眼是两颗微型太阳石,转动时能照亮桌底刻着的上古星图。
  石桌旁的座椅更见奇巧,椅背是用海马的脊椎串联而成,椅面铺着儒艮皮鞣制的软垫,上面用金线绣着日升月落的图案,针脚里嵌着细沙,细看竟是东莱海岸的地图。匠人绕到桌后,发现那里立着座珊瑚屏风,红珊瑚枝桠天然长成镂空的窗棂状,里面隐约可见个石台,台上的太阳石被三只玉色的蟹螯托着,蟹壳上的纹路与莱子玉圭上的烫痕分毫不差。
  最令人称奇的是偏殿的宝库,门是用巨大的海龟腹甲制成,上面布满细小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住着一只会发光的介形虫,虫身闪烁的频率竟与日精升起的时刻完全同步。打开宝库门,里面堆满了各种与太阳相关的奇物:有用鹦鹉螺壳做的容器,里面装着凝固的阳光,倒出来会化作金色的雾气;有鲨鱼齿串成的项链,每颗牙齿的尖端都凝结着一滴日精,在黑暗中能保持百年不熄;还有块巨大的龙涎香,上面天然形成日轮的纹路,散发的香气能让周围的海水温度升高,匠人在旁待了片刻,竟觉得像置身于盛夏的海滩。
  他还想说些什么,突然被股暗流卷走,再浮出水面时,怀里多了块带着灼痕的贝壳,上面的纹路像半个日轮。
  不夜城竣工那天,莱子亲自题写城门匾额。墨汁刚落在木牌上,就被一阵海风吹干,字里渗出金粉,在月光下闪闪发亮。更奇的是城中心的日晷,本该在夜里停摆,此刻却随着海底太阳的移动,指针投下清晰的影子,刻度上的“子”时,竟泛着与海面相同的金红。
  有个渔户的儿子叫阿明,总爱在三更天划着小筏去近海。他说海底的太阳有脚,会在珊瑚丛里走动,光芒所及之处,能看见千年的老龟趴在礁石上晒背,龟甲上的纹路在光里流转,像幅活的山海图。有次他撒网时,网住条半透明的鱼,鱼腹里竟裹着片日轮的光,带回家后,整夜都亮如白昼,连灶台上的铁锅都映出海底的景象。
  夜出的太阳每三十年才显一次真容。莱子的孙子莱仲守城主政时,曾组织船队往太阳升起的海域探寻。三更时分,船行至百里外的“日沉渊”,船员们看见海底裂开道缝隙,里面涌出的光将海水染成琥珀色,缝隙里立着无数青铜柱,柱顶托着块巨大的圆石,石上的火焰永不熄灭——那正是夜日的真身。
  “不可近!”领航的老舵工突然大喊,他祖父曾随莱子出海,说那圆石是上古神物,凡人直视会被灼瞎双眼。话音未落,就见个年轻水手探身去摸海水,指尖刚触到金光,整个人突然化作道青烟,只留下只草鞋,鞋底还沾着不夜城的沙土。
  莱仲将此事刻在城碑上,碑文末句写道:“夜日者,海之精,非人间物。”他在城中心建了座观日台,台顶的铜盘会在三更天自动转向海面,盘底刻着的“不夜”二字,在光里会变成两条游鱼,顺着盘沿的凹槽游走,像是在追逐海底的太阳。
  东晋年间,有个云游的僧人路过不夜城,恰逢夜日出现。他在观日台打坐至天明,说看见无数魂魄从海底太阳里升起,沿着光线升入夜空,每个魂魄都捧着块贝壳,壳里刻着生前的故事。“那是东莱先民的归处。”僧人合掌道,“日出于昼,藏于夜海,正如生死轮回,从未断绝。”
  元朝时,不夜城毁于海啸。重建时,工匠们在旧址下挖出块巨大的太阳石,石上的灼痕与莱子玉圭上的纹路完全吻合。将石嵌在城门时,恰逢三更,海底的太阳突然大放光明,石上的纹路竟渗出金汁,在城门上自动凝成“不夜”二字,笔锋里藏着海浪的弧度。
  如今东莱的渔民,仍在三更天往海里撒把小米。老人们说那是给海底的太阳喂食,若是看见海面泛金,就赶紧收网返航——那是日精在警示风浪将至。而不夜城遗址的观日台,每逢闰年的三更,会有光从地基里渗出,在地上画出完整的日轮,轮心坐着个模糊的人影,像是莱子正举着玉圭,眺望那片永不落的夜海骄阳。
  有个守遗址的老秀才,曾在三更天看见个穿麻布衫的少年,从海里走上观日台。少年的头发上滴着海水,手里捧着颗发光的珠贝,看见老秀才,就把珠贝递过来:“莱子说,不夜城的魂,在日里,也在海里。”老秀才接过珠贝,里面映着座繁华的城池,城门上的“不夜”二字,在光里活了过来,街上的行人都行色匆匆,抬头能看见两轮太阳,一轮在天,一轮在海。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鄌郚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