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循吏杨玉堂
杨玉堂(1792-1856),清代寿光仉家庄人,一生都在四川任职。初官永宁,继官荥经,道光十五年(1835)补兴文知县,后调署安岳,升峨边厅通判,又升绵州知州,道光二十八年(1848)官嘉定知府,道光三十年(1850)官潼川知府,又官夔州、龙安。一生宦蜀,三任绵州,皆有惠政,颂声载道。四川十几部方志留其名或载其政绩,绵州百姓为其建生祠,入寿光乡贤祠,春秋祭祀。寿光地方志对杨玉堂的记载很简单。前些年,一本名为《皇清诰授朝议大夫署四川龙安府知府显考缜亭府君行述》的手抄面世,为杨玉堂之子杨金相撰文,洋洋洒洒万余字,详细记述了杨玉堂的生平事迹,本期以其为底本,结合寿光及杨玉堂所任县、厅、州、府各方志,杨公祠遗存碑刻和杨玉堂著作《邮筒草》,对杨玉堂的一生进行了简单梳理。
本期撰稿:张书功
-
入蜀为官 开局不易
杨金相所记杨玉堂生平。
《荥经县志》中记载的杨玉堂。
杨玉堂考中举人后,等到40岁,才有机会获得官职,担任四川永宁知县,然而所任之处并不好治理。他整顿吏治,饥荒年为百姓申请开仓放粮。他审案勤勉,全县没有积压的案件,诉讼也越来越少。杨玉堂因做事认真扬名官场。调任荥经知县,他剔除积弊,对各铜厂、铅厂进行监督管制,由此秩序井然。
年届四十终获官位
被笑穷酸不以为意
杨玉堂(1792—1856),字缜亭,号丹南,清代青州府寿光县仉家庄(今寿光市侯镇南仉庄西村)人。“丹南”,即丹河之南,因其村位于丹河南岸,故有此号。高祖杨华裔,字绍甫,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曾任高唐州学正。杨华裔的兄长杨芳裔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曾任顺义县(今北京市顺义区)知县,著有《谷兰文稿》。孙家庄杨氏是寿光历史上的著姓大族,《寿光乡土志》列为寿光六大家族之一。
杨华裔辞官回乡后,由寿光孙家庄(今营里镇孙家庄)迁居仉家庄。杨玉堂之父杨象乾,母朱氏、继母李氏。兄弟四人,长兄杨玉阶,字升甫;二哥杨玉田,字韫石,邑庠生;弟杨玉城,字西垣,候选从九品。杨玉堂排行第三,原配刘氏,后娶孙氏,继子杨金相,贡生。
杨玉堂从小聪慧过人,爱读书,博闻强记,性格温和,见义必为。22岁考取秀才,此时因家道中落,故到乡校教学。24岁,应潍县进士傅廷兰的邀请,到其任职的扬州府宝应县担任幕僚。傅廷兰,字馨谷,又作欣谷。清潍县傅家庄(今寒亭区高里街道傅王村)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河南新郑县知县,未半年,以丁忧去职。又历江苏宝应、吴江县知县。所至矢勤矢慎,吏畏民怀。任宝应县时著《开下河议》,对治河筑坝颇有建树;又禁鸦片,认为禁卖不如禁买。二说皆未见实行。杨玉堂在江南,与傅廷兰相伴,切磋交流,见闻日广,对其以后为政有深刻影响。第二年,杨玉堂回乡参加乡试,未能考中。
嘉庆二十三年(1818),杨玉堂26岁,考中举人。道光六年(1826),大挑一等。所谓大挑是清朝乾隆年间制定的一种科考制度,为的是让已经有举人身份但又没有官职的人有一个晋升的机会,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挑选的标准多种多样。道光十一年(1831),杨玉堂终于取得候选资格,前往四川。伯父、叔父一同前往,有官员、士绅笑话他们衣食俭朴,一副穷酸样,杨玉堂并不在意。道光十二年(1832),40岁的杨玉堂被正式任命为四川永宁县知县(今叙永县,隶属四川泸州市),开始了为官四川的生涯。
为官永宁整吏治 审案公正不拖延
永宁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的中低山区,土壤贫瘠,百姓穷困。原本隶属于贵州威宁府,但因去府千里,而永宁县的衙署又与四川叙永厅同在永宁,加之永宁县的百姓散处于四川江安、纳溪、兴文等县,管理不便。雍正五年(1727),在四川官员的建议下,就把永宁县从贵州划入四川。有这样的历史背景,可知永宁县的治理难度还是很大的。
杨玉堂到任后,首先整顿吏治,“慎取与,明赏罚”,每次外出办差,要求杂役的伙食供给等费用都要自备,不许骚扰百姓。上任不满一个月,就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他还特别重视学校教育,每月课试学生,不仅管饭,前几名还有奖励,而这些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一时弦诵兴歌彻于境”。
不久之后,他遇到了上任以来第一件棘手的事情。一日,永宁县和江安县交界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二死一伤的案件。死者家属分别向两县报案,并指明凶手为陈六和林海棠。江安县令夏某为了争功,立即缉捕二人并严刑逼供,使两人都认了罪。夏某又迅速发出结案报告,然后才将全案相关人员押送至永宁县审办。杨玉堂审讯后觉得案件有可疑之处,于是暗中访察,发现此案是陈六一人所为,与林海棠无关,林海棠是屈打成招。杨玉堂极力为其脱罪,结果与夏某发生抵触,只好提出赴省重审。当时张日晸(1791—1850)任首府,负责处理此案。
张日晸字东升,号晓瞻,是清镇(今贵阳清镇市)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道光十三年(1833)调任成都府知府。张日晸历经7个月的详细调查审讯,结果与杨玉堂判断一致。从此,杨玉堂办事认真的作风在四川官场传开。
永宁县有济仓,贮谷千余石。道光十三年发生饥荒,谷价大涨,贫苦百姓受冻挨饿,杨玉堂请求上级开仓放粮,平价出售,上司却犹豫不决。杨玉堂说:“饥民嗷嗷待哺,何忍坐视?”上司无言以对,只好批准,救活了数以万计的百姓。杨玉堂为官“以诚实为本,以国事为家事,以民事为己事,不扰民,不留狱”。10天左右一定派人到监狱,查看是否有关押还未审理的案件。因此,全县没有积压的案件,诉讼也越来越少。
道光十三年四月,杨玉堂卸任永宁知县。此时,“四厅”(直隶厅)之地发生骚乱,总督令他赴峨边查办夷务。当时正值盛夏,河水暴涨,但他没有一句怨言,欣然就道。
同年十月,杨玉堂调任荥经知县。荥经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控扼川滇、川藏的交通要道,曾是中国南方丝绸之路的首要驿站和重镇,因此监差、藏差络绎不绝,百姓负担很重。又因为荥经县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开办有铜厂、铅厂,因此不法之徒时常作乱。杨玉堂一方面剔除积弊,使百姓的差役负担节省大半;一方面派专人对各厂进行监督管制,并派办事老练的差役捉拿犯法作乱的人,各厂因此管理有序,秩序井然。至于教育和刑狱则一如永宁县。他担任荥经知县一年多,然后回省等待补缺。
-
勤政操劳 治官为先
光绪二十三年《续修安岳县志》中所记杨玉堂。
1915年《峨边县志》中记载的杨玉堂。
光绪十三年《兴文县志》中记载的杨玉堂。
一纸调令,杨玉堂到“缺之苦为通省第一”的兴文县上任,他劝课农桑,整顿学校,日夜操劳。临县的盗贼被送到兴文县,他也会接下案子依法办理。安岳县素有“健讼”之风,他到任后,总是快速处理,以免拖累人证。升任为峨边厅抚彝通判后,他先从官兵入手治理,边境安宁。
不怕苦差为官兴文
获“泽溢境外”之颂
道光十五年(1835)二月,兴文县令空缺,“缺之苦为通省第一”,即是出了名的苦差累差。之前,委任状屡次更换,待受任官员不是托关系换差,就是坚决不上任。淄川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王培荀,也曾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调任兴文县。他在《听雨楼随笔》中写道:“山邑荒僻,苗夷杂处,民蠢蠢与鹿豕伍。”此话虽直白,但应是实际情况。等到杨玉堂被任命为兴文县知县,知府张日晸也为其感到惋惜。杨玉堂却坚定地说:“是邑虽小,有民人焉,有社稷焉,敢不尽心整顿乎!”
九月一到任,杨玉堂便深入民间,寻访百姓疾苦。劝课农桑,整顿学校,日夜操劳。书院没有经费,雇不起教师。杨玉堂慨然说道:“我以前做过塾师,那就让我重操旧业吧!”从此,政事之余,他又兼任起塾师。一月两大课,五日一小课,亲自批阅文章。学生中不仅有本县学子,还有邻县九姓土司长官任氏族人也慕名而来,官署一时成为学堂。因此省下的费用,再加上一些案件罚入学田的收入,书院从此有了固定经费。
兴文县的临县是江安县,江安县有人抓到盗贼,送到了兴文县。下属说:“这是江安县的事,我们不好越俎代庖。”杨玉堂却说:“作官原宜为民除害,何分畛域?”于是命人立即接下案子,依法办理。不久后,江安县士绅、百姓送来“泽溢境外”木匾,表达感谢崇敬之情。
有一名姓石的妇女,50多岁,与小叔子打官司。石氏老实可欺,不会说话,只说一生没见过她丈夫。杨玉堂于是让妻子孙氏将石氏请入内宅,让妻子与她细细交谈。原来石氏的父亲与她丈夫杨文远的父亲是“老亲”,所以定下儿女亲。两人快要成婚的时候,杨文远却因院试未中,遭受思想打击,离家出走。两家商议先过门,等到杨文远回来再举行仪式成婚。刚开始杨文远还有音讯,几年后公公去世,杨文远也客死他乡。父母、婆婆都劝石氏改嫁,但她坚决不同意。婆婆还有两个儿子,但因母子不和,早就分家了,婆婆跟着石氏生活。石氏照顾婆婆20多年,并过继了从兄之子杨在川为子嗣,全家依赖石氏纺织为生。婆婆去世后,因为继子不是丈夫两个弟弟的孩子,所以经常发生矛盾。杨玉堂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叫来杨文远的两个弟弟,进行了批评教育,还给石氏出房费银,上报礼部,建贞节坊。杨玉堂还亲自作《贞女诗》一篇,称赞其为“巾帼中烈丈夫”,并制成诗屏予以表彰。此事之后,百姓知义,乡里人开始敬重石氏。
升任峨边厅抚彝通判 整顿边防疆域定型
道光十七年(1837),杨玉堂调任安岳县令。此地盛行“健讼”之风,也就是好打官司。这种诉讼之风在新官上任时往往会达到高峰。一是一些百姓对原判不服,会试图重翻旧案;二是奸顽好讼之人觉得新官初来乍到好欺负,有机可乘,于是故意兴讼,以谋取利益;三是在前任州县长官任上已递交词状却未得到处理的百姓,也会在此时递交催呈,催促新任州县官及早审理其案件。
杨玉堂上任之后,每到“牌日”,新旧呈文约有七八十件,五日不下百余状。他总是快速处理,不拖累人证。他每天坐在公堂上,嘴上传达,手中批阅,从辰时(7时至9时)一直忙到申时(15时至17时)才退堂吃饭。有人劝他节制,不要过度劳累。他却说:“作官者清闲一日,不知惹乡间多少怨嗟,耗细民几家财粟,吾焉得自逸而忘闾阎疾苦乎!”杨玉堂为官安岳九个月,诉讼越来越少,于是他仍回兴文县担任县令。
道光十九年(1839),经吏部考核,杨玉堂政绩优异,冬月赴京朝见皇帝。道光二十年(1840)春,经过山东寿光老家,短暂停留,六月又回到四川。总督因为杨玉堂熟悉边疆事务,于是升其为峨边厅抚彝通判。峨边厅设置于嘉庆十三年(1808),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长官为通判,品级为正六品,高于县官的正七品。
峨边厅三面都是未归附的夷地,夷人时常出没,抢掠百姓,袭击官军。他们气焰之所以嚣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边防松弛,官兵懒散。杨玉堂一上任,便团结军营,激励将士。他手书堂联与官兵共勉:“去褊心,去私心,去机心,将心比心,相与同心;不喜事,不怕事,不留事,各事其事,自然无事。”他还劝乡间建碉堡、设关卡、办团练,配发武器,每日操练,赏罚分明。同时要求“质彝”(彝族人质)各保要路,发生动乱则进行重罚。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有夷人千余人从二道坪出巢,当时下着小雨,突然雷声大震,击毙夷人四名,震死十余人。夷人知道出师不利,于是立即返回。乡民就地建雷神庙,都认为是杨玉堂的恩德感动了上天。从此之后,信义彰显,夷人潜伏,边境安宁。
道光二十三年,业乃家族等6支夷地主动恳请改土归流,认粮纳税,遵依王化,收入版图,与汉民一体当差。杨玉堂申报批准,赏赐姓名,查造户口,编联保甲,峨边厅疆域至此定型。按惯例三年提升,但杨玉堂整整做了五年,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卸职。为官峨边,他先从官兵入手治理。杨玉堂在《致署仁寿县恒季安》信中说“治匪必先治差”,即治理匪患,必先治理差官,这或是峨边一役的深切体悟。
-
守土一方 责无旁贷
清同治三年《嘉定府志》记载的杨玉堂。
《直隶绵州志》中记载杨玉堂政绩。
杨玉堂代理绵州知州时,此地属于“冲繁难”的要缺,前期积累了许多大案。杨玉堂上任后,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清牌甲,练团勇,修堰塘,整学校”,社会风气大有改善。升任嘉定知府后,杨玉堂在帮办夷务上积极配合,对各个隘口逐一考察,分析形势,制定策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代理绵州知州 改善当地社会风气
道光二十五年(1845)十月,杨玉堂代理绵州知州。绵州之缺不同于其他地方,是“冲繁难”的要缺。
需要说明的是,清雍正间,由广西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派官吏。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或“要缺”,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当然,各个地方的级别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治理情况有所变化。遇有简缺,由吏部月选,即抽签决出;要缺则不由吏部月选,而是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除绵州外,杨玉堂为官的兴文县为简,夔州府为冲繁难,龙安府为繁,荥经县为冲繁,嘉定府为冲繁,峨边厅为要缺,潼川府为繁难,安岳县为繁难,多为要缺、中缺。杨玉堂“廉能可任”,于是正式任命,品级为正五品。
绵州是交通要地,下辖德阳、安县、梓潼、绵竹、罗江五县。因长期受到“啯匪”“拉搕”等问题困扰,积累了许多大案。“啯匪”又称“啯噜”,成员称“啯噜子”,是自清乾隆以后在四川社会上出现的一股黑恶势力,他们平时在各州县场市,或偏僻的道路上,或在江、河、湖上,带刀抢掠民间财物,并从事赌博、杀人、放火、强奸等各种犯罪活动,严重危及民众安全及社会稳定。所谓“拉搕”则是指四川科场上盛行的一种现象,这一现象的形成原因在于考官对科场乱象治理不力,一些士子眼见作奸犯科之人逍遥法外,不免要对监考者心生不满,于是他们拉帮结派,聚集一伙不法之人,等候在监考人员的必经之路上,将其团团围住,声称要他们交出贿赂钱财。监考官员被逼无奈,只得雇佣数十名身强力壮的大汉充当保镖,这也导致了双方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有时甚至出现伤亡。不管是部分士子还是监考官员,他们采用的方法都是不合法度的,甚至危害社会稳定,有时还会造成无辜人员受害。
面对如此局势,杨玉堂一上任并没有大动干戈,实行严刑峻法。相对于某观察使的“尚严武”,他则“别真伪”“为等次”。“别真伪”即实事求是,查明情况,不搞一刀切。“为等次”即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待祸首,重治其罪;从犯视情节进行不同程度的宽大处理。与此同时,杨玉堂还“清牌甲(户籍制度),练团勇,修堰塘,整学校”,制定法规刊刻印发,晓谕四境。最终,“歼巨魁”,无辜之人得以活命,社会风气大有改善。
升任嘉定知府 帮办夷务平定祸乱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杨玉堂升任嘉定知府(从四品)。前任知府邵勷,是山东济宁州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道光二十年(1840)任嘉定知府。邵勷在任八年,却落了个公私两亏的下场,以致滞留五个月不能走。杨玉堂倾囊相助千金,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又据《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道光二十七年(1847),嘉定府邵勷因表率无方,且有别项案件,请以同知降补,归部选用。
清代嘉定府,府治设于乐山县,辖乐山、峨眉、洪雅、夹江、犍为、威远、荣县共七县和峨边一散厅。乐山、犍为两县与夷地接壤,夷人经常外出大肆抢劫,当地官员往往束手无策。杨玉堂上任时,正值前任青州太守李乐亭留在家乡督办夷务。李乐亭是四川乐山人,举人,曾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青州太守。上司写信嘱托杨玉堂协助办理夷务,主要任务还归李乐亭。有人高兴地对杨玉堂说:“自此地方官稍宽责备矣!”即以后地方官可以稍微放松,出了事也可以少挨批评。换言之:李乐亭主管夷务,出了事由他顶着,没有地方官的责任。杨玉堂听后却神情严肃地说:“李公本地绅耆耳,现今边防糜烂,李公将焉致力,我有地方责,安忍以宪意便心存推诿乎?”这年秋天,夷人进犯边境,骚扰铜子街、五渡溪等地,杨玉堂亲自带兵前往平叛,一直等到夷人回到老巢才收兵。
这年底,边境又不安宁,杨玉堂派乐山李县令偕同武官前往巡防,而李县令竟然自作主张,于除夕返家。杨玉堂得知后,失望地说:“如果都像李县令这样,如何保卫边防?”当夜,他亲带士兵赶赴边境查看,但还是晚了一步,边境已被劫掠一空。杨玉堂非常痛心,把过失归于自己,对边民进行抚恤,对李县令从宽处理,令他办理善后事务。之后又倡建碉堡,使民自卫,并带头捐款五百金以备急需。他还对各个隘口逐一考察,分析形势,制定策略,亲力亲为。
在帮办夷务上,杨玉堂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踢皮球”,而是积极配合,尽职尽责;在李县令玩忽职守这件事上,作为上司杨玉堂没有“甩锅”,而是归过于己,对下属宽大处理,令其将功补过。他为官不推诿,于此两事可见一斑。
-
护佑生民 廉洁奉公
清光绪二十三年《潼川府志》中记载的杨玉堂。
《邮筒草》中有关杨玉堂督办粮饷的记载。
杨玉堂积劳成疾,患上怔忡疾,升任潼川府知府后,在剿灭白莲教时力主查明真实情况,不愿用百姓的性命交差。在杨玉堂的努力下,只有潼川得以保全。他奉命前往夔州驻守,并督办粮台,主动将自己与下属及同僚的工钱、饮食均由养廉银中支出,不染公款一分一毫。
再任绵州积劳成疾 为官潼川保境安民
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俞知府到任,上司因为杨玉堂熟悉嘉定情况,仍让其协助处理夷务。九月下旬,杨玉堂回到绵州任上,不久请求皇帝询问、接见(任命程序之一)。道光三十年(1850),从京城回到四川,二月回到绵州。
杨玉堂平时遇到复杂案件时都会心神不宁,徘徊不定,反复思考、推理,以致废寝忘食;又加五年边防,两年嘉定,无论是清理积案,还是督办夷务,经常夜以继日,导致心血亏损,患上了怔忡疾(心悸)。这年春,朝廷令督抚举荐官员,总督已将杨玉堂列入举荐名单,并写有“守洁、才裕、安详、老练”的推荐语。守洁,即能保持廉洁的操守;才裕,是说他才能充裕,能堪大任;安详,指他遇事从容、稳重;老练,则是说他为官经验丰富,办事老道。杨玉堂想到从政十余年,一半时间为夷人耗损心血,怔忡时常复发,力不从心,心生退意,于是请道员马艺林代为辞请,但是没有批准。
道光三十年九月,杨玉堂升任潼川府知府。清代潼川府辖:三台、射洪、盐亭、中江、遂宁、蓬溪、乐至、安岳共八县,号称“巨郡”。前任知府因为浪费,导致公项亏损。所以这次上司坚决选任能够力行节俭,以身率下,廉明公正的官员。杨玉堂被选中。
杨玉堂一上任,凡是府衙陋规一律清除。咸丰元年(1851),咸丰帝登基特开辛亥恩科,杨玉堂被调任“内监试”(掌纠察阅卷事),结束后,仍回潼川。当时,各省奉旨剿灭白莲教,绵州有个叫“古精力”的人,平时以妖言惑众谋生,上司得知后,密令潼川、绵州各属县进行缉捕。刚开始查无踪影,官员为了交差,株连械斗百姓100多人。同僚、下属官员都认为特殊时期,事关重大,应该把这些人押送到省里进行审办,官员也可以免除责任。杨玉堂却悲伤地说:“彼案内连累甚多,苟非廉得其情,一概发解能保生还乎?我岂忍以民命迎洽上宪之意?”意思是:“这个案件连累的人太多了,如果不能查明真实情况,进行甄别,就把这些人一概上交,他们还能活着回来吗?我怎忍心用百姓的性命来向上级交差呢!”但是,最终他们也没有听从杨玉堂的建议。后来“古精力”从陕西回到绵州,被捉拿归案,案件才最终了结。此案,金堂县(属成都府)百姓被牵累的人最多,搞得全县人心惶惶。川西南一带,因搜查捕拿罪犯,兵差往来不断,达数月之久,搞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只有潼川得以保全,这都是杨玉堂的功劳。
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至明朝监察御史的寿光人魏琯,于清顺治二年(1645)归顺清廷。历任湖广道御史、大理寺卿、兵部督捕右侍郎等职。一生多与刑狱打交道,在处理案件中,他始终以“民命至重”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法司盖以民命至重。”杨玉堂在“古精力”一案中,没有按照上级的意思办事,没有按照同僚的意见妥协,虽无力改变,仍尽全力保境安民,这正是因为他认为“民命至重”,把百姓的性命、利益放在首位。这种思想体现在他赈灾、平乱、处理诉讼等方方面面,也正因此,许多无辜百姓得以活命。
驻守夔州督办粮饷
不染公款一分一毫
咸丰二年(1852)六月大雨,涪水泛滥成灾,沿岸房屋田地被淹没,杨玉堂带头捐钱救济灾民,百姓生还者无数。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陷武昌,逼近四川。上司想要找一个有智谋,且老练、熟悉边防事务的人。于是令杨玉堂前往夔州驻守,并督办粮台。夔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夔门,就位于府治奉节县城东侧,地势如两扇门,有“锁镇全川之水,扼巴蜀之咽喉”之称,是古代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明末,张献忠率领的大西军,就是从武昌逆流而上进入夔州,进而占据四川全省的。所谓粮台,是清军战时的后勤保障机构。粮台既要保证粮饷军火的供给不断,又要使前线与朝廷声气相通,事关重大。
杨玉堂二月到任,蒋少园、毛小梧两位县令跟随前往。杨玉堂令蒋少园筹划于内,负责支销登记等事项;派毛小梧前往前线各隘口勘察形势,自己则总揽全局,随时调度。四月,因太平军占据金陵,暂无意西进,防军陆续撤守,杨玉堂奉令暂代夔州知府,五月卸职。六月下旬回省交差。
这次驻防,杨玉堂深知督办粮饷责任重大,且容易滋生弊病。他主动将自己与下属以及蒋少园、毛小梧两位县令与下属的工钱、饮食均由养廉银中支出,不染公款一分一毫。公款支销费用全部造册登记,交上级核查。杨玉堂在《邮筒草》中曾多次向同僚谈及此事。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当时经费短缺,容不得半点虚假。二是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率下,才能杜绝下属官员需索。三是自己的费用自己解决,不仅可以减轻军费负担,也避免其他官员猜忌。驻防四个月,他与蒋、毛两县令,分工合作,勠力同心,虽然支销纷繁复杂,但仍有条不紊,顺利完成了工作。而且士兵守法,没有扰民的事情发生。交差后,因为旧病复发,于是杨玉堂再次请辞,上司没有批准,复任绵州知州。
督办粮饷,本是近水楼台,廉洁奉公已是难得。杨玉堂则以大局为重,连自己与下属的费用都自己解决,公是公、私是私,泾渭分明,其廉洁奉公可见一斑。
-
百姓感念 捐建生祠
州尊杨老公祖德政碑
杨公祠碑
重返绵州,杨玉堂明白这是“自讨苦吃”,可百姓极力挽留,他便又到职。绵州遭遇大旱,粮食歉收,饥民啃食树皮,一些百姓沦为强盗。他“罄俸余赈饥”,又调动士绅捐钱米以赈灾;他带头捐资修筑旧堤,亲自监督工程。日夜操劳,须发皆白。杨玉堂已年过六旬,绵州百姓知其不能久留,自发捐款为其建生祠。
三任绵州罄俸赈饥 修筑旧堤筹措捐资
杨玉堂到达绵州后,本想再次请辞,但他见办团练一事还没有落实,担心一旦发生祸乱,百姓无法自保。再就是当时境内大旱,秋粮歉收,他预见第二年春天一定会发生大饥荒,于是更不忍心离去。他曾在《复龚少莲》和《禀道宪》信中自言:看此时势,真是“自讨苦吃”,但是“民命为重,身计为轻”。加之,绵州百姓殷殷请命,极力挽留。于是,他于咸丰三年(1853)八月初正式到职办公。
此时,一些饥民已经啃食树皮,一些百姓沦为强盗,被迫抢劫富户,形势十分严峻。又值太平军肆掠,军需紧缺,所以请求公款赈灾艰难且费时,难解燃眉之急。幸运的是,中秋之后,连续下了几场雨,灾情有所缓解,但也只能勉强维持过冬。杨玉堂一方面“罄俸余赈饥”,买粮五百石,即拿出自己所有的正俸和养廉银来赈灾。道员清秋浦、马艺林也都捐钱资助。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力量,劝富户参与赈济。在他的感召下,绵州有能力的士绅纷纷捐出钱米,不遗余力。他将筹集来的粮食储存于粮仓,准备开春青黄不接时赈济。他又令保甲上报“极贫”“次贫”户口,并派专人查访是否属实,然后登记造册。他还考虑到,如果只在城市赈济,乡村的百姓离得远,奔走不便,难以兼顾。于是,他在城乡设五厂,按照在册贫困人口分发饥票,十日一放,就近领取。这次赈灾,从咸丰四年(1854)春,一直到麦熟收获为止。
除赈灾外,杨玉堂每天还要清理积案,兴保甲,办团练,迎来送往,日夜操劳,胡须、头发都白了。绵州百姓交口称赞:“是役也,我公须发为白,而我民全活以千百万数。微我公,民不死即为盗耳。”从赈灾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杨玉堂心思缜密,思虑深远,正如《杨公祠碑记》中所言:“父老子弟有所为,必尽善,而要于积久。善以一人一事,公勿乐也,必数千百人千百事,乃稍喜耳。”是说为百姓做事,要考虑周全、久远。对个别人、个别事有利的事情,不是大善。要做对百姓有好处的事情。
绵州城东南,涪江与安昌河交汇,夏秋季节多大水,以前有堤坝,后被洪水冲毁,危及绵州城。杨玉堂带头捐资修筑旧堤,亲自监督工程,即使烈日炎炎、酷暑难耐,也不退缩,因此堤坝厚且坚固,经久耐用。绵州山多田少,读书人很贫穷,常常因为交不起院试的试卷钱而止步。杨玉堂倡议州人捐钱,用以借贷生息,作为试卷卷资,读书人院试免交试卷钱就是从此开始的。
绵州又是通向北方的交通要道,迎来送往差务繁重。向来是民间有财力的士绅,充当里保,供给徭役。但是他们常常入不敷出,赔钱亏累,甚至导致半数家庭破产。杨玉堂了解情况后,报经上级批准,改为民间捐款,官府统一办差,费用不足由州官“廉俸”贴补。这样一来,差务支出不再滥派滥用,州民减轻了负担。这一年,往来供应所需费用比以前多了一倍,导致杨玉堂贴补太多。大家都替他担忧,杨玉堂却说:“吾贫而民富,贫胜于富也。吾且悔是役之不早计也。吾何忧?”意思是说:“我贫穷而能使百姓富有,那么我贫穷就比富有好。我还后悔没有早实行这个计策呢。我又担心什么呢?”百姓听后,感激涕零。
咸丰四年六月,安县、绵竹土匪滋事,杨玉堂迅速挑选精兵强将进行追剿,一举歼灭土匪头领,擒获土匪数十人,释放情有可原之人,罪大恶极者就地正法,匪患彻底清除。上司上报其功劳,赏赐杨玉堂加知府衔。
百姓为其建祠堂
立德政碑以纪念
咸丰四年冬,杨玉堂已年过六旬,绵州百姓知道他不能久留,于是自发捐款为其建生祠。杨玉堂虽极力阻止,但是民意难违。咸丰五年(1855)春,祠堂落成。当时还发生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祠堂落成时,绵州又逢干旱,士绅邀请杨玉堂参加落成仪式,并设宴招待,宴请还未结束,天空便油云密布,下起雨来,旱情得以缓解。自此,杨玉堂在绵州有了“神君”之称。
杨玉堂一生三次仕绵:第一次仕绵,自道光二十五年十月至二十八年八月。第二次仕绵,自道光二十九年九月至三十年九月。第三次仕绵,自咸丰三年八月至五年春,前后共约五年半。杨玉堂已把绵州视为第二故乡,用情用力最深,政绩显著,也深得民心。《杨公祠碑记》中说,杨玉堂为政“能隐启人廉耻孝悌之心,勉于为善,故德政事功之所成就,久而弥著,感于人也益深”。就是说:杨玉堂重视教化,能够启发人的良心,使其向善,所以时间越长,政绩就越显著,对百姓的福祉也越大。杨公祠建好后,百姓、士绅春秋祭祀。据说整个清代,享受建生祠这种崇高礼遇的绵州官员,不过寥寥二三人。
杨公祠今已毁,祠内原来“杨公祠碑”和“州尊杨老公祖德政碑”两通碑刻,现藏绵阳李杜祠。据李戴《李杜祠碑刻》一文介绍:“杨公祠碑”立于咸丰五年(1855年)。赐进士出身、湖南安仁县令、绵州人孙桐生撰文。时任仁寿县令恒泰书丹。碑宽1.4米,高2.96米。正文楷书,字径4厘米。字迹漫漶。“州尊杨老公祖德政碑”,咸丰四年绵州士民共立。四川彰明县人、进士孙文炳撰文并书。碑为横长方形,长1.7米,高0.71米,正文楷书,字径3.5厘米。字迹清晰。据“州尊杨老公祖德政碑”记载:杨公祠原位于绵州上升街魁星楼之侧,卯山酉向,正房五楹,两廊各三楹,拜厅、铺面各五间。
两碑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杨玉堂为官绵州的政绩。孙文炳在《州尊杨老公祖德政碑记》中说:“莅位以来,培学校而科甲日盛;劝农桑而户口益殷;除强暴而萑苻(盗贼)敛迹;平狱讼而囹圄无冤。一切兴利革弊,皆以实心行实政。”较为完整、准确地总结了杨玉堂在绵州的政绩。
-
请辞获准 千人送行
《寿光县志》记载的杨玉堂事迹。
寿光市历史文化中心乡贤祠内的杨玉堂塑像。
杨玉堂三次因病请辞,因更换总督,依然没有走成,于是又到龙安上任了。他审理积案,整治学校,“在任一日,吾尽一日之责,他何知焉”。在龙安任职五个月,请辞获批准。从四川启程回山东,龙安府乡绅、耆老盘桓叹息,叩拜送别的百姓有千人;而绵州百姓更是摩肩接踵,排队相送,有人更是送出数百里。
为官龙安 加强教育培育文明乡风
咸丰五年(1855)春,杨玉堂连续三次因病请辞。本来已得到总督乐某的批准,可是没多久,乐总督就调离了,接任他的是黄宗汉。黄宗汉(?—1864),字寿臣,福建晋江(今泉州)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1852年任浙江巡抚,倡办海运漕米供应北京和接济江南大营军饷,加强浙省防务并分兵至江苏、安徽防堵太平军。1854年任四川总督,曾镇压川、黔人民起义。在1857年英法联军占据广州期间,被调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驻惠州(今广东惠阳)。1860年调吏部右侍郎。祺祥政变后,被劾为肃顺党羽而革职。
黄宗汉在沿途调查中得知,杨玉堂在官员及百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于是特意到绵州相见。听说杨玉堂已请求辞官,他坚决不准许,并要提拔杨玉堂到省里任职。杨玉堂只得恳请两司及本道官员代为婉拒,也未获准许。黄宗汉说:“这样的好官,四川能有几人?听任其离去,谁与我一同治理?如真因身体原因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可以先挑简单的职务,等身体好了再做安排。”于是令他暂代龙安知府。杨玉堂在省里20多天,黄宗汉每次见他,都仔细询问四川的情况、官员的优劣,还让他推荐贤良。有几位口碑良好的官员因此受重用。
四月底,杨玉堂启程赶赴龙安府,五月正式上任。提到龙安,早在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十一年(1746),寿光益城村人(祖籍斟灌)李炎也曾任过知府。据《寿光县志》载:李炎,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为官中书,钦命丈量四川地亩。升刑部主事及正郎,狱多平反。后升任龙安知府,见群山连绵,土壤贫瘠,百姓穷苦,常为此苦恼。他见山中波罗树(一种野生的木本棉花)很多,大喜,叫人买回山蚕种,教百姓养蚕,结果没过几个月,蚕吐丝结茧,百姓深受其惠。
杨玉堂上任后,因之前郡守与县令不和,导致积案如山。杨玉堂一一审理,凡有关伦理道德的案件,必反复开导,定使当事人悔悟。有乡绅叔侄因争财产而要打官司,杨玉堂把两人叫到公堂,晓之以理,两人惭愧,互让财产而去。
龙安府地处万山之中,向来缺乏读书风气,杨玉堂整治学校,鼓励人才,为书院题写“为君子儒”匾额,并撰写对联“绍孔孟薪传,总无忘反求道理;绎程朱彝训,还当裕济世经纶”。又因为百姓心中缺少道德法治,于是设“宣讲生”,连续进行普法和道德教育。他还亲自裁定法规十六条,对百姓谆谆教诲。他曾为“讲约亭”题写对联曰:“乐民乐,忧民忧,十六条温语叮咛,共登仁寿;亲其亲,长其长,亿万姓细心体贴,永保子孙。”数月之后,百姓安宁,人心向善。
此后,杨玉堂的心悸病日益严重,但他仍坚持办公,即使盛夏也不惧酷热。有人以“五日京兆”的典故劝诫他。此典故出自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张敞传》,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与光禄勋中郎将杨恽关系密切。后杨恽因犯大逆罪被杀死,凡与杨恽有关系的人都被免职,只有张敞还在任。张敞手下主管讼案的官吏絮舜,认为张敞已被人弹劾,不久就被免职,他就不肯认真办理张敞部署的案件,私自溜回家里消极怠工。有人劝他,絮舜却说:“我为这位大人已卖了不少力气了,现在他是五日京兆,没几天干头了,还能管什么案件啊?”张敞听后,派人逮捕絮舜,昼夜审问,竟问成死罪,将其杀死。后来此典故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将要离职。
此人以“五日京兆”相劝,意为龙安只是跳板,杨玉堂待不久就会调走,没有必要这么拼。他却说:“在任一日,吾尽一日之责,他何知焉。”
卸任回乡 百姓不舍千人叩拜送别
杨玉堂在龙安任职五个月,终因身体虚弱,强烈要求辞职。不久得到黄总督的批示,大意为:“杨玉堂任职四川多年,政声卓著。之前因为年老多病,请求辞职。我因他为政足以为全省表率,所以我上任伊始,看他精神尚好,于是竭力劝留,随即委任龙安知府。他上任以来,考察官员、安定人民,以及处理地方一切事物,可以说尽善尽美,实在无愧于循吏之称。我正打算推荐他,请求朝廷提拔任用,没想到他操劳过度,导致旧病复发。准许吧,则身边少一位得力帮手;不准许吧,又显得我不体恤官员。我内心矛盾,非常犹豫。”黄总督又对平武县县令恒某说:“如此好官,可惜没有职位空出,以提拔任用,实在是太遗憾了!”
十一月下旬,杨玉堂终于卸任。咸丰六年(1856)正月十二,他启程回山东。龙安府乡绅、耆老盘桓叹息,叩拜送别的百姓有千人;而绵州百姓更是摩肩接踵,排队相送,有人更是送出数百里。
恒泰评价杨玉堂说:“吾兄朴诚厚重,廉让公明,制事无怠心。在官无矜色,诚以待人,俭以持己,仁爱之心,流露于不自觉。详慎之意,检点于不自知,云云。”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寿光人刘中训则评价:“吾邑德行文章,缜亭先生为第一。”《寿光县志》载其事迹,入寿光乡贤祠,世代崇祀。近年来,寿光重评五十乡贤,杨玉堂再列其中,并塑像于寿光历史文化中心乡贤祠。
-
终得回乡 因病离世
杨玉堂著作《邮筒草》。
《邮筒草》自序节选。
龚礼《桤园四种》,杨玉堂作序并书(局部)。
杨玉堂终于回到家乡寿光。却因旧病复发,在20天后去世。他为官20多年,历任县、厅、州、府诸职,自奉节俭,始终如一。与朋友交,他慷慨仗义,倾囊相助;他不看重钱财,以“二疏”之志教育子孙;他重视教育,为官时“以牧而兼教”,回乡后特别重视家族子弟的读书学习。
轻钱财 以“二疏”之志教子孙
咸丰六年(1856)三月初四,杨玉堂抵达家乡寿光。每天忙于迎来送往,接待亲朋。一有空闲,就与家人商议如何料理家事,如何抚恤亲族。没想到偶感风寒,导致旧病复发,医药无效,于当年三月廿四去世,享年64岁。
杨玉堂为官20多年,历任县、厅、州、府诸职,自奉节俭,始终如一。但只要是有利于百姓的事,“则费千金勿惜”。为官兴文,他兼任塾师,只为节省费用,筹集书院经费;潼川发生水灾,他捐廉赈济;督办粮饷,自己的费用自己出,“于公项不染丝毫”;三任绵州,他罄俸赈饥,捐资修堤,贴补差务支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与朋友交,他慷慨仗义,凡是同僚借钱,无不满足。嘉定任上,为邵勷填补亏空。蒋少园刺史因亏损而遭受非议,他倾囊相助。家乡的亲友有很多到四川谋生的,他都尽力周济。他每次寄家书,都会告诫子孙:“余做官以来,曾不使一昧心钱,稍有余积,皆由吾廉俸节俭所遗,愿以此分给族党邻里、亲朋故旧用继。”
他也经常以祖父志趣教育子孙:“汝祖父之志况: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二疏’归田数语,汝曹当悉心会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子孙贤良,钱多就会损害他们的志向;子孙愚笨,钱多则会助长他们的过错。此话原是汉宣帝时名臣疏广所说。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选为太子太傅。辞官回乡后,每天让家人陈设食具,摆上酒食,邀请族人、老友、宾客一起娱乐。他还多次询问家中还剩有多少金子,催促卖掉以供设酒食。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实在看不下去了,就私下约谈与父亲同辈的长者,希望劝说父亲置买田宅。于是,疏广说出了这句名言:“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杨玉堂对待钱财也是这样的态度。
重读书 培养品德讲求身体力行
杨玉堂22岁考取秀才,40岁出仕做官,近20年的时间,他的身份是一名教书先生。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后来为官时特别重视政教,“以牧而兼教”,即一边从政一边教学,乐此不疲的原因。在家教读的近20年,几乎每天都有课程,如果白天有事耽误了学习,夜晚一定给学生进行补习。长年教书,使他在后来为官时言辞条理、有条不紊,给同僚的印象是“循循如老书生”,没有当官的样子。杨玉堂读书,不执着于章句之学(解释篇章字句),作文章一定依据先贤、典范。他经常对人说:“读书立品,原无二理。试课书数行,更从自己身上体认力行,日久自能见功。倘视为两歧,恶在通经之果堪致用乎!”在杨玉堂看来,读书的目的是明事理,涵养品德,读书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这是他的心得体悟,也是一生孜孜追求的目标。
他每到一处地方任职,特别重视两件事:一是整顿吏治,二是教化民心。他认为“蜀中之大患不在匪徒,而在风俗”。他又说:“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心风俗;而转移之枢则在吏治。”当时四川民风颓败的原因就是教化衰微,百姓只知利,而不知义。所以他主张行德治,重教化。这个办法虽然时间长,见效慢,但是只要坚持,效果一定会显现,而且长久。
回到家乡后,他特别重视家族子弟的读书学习。每次与读书人相见,常以“勿忘、勿助、切实用功”相嘱,言辞恳切。“勿忘”“勿助”出自《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首先说“勿正”。“正”,朱熹训为预期,意为对读书这件事,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有预期,不要带着目的性和功利性。“勿忘”,就是说要时时想着读书,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勿助”,是说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句话整体的意思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连续用功。杨玉堂回到家乡虽然只有短短的20天,但一时家乡的读书人都想让他重操旧业,以聆听他的教诲。
杨玉堂继子杨金相,为捐贡。孙子杨右之,杂职,任兵马司指挥(正七品)。侄子杨金锷(弟杨玉城之子),字链山,号莲坡。杨玉堂任职绵州时,随侍左右,笃志潜修。受杨玉堂影响,在四川时也喜作诗歌,常以四川山水为题。从四川回到家乡后,每天坚持写作,不论寒暑。闲暇时间还喜欢临摹法书,或仿云林笔意,作画自娱。同治元年(1862)捐贡,由太学生任户部主政,后改河工同知,治河有政绩。杨玉堂的弟子崔承谟,字子嘉,公孙庄人,同治元年举人。张作振,字新之,宅科村人,道光五年(1825)选贡成均(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
杨玉堂本来不写诗,到四川为官后始作诗歌。著有《蠡勺诗草》(或曰《蠡勺诗钞》)、《邮筒草》,编辑有《忆旧汇钞》,皆刊行。《蠡勺诗草》二卷,现存清咸丰三年刻本。以晏城、峨溪、涪城、梓州、夔门为标目,“风规格局,取法与杜与苏之间”。《邮筒草》六卷二册,现存咸丰五年淡远堂刻本,为杨玉堂致当时各地官吏的书信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本期图片由张书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