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8-02 15:32
鄌郚史志总编

历史文化名事:范仲淹、欧阳修知青州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0:38
鄌郚史志总编
  欧阳修知青州
  青州三贤祠里恭祭着宋代的三位青州知州,中为范仲淹,左为富弼,右侧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诗人、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县)人。官至参知政事。他于宋神宗熙宁元年至三年(1068—1070)以兵部尚书知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欧阳修知青州期间,为青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虽然经过了900多年的历史沧桑,但青州人民仍然深深地怀念着他。本文难及欧阳公的全面政绩和文学史学成就,旨在论述欧阳公知青州期间的所作所为及其思想。
  三贤祠里的欧阳公铜像
  “宽简”为政
  欧阳修刚直不阿,主持公道,敢于直谏,故三次被贬出京师,做地方官。《宋史》写他:“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据旧志记载:欧阳修到青州三五日,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如僧舍”;两年之后,青州便出现了“年时丰稔,盗讼稀少”的局面。他在《青州书事》诗中曾这样描述:“清明风日家家柳”,“年丰千里无夜警”。旧志所书并非过誉,欧阳修“宽简而不扰”的为政方针,确确实实给青州人民带来了不少的好处。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者,何也?”他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事岢急;简者,不为繁碎耳。”欧阳修的这段话道出了“宽简”为政的真谛。“宽简”在于不岢急,不繁碎,旨在便民。他在给朋友的信中也多次述及“宽简”施政而政事不弛的情形:“某到官,忽已两月……但老病益衰。民间兴利趋公,事且百端,昏然而不能省。若常时公事则绝简,过客亦稀。”他还曾说:“凡治人者,不问吏才能否,设施何如,但民称便,便是良吏。”欧阳修言行一致,他就是这样的良吏。他为政宽简,但对老百姓的事却勤劳而不省,故而深得州民的爱戴。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推行“青苗法”,诸路散青苗钱。所谓“青苗钱”,本名“常平钱”,即在青黄不接之际,由官府贷款予民,正月放而夏敛,五月放而秋收,纳息二分。当年曾热情支持“庆历新政”的欧阳修,这时,上书极力主张:“除去二分之息,但令只纳元数本钱,如此,始是不取利矣。”这年麦收季节,青州一带大雨为患,眼看“历四时而后实”的小麦,因“数日之雨而坏之”。欧阳修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写下了《青州求晴祭文》。文中写道:“今,在田者垂穗而蔽野;在场者其积而如坻。民彷徨而视之,穗者不得施其手,积者不得入于廪,使皆化为羽翼而飞扬之,岂不可惜也哉!”由于灾情严重,熙宁三年(1070),欧阳修连写两道札子,一面奏请“本处灾民无立业者,并免青苗钱本息”,一面“擅行止散之”,遂获罪于当朝。他又写了《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表中写道:“臣方久苦于昏衰,初莫详其利害;既已大喧于物议,始知不便于人情。亦尝略陈众弊……虽具奏陈,乃先擅止。据兹专辄,合被谴呵。”后来,欧阳修虽然得到了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宽恕,但是当朝对他不满日甚,所以他求归日切。
  欧阳修历守数郡,之所以都是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欧阳修具有“民本”思想,出于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在京时,他曾代皇帝写过不少诏敕。其一写道:“望尔良吏,自今在官,有能兴水利、辟良田、课农桑、增户口,凡有利农而弗扰者,有司具为赏格”,否则,“亦行降黜”。这种“务农节用”的民本思想,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亦有所反映。例如,《食糟民》诗就揭露了官吏征用农民的粮食酿酒,使农民过着“釜无糜粥度冬春”的饥饿生活,不得不“还来就官买糟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深切同情。二是他具有政治的敏感性,预感到了社会的潜在矛盾。北宋后期,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对于这一社会现实,欧阳修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主张除旧弊,实行“宽简”政治,以和缓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他的这一思想,在熙宁二年夏写给朋友的信中亦有表露,他说:“虽不有于成功,出入勤劳,实未忘于国忧。”可见,欧阳修晚年知青州时,“宽简”为政,便于百姓,勤劳兴利,心怀国忧,这也是他一贯思想行为的基本点。
  “优游”情深
  欧阳修屡遭贬谪,又年老多病,他已厌恶官场,不愿为官,故而几上“札子”,辞知青州。但是朝廷不允,下诏催他赴任。诏书说:“敕修:海岱名都,太公旧履,镇抚一路,朕难其材。卿实元勋,以忠许国,谓当亟往,卧以治之。冀能优游,宁此东土。”欧阳修无奈,奉诏于熙宁元年(1068)夏历十月二十七日到青州任上。其间,他利用听政之暇,优游青州山水,触景生情,即兴而发,写下了不少讴歌青州山川风物的诗文,表现了他安然高雅的精神情怀,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下面选介欧阳修在青州留下的部分诗文,以明文义。
  欧阳修知青州时已年过花甲,又患糖尿病,所以有时他在州衙内的“山斋”中将养身体。有一次,他兴之所至,写下了《山斋戏书绝句二首》:
  一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垄已深鸠唤雨。
  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二
  经春老病不出门,坐看群芳烂如雪。
  正当年少惜花时,日日春风吹石裂。
  据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山斋,唐建,在旧府治中。”熙宁三年(1070)五月十五日,欧阳修有《题青州山斋》文,写道:“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晚来青州,始得山斋晏息,因谓不意平生想见而不得道以言者,乃为己有,于是益欲希其仿佛,竟尔莫获一言。夫前人为其开端,而物景又在其目,然不得自称其怀,岂人才有限而不可强。吾将老矣,文思之衰也,兹为终身之恨尔。熙宁庚戌仲夏望日题。”可见,这位当年自称其作品多在“马上、枕上、厕上”写就的大文学家,如今已深感自己才赋已衰退了。虽如此说,但他还是用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群芳烂漫、蜂蝶翩舞、麦苗青葱、鸠鸟鸣叫的春景图,从而表现了诗人“宽简”为政、闲适悠然的心境和对美好春光的赞颂之情。
  他的这一心境,在其《留题南楼》两首绝句中也有充分的展现:
  一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二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美酒,睡余倚枕看山横。
  南楼,嘉靖《青州府志》记载:“宋建,无考。”在这里,需对“南楼”少作辨析。其一,欧阳修“公退留宾夸美酒”之“南楼”,非明清间“南楼夜雨”之“南楼”。“夜雨”之南门即“阜财门”城楼(阜财楼),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再者,诗中“孱颜”二字,本《欧阳文忠公全集》和《四库全书》。《辞源》对“孱颜”的注释,其中一义注为:“高峻貌,同巉岩……唐代李华《含元殿赋》:‘峥嵘孱颜,下视南山’。”有的注本书为“潺湲”,与诗的原意不符。今天,我们虽然很难考究“宋建”南楼的具体情形,但从以上两首绝句所描摹的情景如在我们的面前:欧阳修于公事之余,在南楼宴饮宾客,一面欣赏着青州的山光水色,一面谈笑风生,充满着对青州山色的赞美之情。
  政事之余,欧阳修有时在南楼宴饮宾客,有时又登高远望,感怀而有作。《表海亭》就是这样吟成的一首七律: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双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村醪犹可慰愁颜。
  颖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表海亭,又名表海楼、望海楼,取《左传》“世胙太公,以表东海”而名,旧址在万年桥北。明嘉靖《青州府志》载:“不知创自何代,圮废已久,惟存古台。”《表海亭》诗,书写了欧阳修在冬日登上表海高亭时的所见所思,抒发了他厌恶官场、思归颍州、“安得柴车自驾还”的心境。
  有时欧阳修公事之余,还宴游于府城之外,自得其乐,《游石子涧》就是一首游乐之作。
  游石子涧(富相公创亭)
  嶻嶭高亭石涧隈,偶携佳宾共徘徊。
  席间风起闻天籁,雨后山光入酒杯。
  泉落断崖临壑响,花藏深崦过春开。
  麏麚鹿禽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
  石子涧上原有一瀑布,名“石涧冰帘”,为益都古八景之一。欧阳修在《游石子涧》题后自注“富相公创亭”。富相公,即富弼,于庆历七年(1047)至皇祐二年底(1050)知青州,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世称富公亭。欧阳修知青州间,曾携同宾客幕僚游览石子涧,登临富公亭,饮酒观瀑。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适逢雨来,别生情趣。诗的尾联“麏麚禽鸟莫惊顾,太守不将车骑来”,是“宽简而不扰”、与民同乐的形象写照。可以说,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翁亭”图。
  再看七律《水磨亭子》: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鸣。
  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牛耕。
  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据旧志记载:水磨亭子“在府治东壕上”。这首诗是写欧阳修养病于山斋,日久未出,而在夏初的一天,来到城东,登上水磨亭子时的所见所感。新荷出水,双鹭翻飞,乔木成荫,百莺鸣啭,水声潺潺,老农耕作,好一派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图。欧阳修与“佳客”饮酒谈笑,自有林泉之乐,心情何等恬淡适然。
  再看七律《残腊》(腊,又作雪):
  腊雪初销上古台,桑郊向日彩旗开。
  山横南陌城中见,春逐东风海上来。
  老去每惊新岁换,病多能使壮心摧。
  自觉空有东阳瘦,览物渐无八咏才。
  在残冬将去初春即来之际,欧阳修登上古台,看到郊外彩旗飘摆,南陌三山横陈的景象,感到自己年老多病,便自然想起了南齐东阳郡(南朝陈时改为金华郡)太守沈约的事来。《梁书·沈约传》写沈约曾给徐勉书云:“……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卒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此后便以“沈腰”作为身体瘦弱的代称。沈约有登台望秋月诗八首,称“八咏”诗。欧阳修在诗中一方面感叹自己年老体弱,多病才衰,一方面又透露着冬将去春即来的微微生机和隐约的愉悦。
  总之,欧阳修知青州期间,优游山水,与民同欢,自谓“难得之乐”。熙宁二年(1069),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也表露了这种心境:“至于幅巾闾巷,以从先生长者之游,此实无穷难得之乐尔”,“岁物丰盛,盗讼稀简,粗足偷安。冬春之交,得遂西首,获亲长者之游,不胜至乐”。优游山水,每有会意,便咏以为诗,书之成文,抒发诗人对祖国山川风物的热爱赞颂之情。欧阳修知青州期间,写下的大量诗文,这些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任何物质的东西所不能比拟的!
  思归颍州
  欧阳修思归颍州(今安徽阜阳)之念是由来已久的。在皇祐元年(1049)他被贬知颍州时,就被颍州的山川景物所吸引,“乐西湖之胜,将卜居焉”。第二年,他就“约梅圣俞买田于颍”。知青州时,他又派人到颍州建造了住宅,归颍之心更加迫切。他的这种“思颍”心境,在其诗歌和有关“札子”及“表”中多有流露。
  欧阳修于熙宁元年(1068)赴青州途中,曾吟《晓发齐州道中二首》,其二是:“岁晚劳征役,三齐旧富闲。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轩冕非吾志,风霜犯客颜。惟应思颍梦,先过穆陵关。”在赴任路上,他还做着非止一日的“思颍”梦呢。他在青州所写的诗更有不少是“思颍”之作。如“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表海亭》);“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颖水傍”(《青州书事》);“自怜思颖意,无疑旅人愁”(《谒庙马上有感》);“轩冕从来为外物,山川信美独思归”(《岁晚书事》);“颍上先生招不起,沂州太守已归来”(《闻沂州卢侍郎致仕有感》);“惟惭未报君恩了,昨日卢公衣锦还”(《春晴书事》));“何时粗报君恩了,去逐冥冥物外鸿”(《裘场看山》)……
  诗这样,其文亦如此。他在《知青州谢上表》中这样写道:“伏念臣学非通敏,材实空疏……国恩未报,而身已先衰。仕途可畏,而命亦多蹇。顷缘灾疾,遂决退休……惟孤拙之无堪,蹈艰危而已甚。世之所荣者,臣之所惧;人之为宠者,臣之为忧……”欧阳修对仕途已心灰意冷。熙宁三年(1070)四月,朝廷又诏判太原府,他坚辞不受,即呈“札子”:“臣本出书生,老于文字,赋才非敏,以学自愚,故历官以来,多触罪辜,屡罹忧患,盖以不通时务,不习人情……宜必辞者三:义所不安,一也;精力已衰,二也;用非所学三也。”可见他不愿为官、乞归林下的决心。就在这时,欧阳修写下了悼念父母的有名祭文——《泷冈阡表》,用青州青石制成丈余的石碑,派人运回江西老家,安置于父母墓前。人们经常引用的“祭之丰,不如养之薄也”的名句,就出于此祭文中。
  另外,欧阳修在熙宁三年(1070)九月七日所辑成的《续思颍诗序》(治平四年即1067年,曾有《思颍诗后序》)中,就追述了他思颍诗的写作情形:“余自南都至在中书所作十有三篇为思颍诗,以刻于石。今又得在亳及青十有七篇以附之。盖自南都至在中书十有八年而得十三篇,在亳及青三年而得十有七篇,以见余之年益加老,病益加衰,其日渐短,其心渐迫”。
  从以上事实看出,欧阳修思归颍州之心不仅由来已久,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心渐迫”。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主要有三:(一)“义所难安”。“义”者,其一,义为“礼仪,容止”。上已论及,欧阳修对于北宋后期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于庆历三年(1043)曾协助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企图整顿吏治,加强武备,发展生产等。但是,由于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反对,“新政”很快就失败了,他与范仲淹等皆被贬为地方官。他清除时弊、改革政治的主张不能实现,空尸官位徒食俸禄而又心惭,故而容止难安。因此,他去官退休、回归林下思想的产生便是很自然的了。(二)仕途坎坷。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因而欧阳修先后三次被贬出京师。第一次,景佑三年(1036)范仲淹因直谏遭贬,时为谏官的高若讷不仅不为范辩白,反而对范竭力诋毁。欧阳修不顾“戒百官越职言事”的诏令,连夜写出《与高司谏书》,斥骂高“不知天下有羞耻事”,因而遭贬。第二次,“庆历新政”失败后,敌对派指责范仲淹、富弼等人为“朋党”,欧阳修写《朋党论》予以驳斥。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甥女犯法,敌对派借机把他牵连入狱。后虽查明纯系冤案,但还是把他贬知滁州。第三次,治平四年(1067),明英宗去世,因他在丧服里穿了件紫袄而被贬知亳州。几遭诬陷,几经贬谪,“世之所荣者,臣之所惧;人之为宠者,臣以为忧”。所以他对仕途已冷,决计退居林下,也是很自然的了。(三)“精力已衰”。他到老年,身体多病,难以自支,“髀肉已消嗟病骨”(《表海亭》);“跨鞍惊髀骨,数带减腰围”(《岁暮书事》)。他在熙宁二年(1069)冬,上过几道乞退的“札子”,第二“札子”写道:“旧患眼目,已十余年,又苦渴淋,亦五六岁,年日加老,病日加深,睛瞳气晕,浸蚀几尽,脚膝瘦细,行步艰难,自入今岁以来,心神更加昏耗,事多健忘,动辄差失……理宜量力知止,早自退休”。此乃实情。欧阳修于熙宁三年(1079)九月调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熙宁四年六月致仕颖州,第二年闰七月就与世长辞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欧阳修惠政于民,所以“既去,民思”之,并建祠以祀。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欧阳公祠,旧在石子涧北,“明末,欧、富二祠并圮,乃移建于范公祠左右,曰三贤祠”。由此可见,为人民做了好事的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张景孔)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2楼] 发表于:2018-12-18 10:39
鄌郚史志总编
  范仲淹知青州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初以户部侍郎知青州,充淄、潍等州安抚使。时年63岁①。范仲淹知青州时,“年高气衰,日增疾恙,去冬以来,顿成羸老,精神减耗,形体尪弱,事多遗忘,力不支持”②。皇祐四年正月,范仲淹获准徙知颖州,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去颖州的途中——徐州。范仲淹知青州的时间是很短的,而且是他人生旅途中的最后一站。然而,范仲淹在青州表现出来的是屡遭贬谪而不颓败,抱老病之躯而不丧气,充满着忧国忧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锐意进取的阳刚之气。可以说,范仲淹在青州留下的是“夕阳无限好”的辉辉煌煌的一照!因此,从范仲淹知青州的所作所为来研究一下他的晚年思想,对于了解范仲淹的一生,对于丰富范仲淹的研究成果,对于激励人们保持晚节、一生利国利民,对于加强廉政建设,都是极有意义的。
  晚年仍存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
  我们知道,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述说了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为官处世的准则。在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可谓“居庙堂之高”,他体察国事民情,与富弼、欧阳修等锐意改革,提出了整顿吏治、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减轻徭役等的《答手诏条陈十事》,颁行全国。这是他忧国爱民、励精图治抱负的一次积极实施。但由于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极力反对,所以“庆历新政”很快就失败了。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为地方官。以后他又多次遭贬,辗转易地多处。一般来说,处逆境为保身而隐退者居多,更何况范仲淹在风烛残年之时来到了青州!但是,范仲淹却身处逆境而壮志犹存,改革图治之心不泯。他到青州上任不久就上书谏言:“与陛下共理天下者,为守宰最要耳。比年以来,不知择选,一切以例除之。以一县观一州,一州观一路,一路观天下,率皆如此。其间纵有良吏,百无一二。使天下赋税不得均,讼狱不得平,水旱不得救,盗贼不得除,民则无告诉,必生愁怨。救之之术,莫若守宰得人,若守宰政举,则天下自无事矣!”③这与他在“庆历新政”中提出的有关吏治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另外,范仲淹在青州期间还写下了不少诗篇,例如《石子涧二首》④,就是他改革图治思想情怀的抒发和表露。诗是这样写的:
  凿开奇胜翠微间,
  车骑笙歌暮未还。
  彦国才如谢安石,
  他时即此是东山。
  飞泉落处满潭雷,
  一道苍然石壁开。
  故老相传应可信,
  此山云出雨须来。
  石子涧,旧址在今青州城西南,原是一处瀑布。《水经注》这样描述这里的景观:“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惊川聒耳,漰渀之势,状同洪井。”⑤诗中写的彦国即富弼(富弼,字彦国)。富曾于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以资政殿大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曾在石子涧侧建亭祈雨,后来,人称“富公亭”⑥。
  范仲淹继富弼之后知青州,到石子涧游览,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自然感情涌动而成诗。在诗中,他高度赞扬富弼有东晋谢安石那样的才能,激励他等待时机以整顿朝纲,把石子涧作为“东山再起”的地方!他写瀑布冲开石壁,飞流而下,激荡池潭,声响如雷,加之风起云涌,山雨欲来,好一派非凡的气势!这分明是在呼唤时势风云的变幻,期望改革图治的大好形势的到来,这分明是寄希望于像富弼那样的雄才大略力挽狂澜,兴利除弊,改革朝政!范仲淹这位“忧乐关天下”的政治家,在宦海失势迭遭贬谪之后,在年华迟暮老病交困之时,尚能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力图进取,这种精神,这种政治家的风度,确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从史书得知,富弼知青州时,范仲淹知邓州、杭州,两人虽居异地,但心心相印,时有诗词唱和。范仲淹在其《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中曾这样写道:“直道岂可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龚黄事业追千古,齐鲁风谣及万箱。”⑦他主张以“直道”和“纯诚”帮助帝王建立清明的政治,从而造就像龚遂和黄霸那样的千古业绩。他虽遭贬,“处江湖之远”,但仍存一片丹心,以天下为己任,用“直道”和“纯诚”对待国事,报效朝廷。当然,他是把建立清明政治的理想寄托在像尧舜那样的“明主”身上的,“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他在给富弼的诗是这样写的,在青州还写过一首《尧庙》的诗,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
  千古如天日,巍巍与善功。禹终平浲水,舜亦致薰风。
  江海生灵外,乾坤揖让中。乡人不知此,箫鼓谢年丰。⑧
  尧庙,旧址在今青州城西北4公里处的尧王山上。《三齐记略》载:“尧山在广固城(青州古城,建于西晋永嘉五年,废于东晋义熙六年——著者注)西,尧帝巡狩时所登,名尧山,山顶有祠……”范仲淹知青州时,登尧山,谒尧庙,写下了以上这首感遇诗。《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尧者,放勲。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帝尧以天下民众之利为重,有以天下为公的伟大胸怀,深得万民的拥戴。在这里,范仲淹借古喻今,热切地希望能够出现像尧舜禹那样的圣明帝王,殷切地期望宋帝任用贤能,致力改革,除弊兴利,造福于民。这首诗,是范仲淹“致君尧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思想的表露。在范仲淹身上,忠君、爱国、廉政、爱民得到了和谐的统一。由此可见,范仲淹的一生,是忧国忧民,力图除旧布新,振兴华夏,并且为之做了极大的努力,直到老死而不改初衷的一生。但是,历史证明,他的这种良好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庆历新政”失败后,继而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北宋王朝就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覆灭了!范仲淹也只能含恨于九泉之下!
  晚年仍有勤政爱民的一贯思想
  勤政爱民是贯穿于范仲淹一生的一条红线。他不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而且无论到那里做地方官,都是把劳动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的抱负。在泰州,修“捍海堤”;在苏州,治理水患;在饶州,兴学办教育;在杭州,以工代赈救灾民……在青州,他虽已到垂暮之年,但仍事事以民为怀,处处急百姓所急。他刚到任上,“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他便奏请朝廷把军仓中的粮食留足一年军需,其余全部用以救济饥民⑨。还有,北宋仍沿用前代“支移”苛法,朝廷令青州的田赋运到博州(今聊城)交纳,迢迢千里,人畜盘费全需自备。民众为长途运输犯愁。范仲淹探明博州的粮价并不高,就下令把田赋粮折价交款,派员携款到博州购粮。因价格优惠,售者踊跃,不到5天就购足了,还剩余数千缗钱呢。范仲淹把余下的钱又如数按等差全部退还给了农户。州民感激,“青民以立像祠焉”。范仲淹在青州对税制的改革,实际是运用了管子的“轻重之术”,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成效,既平抑了粮价,又免去了“支移”之苦,还帮助州民度过了青黄不接的艰难时节。这里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过人胆识和行政智慧,也反映了范仲淹时时考虑的是为黎庶谋福祉的伟大人格和可贵精神。范仲淹知青州间,深得州民和吏属的爱戴,藏书总管、画家方米要给他画像让人瞻仰,他坚决不许。方米找机会借着月光在窗外给范仲淹画了一张范仲淹灯下阅公文的肖像。范仲淹得知后,令方米交出,严肃地说:“以后作画,不可随意为官员画像,更不要画我,要多画名山大川!”他当众把画像烧毁了。由此可以看出,范仲淹忧国爱民而不图名利的坦荡襟怀和高尚品格。
  范仲淹之所以有勤政爱民的高尚情怀,是因为他具有“民本”思想。这从他早先写的《君以民为本赋》和《政在顺民心赋》等文章中可以明显看出,他曾这样写道:“先哲格言,明王佩服,爱民则因其根本”,“谓国之保也,莫大乎群黎”,“顺民心而和平”。范仲淹刚到青州任上,有《青州谢上表》,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这一思想。在《青州谢上表》中写道:“海岱之区,地望攸重……逾励夙宵,虔分旰昃,体九重之深造,安千里之含生。”⑩在青州,他勤勤恳恳,为民分忧,虽是夕阳一照,却给青民留下了无限温暖,真可谓惠政遗后,千古犹存。《渑水燕谈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皇祐中,范文正公镇青,龙兴僧舍西南洋溪(地理著作称南阳河——著者注)中有醴泉涌出,公构一亭泉上,刻石记之。其后青人思公之德,名之曰范公泉。环泉古木蒙密,尘迹不到,去市廛才数百步而如在深山中。自是,幽人逋客,往往赋诗鸣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珑,珍禽上下,真物外之游……最为营丘佳处。”⑾这座亭子历代多有修葺,后人称为“范公井亭”,俗称“范公亭”。1934年,爱国将领冯玉祥游览范公亭,曾手书一联,立碑纪念。联云:“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关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今日之范公亭已修葺一新,这里已成为人们追思范公,瞻念前贤,激励来者的游览胜地了。
  晚年仍有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愫
  范仲淹知青州,垂暮之年而仍存蓬勃朝气,多病之躯而存奋搏气概。诗以言志,他曾写过一首《登表海楼》⑿的诗,就抒发了他“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向晚之情。诗是这样写的:
  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舒眉。
  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表海楼,又称表海亭,故址原在今青州万年桥北。取《左传》“世胙太公,以表东海”名之。在宋代是青州的一处游览胜地,文坛领袖欧阳修、“铁面御史”赵抃和龙图阁大学士曾布都有以表海亭为题的诗作存世。范仲淹的《登表海楼》诗是他登上高亭,举目眺望的咏怀之作。诗的后两句把群山和夕阳拟人化:那秀丽的山峦好像懂得诗人的意兴,尽量地挽留住夕阳把自己装扮得更加美好动人。范仲淹在桑榆晚年写傍晚之景,绝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怨愁情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秀丽的山峦,灿烂的夕阳,满目光明的图景。这充分表现了范仲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砥砺奋进”,老而不衰的奋斗精神。他不仅自奋,而且还把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意于乡老,激励后来者。《渑水燕谈录》中写过这样一件事:公“晚镇青,西望故居,才百余里,以诗寄其乡人曰:‘长白一寒儒,登荣三纪余。百花春满地,二麦雨随车。鼓吹迎前道,烟霞指就庐。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诗书。’”这是一个老年儒者对于后来人的殷殷期望。
  范仲淹知青州时,还有一件足以显示他晚年洁身自好的事情,很值得一提。这就是他于皇祐三年十一月在黄素绢上小楷工书《伯夷颂》。京东西路转运使苏舜元善书,深服范仲淹楷法之妙,求范仲淹写乾卦,范仲淹以乾卦字多眼力不逮为由而书《伯夷颂》。写好后,寄给苏舜元、文彦博、杜衍和富弼。名重当时的文彦博接范仲淹手书后,即写了《跋文正公手书〈伯夷颂〉墨迹》诗:“书以北海寄西豪,开卷裁窥竦发毛。范墨韩文传不朽,首阳风节转孤高。”这件被晏殊赞为“风流三绝古今同”的墨宝《伯夷颂》经久传世,为历代官吏和文人奉为楷模。元代文人仇远为此写诗曰:“小楷青州三绝碑,复还范氏事尤奇。不知百世闻风范公井亭者,更有何人似伯夷?”范仲淹在病逝半年前,用小楷工书韩愈的《伯夷颂》,以自示其一生高洁、抑制奸臣贼子的凛然正气,这与他的整顿吏治的改革精神是一致的。这是他留在世上的“夕阳无限好”的辉煌一照,“其有功于世教大矣”!
  总之,范仲淹知青州,所做之事是他一生旅程中的最后行为,所写之诗文(包括《遗表》)是他情怀的最后抒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范仲淹知青州,留下的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奋斗精神,留下的是洁身自好始终如一的高尚情愫,留下的是“留得夕阳无限时”的璀璨光环。这种精神,这种情怀,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昭示百代,将永远激励着为官者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以建设廉洁清明的政治。同时,也将永远激励着世人以天下为己任,为建设文明昌盛的伟大祖国而奋斗不息!   (张景孔)
  注释:
  ①③《范文正公全集·年谱》。
  ②《范文正公全集·陈乞颍亳一郡状》。
  ④⑦⑧⑿《范文正公全集·卷七》。
  ⑤郦道元《水经注》。
  ⑥清·光绪《益都县图志》;新编《青州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⑨《范文正公全集·年谱》、《青州市志》。
  ⑩《范文正公全集·卷四》。
  ⑾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⒀《范文正公全集·补编》。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