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8-02 15:29
鄌郚史志总编

历史文化名事 姚演开胶莱运河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18 10:49
鄌郚史志总编
  胶莱运河今昔
  元朝灭南宋以后,定都大都(今北京)。当时南方富庶,北方贫瘠,尤其粮食方面,南方有余北方不足。因而每年要从南方向北方及国都运送粮食及货物。由陆路运输费时、费力、成本很高,通过漕运——京杭大运河又受河道限制运量很少。于是,决定海运,但海运风浪大,尤其经山东半岛尖端的成山头时,常发生海难,每年造成数十万石粮食损失。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莱人姚演上书建议开凿胶莱运河,这是第一个建议开凿胶莱运河的人。具体建议由胶州麻湾(今胶州湾)在半岛开凿运河至莱州莱州湾,由黄海直通渤海,全长200里,可避海上风浪,又减少海程近 800里。
  元世祖忽必烈谕准这一建议,任命姚演为总管,阿八赤为监督,发兵万人,征民工万人,拨银万锭进行施工,因工程施工影响农耕,又免了益都(今青州)莱州等地赋税。
  经两万兵、民辛勤施工,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八月竣工。山东半岛中部高,运河水量不足,又联平度白沙河、胶州大沽河入运河、《大元海运记》中记,每年通过运河运粮 60万石,占全年粮运60%。
  但终因运河中段地高水浅,再经淤积,以至海船逐渐无法通行。
  明灭元后,后来定都北京,明“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始议开胶莱河”,南北运输再次上了议程,于是再次提出疏浚,重开胶莱运河。重修元代胶莱运河的同时开挖胶莱南(运)河,即由黄海通运河驶入胶州湾,胶莱南河也称马家濠。胶莱运河在重修时建了一批船闸解决地势高低不一,重修后凿马家濠以抵麻湾,浚新河以出北海(渤海),粟米之征运于京师,可通航行,可富鱼盐。
  明代胶莱运河虽设了船闸,仍未彻底解决泥沙淤积的问题,胶莱运河又被迫中止海运,但胶莱南河(马家濠)一直通航至清代中期。
  清代曾议再修胶莱运河,未施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又将胶莱运河列入计划,因“大跃进”未进行施工。
  七百年来,胶州湾已大大缩小,胶莱运河南端在注入大沽河以后再注入胶州湾。胶莱运河河床仍有,但河水很浅,尤其中部,北部平度境内的新河镇,昌邑境内的海仓都是建胶莱运河的时候留下来的。
  “文革”期间,青岛市“五七干校”建于胶莱运河北端海仓一带,五七干校相邻一段胶莱运河宽 200~300米,沿河至新河镇,五七干校的干部当时认为“我住河之首,家在河之尾”。有些人并考察了当时的胶莱运河。
  今日宽阔的胶莱运河仍在,只是水很浅,胶莱南河清末也淤积,不能通船,现在残留一段建了马濠公园。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