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7-02-27 21:01
鄌郚史志总编

潍坊民间的仙师信仰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9-01-27 13:33
鄌郚史志总编
  潍坊民间的仙师信仰
  于家干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有着自己丰富的信仰,支撑着他们纯真而多彩的精神世界。这个多彩的虚拟世界里"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它多种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祀制度,成为中国宗法等级社会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宗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是慰藉中国人心灵的精神源泉(摘自《潍坊文化三百年》)。
  在潍坊民间有一种信仰,称为"仙师信仰".仙师,俗称老师傅。民间认为,某一种小动物(如黄鼠狼、铁狸子、狐狸等),它们经过多年的"修行"成为了神明。这些神明活跃在基层,替天行道,专为老百姓消灾治病。我们的祖先将这种现象作为了一种崇拜,成为民众精神生活中的一种寄托而顶礼膜拜。
  仙师信仰体现着"忠君爱民"的思想。在潍城乐埠山老师傅庙中,有一幅壁画,内容是清代乾隆皇帝敕封老仙师"黄袍金身"的画面。这是根据一民间传说而作。当年,乾隆皇帝患重病,久治不愈,危及社稷。潍县的老师傅进京自荐为皇帝治好了病。皇帝欲留他京城做官,仙师以民间需要他为由而婉言谢绝,乾隆恩准回潍。最早的老师傅庙建在县衙东侧的安乐街,民国年间迁址西南关五道庙。
  清末潍城学子王寿彭,曾对民间的这种信仰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幼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王寿彭,认为民间这种信仰,与儒家的传统观念一脉相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王寿彭赶考前,曾恩请仙师相助,并许愿"若金榜提名,必重塑金身".果然。王寿彭蟾宫折桂,高中状元。于是,王寿彭信守承诺,对老师傅庙进行了翻新,重塑了老师傅的金身。题写"仙师庙"山门匾额及楹联"仁术博施能济众,虔诚祈祷自蒙庥".楹联以儒家的观点褒奖了"老仙师"的大仁大义,其中"博施"与"济众"是用的孔子的原话,老师傅为民消灾除病,广泛服务于社稷、民生,正是儒家千百年来追求的君子精神。下联是在劝说人们,只要虔诚的祈祷,忠实于神明,自然会得到神明的庇护。
  名人效应发挥了巨大作用。人们普遍认始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天神难攀,民神好求".老师傅的名声大震,香火猛增。每到祭日,周边县区以及外省的信众络绎而来,庙会连绵多日,号称有"十万之众"."文革"期间,庙被毁,仙师信仰被定为"封建迷信"而明令制止。由于这种信仰在民间根深蒂固,事与愿违,屡禁不止。虽然庙没有了,信众却在田头巷尾,香火依然。
  "仙师信仰"这一社会现象,起到了自我教化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冥冥的精神世界里,有这样一位神明存在,一部分民众精神上有了寄托,在苦难面前得以抚慰。老师傅的人格魅力,影响了大批的民众,"老师傅只施恩于善良人"的说法,起到了约束人的私欲,规范了人们的行为。神的无形威力,震慑了犯罪。老师傅成为了潍坊民间信众的福星,除病消灾、真诚奉献的人格化身。"仙师信仰"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成为潍坊本土民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3年被潍城区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