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28 08:53
鄌郚史志总编

潍坊四大姓"王张李刘" 复姓27个"尉迟"人口最多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4:20
鄌郚史志总编
  讲述老潍坊惹不起的四大姓!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的顺口溜,老潍坊人都有点印象,说的是老潍坊惹不起的四大姓,四大姓和老潍坊四大家族是不一样的,四大家族的故事我们下回分解。
  老潍坊惹不起的四大姓:
  鱼店谭不是玩,
  下河李惹不起,
  南关丁一窝蜂,
  西关高一把刀。
  分别讲述了谭、李、丁、高四个姓氏,那为什么老潍坊人会说这四个姓的人惹不起呢?
  鱼店谭不是玩,下河李惹不起
  鱼市街是一条长不足200米的东西走向的街道,略呈弯弓状。相传在元末明初,老潍坊的白浪河尚能行船,河东岸就是码头。码头周围商贾云集,形成了偌大的市场。在一个集中卖鱼的地方建起了一个城阁,叫绿瓦阁,老百姓俗称鱼店阁;这条以卖鱼为主的街道称为鱼店街(也叫鱼市街)。从明清到解放初,鱼店街买卖十分兴隆,北口货(指渤海莱州湾的水产品)、南口货(指黄海日照一带的水产品)以及淡水货都汇集在这仅百余米长的鱼店街上来经营。每天天不亮,市场上就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过秤声、吆喝声不绝于耳。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鱼市,它可是整个鲁中地区的水产品集散地。鲁南、鲁西、淮北、豫东以及石家庄等地的商家都来上货,每天交易量都在几万斤。
  买卖好,当地人自然受益。很多人就成了行头,即为市场管理者、经纪人,可收取落地费、中介费、过磅费等多项费用。附近有韩、谭、杜、李、王等人家群居,唯有谭氏和李氏的人最多,两家争夺这个行头,多年来互有胜负。到了清代咸丰年间,有个叫王怀水的人从中作梗,挑拨两家决一雌雄。不久,两家便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官府出面干预,但苦于无法可依,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最后县太爷想出了一个损招,他在鱼店街中间设立公堂,摆上一口油锅,烧开了油后放上了一个秤砣。便召示众人:“你们谭李两家谁敢把油锅的秤砣用手拿出来,鱼店街的行头就归谁!”大家望着冒着烟的油锅,面面相觑——“天哪,谁敢啊?”
  这时,谭氏中一位叫谭万清的壮士走了出来,他大声说:“我敢拿!”此人曾在僧格林沁营中当过兵,家无妻小,为人侠肝义胆。他把上衣脱掉,把辫子盘在头上,不慌不忙走到油锅前,这时全场一片寂静,谭万清朝油锅里看了一眼,伸手就插进锅里,只听“喳”的一声响,一阵油烟冒过,胳膊全炸熟了,但秤砣拿出来了!谭氏家族一片欢腾……官府当即宣布:“鱼店街由谭家当行头!”并立即发了鱼帖(即类似营业执照的文书)。从此,鱼店街就由谭氏家族当上了行头。不久,谭氏家族的义记鱼行、志成老店、协同新店、通和鱼店开张营业。李氏只好到下河街另辟蹊径。
  这位立下大功的谭壮士被封为谭氏英雄,因胳膊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大家长期捐款为他养老送终。
  此一战有点像电视剧中的桥段,是否属实不得而知。但是从老潍坊人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肯定还是有一点真实性的。
  南关丁一窝蜂
  据《潍城地名志》载:“丁家老过道,和平路至南关大街,全长230米,宽1米(东头宽5米)。因过道中丁姓居多,故名。”丁氏家族属于老潍坊首屈一指的世家望族,号称“丁半城”,自海州迁潍600余载,繁衍生息长盛不衰。丁家老过道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是南关最早的一条过道,所以称其为“老”,它位于南关大街最高段,可抵御水灾。老过道又分出两条小巷,一条叫后伙巷,该巷九个弯,号称南关的九曲巷。一条叫厦檐屋过道,直通南关大街与大马路。据史料记载,潍县丁氏原住海州(今连云港市)城南门外,始祖丁山因多年“输赋潍阳”,所以在迁徙潍县后,也“卜居潍城南门外”,他的四个曾孙为:纪、伦、琰、雄,被称作老四支。后来各支繁衍生息,多数迁到城内,也有的迁到郊区,留下的形成了各支杂居的局面。由于是一个祖宗,丁氏各家相敬如宾,遇事大家鼎力相助,特别当遇到外姓人的欺负时,会一拥而上,形成了俚语“南关丁,一窝蜂,不用搬,来了兵!”
  西关高一把刀
  老潍坊盛传“西关高一把刀”之说。故事源于清朝年间,有一卖“刀切糕”的商贩在西关街上叫卖“刀切糕”。“刀切糕”谐音“刀切高”。西关高姓人听到叫卖声不顺耳,劝其停止叫喊。商贩认为不叫喊,咋能卖出“刀切糕”?因而继续沿街叫卖“刀切糕”。西关高姓人一怒之下,将商贩推车掀翻。此事一经传开,便演泽成了“西关高一把刀”之说。商品推销者不注重因地域不同、风土人情不同而变换其推销手段,当遇到具有维权意识的人们时,必然会发生不愉快的事。估计当时卖切糕的不是新疆来的。
  还有西关张一杆枪等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潍坊人是不好惹的,民风彪悍啊。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