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24 06:31
鄌郚史志总编

老潍县城厢的桥之三:官民齐捐款 建官道两桥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3:49
鄌郚史志总编
  老潍县城官民齐捐款 建官道两桥
  作者:丁永恩
  丁克诚的子孙维修万年桥近百年
  东北关大街和北大路过白浪河的东西大道,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地区与胶东来往的陆上交通要道。因这里河道宽阔水流较缓,曾有座“滚水桥”,即在河底沿道路走向铺设条石成为水下石路,供车马行人在低水位时涉水而过。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七月,一场洪水将青龙桥西头部分冲毁。知县朱敦厚与热心公益事业的陈梦熊(陈调元之子),王运隆,谭举,孙魁,僧人普心等人商定:将青龙桥石料全部拆运到滚水桥处建一座正规大桥;在原青龙桥处,改建为季节性木桥。此举得到东北关大街、北大路等附近街道上商店客栈居民的欢迎,纷纷捐钱。七月开工到十一月新大桥建成,桥长二十八丈,宽九尺四寸,共三十七孔,桥西头铺出五丈条石路面,桥东头铺出五丈三合土路面。大大改善了这一重要官道的交通条件。取名“普济桥”,民间俗称:“大石桥”。
  清雍正三年(1725),济南府杨太守路过潍县,对这座大桥大加称赞,并留下捐款以备维修。因看到大桥建造坚固,并希望这座桥永久,向知县张瑞亮建议将大桥改名为“万年桥”。于是自那以后,官方就改称“万年桥”,但老百姓依然叫“大石桥”。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进行了大修;嘉庆八年(1803)知县钱麟保自出俸钱维修。嘉庆十四年(1809)丁克诚捐资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丁克诚四子丁廷珍发现大桥易坏的原因是西山石料质量较差,不如“东山石”耐磨抗压,他提出将桥面全部更换为东山石,有人说东山石产自平度,路途遥远,采石运输等费用巨大,廷珍表示,从采石到运至现场的费用由他个人全额承担。从此桥面全更换为东山石。二十八年后的同治十二年(1873),丁廷珍的长子丁善宝又重修了大桥西头码头和石路。光绪二十七年(1901)丁善宝的嗣子丁毓庚对全桥进行了整修。从嘉庆十四年(1809)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的近百年间,大桥每次损坏皆由丁克诚的子孙出钱维修。这是丁克诚临终遗言中规定的,他要他的后人世代修好这座桥。
  潍县丁氏家族继承祖先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富而记得回馈社会。凡对社会和百姓有益的事都慷慨出钱出物出力。丁善宝创建的“十笏园”,从辛亥革命时就捐出来供革命军使用,至今还是留给潍县人的宝贵财富;丁毓庚扩建改造的“草庙子花园”从建成起,就定期对城乡居民开放,实际上是潍县第一个私人创办服务于公众的公园。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丁氏创办了潍县第一所私立小学。他们以其财力支持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在民间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大石桥是北沙滩市场的北端,此桥原址是今福寿街白浪河大桥。
  商人丁玉堂出面募捐建造保安桥
  在县城东南炮台与东关南沟之间的白浪河上,是古官道上的白浪河渡口之一。当清同治五年(1866)新建的东关坞在南沟西口设“奎文门”后,这里就有了一座低矮的石桥,较短。何时何人所建至今未见资料。1915年日本人拍摄了这座桥的照片。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胶济铁路潍县站建成通车后,潍县的经济地理形势发生变化,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由城北变到了城南。东关的新兴工商业在南大街(原南沟)一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将奎文门外短石桥改为较高较大的石桥,直接与商埠区大马路连接起来。
  民国十二年(1923),热心公益事业的商人丁玉堂得到县长郁濬生批准,在县财政局长张毓莹的配合下,出面募捐建桥。玉堂首捐京钱三千。东关的工商业户积极募捐,很快募集到资金近京钱三万。在原桥位置,新建了一座长二十六丈,宽七尺二寸的四十一孔石桥。费用为京钱两万七千七百伍拾。又用余钱铺设了从奎文门到桥东头的条石路面,和从桥西头到文昌桥北头的碎石路面,取名为“保安桥”。同时桥西头到文昌桥北头的街道也定名为“保安街”(与朝阳门以北的“保安街”重名)。
  此桥在建造时有意造成桥前桥后二尺高的落差,以形成瀑布。平日里,清澈的河水从一排桥洞中涌出,状如水晶帘子一泻而下,激起白浪翻腾,水雾飘渺,时常呈现五色缤纷的彩虹;水浪相激的声音犹如交响乐,美妙动听。如遇河水急涨,桥下怒涛倾注浊浪滚滚,咆哮轰鸣,则是“发河水”了。人们也叫它“响水桥”。
  在桥西南头东旁的河崖下的沙滩上,立有一根测量水位的圆形石柱,上有尺寸刻度。为建桥时所立,此柱解放后还有。
  保安桥东头以北是南沙滩市场的南端。靠近河道侧,是苗木和花、鸟、鱼、虫市场,春节前后是烟花爆竹与儿童玩具市场。靠近东关坞墙侧,时常有玩杂耍卖艺者设场表演。曾有朝鲜马戏团在这里撑起巨大的蓝条布篷,在里面演出“空中飞人”和各种马术杂技等,需购票入场。还带来了大象、狮子、老虎、巨蟒、猩猩等动物供人们免费观看。
  桥西头以北是“快活林”游乐场南旁古迹铁牛的东北面,是白浪河的转弯处,斜坡下有一处旺泉,三面砌以青石,形成约4平方米的泉池,泉水从池底冒出流向河中,泉水清冽甘甜,许多居民来此取水饮用。
  民国二十二年(1933)的第一届和民国二十六年(1937)的第三届全县风筝比赛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这里也曾是粮食市场和估衣市场。
  1948年4月底解放潍县战役胜利结束后,潍坊特别市政府于七月初就以公款招标对此桥大修,“潍坊聚成营造厂”中标,二十天大修完工,费用为北海币一百一拾万零三千元。此后不断维修。直到2011年将原石桥拆除,改建为现在奎文门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低水位景观桥(暂无名),中间桥面钢木结构可以旋转开合,以便船只航行。
  相关链接
  十笏园
  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园林袖珍式建筑,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后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被称作“丁家花园”。
  十笏园坐北向南,青砖灰瓦,主体是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较小,喻若十个板笏之大而得其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鲁东明珠”之称。
  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在此住过。丁善宝购得后,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开挖水池,堆叠假山,遂成了私人花园。十笏园是一处著名的古代园林,它吸纳了南北园林建筑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又有独到的发展。十笏园面积虽小,但由于设计精巧,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呈现自然山水之美,含蓄曲折,引人入胜。
  丁玉堂
  丁玉堂(1884-1960)名玮,原住西南关新巷子,是清末状元王寿彭的近邻。早年在城里芙蓉街经营金店,生意颇佳。
  民国十一年(1922),潍县首富丁叔言将义丰当铺交给他管理后,他规定每年从当铺收入中提出京钱三百用于救济贫民。倡捐建桥时,他还在当铺经理任上。此后他主持了丁叔言投资兴建的“中华大戏院”“中华楼浴池”等大型建设工程,在建成后出任经理。他倡议扩建西南关五道庙南的“先师庙”并捐钱最多。
  丁玉堂广交朋友,其中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百姓、手工艺人。他深谙社会动态、民间疾苦。凡有公益善举他都全力以赴。路遇乞讨者一定给予施舍,有时还领回家吃饭,临走再送些干粮。人们称他“丁大善人”。他涉足商海善于经营收入颇丰,却生活并不奢华。他的钱大都用在救灾济困和公益事业上了。他从不购房置地,老来过着清贫的日子。解放后,定他的成分为“城市贫民”,得以平安渡过了晚年。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