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4-11-24 06:30
鄌郚史志总编

老潍县城厢的桥之四:建桥引状元 名士行善举

回复 引用 顶端
刘文安 [1楼] 发表于:2018-12-20 13:49
鄌郚史志总编
  老潍县城建桥引状元 名士行善举
  作者:丁永恩
  郑板桥倡建状元桥,百年后潍县出了俩状元
  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郑板桥倡建了状元桥。
  郑板桥任职潍县后,对潍县自古以来的文风昌盛感触很深。自明以来潍县出了四十多位进士,一百二十多名举人,人数之多称冠鲁东,但就没出过状元,他觉得遗憾。
  有次郑板桥站在“文昌阁”城头向南遥望,只见蓝天白云与苍茫树海之间,擂鼓山顶像一个巨大的笔架分外耀眼。一位堪舆家曾说:“擂鼓山是潍邑文星。”板桥先生浮想联翩,他要把文星擂鼓山、文昌阁、文昌泉用“状元桥”连接起来,助推潍县文脉更加兴旺。
  在文昌阁城下的月河(旧称越河)中靠近南崖,有座古老的“文昌泉”,原名“发科泉”,乾隆五年知县赖光表将其改为“文昌泉”。板桥先生在月河北崖,用太湖石造成笔架状假山,名“三山笔架”。将文昌泉以西,笔架山以东的月河上原木桥改建为石桥,桥长3丈宽6尺,桥体为两孔方石起拱,桥面平铺条石,两侧栏杆为石雕垂带式,简洁庄重。这样,上有“文昌阁”“魁星亭”,下有笔架山、状元桥、文昌泉,上下呼应浑然一体,既气势雄伟又古朴典雅意境深远,达到了板桥先生想要的情景。
  “状元桥”建成百年后,潍县出了状元曹鸿勋,二十多年后又出了状元王寿彭。此二人都曾走过“状元桥”,到月河北崖上的“敬惜字纸楼”焚烧过废字纸。
  清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对这组景物进行过破坏,将桥护栏砸掉,石板掀到河里,砸碎一些山石。
  清光绪八年(1882),陈介祺、郭梦云、张兆栋等人倡议,重修文昌阁和状元桥。知县德诠大力支持,丁彝绶、蒯昭晋、刘潓、丁善宝、陈梦麟、张仔、宋书升、陈介熹、李佑昌、陈孚庆、郭镇彝、孙筠、丁良翰等人踊跃捐款,历时一个月修好,原貌复现。
  民国十九年(1930)县政府规划将南月河南北两崖开发为工商业街区时,对这组景物进行了保护。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将这一组景物全部炸毁(文昌泉早已干涸)。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百货大楼西门处。
  郭简之出银一万两,后文昌桥上首设交警岗
  清咸丰十一年(1861)兵部郎中郭简之,为加强家乡防务,自己出银一万两,紧接城墙东南角加建空心炮台,使城东南角延伸五丈,使原状元桥已不能作为南坝崖通往南部的通道。  郭简之同时在炮台东城墙下新建了一座跨月河的石桥,以连接坝崖通往安丘的大路。桥长三丈,宽七尺,两孔。桥的名字是郭简之起的,他说桥虽在炮台下,名字也不要和炮台有关。因为桥距“文昌泉”较近,就叫“文昌桥”了。
  民国二十三年(1934)县长厉文礼将此桥改建为长20米宽12米的三孔石桥。桥面铺花岗岩条石,两侧各设1米宽人行道,外侧装角钢护栏,成为城区最宽的桥。
  民国二十四年(1935),新建的“公铁联运联络线”在此桥南头与大马路相接。此后汽车从此处频繁路过。这是一个六路口,为交通安全,潍县公安局在桥南头设置了“交警岗亭”,设交通警察在此指挥交通。这是潍县的第一个交通指挥岗位。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在桥上建了一个有三层射击孔的大堡垒。解放后拆除堡垒填埋月河,修建胜利大街时将桥埋入路口下。
  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与和平路路口处。
  父亲遗愿儿子继承,刘恪恭独资重修通利桥
  从土城创建时起,这里就有了一座木吊桥。何时改建为石桥,尚未见资料。
  但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已毁石桥基础上重建此桥,是有据可查的。这年潍县人宋继鲁(贡生,曾任柏乡县县丞)发起募捐重建“通利桥”。
  宋继鲁首捐黄金五两,小米八担。桥北头关帝庙的道士孙技云也为此化缘募捐,响应的人很多,很短时间就募集到了足够多的资金。重建工程从当年九月开始到十月底建成。
  新建石桥长三丈宽九尺,桥体为全方石起拱。一孔,桥面铺条石,两侧有二尺高的透雕板式护栏。桥建成后资金尚有余。又将桥东六丈长的河两崖和桥西直到鸳鸯桥的河两崖全用毛石砌成直立石壁。在解决原土崖容易塌方的同时,还使这段河道,呈现出江南城镇中的河道景观。
  因这里自古是“南门早市”的中心,桥的有无直接关联到一些人的生计生活。因此,重建此桥“善莫大焉”。时任“巡抚辽东兼赞理军务都察院右检都御史”的潍县人刘应节写了“修筑通利桥记”刻成石碑,立在桥北头路西。此桥又称安定门桥或南门桥。
  此桥在道光九年(1829)重修过后,光绪十四年(1888)秋,又被大水冲毁。当地画家刘实甫(字嘉颖)提出,要用为别人作画所收的“润笔”作修桥费用,独资重建此桥。寓潍名士孙葆田(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安徽宿松知县,刑部主事,为官清正廉洁)听到后以为实甫没有财力修桥只是说着玩,便说你若能自费把桥建起来,我就能把桥画出来(孙不会作画)。实甫只是笑笑,却眞备实干。当将要开工时,来了个阴阳术士说:“此处河水来自东面的状元桥西去鸳鸯桥随来随泄,是桥正当其中(冲),关乎龙脉,不宜建桥”。对此一时众说纷纭,实甫只得暂停,后来实甫辞世了。
  光绪三十年(1904)实甫的少子刘恪恭要完成父亲的遗志,毅然独资修桥,开春二月初动工,一个多月建成,使南门外月河两崖恢复了畅快的交通。此时葆田从河南归来,被刘氏父子的公益善举深为感动,作“重修通利桥记”以为纪念。这篇文章由王寿彭书写刻成石碑,与刘应节碑在桥北头并肩而立。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炸毁此桥后,改建为一座钢木吊桥。解放后拆除吊桥和瓮城,填平月河建成“南门广场”,附近新建了“潍坊市曲艺剧场”“潍坊市文化馆”。新建的“南门公园”是解放后潍坊市第一个建有喷泉的街头公园。
  1949年,“飞车走壁”杂技团,首次来潍表演,就是在南门广场东侧。此桥原址在今胜利西街与向阳路口处。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