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19-01-27 14:00
鄌郚史志总编

潍坊风筝

  中国风筝起源于远古时代,据研究最初是由巫师做巫术时,沟通天地所用。后来,逐步演变为民间青少年的游戏活动用品,成为传统的体育运动工具,同时也成为世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品,还有运用于军事战争的事例。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扎制放飞风筝,形成了四大产地:山东潍坊、北京、天津和江苏南通。风筝的制作方法很多,有用棉纸糊的,有用绢做成的;有单线引子的,也有多线引子的;有的还能旋转或附挂灯笼、响器等。通常流行的有蝴蝶、蝙蝠、鹰形风筝等。也有以"天女散花"、"哪吒闹海"、"钟馗"、"孙悟空"等神话为题材的风筝。风筝有南北之分。南方风和,风筝多软翅,摹拟飞鸟、蝴蝶、生动逼真;北方风烈,风筝多硬膀扎燕,在扎、糊、绘、放四艺上较讲究。20世纪70年代,发现一部《南鹞北鸢考工志》,评记各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上有口诀、绘图谱。据考为曹雪芹所作。同时,曹雪芹也是位扎工绘画技艺双绝的艺人。
  在我国四大产地中,历史上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只有风格的差异。但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潍坊尤其注重发掘民间工艺,每年举办国际风筝会,并被推举为世界风筝都;潍坊倡导风筝艺术活动,以风筝文化牵线搭台,引导经济唱戏,频繁地与全国各地仍至世界各国进行风筝文化交流活动;同时,潍坊的风筝扎制创新和生产销售也与日俱增,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产地。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潍坊已有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术。扬州八怪之一、做过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有:"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的佳句。可见当时清明时节,放风筝游春已成当地习俗。清末,五福斋艺人制作的"仙鹤童子"和"雷震子背文王"风筝,已很精致。潍坊风筝,以"龙头蜈蚣"、"苍鹰"为最好。结构分平面、浮雕式、立体三种。八卦、七星和鱼等,属平面、立体平稳,飘带摇曳生姿。浮雕式做工精细,多为飞禽之类。立体最复杂,又分串式和筒式两种。风筝的彩绘风格,与当地木版年画相近,有的直接使用木版印制的单色纸(花纹轮廓),糊贴后再上色涂彩。
  潍坊的传统风筝本来有软翅、硬翅、串式、板式和碰风筝五种类型。近二十余年来又发展了巨型立体风筝、微型观赏风筝、盒装礼品风筝、大型展览风筝,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现代自由式风筝,花样品种日益翻新,已达数百种之多。
  北京风筝从清代就有了名气,当时不仅民间放飞,就连宫廷中也形成了春天放风筝娱乐的习惯。据传,曹学芹扎制的精品风筝,在王府中能卖出很高的价钱,八旗子弟中不少是风筝迷。
  北京的春天由于风沙大,气流猛烈,所以硬翅风筝和板工式风筝居多。从清末至今,有四个著名技艺流派:一是金忠福,作品带有浓郁粗犷的造型装饰色彩;二是哈国良,人称"风筝哈",作工精湛,技艺过人;三是孔祥泽,主要仿效曹雪芹的艺术匠意;四是马晋,他本人是画家,作品带有文人画意。北京风筝的造型有五种基本形式:硬膀、软膀、排子、长串和桶形。工艺大致分扎、糊、绘、放四项。在装饰上强调图案化,特点是以形引人,以画动人。
  北京金家的几代人,都曾在地安门大街火神庙前摆摊卖风筝,尤以黑沙燕最为著名。这种风筝图案线条分明,只有黑白两色,但放飞实效好,很受一代代风筝迷的喜爱。
  北京的"风筝哈",至今已传了五代人。哈记风筝的一大特色是吃风力准确,即根据风力大小而制作不同的风筝。吃风大的风筝小风放不起来,反之则一放就散架子。全靠多年的经验来准确地衡量竹料的厚薄和制作的技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哈记风筝知名度的提高,据说现在哈记生产的精品风筝,以克为重量单位计价销售。
  北京马晋风筝的特点是绘画生动雅丽,精致细腻,是典型的艺术品,可以陈设观赏,也可以放飞娱乐,深受一些较高层次人士的喜爱。
  天津风筝是以杨柳青风筝和"风筝魏"扎制的风筝为代表的杨柳青年画与风筝并举,就像潍坊杨家埠年画与风筝并举一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映成趣。杨柳青的风筝品种有二百多种。大部分产品出口,远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杨柳青风筝,骨架精巧,体轻,易携带;图案仅动物、飞禽为主,形象逼真。为适应出口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首先试制成功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塑料风筝。
  "风筝魏"是天津老艺人魏元泰一家扎制的风筝,代表作品有活眼绢制蝴蝶。风筝上扎制有一百六十个活眼,升空后,活眼随风转, 翅膀动忽明忽暗,变化万千。
  魏家风筝大的近丈,小不盈尺,式样很多。如蝴蝶、鹰雁、仙鹤、美女以及一些神话人物风筝等,制作精巧。有的风筝还能拆卸折叠。一个五六尺的风筝,能装在一尺左右的盒子里。"风筝魏"在设计方面善于见景生情,创立新意,造型真实优美。在扎架工艺上,他的风格是"穿眼带榫、前后见平",竹架的纵横交叉点竹条绝不重叠。
  江苏南通扎制的风筝,也是以工艺精巧,造型优美而闻名,但比其它产地的风筝独特处在于有独特音响,最具特色的是板鹞风筝,俗称"六角鹞子".这种风筝,小的三尺以下,大的一二丈。风筝用竹架糊土布,彩绘,鹞尾拴粗草绳长二、三丈,风筝上布满用大小葫芦、竹管、白果壳、栗子壳、鸽蛋壳、花生壳等材料做成哨子,大约200多组,分高、中、低三个声部,构成较完整的音程体系,须十余人同心协力才能将它送上天空。其声有如千马齐鸣,回荡苍穹,形成独特景观,是群体性、娱乐性非常突出的风筝类型。这种在风中鸣响的风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风筝,因为古筝本是一种古代乐器,能借风像筝一样鸣响,便是风筝名称的起源和字义。唐代诗人高骈在一首著名绝句中描绘道:"衣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就是对鸣响风筝的绝妙写照。
  另外,南通风筝还有一种夜间放飞的灯风筝,人们在扎制的立体风筝中点上灯,一盏盏或一串串地升上高空,灯光闪烁,音响奏鸣,颇有情趣。
  总之,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风格各异,各具特色,它们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一代代民间艺人聪明才智的结晶,是民族传统艺术中十分靓丽的一道风景线,牵动着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兴趣和心灵,也为历代文化和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潍坊城派风筝与杨家埠风筝
  潍坊风筝闻名于世,但潍坊风筝却有两大主流派别。这两大主流派别中,潍坊风筝以其精致性和创新性居于龙头地位,而以大众性和民族性为特点的杨家埠风筝则是冗长的翻腾的龙身。
  潍城派风筝本来就是艺人们的拿手好活,再加上城内一些画家和专家的精心研究绘制,扎制工艺愈加精巧,花样品种不断翻新。清代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就生动地描述过潍城"春风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的诗句,足见潍城风筝渊源久矣!清代著名学者郭  曾写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纸鸢儿子秋千女,乱笔新来春燕多。"民国时期的著名诗人裴星川在《咏潍县》诗中写道:"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这些诗歌都十分生动地描绘了潍城销售放飞风筝的盛况。
  在清代,潍城就有三十多家风筝铺子,著名的陈善庭(陈哑叭)心灵手巧,善于模仿,专爱扎制动物风筝。潍县著名的风筝"雷震子"和"仙鹤童子"等出自他手的就不少;稍后的有唐洪飞、唐洪亮经营的唐家风筝铺,兄弟二人一个善扎,一个会画,二人配合默契;张衍禄风筝虽无特色,但他善于经营,不但经销自己扎制的风筝,还给别人代销;牟丹(女)继承父业,自立门户,以扎制花卉风筝称著,素有"牡丹"风筝之称;五福斋的风筝注意绘画,文人风格十足;杨万善的风筝扎工精细,尤其是制作的"碰"(外地叫"送饭")十分叫绝;其他还有韩连溪、康万香等等。
  民国时期,又有于晓棠、胡景珠、孙德绍、郭兰村、陈寿荣等酷爱风筝的艺人和画家。他们长年潜心研究风筝,心灵手巧,把扎制风筝当作娱乐和艺术享受,把放飞风筝当作竞赛手艺高低:这些人基本不以风筝为业,不依此养家糊口,所以他们扎制的风筝极有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件件为上品和精品。改革开放以来,潍坊连续二十多年举办国际风筝会和放飞比赛。潍城的一些企业纷纷调集扎制高手,不惜工本,不计时间,长年组织扎制和试飞表演,这更促进了一些极品风筝的发明创新,如串式风筝中,不仅有传统的龙头蜈蚣,还出现了双龙戏珠、百蝶闹春、万里长城、列队企鹅、梁山一百单八将、时装表演、京剧脸谱等各种长串风筝;再如立体风筝中,不仅有传统的宫灯和花篮,还出现了鲤鱼跳龙门、九龙壁、古代美女屏风、井台会、飞机、双花瓶等各种巨型立体风筝和各种动物立体风筝。当代又涌现出以扎制龙串式风筝著名的韩福龄、张建民,以扎制硬翅和立体风筝著名的郎咸忠,以扎制全国最大软翅风筝著名的王兆瑞等一大批专家型的风筝艺人。城派风筝在日益创新的潮流中,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杨家埠风筝是群众性风筝的典型代表,它是以民俗性扎制、商品性销售和群众性放飞为特点的产品。色彩艳丽、工艺粗犷、绘画套印手法与木版年画如出一辙。杨家埠风筝的渊源也很久远。据《杨氏宗谱》记载,杨家埠杨氏是明洪武初年从四川省梓潼县迁来潍县浞水西岸的。据其后裔讲,清代初年,潍县白浪河的南坝崖已是杨家埠风筝的重要市场。后来,杨家埠人还曾和城里人争夺市场而打赢过官司。杨家埠风筝从一开始就榫随木版年画走上了商品化的路子。
  在明代,杨家埠的风筝是用当地新产的苇子和高粱秸作骨架糊绘而成的。因此,最早的风筝便是"八卦"、"七星"、"筛子"等。杨家埠人扎制风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印制年画剩余的纸头、颜色用来糊绘风筝,既经济又方便,所以,村里几十家画店在经营木版年画的同时,都扎制一些迎合民俗的风筝。久而久之,杨家埠的风筝和木版年画成了不可分的姊妹艺术。
  在清代,风筝和年画一样,是杨家埠农民家庭中主要副业生产之一。乾隆年间,仅西杨家埠村就有三十余家画店从事风筝生产,年产风筝四万余只。以后随着社会情况的变化,风筝生产也有兴衰。潍坊国际风筝会召开之后,杨家埠风筝获得迅速发展的机会。当地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风筝厂,年产风筝数百万只。杨家埠村的农民也纷纷开办起风筝厂和风筝店,长年累月地从事风筝专业销售,从而带动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迅速发展了当地的经济。
  潍坊的城派风筝与杨家埠风筝,是相辅相成的两大风筝流派,它们分别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观赏价值吸引着不同层次的风筝爱好者,牵动着国内和世界的目光!
  潍坊风筝博物馆与潍坊风筝
  在风光旖旎的白浪河东岸,座落着一处雄伟的绿色琉璃瓦大屋顶的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的造型仿佛是一架腾空而起的风筝,屋脊则是潍坊串式风筝的代表作品龙头蜈蚣。这是一座典型的民族风格的仿古建筑,它正面两侧墙壁上是五彩缤纷的浮雕风筝图案;但楼内的结构和设施以及门窗玻璃又是现代化的。楼前矗立着风筝之祖鲁班的巨型雕塑。这座在国内独具特色的潍坊风筝博物馆,是1989年4月建成的。全馆占地1.3公顷,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是目前中国唯一,世界最大的专业性风筝博物馆。每年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欣赏。
  风筝馆内现藏中外风筝2000余件,有关文化资料1500余件。其中外国风筝多系国外官方或民间团体所赠送,还有一些是通过交换、征集获得的,有很高的欣赏和借鉴价值。中国风筝则以潍坊的为主,计有潍坊风筝精品上千件,照片数百幅,有关潍坊风筝的资料300余件,多方面系统地展示出潍坊风筝所独具的题材广泛,造型优美、绘画精细、色彩艳丽等风格特点。此外,还特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在"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一正确决策指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馆藏风筝曾先后在国内若干大城市以及法国、美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放飞,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
  潍坊风筝博物馆是鸢都潍坊的典型建筑和展示场馆,如果你到鸢都来,请务必去那里领略潍坊风筝的神韵。
  风筝是潍坊的著名传统工艺品。清代有名的书画家、诗人郑板桥的《怀潍县》诗中有句云:"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可见清明佳节竞放风筝,已成为当地的习俗。相传清朝有位姓陈的哑叭艺人,扎制的风筝新颖别致,放得又高又稳,远近闻名。清末,五福斋用国画作风筝的影饰,造型优美逼真,独树一帜。
  潍坊扎制的风筝传统的有软翅、硬翅、串式、板式等四种型式。近年来又发展了碰风筝、巨型立体风筝、微型观赏风筝、盒装礼品风筝。大型展览风筝,以及从国外引进的现代自由式风筝,花样品种日益翻新。其形状可分为平面的,半立体的和立体的。艺人们关于从自然界中捕捉最富有美感的形象,如蝴蝶、金鱼、飞鸟、仙鹤、蜈蚣等来扎制风筝。使这些动物翱翔蓝天,美不胜收。
  潍坊风筝扎工、画工精美别致,造型合理。图案吸收了潍县木版年画的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线条粗犷,色彩鲜明。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艺人们扎制的立体型的蜈蚣风筝,复杂精细。它由龙头状的首部和数十节身部组成,长达百余尺。飞时,先将尾部和身部逐渐放起,然后由组成身部的几十个圆片形风筝所产生的提升力将头部带向空中。这时,犹如一条巨龙逶迤翻腾于蓝天云霭间。在一九八二年全国风筝比赛中,潍坊的蜈蚣风筝得到了好评。苍鹰风筝也是别具一格,它的头部、身部、尾部及双翼都是立体的,活动自如;双目炯炯有神;勾爪锋利如刀。当它飞上天空时,犹如大鹏展翅,遨游苍穹,显得苍劲有力,蔚为壮观。
  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潍坊风筝相继在名古屋、巴黎、蒙特利尔和莱比锡等地展出。1984年以来,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更吸引了世界五大洲的风筝爱好者和广大旅游者。现在,潍坊风筝在继承传统艺术和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高,已发展到上千个品种,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受到国内外青少年的喜爱,也受到了国外运动爱好者的喜爱,成为潍坊与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国人民进行广泛艺术交流的一个项目,促进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潍坊风筝日益成为鸢都的美好形象和城市品牌。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