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四泉山。潍县辖域内最西边的一座山,因山有四泉得名,又名“黄山”,海拔128米,在潍城区望留街道尹家庄子村西,接昌乐界。山上旧有庙祠,祀唐代孙思邈、韦慈藏二位药王,今无遗迹。山西麓近年被昌乐某人开山碎石,挖去大半,壁若斧削,矿坑深甚。
②羊 山。在原潍城区大柳树镇医院西侧,六东家园小区内东侧。海拔不足百米,属浮烟山西麓余脉。现仅存小部山体,被六东家园圈入自家东院,纵是山羊亦无路登临。
③明宗山。在潍坊城区西南的春鸢路以西,正北与浮烟山比肩,海拔156米,即古之蒙姑山,系小于河源头所在。明宗山旧有明宗庙,俗呼明公庙,祀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山间未硬化的防火道,今成越野车爱好者的演练场,挑战急,车辙密。
④蝎子山。在今潍城区望留街道刘家庄子村东北角村外,往北上坡即是。系东西绵延的山埠陵,没有明显的主峰,实测海拔约95米,应属明宗山西南麓的支系。土石混杂且多有罅隙,适宜蝎子、土元等昆虫的滋生,故得名蝎子山,又称蝎山子。
⑤浮烟山。旧有名浮山、阜山、浮烟山、程符(付)山、浮山、符山。新中国成立后仍名符山,上世纪90年代复旧名浮烟山。晋《齐地记》称其为“地胏”之山,“可以免三灾”,古人多登此山奉祀祈愿,以求去灾,旧有浮烟王神祠、修贞观。近年重修修贞观,并筑浮烟宝塔。今山南有放飞场、高尔夫练球场,东麓为森林公园景区,山顶南坡正在凿山辟地,被开发建设为名为“中泰城”的别墅群,塔吊林立。东北麓有麓台,麓台秋月名列潍阳十景,传为汉平津侯公孙弘墓和燕太子读书处。
⑥下坡山。今潍城区军埠口综合项目区霞坡村西北,该村旧时因山得名“下坡”,后演称“霞坡”。系浮烟山东向支脉尾闾,因山势较主山低下,故得名“下坡山”。今下坡山顶在潍坊军分区军事训练基地的管理范围内。
⑦行(hang)山。《潍县志稿》记“行山在县治西南二十里范家庄西四里,山顶长三里,南北一线,隔黄泉沟与黑山相对,俗读行若杭。”行山或为孝迹山往南延伸而出的山岭,越过今宝通街之后继续往南延伸,至黑山北与其相对。
⑧黑山。今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向阳村西,或为北魏时之金关山。早年“山多碎石,无树”,今绿化栽植树木已颇成规模。清咸丰、同治年间,乡人为避捻军之战乱,曾于山顶上筑圩子墙以求自保。今石圩子墙早已不见,但墙基仍可见一围,周近三百米,石圩门则开在北向,有曲折小道通山下。战祸过后,得到黑山庇佑的乡人曾筹资共建神祠奉祀香火酬神,今无。
⑧涝埠。在今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北乐埠村北,原有一处山埠,名“涝埠”,《潍县志稿》称其在“庄北胶济铁路通过之处,地虽高,而终岁泥泞,因以为名。”今实地探访,只见铁路穿行,不见涝埠原貌,只在铁路北的麦田能稍稍看得出地势有些许隆起。
⑨凤台山。在今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北乐埠村东南,一名东山,又名凤皇山,其石可制石灰,《潍县志稿》亦有记载。当地的村民历来就有开山采石、石料加工、石灰生产等传统。今潍昌路南的凤台山已变身为一处工业聚集区,只在工业园的中心,还能看出一些地势。
⑩火山。在今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南涝埠村南,其北漫坡经过多年的植树绿化,已蔚然成林。山腰多见采石坑,蓄水成泽。山巅最高处,立有一支利用太阳能和风力发电的监控线杆。散落石块表面多布有花纹,或即《潍县志稿》中所称的“槟榔石”。
?孝迹山。在今潍城区乐埠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南涝埠村西南,火山以西。山顶海拔约160米,顶上建有一蓄水池,池上为一凉亭。立亭中举目四眺,东南为浮烟山和浮山水库,山水相接;西南则山影层叠,系昌乐诸山;东北望则一马平川,远处潍坊城区群楼林立,宛若海市。孝迹山,又名女节山、节女山,其得名来自于一个历史故事。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节女山,在(北海)县西北三十五里。《郡国志》云:北海县节女,当齐愍王伐楚,苏浑死焉,有五女终身不嫁,呼父魂葬于此山,因名。”
?擂鼓山。在旧潍县城正南,今潍坊火车站北广场以西区域。清乾隆《潍县志》记作“雷鼓山”,并称“此山为一邑文星,邑令郑板桥于文昌阁修三山笔峰以应之”,认为这座县城南二里的小山埠,堪为潍县城的文曲星,是主文采的。唐安史之乱后,曾在此山设义葬冢。明时仕至山西参政的潍县人齐一经,其墓葬亦葬于擂鼓山北坡。民国时,在此安葬民主革命烈士,谓“中山林”。擂鼓山亦曾被附会为“张飞擂鼓处”。旧时的擂鼓山在还没有被挖掉的时候,大致能达到县城城墙的高度,后屡经挖凿,山体早已无踪。
?南石埠。在旧潍县城南,《潍县志稿》记其位置在胶济铁路车站南,白浪河西。此山在清代被认为是潍县的“龙脉”,一邑之科第高中和官员升迁,皆赖此山风水。至少在康熙时期,这座山埠就已被开山采石,所谓“龙脉”风水即已被破坏,修志者则不无痛心之语。龙脉、气脉之说自不足信,但历代地方文人呼吁禁绝开凿、保护青山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尽管他们并没有能力阻挡住南石埠被“屡禁屡开”。如今,南石埠早已经融入城市化进程,成为潍坊城区的一个部分了。
?九龙山。在旧潍县城东南,今潍坊市植物园所在。《潍县志稿》载 “或云山下有沟九,雨期山水汇通如龙,故名”,又记其亦名“九里山”。清代潍县籍名臣刘鸿翱《黄叶楼记》中称其为“九灵山”。早年辟为九龙山树木园,后来又综合改造为潍坊市植物园。
?凤凰山。从九龙山再往东南不远,今潍县中路以西、胶济铁路以北的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即坐落于凤凰山上。凤凰山最高海拔67.9米。《潍县志稿》载其即为元三章山。因密植松林,亦俗称“松林山”。山上旧有佛寺,每年正月十五、六月初六为山会,客来百里之外。作为一处极具战略价值的高地,解放战争时期又几度成为我军与国民党军队争夺的对象,几经轰炸后山林损毁,山体破坏,一度荒废不堪。近年,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于凤凰山一带新建校区,依山势布局校内建筑,并对留存的峰顶进行了保护绿化,并筑“凤凰台”雕塑以应其名。
?磨旗山。在今坊子区荆山洼经济发展区山北头村东南,村因山名。又作磨箕山,海拔百米有余,此山得名跟古来掘石做磨有关。在《宋史》所载《李全传》中,提及金元时期杨安儿败死后,其妹“四娘子狡悍善骑射,刘全收溃卒奉而统之,称曰‘姑姑’,众尚万余,掠食至磨旗山”,《潍县志稿》记此“磨旗山”传为潍县城东南的这座磨旗山,只是一个难以确证的传说罢了。
?马司岭。《潍县志稿》称其为黄石山,“在县治南三十五里西辛庄南里许。蜿蜒起伏,岩石参差,多黄石,故名。又以山形如梯,亦名石梯山。南近马司,又呼为马司岭。附近多炭矿,产额颇丰”。但据“漂流瓶”先生在公众号的留言,马司岭与黄石山当为二山:马司岭在马司村西南方向,饽饽山以西、荆山以北、西南洼以东的大上坡路段,而黄石山则在马司村北、西刘家埠村西、西辛家庄以南、耿家柳沟以东的漫坡岭,地表以下即黄石而得名。马司岭一带有易于开采的煤炭资源。早在清同治六年(1862),马司岭煤田即开始挖采。
?灵山。今灵山即“潍县十景”之“塔山望日”之塔山。古名覆甑山、塔山、溉源山,俗呼为灵山,为虞河的源头(古称溉水)。山上旧有窦建德庙,至清晚期塔山顶上的庙宇已不仅限于窦建德庙,另建有玉皇大殿、岳王庙、娘娘庙、关爷阁、百子庙、雹泉阁等,今皆不存。灵山清末属昌乐县,此后区划几经调整,至今该山则分属坊子区和安丘市。如今,塔山西麓(属坊子区坊城街道)被围作了灵山公墓,西、北麓(坊子区界内)正在被采石煅灰;东麓(属安丘界)的山体近些年被挖了大半后终被叫停,已经划入了齐鲁酒地景区的旅游开发范围。
?常令公山。在今坊子区九龙街道山庄村西北,海拔113.5米,旧有泰山行宫、开平王庙,在泰山信仰之外,又祀明代名将常遇春。初名作柳毅山,曾名常灵宫山。山顶有近年复建之小庙,曰“开平王庙”。
?太公堂山。在今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以南,眉南路以西。北宋时建有靖共堂,奉祀守土有责、恪尽职守的州官县宰。后建太公堂祠,奉祀姜尚子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穆村李明书(字高登)率众百余人聚此山起事。
(21)土门山。位于今寒亭区朱里街道朱里一村附近,系柳毅山北顶。近年当地围绕“柳毅传书”的神话故事,打造了以情缘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区。
(22)柳毅山南顶。今坊子区九龙街道庄家庄村北的埠岭高点。据民国《潍县志稿》载:“柳毅山,在县治东五十五里,东去潍水十里。山脉隆起,南北长十八里。有山顶二,南顶在庄家庄北,北顶名土门山,在朱里庄南。是山南与太公堂山、西南与常令公山接。”认为柳毅山是一座南北绵延约十八里的隆起埠岭,北顶即朱里村附近的土门山,南顶是庄家庄村北的柳毅山。再往上追溯,东南与凤埠顶、常令公山遥遥相接,往南则与太公堂山绵延相连。今柳毅山南顶经过若干年的膨润土开采而变作矿坑。
(23)凤埠顶。《潍县志稿》记作“凤埠”,称其为“富康河东源所自出也”。凤埠顶是柳毅山绵延南北的山埠中地势最高的一处,海拔104.8米。今凤埠顶一代仍可见地势隆起,但也成了膨润土开采区,埠体日渐消损,新修的宝通街东延穿凤埠而过。
(24)牛栖埠。在今安丘经济开发区桑家尧村村北,该村民国时原属潍县,名桑家窑。牛栖埠今称“牛七埠”,即今齐鲁酒地景区以北,经过多年的开采,现已不见山势,成为一处待建工地。
(25)将军埠。在今坊子区坊安街道西曹村西,《潍县志稿》载“相传韩信伐齐,曾屯兵于此”,是一处地势坡缓的土埠,现基本保持原貌。
(26)石埠山。在今坊子区坊安街道石埠社区于家石埠村西南。又名虎阜山,或为《寰宇记》所记小几山。今山体保持完好,被圈入了一处养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