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城瑰丽青龙桥 水声韵琼瑶
作者:丁永恩
自古以来,桥梁都是顺应、推动社会发展最具公益性的重要建筑。同时,又以它们似穹如虹、凌虚卧波,或是宏伟,或是典雅,或是精巧的建筑艺术风格,为所在城乡山川风貌增添了诗情画意。追寻、梳理潍县城厢这些桥梁嬗变发展的脚步,既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知潍县社会发展的具体节点,又能从中窥见前辈义士、民众热爱乡梓、急公好义、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为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新的力量。
两僧人先后化缘筹款修建青龙桥
金大定六年(1166),石佛寺住持僧人本敬化缘筹款,在潍州北海城(即潍县城)朝阳门外的白浪河上,兴建了一座石桥以通东关,名“青龙桥”。这是笔者所见资料中,此处最早的石桥。
三十七年后的金泰和三年(1203),青龙桥又改建成一座七孔石桥。六十五年后的元至元五年(1268)该桥被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
据“大元潍州石桥记”石碑所载: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石佛寺住持僧人普济,化缘在青龙桥旧址重建一座新“青龙桥”。这座桥就是张起岩在潍州任北海吏时,所作“潍州八景诗”中的八景之一,“石桥漱玉”赞美的那座桥。“石桥漱玉”诗曰:
潍水潺潺渡虹桥,水声相激韵琼瑶。
倚筇听罢精神爽,暂把心中郁闷消。
该桥存在六十多年后,又被洪水冲得“倾圯无踪”。但由于有了张起岩的这首诗,使瑰丽如虹的石桥形象和悦耳动听的美妙水声得以长留人间,激励人们消除烦恼杂念奋发图强。
陈调元回乡后带头捐款重建大桥
清康熙十一年(1672)陈调元辞官归里。回到潍县不久,亲朋好友就急切地与他谈论,在原青龙桥旧址重建“青龙桥”的事。他慨然曰:“此吾素志也”。他首捐余俸五百金,报请知县王珍准予倡捐建桥,王知县欣然批准,并择日亲率县衙官吏差役,城区寺庙僧尼道士,到朝阳门外白浪河岸,举行“树旗祭河”仪式,祈求河神保佑建桥顺利成功。
同时发动全城募捐建桥。全城官吏绅商踊跃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登莱海防道参议武国柱,和莱州知府张应瑞一同专程来潍对建桥给予鼓励并捐钱。平度新河的善士孙显茂率多名建桥高手来潍助工。
开工前有两个问题要解决,一是城南胥家埠原有石坑已采不出能够建桥用的大石块;二是白浪河在夏秋季“旬日数涨”洪水频发。若是数百人在河床中施工突然来了洪水怎么办?经过商量决定两条对策,一是派出有经验的老石工到西南山区寻找新石坑,结果在孝迹山东麓找到新石矿源,可以采出建桥用石。二是在施工时派二人到河上游五里处密切观察水位上涨速度,若发现水位上涨便立即到工地报信,及时撤出人员。
建桥工程从当年农历闰七月七日正式开工,至十一月十八日竣工。可喜的是,在整个施工期间,城东的虞河和城西的圩河都发生过三次洪水,而唯独白浪河在低水位安流如常,使得施工顺利进行。陈调元说,这是上天在帮咱潍县老百姓啊!
石桥总长二十三丈六尺,宽九尺四寸,高一丈二尺,共三十三孔。多年在此望河兴叹的城乡居民,过河如坦途的梦想得以实现。此桥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被拆除,全部桥石移建了“大石桥”,这里改建为一座木桥,民国年间在木桥以北20米处新建“朝阳桥”。
此桥原址在今东风街亚星桥以南20米处。
曾经的小石桥现成为一座景观桥
清《乾隆潍县志》卷之二“桥梁”中记载:“白浪河桥在龙王庙前,年久倾圯,阖邑绅士捐资重建,桥长二百五十九尺,宽丈余,督工者谭汝通道人李清秀也”。
乾隆潍县志成书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当时“青龙桥”以北到“万年桥”之间的白浪河两岸,早已是商贸繁忙之处,这里河东岸是关帝阁与观音阁之间;河西岸是“龙王庙”前广场,又是北沙滩集市的中心地带。清末民初一张从东关通济门上拍摄的小石桥附近照片显示着当时集市的盛况。
民国《潍县志稿》中称此桥原名“兴隆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桥西头发生坍塌,丁毓庚出资重修,由李瑞云督工。清宣统三年(1911)七月初八洪水,将桥面多处冲毁,丁毓庚又出资进行修补。
民国十八年(1929)大水后桥毁严重,县长张凤乔下令将大街上拆除牌坊时拆下的可用于建桥的石头运至兴隆桥处。但可用石料并不多,加工过程中又断了一些,只好将桥改小,这就是“小石桥”名称的来历。民国二十三年县长厉文礼将石桥拆除,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桩柱平梁桥,长78米,宽5.5米,共15孔。
因它东头是东关“通济门”故改名为“通济桥”。人们依然称它为“小石桥”。
原址现在是“通济门”外,新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低水位景观桥(暂无名),中间桥面钢木结构可以拉起开合,以便船只航行。
相关链接
张起岩
张起岩(1285-1353),字梦臣,号华峰,祖籍山东章丘。他自幼聪慧好学,二十岁时被“察举”(考察推荐)任福山县教谕,又升任安丘知县、北海吏等职。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他通过乡试、会试、殿试,成为大元帝国建政以来第一位科考状元。官至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翰林院国史总纂。主持编纂了辽、金、宋史。六十五岁时告老还乡。死后家中只有书籍别无余财。
陈调元
陈调元(1595-1684),字巽甫,号北溟,别号鸥盟居士。是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清顺治二年(1645)得授直隶河间府宁津县知县。
顺治五年(1648)以歼匪保城有功,调往北京朝中。先后任刑科给事中、礼科右给事中、兵科左给事中、刑科都给事中等职。后因弹劾权贵,惹怒皇上,被降为行人司司正。此时年过七十的他,告老还乡。
他回家后建桥补路,救困济贫,倾心公益,扶人之危,救人之急,深得邑人爱戴。
调元善文至老不倦,凡所及皆阐发忠、孝、节、义,传播正能量。他叮嘱子孙:死后不要在墓上立碑,也不要举乡贤以留名于后世。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五月十二日,调元在灯下做细书小楷,忽朝阙跪拜,作遗令自为志铭,铭曰:
“君亲之恩未报,悲悯之志未酬,天民与逸民与罔民而已矣,居士与进士与辱士而已矣,远惭卫武近愧伏公,焉有焉无若始若终,千古上下一笑而已矣,瞑目吾去矣”。无病而终,时年九十岁。
他的著作有“宁津全城记”一卷,“奏疏”一卷,“康熙潍县志”一部,“遁斋漫笔”四册,“潍县新筑新城记”等及诗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