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城三座过街桥 保人车通行
作者:丁永恩
实行客货联运,本地修建洋灰桥
民国二十三年(1934)在青岛举行的“全国公路铁路联运第十九届会议”上,决定在烟潍公路潍县站和台潍公路潍县站与胶济铁路潍县站间实行客货联运。由山东省汽车路管理局与胶济铁路车务处负责筹备与实施,潍县县政府协办。
烟潍公路潍县站在东关游麟门外,台潍公路潍县站在东关鸣凤门内。首先要建一条从“游麟门”外,沿东关坞东墙经“升曦门”外,向南转到鸣凤门外再沿东关坞南墙向西,过白浪河在“月河口”以南,沿月河南崖到大马路北头的公路联络线和一座公路桥。建设资金由省政府下拨。民国二十三年(1934)秋,由省汽车路管理局组织的“潍县公铁联运线工程招标委员会”,在鸣凤门内台潍汽车站二楼上举行招标大会,路与桥分为两个标段,公路桥工程段由潘云亮经营的“潍县工业工程局”中标。
公路桥设计为中水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桩柱板桥。长116米,宽3.5米。东头是东关坞南墙外的“韩家崖”。桥面设计标高,比“韩家崖”低1.5米,桥头引线设计为80米三合土坡道;桥西头设计标高比原地高0.5米,向西铺筑与桥面等高的条石路面30米。
建桥工程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三月初开工,至六月底完工。联络线路桥工程全部竣工后,在公路桥西头广场,举行了“潍县公铁联运线”通车仪式。省汽车路管理局副局长陈信、胶济铁路车务处副处长郭仲坤、驻军师长展书堂、县长厉文礼等出席仪式,集会之后,由十辆汽车组成车队,载着由参与施工与管理的有关人员和各界代表,从桥西头出发,沿新建成的联络线驶过新桥到“鸣凤门”,再经“升曦门”到“游麟门”,然后再回到桥西头完成仪式。
在桥西头石砌码头北侧石壁上镶嵌着一块铸铁标牌,上铸“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潍县工业工程局承建”。这座桥一直没有正式名字,人们都叫它“洋灰桥”。
解放后在原桥基础上加宽到9.6米,并在桥两侧,装上由潍柴工程师姚俊川设计的可随时放倒和立起的钢管护栏。现在的胜利桥是拆除原桥后在原址上新建的。
南关大马路上,有两座过街石桥
南关大马路初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一条路面总宽10米,中心路面宽5米,用沙土碎石压实的人车混行道路。在中心路面两侧路肩上,种植杨柳作为“行道树”。这是潍县在街道两侧种“行道树”的开始。
大马路从火车站到东南炮台下的文昌桥全长1.5公里,中间跨越两条东西向的古老道路,一是穿过南关横里街,在“张家车门”南门以东过大马路的老路;另一条是擂鼓山北坡下的东西老路,在小高家楼村以南过大马路。大马路在跨越这两条老路处,各建了一个高3米宽2米的砖砌涵洞,以保持老路人车通行。
民国二十四年(1935),大马路被纳入“潍县公铁联运联络线”,成为联络线中的一段。县政府利用省政府统一拨款,对大马路进行了升级改造。
一是实行人车分道,路中心6米宽为车行道,弧形路面。车行道又分汽车道和马车道,汽车道在中间,铺三合土,马车道在两边铺条石(那时马车全是铁瓦车轮),马车道外立路牙石,路牙石外是两米宽的人行道,原早年种的杨柳正好在人行道上。二是将过街涵洞改建为过街桥。桥体是方石起拱,宽4米高4米,桥面长6米宽8米,桥上6米宽车行道全铺条石,人行道各宽1米铺水泥方砖,人行道外侧装角钢护栏。
桥头两侧砌毛石护坡,护坡上设步阶,供行人桥上桥下互换;在桥头两侧沿马路设斜坡石道,方便车辆桥上桥下互换。这是功能较全的城市道路过街桥。大马路也成为潍县第一条具有现代概念的城市道路。
1948年潍县解放后,仍保持原状。1954年改名为“和平路”,1962年加宽并铺设沥青路面时,将两桥处填平,桥被埋于路面下。
曾经的过街桥,在战役中被炸毁
民国二十五年(1936)潍博公路建设工程中,与大马路衔接处正是南关炉房街上大马路的斜坡下端,必须建一座过街桥越过炉房街。因此处属火车站人流密集区。
虽是公路桥也得按城区桥梁标准建造。桥长10米宽6米,桥面是钢筋混凝土现浇,桥头码头用毛石砌筑,桥下通道宽5米,限高3米。桥两侧护栏是砖砌矮墙,高1.3米。桥西头20米处路南是潍博路汽车站。
桥下以北是平坦的炉房街,以南则是一个大斜坡,斜坡顶端是与大马路交汇处。这里商业繁荣铺面鳞次栉比,坡道两旁全是二层楼房,随坡变化错落有致,走在这里有在山城街上的感觉。入夜这里灯火通明,店铺通常营业到夜12点,有的则通宵达旦,使桥下的炉房街显得分外热闹。
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撤离火车站阵地时,放火烧毁了火车站一带包括这里的所有房屋,并炸毁了这座过街桥。
解放后在恢复重建中,用擂鼓山的碎石和土将过街桥一带填平,炉房街的这一段垫高,这里成了平坦的路口。
此桥原址在今潍坊火车站北,公交专用线东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