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11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三遗迹探寻记

  三遗迹探寻记
  
  潍邑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不少是今人未曾详细查考的。就潍邑东部而言,夏寒浞冢位于寒亭城区南部,究竟何年谁筑,神秘莫测,说法不一。张面河名称另有“涨沔河”“张沔河”“涨面河”“涨湎河”等几种写法,其名称起因与源流鲜为人知。“南溪垂钓”是着名的“潍阳十景”之一,至今尚有“沙头白鹭飞”的美景,展现着元朝状元张起岩的诗情画意,而景观究竟在何处也罕有人知。本期探寻了这三处遗迹,给读者豁朗、饱满的人文地理展示。
  本期撰稿:梁化刚
  
  寒浞开疆拓土建大寒国
  
  寒亭云台山庙寒浞爷塑像
  寒浞冢(摄于2012年)
  寒浞冢(摄于2022年)
  在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东冢子后村南5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墓冢——夏寒浞冢。根据史书记载,寒浞曾是古寒国国君之子,辅佐后羿代夏执政。传说他杀掉后羿,扩充疆域,建立大寒国,后因少康中兴而灭国。寒浞是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寒浞冢更是给人神秘莫测之感。
  来历位置见诸方志只字片语勾画轮廓
  在寒亭区杨家埠旅游开发区东冢子后村南50米处,有一座高大的墓冢——夏寒浞冢。关于寒浞和寒浞冢、寒国,在历代方志中皆有记载。
  康熙《潍县志》中载:“古寒亭,在县东北三十里古寒国。浞封此。”
  乾隆《潍县志》中载:“寒浞冢,在城东三十里,冢高三四丈,广数百尺。”
  民国《潍县志稿》中载:“夏寒浞冢,在城东三十里第六区冢子后庄南,高三四丈、广数百尺。按:《寿光志》云,寒浞冢在斟灌故城东北隅百步许,寒浞意为伯靡所杀,遂瘗(yì)于此。然与古籍无征。若云伯靡杀浞势必肆诸市朝,安能为之起冢?即有,当系京观。然则此冢亦一京观也。抑或寒后伯明氏之冢,未敢臆断。”
  民国《寿光县志》中载:“寒浞冢,在斟灌故城东北百步许,按《竹书纪年》夏帝相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浇帅师灭斟灌。二十八年,又使其子浇弑帝。伯靡出奔鬲。自鬲帅斟灌斟鄩(xún)国之师以伐浞。意浞为伯靡所杀,遂瘗于此也。”
  民国《潍县志稿》中载:“寒,伯明氏。寒,妘(yún)姓,可考者自伯明始。二世浞,以叛逆国除。”
  光绪《潍县乡土志》中载:“寒亭镇即寒浞国遗址。”
  光绪《大清一统志》:“(寒浞河)在潍县东北三十里,源出车留庄,北流寒亭西入海。唐置寒水县,以此名。”
  乾隆《潍县志》:“(寒浞河)在县东北三十里。河有两源,其西南一源出杨家庄,其东南一源出赵家庄。至仓上庄二水合流为浞河,绕寒亭而北,由容安入海。夏立寒国,故名。”
  寒浞建大寒国寒亭之名始自新莽时期
  根据《左传》《竹书纪年》《史记》等重要史典与以上所列方志记载,我们得知以下历史和地理信息:
  大禹治水,疏浚潍、淄以后,潍水以西的平原上建立了四个古方国,叫斟鄩国(今高新区、坊子区和安丘北部一带)、斟灌国(今寿光市东部一带)、三寿国(亦作王寿,今潍城区和昌乐县东部一带)和寒国(今寒亭区、滨海区一带)。
  在夏朝初期的夷夏民族斗争中,东夷民族领袖、有穷国(位于今德州一带)的国君后羿,乘夏王太康(大禹之孙)荒废朝政、失去民心之际,成功夺取了夏政权,流放了太康,从此“代夏执政”30年(另有史学家将后羿、寒浞代夏执政时期统称为“有穷朝”,共约90年)。十年后太康死去,后羿另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傀儡夏王。仲康13年后死去,他的儿子后相又被立为傀儡夏王。在此期间,后羿始终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执政九州。
  寒浞(生活年代距今约4000年)是古寒国国君伯明之子,因少年叛逆被驱赶出寒国,投奔了后羿,辅佐后羿代夏执政。后羿重用寒浞,委以相任。夏后相八年,后羿被杀(一说被寒浞所杀,一说被家众所杀),寒浞继承了后羿的有穷国和妻室,由一国之相升为一国之君,继续“代夏执政”,继而建立了大寒国。当地文史专家谭家正研究认为:大寒国的势力范围是最初寒国的14倍以上。20年后,寒浞派长子寒浇攻灭斟灌、斟鄩等方国,杀掉了傀儡夏王后相,自己真正成为了“九州一帝”。寒浞封寒浇为过国(今莱州境内)国君、封次子寒豷(yì)为戈国(今河南境内)国君。
  浞河,古称寒水,因流经古寒国国都(今寒亭区城区一带)而得名,唐朝曾设置寒水县,后人为纪念寒浞,将寒水改称寒浞河,简称浞河。
  寒亭之名始自新莽时期。据史料记载,新朝皇帝王莽崇古复礼,“凡古国皆立亭,且崇其封识”,即在古国遗址建立纪念亭,并加高封土突显标识。斟鄩国原有斟亭,斟灌国原有灌亭,过国原有过亭。
  清朝中期的着名经学家、金石学家阮元写有《寒亭诗》:“五千年下读遗经,潍水桥东马暂停。海右无如此间古,斟鄩亭北有寒亭。”
  少康复国夺回夏朝年迈寒浞殒命处成疑
  夏王后相被杀时,他的妻子后缗(mín)已经怀孕,幸得从墙洞中逃生。后缗生下了后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长成,卧薪尝胆准备复国。40年后,在夏朝遗臣伯靡的辅佐之下发动了复国战争,利用“谍浇”“诱豷”等手段,杀死寒浇、寒豷和寒浞,最终将大寒国(有穷朝)攻灭,夺回了夏朝的江山,历史上称作“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从后羿寒浞代夏执政,到少康复国,前后约90年,夷夏群雄逐鹿,是一段十分精彩传奇的历史。
  因为年代久远,这段历史相关记载甚少,寒浞是备受争议的人物,多数史书称寒浞为篡逆之权臣。然而寒浞也颇有作为,他是潍坊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级的历史名人,他如同有穷后羿一样,是东夷民族杰出的领袖,与后羿先后领导了东夷族与华夏族长达百年的斗争,促进了夷夏民族大融合。
  现有的文献记载足以证明,今寒亭之域就是夏初的古寒国,“寒”作为地名已经沿用了4000年以上,寒浞就是古寒国人士等等,这些自古至今均无争议。至于寒浞在何地被杀,史典未见明确记载,但分析当年少康攻灭大寒国时,寒浞的长子寒浇在过国被杀、次子寒豷在戈国被杀,年迈的寒浞极有可能是在大本营寒国国都(今寒亭城区)被杀。也正是基于此,在寒亭之南才有了偌大的寒浞冢,而寒浞冢的来历却是说法不一。
  
  墓冢曾被盗来历无定论
  
  在寒浞冢发现的菱形纹疑似汉砖残件。
  2022年,考察小组在寒浞冢考察。
  寒浞冢神秘莫测,文献中有记载的有两处,其中一处“高三四丈,广数百尺”。而民间传说寒浞冢有72座虚设的疑冢,且民间供奉寒浞为药王,此民间信仰或与当时文物保护碑有关。寒浞冢来历有两种说法,或为景观冢,或为汉朝王侯级别墓葬,有待专家考证定论。
  古籍记载曾有二冢
  民间传说疑冢若干
  有文献记载的寒浞冢共有两座,一座在寒亭区南部冢子后村南50米,另一座在寿光市斟灌故城东北隅。
  斟灌故城的寒浞冢,在《寿光志》中有记载,民间又称“寒王坟”,今已无存,建筑和消失时间均不详。相传此冢挖时未见尸骨或随葬品,正如《潍县志稿》所疑:“意为伯靡所杀,遂瘗于此。然与古籍无征。若云伯靡杀浞势必肆诸市朝,安能为之起冢?即有,当系京观。”即便是原来有这么一处墓冢,也是景观冢,只有象征意义,而无名冢附会的可能性更大。不必去考征。
  冢子后村南的寒浞冢,最早记载见于清乾隆《潍县志》:“寒浞冢,在城东三十里,冢高三四丈,广数百尺。”在康熙《潍县志·冢墓》中只记载了徐干、王裒(póu)、逄萌、范成进、刘应节五人的墓,而寒浞冢这座潍邑最大的墓冢却无记载。也许因为寒浞非贤者,也许彼时还没有认定是寒浞的墓冢。
  2018年《寒亭区志·古墓葬》记载:“寒浞冢,位于寒亭街道冢子后村南50米处,为圆形封土墓葬。封土高6米,边长204米,黄土夯筑……”民间有一个传说,寒浞冢不止两座:当初少康复国,寒浞被杀之后,一夜之间,在潍、淄大地上冒出了大大小小72座寒浞冢,而只有一座是真的,其余都是虚设的疑冢,为的是迷惑敌人,不被掘冢辱尸和后期被盗掘。过后,流落他乡的寒浞子民,每年清明节都来这座真的寒浞冢添土祭拜,于是此处的冢越来越大。而其余的疑冢历经几千年风吹雨冲,则越来越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寒浞冢附近还有两座民间传说的寒浞冢疑冢,一座在寒浞冢东南1500米许,梁家寨子村北,高五六米,于1991年修建“济青高速”时取土掘平;另一座在寒浞冢以西2000米许,马宿村西,高五六米,曾被多次盗掘,1987年前后再次被盗,经过抢救性发掘以后掘平。这两座“寒浞冢疑冢”,较寒浞冢皆略小。
  在民间,人们对于寒浞冢埋葬了寒浞本人深信不疑,1953年之前,在寒浞冢北还有一座不大的寒王庙(又叫药王庙),供奉了主神寒浞,两边似是孙思邈和太伯(一说“太白”)爷。上世纪80代初,在寒浞冢又兴起了求“寒浞爷”赐药治病的现象,香火很盛,全国各地都有来的。善男信女们笃信通过顶礼膜拜、烧香许愿,就能从“寒浞爷”这里求到包治百病的神药。
  寒浞冢共立碑三次修缮打造旅游景点
  目前所知,在寒浞冢立碑共有三次:1979年立县级文物保护碑,水泥材质(第二次立碑时即废除);2002年立市级文物保护碑,汉白玉材质;2021年立了一通较大的景观碑,大理石材质,通高400厘米,宽110厘米,厚20厘米。同时,在东侧立了一通《寒浞冢修缮记》碑。
  2021年,寒亭对寒浞冢进行了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修缮。《寒浞冢修缮记》提到: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加之人为取土和现代墓葬侵占,封土缺失严重。因此进行修缮,加固封土,填平土坑,修补断崖,修复神道,栽种草木,整治环境,将寒浞冢打造成一处环境优美的文物旅游景点。
  寒浞冢因为是一处明显的地上封土,盗掘情况不明。最近一次盗掘在1987年前后,盗洞位于冢子顶部,直径60厘米—70厘米,深600厘米—700厘米,其他情况不明。
  寒浞冢来历说法有二景观冢或汉王侯墓冢
  寒浞冢的来历,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景观冢,此为主流说法。民国《潍县志稿》即采用景观冢之说。这种说法首先否定冢子是寒浞被杀时形成。理由有三:当年寒浞被杀,少康、伯靡一定将其尸体“肆诸市朝”以雪夺国之恨,绝不可能为敌人建墓筑冢。即使当时寒浞的族人没有四散而逃,但是当年社会生产力很低,生产工具还是石器、骨器和木器,没有一夜之间夯筑72座冢子的能力。再者,春秋以前的墓葬都是“墓而不坟”,“冢,高坟也”,甲骨文中尚未见“冢”“坟”二字,夏初怎么会为寒浞夯筑地上封土?
  如果是景观冢,或为新朝皇帝王莽所筑。王莽实行“凡古国皆立亭,且崇其封识”,筑寒浞冢也有可能。寒浞冢以及附近曾发现过许多汉朝文物,2022年4月14日,笔者随同寒浞考察小组到寒浞冢考察,同行的张清波就捡到一块疑似汉朝的残砖,而夏朝不可能有这种青砖。
  无独有偶,莱州市境内原有过亭,有寒浇墓冢,称“浇冢”。据说,当年挖掘浇冢时也出土了几块汉砖,疑似一座景观冢。似能互证。
  第二种说法是汉朝的王侯级墓葬。虽无文献记载,但依据很多。寒浞冢一带有多处汉朝墓葬,出土了许多汉朝文物,包括附近两座“寒浞冢疑冢”,挖掘时大多认为是汉墓,汉朝人生活痕迹很多。寒浞冢以东即“东冢子后古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碑即位于寒浞冢东四五十米处,寒浞冢就在这处古文化遗址之内。遗址暴露有汉朝墓葬,采集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片、石铲、石镞等,周朝陶片、铜剑等,汉朝有灰陶板瓦残片、铜镜等。最重要的是,还出土了一枚刻有“某丞”字样的汉朝铜印。从墓冢规模推断,“寒浞冢”的真正主人是一位王或诸侯,“某丞”或许是冢主人的家丞,抑或县丞一类的陪葬官员。
  新中国成立前,冢子后村村民在冢子上曾发现一个比鼠洞稍大的洞孔,探试时六七米尚未到底,下部似是大墓穴。若为景观冢,则一般不会建造大型墓穴。冢子出土的许多汉朝瓦砾也是另一佐证。或因为年久事湮,文化断代,这座汉朝墓冢信息失载,渐成无名野冢,清朝统治者或因为政治文化需要,将这座紧邻寒浞河的墓冢附会为“寒浞冢”。
  综上所述,寒浞冢是一座景观冢或汉朝的王侯级墓冢的可能性最大,形成于两汉或王莽新朝时期。但还需要考古专家全面、专业地考证才能得出定论。
  
  源委全在本境小而有名
  
  “8·13”浞河洪灾示意图梁化刚制图
  已经废弃的张面河“丁马水库”桥坝。(摄于2018年)
  张面河发源于坊子区沟西乡河南头村,在东庄村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凤凰桥(原名青陵桥)汇入虞河(古称溉水)。志书上关于张面河的写法有多种记载,但源委一致。张面河小而有名,北张面河曾经穿过寒亭城区导致洪灾,因此在1974年冬由政府施工改道,绕开城区。
  发源于坊子河南头村
  由东庄村南汇入虞河
  潍坊市城区东部的张面河是一条特殊的小河,全长不过15公里,属于“源委全在本境者”,它却是小而有名,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张面河不大,一淹十八个村。”
  张面河名字写法的多样性也实属罕见。乾隆《潍县志》、光绪《潍县乡土志》均写作“张面河”,寒亭区现行的资料中大部分写作“张面河”,而《坊子区地名志》《坊子区志》则写作“涨沔河”“张沔河”,还有的资料写作“涨面河”“涨湎河”等,皆是同音、近音而已。2004年白浪河、虞河、张面河“三河”治理以后,统一写作“张面河”。
  以下是潍坊当地方志中提到的关于张面河的记载:
  乾隆《潍县志》:“张面河,城东十余里,源出辛冬庄南,流至东庄南入溉水。”
  光绪《潍县乡土志》:“张面河水,源出辛冬社之河南头庄,距治所东南二十五里。北流经辛冬集,又西北经省庄社马家庄、十甲庄,又西北经赵胡社之黄叶楼庄,至东庄南入溉水。约行二十五里。”
  1988年《坊子区地名志》:“(涨沔河为)季节性河流。源于沟西乡河南头(村)南,流经沟西乡、清池镇,由西鲍庄(村)西出境,流入潍城区大虞乡,至东风大街东端青陵桥处注入虞河。全长15公里。河床宽50米—100米。境内长8.4公里。上游建有辛冬、王家油房拦河坝和丁马水库。相传,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两次洪峰到来,河水暴涨,两岸满溢,涨沔实是涨漫之音讹。”
  1997版《坊子区志》:“涨沔河,源于沟西乡河南头(村)南,北流经清池镇,自西鲍庄西出境,在潍城区入虞河。全长15公里,河床宽50米—100米,总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境内长8.4公里,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上游建有辛冬、王家油房拦河坝和丁马小型水库。相传,清乾隆、嘉庆年间两次洪峰,河水暴涨,两岸漫溢,近村淹没。曾有‘涨沔河小,一淹十八村’之说。涨沔实是‘涨漫’之音讹。”
  1988年版《坊子区地名志》:“丁马水库,又名丁家水库。在清池镇丁家村西、马家村东南,以地得名。涨沔河上游,小(二)型。1967年建成……”
  以上几种方志的记载,对于张面河名字的写法虽不一致,但源委皆无二说,即发源于坊子区沟西乡河南头村,在东庄村南、今奎文区东风东街凤凰桥(原名青陵桥)汇入虞河(古称溉水)。
  寒亭有北张面河修改河道绕过城区入浞河
  现在,多数潍坊人对于张面河的认知,与以上志书的记载一样,而很少有人知道,在寒亭区还有一条张面河,是汇入浞河的。为方便叙述,在此将从寒亭区汇入浞河的一支称为北张面河,从奎文区汇入虞河的一支称为南张面河。
  笔者通过对文献记载的考稽和实地调查,结合民间口传,得知南、北张面河,在早期同出一源,即发源于坊子区沟西乡的河南头村,向北流至高新区清池街道的鲍庄村分为两支,一支流向西北汇入虞河,即是现在的南张面河;另一支则自鲍庄村一直向北,穿过金马庄、新庄子、朱茂等村,到达寒亭区的二十里堡,与从十里堡方向来的北张面河干流汇为一条,再向东北方向流至寒亭村西,最后注入浞河。这是1974年以前的状况。
  据鲍庄一带沿河的老人们讲,在修建“潍(坊)石(岛)”公路(健康东街)以前,每逢汛期水大,南张面河的一部分水从鲍庄北流。修建“潍石”路时,为通过公路的水流建设了双涵洞,可见水流之大。金马庄、朱茂至二十里堡的支流河沟几乎常年有水。
  通过实地查考得知,早期西南—东北走向的北张面河干流,其实是潍县城通往莱州府的一条古老驿道,俗称“官路子”“大路沟”,从寒亭城区斜穿而过。俗话说“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平时是“大路”,每到汛期雨多就变成了“河沟”,四周的岔路和水沟也就成了河的支流,这也是“大路沟”一词的来历。“大路沟”由于长时间的车碾水冲,必然越走越深,即便是当时的“国道”和“省道”也一样。
  光绪《潍县乡土志》“道路·东北赴莱州府大路”载:“出城东门,过白浪河,又五里过虞河,至虞河头庄,又五里至十里堡,又十里至二十里堡,又十里过寒浞河至寒亭集……”这段记载清楚标明了北张面河的流径。
  笔者调查得知,1974年8月13日发生的“8·13”浞河洪灾事件(民间称“水淹潍县城”,因当年的潍县县委驻地在寒亭),与张面河也有关系。
  档案资料《潍县革委抗旱防汛指挥部·从马宿、王家寨子水库垮坝中吸取教训》中记载:“由于暴雨集中,来水迅猛,浞河上游标准质量不高,防汛措施不落实的马宿、王家寨子水库于夜10时左右,出现了垮坝事故,随后仓上塘坝相续冲垮,同时张面河由西南来决口漫溢,寒亭桥洞和浞河闸泄量较慢,寒亭桥上水深1.53米,过水量达264秒每立方米,超过设计流量一倍以上……”
  当时的情况是,浞河上游几处水库和拦河坝全部决口,大量洪水涌进寒亭城区,在寒亭桥尤其是引潍干渠泄洪闸的阻挡之下,大水向两岸漫溢,寒亭城区成为一片汪洋,平均水深一米以上,北张面河的水根本不能注入浞河,全漫溢到寒亭城区。
  “8·13”浞河洪灾淹了当时的潍县县委(中共潍县革命委员会)驻地,政府认识到北张面河穿越寒亭城区的危害性,当年冬季,便组织几个公社的劳力施工,将河道改道南移,从南平旺村向东取直,自齐家埠村南入浞河,绕开了寒亭城区,形成了现今北张面河的基本河道。“烟潍”公路(今通亭街)改线南移到现在的位置,时间在1974年以后。
  如今治理亮化后的北张面河,紧贴寒亭区通亭街南侧,更像是一条景观水渠了。
  
  从古碑记载看河流流径
  
  1934年张面河示意图
  张面河曾发生多次水灾,清道光年间《勒碑刻铭》古碑记载一次水灾和一场水灾官司,碑文诠释、佐证了南、北张面河的渊源关系。从受灾村庄位置分析,张面河的流径基本明了。碑文警告世人,不得擅自掘毁旧河道,以防水患。而根据客观分析,这次张面河洪灾与浞河洪水有关。
  古碑记载张面河洪灾警告不得擅掘旧河道
  据文献记载和沿河居民口传,张面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灾,相传仅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即有两次,河水暴涨,两岸漫溢,才称之为“涨面”。记载最清晰的是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的一次张面河洪灾,至2018年夏天时,在张面河的源头河南头村昌盛桥上,尚遗存一通《勒碑刻铭》古碑,记载了清朝道光年间的一次水灾和一场水灾官司。古碑横立在桥头,做了护栏,碑文比较清晰,只是下方有一行文字被水泥覆盖。
  勒碑刻铭碑文
  潍城东南乡二十五里有河南头庄,为涨面河发源古迹,相沿数世,居村不下万家,傍堤结舍,从无水患。不意,有段尔庄洼堐居民于道光二十四年五月间,私将涨面河源由河南头庄傍段尔庄洼处,断挑水沟一□□三里余,□六尺,掘毁旧迹,放诸洼水入涨面河口,以致水不能容,冲渰近河村十余处,下流四十八村皆被害,房屋产蓄漂溺不堪。于是,诸村各具呈禀。蒙何县主亲□勘验,立即面谕:填塞挑沟,由旧安□□时。沾被仁德,不胜感激。今刻石志之,载明批示:“查该处水沟,业经本县于勘验水灾之便,顺道验明,饬令分别填塞,尔即遵照安业,毋庸再讼,公阖碑垂庶来者,知□挑新沟私毁故迹,永以为戒云。”
  计开被害庄村:三官庙、王家油房、丁家油房(丁家)、马家庄、坡(泊)子庄、鲍庄、河北庄、河南张庄、南胡住、北胡住、田家庄、黄叶楼、刘家庄、金马庄、赵疃、十里堡、小住茂、天齐庙、杜家住(朱)茂、沟东住茂、沟西住茂、陈家官庄、郭家官庄、雷家庄、东寺夹庄、西寺夹庄、南平望(旺)、北平望(旺)、前掌(仉)庄、后掌(仉)庄、刑(邢)家东庄、季(纪)家东庄、窦家东庄、南庄、东院上、五里埠、元(袁)家埠、南柴埠营、北柴埠营、南张氏庄、北张氏庄、分营埠(备注:以上共42个村名,从碑文排列方式分析,下有6个村名被水泥覆盖)
  仝立石
  以上碑文记载,道光二十四年农历五月间,段尔庄(今高新区新钢街道向阳村)住在低洼处的居民们,私自开掘了一条自段尔庄到河南头村的水沟,长3里多,宽6尺,用来排泄村里洼处的积水,结果改变了地表水的流向,大雨时,引起张面河水灾,殃及下游沿河48个村庄。受灾各村都呈交诉状告到县里,何知县亲自沿河勘查,查清了案由,当面命令段尔庄居民回填水沟,恢复旧河道,并下令受灾各村的居民安心生产生活,不要再行诉讼,下令刻碑记载,警告人们以后不得擅自掘毁旧河道,永以为戒。
  辨认受灾村庄位置确定张面河流径
  河南头的这通古碑,对于研究张面河的历史十分珍贵,它留存了张面河历史上一些重要的人文地理信息,诠释、佐证了南、北张面河的渊源关系。借助碑文记载,从已经辨认出的42个受灾村庄位置分析,张面河的流径基本明了。
  当年洪水自海拔高度80米的河南头村向北一泻而下,因为落差较大(自河南头村至鲍庄落差为每公里6米多),流速迅猛,洪水到达鲍庄时,一部分流入西北方向的分支,奔向虞河入口,造成了沿河的三官庙、河北庄、南北胡住、黄叶楼等村庄受灾;而大部分洪水则自鲍庄一直往北下泄,一路扫过金马庄、辛(新)庄、朱茂等村,流至寒亭二十里堡一带,汇入北张面河干流。由于再往西北地势变得平缓,落差不大,洪水又遭到北张面河水流的横截,加之此时的浞河也是水满为患,于是导致了北张面河洪水四处漫溢。从十里堡也受到冲击来看,很可能出现了洪水向十里堡方向倒灌的现象。结果造成鲍庄以北沿河的东西金马庄、几个朱茂、南北平旺、前后仉庄、东西寺夹庄,甚至是更远的季(纪)家东庄、南北张氏、南北柴埠营等村庄都遭了洪灾之祸。
  参看《1934年张面河示意图》,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受灾村庄的分布情况。
  客观地讲,这次张面河洪灾与浞河洪水脱不了干系。正如1974年的“8·13”浞河洪灾,是浞河、张面河的洪水汇于寒亭,造成了北张面河以北、虞河和浞河之间,成为一片汪洋,灾害都归咎于段尔庄挑沟引起也实属有点冤枉。
  2004年版《寒亭区地名志》在《自然地理实体》一章中,对于北张面河没有单独记载,在开元街道村庄中记载:“王家朱茂,因村东有一条大沟又得别名为沟西”“胡家朱茂,因村西有条大沟故取村名为沟东”,这里所说的“大沟”就是自清池镇鲍庄至寒亭二十里堡的北张面河支流。这清晰的表述,与河南头古碑的记载互相印证了南、北张面河的渊源关系。
  另外,从碑文记载分析,“张面河不大,一淹十八个村”这句俗语中所说的“十八个村”,应是“四十八个村”之讹传,而这句俗语的出处,也源于碑文记载的本次水灾。
  张面河为两河支流现已开发为沿河公园
  综上所述,我们对于张面河的查考得出如下结论:
  张面河是一条季节性、雨源型小河,源委都在潍坊城区的东部。以前,发源于坊子区沟西乡河南头村的水流(大多是季节性地表水),向北流至清池镇鲍庄村时开始分流,一部分流入南张面河,西北汇入虞河;一部分向北汇入北张面河干流(大路沟),再流向东北汇入浞河。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和河流改造,才形成了张面河的现状。河南头一源,不再流入北张面河。
  北张面河由于季节性太强,干流即为汛期的临时排水沟,所以给人印象不深,方志均无记载,只有寒亭区当地的文献有些许记载。
  张面河不只是虞河的一条支流,也是浞河的一条支流,现在的北张面河是,从前的南张面河也是。
  浞河在潍北农场四分厂汇入虞河,南、北张面河的水流得以汇聚、殊途同归。
  南、北张面河的源流和文化在历史上都是相通的,有久远的历史渊源,认为它们是潍县域内重名的两条河流是错误的。
  如今的张面河,无论是坊子区、高新区、奎文区还是寒亭区段,都已经改造美化完毕,既承担着重要的防汛、排污功能,又成为人们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沿河公园。
  
  千年胜迹志书多有记载
  
  乾隆《潍县志》中的南溪垂钓图
  2003年渭水河示意图
  南溪垂钓为“潍阳十景”之一,康熙、乾隆《潍县志》中,唯一标注了十景的“南溪垂钓”(钓矶)。从志书中的记载可看出,南溪垂钓位于“县东五十里”“太公避纣钓于此”。元、明、清三代中,吟咏《潍阳十景·南溪垂钓》的诗作共有10首。
  潍阳十景之一
  志书多有记载
  潍邑名胜古迹颇多,在元代即称八景:“东园早春、南溪垂钓、西山霁雪、麓台秋月、孤峰夕照、玉清烟晓、石桥漱玉、青杨晴眺。”元朝第一位状元张起岩曾写有《潍州八景诗》。至明清又添加了“北楼晓钟”和“塔山望日”二景,遂称“潍阳十景”。康熙与乾隆年间的《潍县志》均载有十景图。
  南溪垂钓堪称“潍阳十景”之首。明万历《潍县志》序中感叹:潍邑“人文接踵于贤科,节义光照乎简册,严廊事业,闾巷弦歌,沨沨乎太公海上之遗音也”;康熙《潍县志》序中写道:“东望蓬莱,西瞻泰岱,访尚父钓矶,吊伯夷筑室。”十景中第一个提及的就是南溪垂钓。一般认为,这主要基于姜太公文化在潍邑历史悠久而广为流传。康熙、乾隆《潍县志·四境疆域图》中,唯一标注了十景的“南溪垂钓”(钓矶)。
  有关“南溪垂钓”的志书记载如下:
  康熙《潍县志·形胜·十景·南溪垂钓》:“溪在县东五十里。昔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垂钓于此。其溪亦名渭水,有钓台旧基犹存,双趺宛然。”
  康熙《潍县志·山川·渭水溪》:“在县东五十里,源出车留庄,太公避纣隐钓于此。钓台双趺宛然,东流入潍水,其近埠有太公堂。”
  康熙《潍县志·古迹·太公堂》:“在县治东南五十里永丰乡吕王社。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即其地也。”
  乾隆《潍县志·古迹·十景》:“南溪垂钓,在东南五十里,亦名渭水,有钓台。”
  乾隆《潍县志·山川·渭水溪》:“在县东五十里,源出车留庄,太公避纣钓于此。钓台双趺宛然,东流入潍水,近埠有太公堂。”
  乾隆《潍县志·古迹》:“太公堂,在县治东南五十里永丰乡吕王社。”
  光绪《潍县乡土志·水·渭水溪》:“源出曹村社之石埠山下金龙口(1988年版《坊子区地名志》及民间口传均为“九龙口”),距治所东南四十里。东流经吕望社(康熙、乾隆二志作“吕王社”)之三岔河庄、车留庄,又东至讲赵社之夹河套庄,入潍水。约行三十里。”
  光绪《潍县乡土志·吕望社·地理·古迹》:“北流庄有南溪钓台,周太公望曾钓于此。”
  民国《潍县志稿·疆域·遗迹》:“靖共堂亦曰太公堂,在第九区太公堂山上。《山东通志》《万历志》以为太公避纣所居。元《洞灵观记》所云‘西依于渭,太公垂钓之津,堂构柳宜之’者,是也。”
  1988年版《坊子区地名志·渭水河》:“季节性河流。古称渭水溪又名渭阳河。系汶河支流。东西流向,其源有二:南源发自安丘县南流镇于家石埠九龙口,流经车留庄乡渭阳村、虾蟆屯、三岔河、前后车留庄,穆村镇的东河下、北流、丁村孟家、丁村郭家、丁村小河南,由大马家村东入汶河。全长14.8公里;西源出自车留庄乡南店(村)东,向东流经东、西曹庄,在渭阳村与南源汇为一水。自西源头至潍河入口处,长18.6公里,河床宽70米,沿河建有水库2座,桥梁11座。因连年干旱,现河水断源,河道干涸。”
  古人吟咏系列诗作元明清共有十首
  康熙《潍县志·艺文》中,吟咏《潍阳十景·南溪垂钓》的诗作,元、明、清三代共10首,写尽南溪垂钓的秀美风光,摘抄如下:
  南溪垂钓状元张起岩
  垂柳阴阴蘸碧溪,溪边钓叟坐苔矶。
  是非拨置纶竿外,闲看沙头白鹭飞。
  前题邑人王倩
  凭君欲问商周事,总在南溪一钓间。
  翻笑飞熊犹未梦,当时只作等闲看。
  前题邑人于际隆
  闻道先生用直钩,磻溪逸事青人眸。
  一竿斜日迟归鸟,两腋清风动浴鸥。
  商鼎系来寒雾里,营丘钓去绿波头。
  玉璜明说兴周佐,应得君王梦卜求。
  前题次张梦臣韵
  邑人于际隆
  柳阴掩映覆长溪,□是何人隐钓矶?
  试问投纶把钺日,争如坐看白鸥飞。
  前题邑令西蜀安佑
  有客当年高尚志,等闲不肯事王侯。
  一蓑自在矶头坐,三岛何须海外求。
  烟雨□寒无俗气,乾坤变态有神谋。
  周家宝鼎许多重,都在先生一钓钩。
  前题邑人王渐
  古人重达节,避世宁为身。
  谁谓披蓑者,悠悠东海滨。
  垂丝临渭渚,所愿非鲜鳞。
  八十而一遇,勲业薄青旻。
  钓者不可作,钓台何嶙峋!
  我行过其下,涧水清粼粼。
  寒流逝不返,高风秋复春。
  前题邑人陈调元
  不是渭滨不磻溪,如何此地有钓矶?
  想当避世待清日,徘徊风土此深栖。
  噫嘻阿翁太多事,未与钓周先钓齐。
  鹰扬之气老未浑,东海熊罴兆岐西。
  寸丝已系商九鼎,尺竿把定八百□。
  营丘茅土在指顾,早设芳饵入钩鐖。
  大风洋洋表东海,十二河山如取携。
  吁嗟世事等尘埃,□错带砺安在哉!
  不见璜玉征千古,惟遗古迹在钓台。
  钓台费尽系纶手,寒烟野水付蒿莱。
  前题邑人高不矜
  番番商周一布衣,南溪传有钓鱼矶。
  石边芳草年年绿,水上浮鸥日日飞。
  闻昔钓鱼不在鱼,十年钓得玉璜书。
  亦如汉兴赤帝子,圯上阴符发箧初。
  呜呼!英雄托迹未可测,伏则持竿出张翼。
  鹰扬事业□惊人,先钓周朝后齐国。
  周朝齐国人已休,南溪钓矶影悠悠。
  黑云屡护龙韬迹,阅历沧桑几百秋!
  前题邑人于际隆
  商家末年贱颁皤,此地曾闻二老过。
  一住西山采薇蕨,一向南溪钓沧波。
  沧波东逝不复回,枕石漱流迥不猜。
  朝携长竿友鸥鹭,暮饱金鳞宿草莱。
  趺坐溪头对西山,爽气飞来映皓颜。
  乔松历落秋霜里,石磴□□落照间。
  挈竿忽作渭川游,收拾芳饵钓公侯。
  蕙帐空悬黄鹤怨,青溪冷落玹猿羞。
  此老当年亦壮哉,声势□腾俨轰雷。
  北出商郊倒戈去,南归壮士歌舞来。
  壮士南归歌且舞,砺山带河胙茅土。
  东海洋洋大国风,龙盘虎踞敌天府。
  堪嗟富贵易消沉,河海桑田变古今。
  前年曾过营丘道,鹧鸪啼上古城阴。
  噫嘻!二老当年俱过周,叩马鹰扬迥不侔。
  后人竞说西山蕨,应令南溪之水咽不流。
  前题邑人于泽长
  川原回合绕长溪,有客垂纶坐石矶。
  避迹直穷东海岸,待清拟共西山薇。
  时违暂隐鹰扬略,老至犹搴太白旗。
  试向钓台寻胜迹,只今惟见野鸥飞!
  
  北流钓台不在风物仍存
  
  2018年的南溪钓台跌瀑景观
  北流“牙侯座台”景观
  在“北流东里”,当地人把南溪钓台叫做“北流钓鱼台”。南溪钓台是黄湾南岸悬崖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世纪70年代因村民采石盖房而毁。但周围风物仍在,钓台下游800米许有一处石岛,相传是姜太公的活动场所“第二钓台”。
  南溪钓台在何处
  民歌唱在北流东
  从志书记载看,南溪垂钓在潍邑治所东南五十里的渭水溪(古又称南溪、渭阳河,今称渭水河),东临太公堂,其位置比较笼统。光绪《潍县乡土志·吕望社·地理·古迹》中记载,“北流庄有南溪钓台”,进一步表明了位置在吕望社的北流庄。而从康、乾时期志书的疆域图上看,南溪垂钓(钓矶)和太公堂的位置均位于南北流向的寒浞河(浞河)源头附近,此处或为错误,因为渭水溪是东西流向的,况且寒浞河的两支源头均不在太公堂山以南,而是分别出自常令公山北麓和西麓。
  若把“南溪垂钓”作为一处景区,钓台(或称钓矶)是景区的一处景点,钓台具体位于北流村的什么位置,如今罕有人知。
  笔者从2011年10月4日开始,曾经六次到北流村做田野调查,查考钓台的具体位置。
  北流村,今称坊子区九龙街道北流村,位于渭水南岸,“因村前有分水岭,渭水北流经此故名”。现有刘、赵、张、李、王等姓,共650余户,2000余人,耕地4200余亩,村民以工商业为主、农业为次。
  在北流村一带,流传着一段民间高跷调的《大实话歌》:“北流沟,北流崖(yái),北流东里是钓鱼台,南流东里玉皇阁,驴山子紧坐潍(“潍”,此处为“淮”音)河涯(yái)。”
  这段民歌中的“玉皇阁”,建制宏大,原在南流镇的东北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拆除;“驴山子”,指的是昌邑市南部的博陆山,紧靠潍河东岸。《大实话歌》中描述的“玉皇阁”和“驴山子”的地理位置十分形象、准确,同时也指明了钓鱼台是在“北流东里”。因此,当地人习惯把南溪钓台叫做“北流钓鱼台”。
  绝妙的是,北流村的几句顺口溜,把钓台的位置描述得更加精准:“三角沟,黄湾崖(yái),北流东里钓鱼台。”
  从北流村沿着渭水往东,先有一条南北方向的支流与干流交汇,村里人称此处为“三角沟”;再向东是“水打磨”旧址,这里原是一处自然跌瀑,下边是瀑布冲击形成的一个水潭,村里人称之为“黄湾”,钓台就在黄湾南岸的悬崖上,西距瀑布100米左右。由此可见,这几句顺口溜把钓台的位置交代得清清楚楚。
  钓台位于黄湾南岸悬崖村民采石破坏
  北流村一带属缓埠岭类丘陵,海拔70米左右,坡度较大,地表为砂壤褐土,土层厚薄不一。下面是岩石层,多以紫色砂砾岩、砂岩、浅灰色细砂岩和凝灰质砂岩为主。这种地质地形,保证了渭水溪不易渗水断流,又因受水力的切割,形成的沟谷较多、地块零碎,造成了水流蜿蜒曲折、偶能形成跌瀑的奇特现象。
  据北流村老人讲述,所谓的南溪钓台,就是黄湾南岸悬崖上的一块大石头。石头稍微探出河面,上平面低于地平面两三米,有两个酷似脚印的痕迹,传说是太公垂钓久踏所留,这即是方志记载中的“双趺(本指双足,此处代指双脚印)宛然”。真实的情况,想必是碰巧的自然风化形成,亦或是哪朝哪代的好事者为了附会传说而人为造景。
  这块大石头形成于白垩纪时期、绝对年龄1.37亿年(1997年《坊子区志·地质地貌》记载),质地较好,称之为“钓矶”比“钓台”更合适。太公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垂钓,猜想原因有三:一是面临黄湾,有鱼可钓;二是石头探出河面且上面平坦,便于垂钓;三是西临瀑布,有景可赏。它有着3000多年太公故事、元朝即誉为胜迹。
  南溪钓台在上世纪70年代末被一位采石盖私房的村民用炸药摧毁而彻底消失了。从此,“南溪钓台”只留在史料记载和人们的口传中,令人扼腕叹息。万幸的是,这里大体的地形地貌还没有因为人类的开发建设而遭到破坏,一直保留了亿万年来的自然风貌。
  白鹭成群瀑布飞溅
  第二钓台为小钓岛
  由于地质地貌的原因,造成了渭水溪弯曲迂回、河谷的宽窄和深浅差别较大,河床宽的地方达到70米、窄的地方只有十几米。钓台这段的河谷宽60多米,两边断崖和河底裸露的多是嶙峋凌乱、全无棱角、大小不一的砂砾岩和凝灰质砂岩,河谷深10米上下。此处砂石为底,溪水长流,夏季里白鹭成群,至今可见张起岩诗中“沙头白鹭飞”的景观,风景怡人,有点“小三峡”的模样。
  仔细观察康熙、乾隆《潍县志》上的《南溪垂钓图》,可以断定石田和郭汝龙两位画家一定都到过钓台实地写生,画中的地形地貌,尤其是石头的形状与实地皆是神似。乾隆版比康熙版似乎更注重写实,画的水面较小,不似康熙版那么浩渺。毕竟称溪,水不很大。画中也没有康熙版那段城墙,而是画了疑似几座坟墓。
  钓台西边100米左右,现有一处高四五米、宽20米的小瀑布,是当地少见的自然美景。
  1966年前后,国家大兴水利建设,北流村的农民们在此修建了一座“水打磨”,利用瀑布水流的动力拉动机磨,加工粗粮,并在此建了四间磨坊,另有一台柴油机动力的机磨加工细粮。周边村的人们都喜欢来这个磨坊加工,毕竟“水打磨”是个稀罕景观。这为村集体带来了一点收入。1974年8月中旬,暴雨引发洪灾,这处磨坊被彻底冲垮,从此弃用,只留下了水打磨旧址,即现在的小瀑布景观。
  “牙侯座台”是位于钓台下游800米许的一处神秘所在,也是一处奇特景观。“牙侯座台”是笔者的谐音写法,相传这里也是姜太公的活动场所“第二钓台”。姜太公称呼很多:姜姓,吕氏,名尚或望,后世称姜子牙、齐太公、师尚父、太公望、吕望、吕尚、姜尚等等,有时也单字称“牙”(郭沫若称“吕牙”)。姜子牙是“齐侯”,因此,称这里是“牙侯”的座台比较合适。
  从卫星地图上看,牙侯座台是一个酷似蝌蚪形状的半岛,又像阻挡渭水东流的一扇大门,从东北方向斜插入水,半岛风景怡人,是垂钓的绝好地段。据北流村老人讲,这里原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庙宇,专门供奉姜太公,后被拆毁。
  
  多处古地名与姜尚有关
  
  北流文化遗址
  南溪垂钓附近有多处古地名与姜太公有关,可以与方志记载呼应佐证。考古发现,北流遗址有大量暴露的西周时期的墓葬、窖穴、房基等居住遗迹,“商末周初的古地名与遗址的文化性质基本相符”。由此,南溪垂钓不只是一处传说景观,它或许与姜太公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联系。
  姜太公南溪垂钓附近地名有呼应
  姜太公“渭滨垂钓”的典故家喻户晓,但钓台究竟在何方,版本很多,最流行的说法是在黄河最大支流陕西渭水的一条支流——磻溪(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等多种文献中皆有太公垂钓于磻溪的记载,于是又有“磻溪垂钓”的叫法。
  潍邑的南溪垂钓是何来历呢?南溪既然称为渭溪,就一定与姜太公有文化关系。正如康熙年间的潍邑乡绅、《潍县志》主纂陈调元在《南溪垂钓》诗中叹问:“不是渭滨不磻溪,如何此地有钓矶?”
  《史记·齐太公世家》、乾隆《潍县志·古迹·营邱城》、民国《潍县志稿·通纪·周》等文献记载:姜太公是东海边(今日照)人,周武王称王后,攻灭斟鄩,封他于潍邑治所南二十五里的营丘(一作“营邱”,今属昌乐县),为齐国初都。姜太公有征伐大权,他驱逐莱夷、吞并周边,教化百姓,大兴商工渔盐之业,建立了富庶强大的齐国。
  《竹书纪年》记载:“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1997年《坊子区志·穆村镇》载:“很早以前,这里就有人类聚居。夏属斟鄩国,商属营州莱国。”
  再据以上两种史志记载,潍水(汶河)支流的渭水溪一带正属斟鄩之地,那么,姜太公在斟鄩潍地作战、生活、经营齐国留下的痕迹必是颇多。
  方志对于南溪垂钓、太公堂和渭水溪皆源于姜太公的记载,言之凿凿。据此分析,姜太公来过南溪,或许是方志记载的早期“避纣隐钓于此”;亦或是初建齐国时用兵作战,在驱赶莱夷过潍河、胶莱河时,姜太公选择渭水作为大本营,运筹帷幄。此处水源充足,河谷丘陵能藏千军万马,最宜军事。因为先有“磻溪垂钓”的典故,后世就把太公来过的南溪叫做渭水溪,将北流村的钓鱼台称作姜太公钓鱼台了。
  从查阅的文献来看,早在元朝的《洞灵观记》对于渭水就有记载:“(太公堂)西依于渭,太公垂钓之津。”此时,始称渭水。
  在南溪垂钓附近还有多处古地名与姜太公有关,可以与方志记载呼应佐证。
  首先是吕望。北流村在明、清两朝皆隶属永丰乡吕望社(又作“吕王社”);钓台以东有太公堂、太公堂山、太公堂村;太公堂以东有尚庄;渭水溪上游有车留庄;北流村“牙侯座台”以南有一条支流叫马家沟,相传原是姜太公王后马氏娘家的居住地,等等诸多。
  考古发现北流遗址东半部为西周时期
  1980年,北京大学文物系和潍坊市文物部门组成文物普查组,在北流村钓台和“牙侯座台”附近发现了文化遗址,发掘出与姜太公同时期的大量文化遗迹。
  1997年版《坊子区志·文化遗址》记载:
  “北流遗址位于穆村镇北流村东北200米,渭水河南岸。遗址东西长720米,南北宽540米,面积154800平方米。遗址北面和东面紧依胶济铁路,距北流车站约200米。弯曲的渭水河从遗址北部流过,马家沟自南而北汇入该河,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其文化性质包括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周代早、中期文化。
  东半部分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约49200平方米。地势南高北低,高出渭水河面约5米,西、北、东三面均为断崖。主要以西周文化为主,下层尚有岳石山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文化层平均厚1.5米,蕴涵丰富,为西周居住遗址。暴露遗迹有墓葬、窖穴、房基等。采集有鬲、簋、豆、罐,陶器残片等文物。
  西半部分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60米,面积105600平方米,文化蕴涵以大汶口文化为主,西周文化次之,文化层厚0.7米—1.5米。暴露有墓葬、房基、窖穴等遗迹。采集有鼎、罐、杯等文物残片。东、西、北三面皆临河崖。
  遗址面积大,蕴涵丰富。商末周初的古地名与遗址的文化性质基本相符,对研究潍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些年来,北流遗址陆续有青铜斧、刀币等文物出土。2018年10月,公布为潍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考古发现证明了吕望、尚庄、太公堂、渭水溪、南溪垂钓等,这些古地名的来历皆有历史根据,最起码是姜太公同时期的人曾在这里居住过,难怪方志记载“周太公曾钓于此”。而乾隆《潍县志·南溪垂钓图》中画的那一片坟地,极有可能是指向此处的古墓群。
  通过对文献记载、民间口传和考古发现三重证据分析,潍阳十景之一的南溪垂钓(俗称北流钓鱼台),是一处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胜古迹,不只是一处传说景观,它或许与三千多年前西周开国元勋、齐国始祖、中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太公有着千丝万缕的文化关系。
  名胜古迹犹存文旅开发前景光明
  如今的南溪垂钓,仍旧是常年溪水潺潺,白鹭点点,跌瀑飞雪,风物怡人,是垂钓绝好去处,是潍阳十景中留存最自然、最原始、最有历史故事的名胜古迹,文旅开发空间很大。
  康熙《潍县志·潍阳十景小记》是知县侯抒愫(河南人)所写,他感叹道:“余令斯邑,于政暇揽胜,念胜概遗迹有湮没而不彰者,守土者之责也,故表而着之,以示来兹。”
  这位地方官对于当地名胜古迹罕有人知的状况深感有责,于是亲自作记“表而着之”。笔者亦有感而发:
  探寻名胜,正清秋,三五文朋同顾。如此小溪曾托迹,纬地经天人物。野草参差,乱石横卧,碧水东流去。悬崖跌瀑,太公垂钓斯处。
  遥想先圣当年,开周八百载,启文连武。虎略鹰扬平牧野,又作《六韬》绝着。九合诸侯,渔盐千代利,遗风齐鲁。萧条僻壤,如今谁谒怀古!
  本期图片由梁化刚提供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