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15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李玉成丨汶河流域各个时期地名

— 本帖被 刘文安 设置为精华(2025-09-02) —
  汶河流域各个时期地名
  包庄一带的汶河水域发现过纳玛象化石。
  平原一带的汶河两岸又为“曾为鲁国下邑的郚国” 的核心区域。
  传说郚国先在郚山顶,后由于水位降低及其他原因,从山顶走向平川大地。
  几千年来,郚国治所多次更迭,有记载的治所包括昌乐的红河镇东李家庄、鄌郚街,以及现在的安丘李家西郚等。
  汶河一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彼时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在此交融,历史悠久,各历史阶段演变如下:
  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来看,该区域的文化遗存以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为核心。
  商朝时期,该区域为爽鸠氏的封地。据《山东通志》明确记载:“爽鸠氏封域在今青州府,凡齐地皆是。” 结合地理范围考证,此地正处于古齐地范畴内,故隶属于爽鸠氏的封地疆域,是当时东方部族活动与管辖的重要区域之一。
  西周时期属纪国的“郚” 地,“郚” 为纪国下辖的重要城邑,其具体位置与后世郚县存在传承关联。
  春秋时期周庄王七年(公元前 690 年),纪国被齐国所灭,原属纪国的 “郚” 地随之纳入齐国版图,此后该区域长期隶属于齐国管辖,成为齐国疆域的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的地名表明:
  1.郱:应劭的地理着作《十三州记》中记载:“纪、郱、鄑、郚,本在东海赣榆。(鲁)隐公元年迁纪于今寿光市纪台镇。(鲁)隐公四年迁郱(今临朐县东南部)、鄑(今昌邑市龙池镇瓦城村)、郚(今昌乐县与安丘交界的汶河一带)。”这段文字记载说明,纪(寿光)不是纪国最早的始建地,而是从我国千年古县之一的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原赣榆县)迁徙而来的。
  据《春秋》及注疏,纪国先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从赣榆迁至今寿光(纪台镇),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再将国内的郱、鄑、郚三邑迁至东部边境(今临朐、昌邑、安丘汶河一带),“纪国迁寿光后,再迁三邑”。
  2.“郚”:如果我们将纪国类比为现代“小型国家”时,“郚”就相当于纪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兼具边境防御与农业经济职能的“重点市行政区”。有人说是从大安山顶(原郚山)迁此(存疑,再考证),有史书记载的郚城有现鄌郚街、红河镇东李家庄,以及地图上的现址(安丘李家西郚)。
  3.缘陵:原本作为齐国属地的营丘(现营丘镇古城村一带)改称缘陵。
  4.杞国:僖王四年(公元前678 年)至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 623 年)期间,缘陵的地位陡然上升,成为杞国的国都。杞国选择迁都缘陵,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与地缘因素。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杞国作为小国,面临着来自周边强国的巨大压力。齐桓公出于战略考量,率领鲁、宋、陈、卫、郑、曹等国诸侯,在营丘旧地为杞人修筑缘陵城,助力杞人迁至新都。从地缘上看,缘陵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业发展,能为杞国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同时,其周边的山川河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天然防御屏障,增强国家的安全性。这一时期,缘陵成为杞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承载着杞国延续与发展的重任,见证了杞国长达 104 年的统治历程。
  5.(坊子)杞国:公元前544 年,杞文公又将杞国迁回了淳于,也就是安丘杞城一带。直至公元前 445 年,杞国最终被楚国所灭,也有说法认为是被齐国所灭,其土地正式归入战胜国版图。
  6.淳于:最初是西周时期的淳于州国,其地理位置位于现今潍坊市坊子区黄旗堡街道的杞城村一带。
  7.东阳:作为齐邑,在《左传》襄公二年(前571 年)便有 “晏弱城东阳以逼之” 的记载,杜预注释其为“齐境上邑”。位于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六里处,也被称作凡城,又名晏弱城 。其地处齐国东部边境地带,临近莱国。莱国作为东方的古老国家,势力不容小觑,长期与齐国存在领土争端与政治对抗。公元前 567 年,齐国正是以东阳城为依托,发起对莱国的进攻,晏弱 “城东阳,而遂围莱”,最终成功灭掉莱国 。昌乐是莱国的核心区。
  战国时期:随着战国时期各国行政制度的逐步完善,该区域明确隶属于齐国,且据相关史料推断,约在公元前 350 年前后,其行政归属进一步细化,纳入齐国齐郡管辖范围,成为郡级行政单位下辖的区域。
  战国时期的地名表明:
  1.“剧”:为齐国城邑,位于昌乐城西戴家庄。战国时期“剧”地成为齐国重要区域。
  2.高密:古高密城俗称城阴城,旧址在今高密市井沟镇田庄社区附近。
  3.夷维:位于今高密市城区一带,当时是临近莱国的东夷部落方国,后来被莱国吞并,成为莱国的一个城邑。
  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后逐步增至40余郡。此时该区域隶属于临淄郡,标志着其正式纳入大一统王朝的中央集权行政体系之下。
  从秦代临淄郡地图来看:
  1.郚、剧:是临淄郡的城邑。
  2.淳于、高密则属于胶东郡。
  西汉时期,梧城所属的琅琊郡,隶属于徐州刺史部,治所在东武,现在的诸城。
  地图
  西汉时期的地名表明:
  1.郚城:写作梧城。琅琊郡下辖:梧成县(今安丘市西南红沙沟镇李家西郚村东,即“梧城”)、东武县(今诸城)、诸县(今诸城西南)、平昌县(今潍坊坊子区东南)、横县(今诸城北)、昌县(今诸城南)、姑幕县(今诸城西北)、箕县(今莒县东北)、东莞县(今沂水东北)、灵门县(今沂水西北)、姑县(今安丘南)等51个县、侯国。
  2.房山:琅琊郡下辖房山县大致现在的曹家庙子一带(老五图)。
  3.凡山:临朐纪山。东阳城又称凡城。
  4.临原:现临朐东。
  5.瓶国:现临朐县城东南。
  6.朱虚:现高崖西北,临朐城头村。
  7.平昌:浯水南岸。
  8.姑幕:浯水北岸。
  东汉,公元2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张步(即墨人)率兵数十万占剧县。刘秀劝降未成,遂于10月派建威将军耿弇率军大败张步于临淄。追至巨昧水(今弥河),张步投降,于公元29年(光武帝建武五年)被封为北海国。到了东汉,郚城县并入朱虚县,成为郚城亭。
  东汉时期的地名表明:
  1.剧县:昌乐城西戴家庄,是北海国的治所。
  2.平寿:其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平寿村一带。
  3.营陵:现营丘镇一带。
  4.朱虚:高崖西北,城头村一带。
  三国,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青州黄巾军起义,以青州为汇聚地。公元190年(初平元年)黄巾军将领张饶率兵20余万攻打北海,太守孔融战败,退守朱虚。
  竖年,黄巾军将领管亥复率兵围困北海太守孔融于都昌,平原相刘备率兵3000赶来解围,管亥军退。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起义军大部被曹操诱降,编为“青州兵”公元196年(东汉献帝建安元年)袁绍之子袁谭进军北海,太守孔融兵败,逃奔东山(今孤山)公元205年,曹操杀袁谭,占青州。公元206年(建安十一年二月)曹操东征,敌军官承退守安丘,曹派大将乐进、李典破之。平原属曹魏政权青州北海国朱虚县。
  三国时期的地名表明:
  曹魏的北海国治所: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曹丕之子、阳平县王曹蕤进封北海王,此时北海国的国都变更为平寿 ,平寿位于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一带。
  地图
  西晋时期的地名表明:
  朱虚、安丘、营陵、临朐、剧县、广县同属于东莞郡。但据《晋书?地理志》,西晋时期朱虚县属青州城阳郡,安丘、营陵属青州北海国,临朐、剧县属青州齐国,广县属青州东莞郡。
  公元300年(晋惠帝永康元年)在峿城设置平昌郡。时属高密国平昌郡治所。
  东晋十六国,公元323年(东晋明帝太宁元年)8月,后赵石勒、石虎叔侄进攻广固城(山东益都西北),曹嶷降。石虎坑杀广固军民3万余人。后经新任青州刺史刘征劝说,仅700余居民幸免。地入后赵,时属后赵平昌郡。
  公元350年(东晋穆帝永和六年),段龛据广固城,自称齐王。第二年归东晋,被封为镇北将军、齐公。公元355年(永和十一年)冬,前燕慕容隽派大将慕容恪围困广固城,城中粮尽,人相食。翌年11月,段龛降,地入前燕。时属前燕平昌郡。
  公元370年(东晋废帝太和五年)11月前秦苻坚灭燕,地入前秦。时属前秦平昌郡。
  公元384年,属后燕平昌郡。
  公元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8月,慕容德攻克广固城,杀城守将闾泽。翌年正月称帝,以广固城为都城,史称南燕。时属南燕平昌郡。
  公元409年(东晋安帝义熙五年)6月,东晋车骑将军刘裕(南朝宋武帝)出兵伐南燕,野战两月,围广固城。翌年2月陷广固,南燕亡,国君慕容超被俘。刘裕斩王公以下3000人,纵军抢走1万名妇女,毁城池。派羊穆之为刺史,另筑东阳城,地入晋。时属东晋平昌郡。刘裕东征屯兵东南大山,故此山曰“刘山”。
  南北朝,公元468年(南朝宋明帝泰始四年)属宋青冀二州。公元469年(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正月北魏大将慕容白曜率军5万攻入东阳城,俘宋青州刺史沈文秀。地入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潍水》记载“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浯)水出峿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历代的郚山、浯山、峿山、梧山实为同一山体的不同写法。
  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北齐时平昌郡治所从“峿城”迁至黔陬县(今胶州市黔陬村)。移琅琊县治所于郚城,将朱虚并入琅琊。时属魏青州平昌郡琅琊县。
  公元533年(北魏孝武帝太昌二年)7月北魏分东魏、西魏。时属东魏青州。
  公元550年(北齐文宣帝天保元年)北齐灭东魏地入北齐。时属北齐。
  十六国时期的地名表明:
  峿城成为平昌郡治所,下辖至少包括昌安、淳于、营陵、安丘、朱虚等县。
  隋朝,公元583年(隋文帝开皇三年)隋文帝将晋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琅琊县改名郚城县。时属高密郡郚城县。
  隋代时期的地名表明:
  诸城为高密郡的治所,下辖有诸城、郚城、东莞、胶西、高密、安丘等。
  唐,公元623年(武德六年)郚城县并入安丘县。时属河南道密州安丘县。
  唐代时期的地名表明:地属密州。从唐以后地图再不见郚城。
  宋,属北宋京东路密州安丘。公元1074年(北宋神宗熙宁七年)农历十一月三日苏轼出任密州太守,两年以后离任。
  地图
  宋代时期的地名表明:刘山:今留山。
  金,公元1127年(金太宗天会五年)农历五月,金将挞懒进犯山东,攻陷密州。公元1129年(天会七年)金将完颜宗弼(金兀术)部与知济南府宫仪战于密州,密州沦陷,地入金。时属金国山东东路密州安丘。
  金代时期的地名表明:
  靖康之变后,北宋王朝灭亡,残存的宋室贵族南渡长江建立了南宋政权,黄河流域被金朝占据。在地方行政上,金代延续了北宋的传统。
  元,公元1215年,蒙古将领木华黎率军攻克益都府。元时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慰司益都路。
  元代时期的地名表明:
  元代时期,行政疆域空前辽阔,在地方行政上继承了两宋与金代的传统,并且开始设置行中书省,成为更高级别的行政区。元代时,潍坊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
  明,公元1367年(元惠宗至正二十七年)11月,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克益都。元朝的平章巴拜投降,宣慰使普颜不花、益都路总管胡浚被杀。地入明。公元1368年(明太祖洪武元年)改益都府为青州府,辖三州十六县。又设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设青州卫。翌年夏撤密州,改州治为诸城县治,县属青州府。时属山东省布政使司青州府安丘县。
  明代时期的地名表明:
  峿山:今大安山,传说郚城最早是在它的山顶。明万历《安丘县志》载:“峿山,一名巨平山,四面险绝,上宽平可数百亩,有古城遗址。”
  清,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李自成部将姚某率起义军500人进驻青州城,被明裨将李士元刺杀。6月清廷令户部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青州明衡王降清。冬,李自成部将赵应元等诈降入城,杀王鳌永。“封库存,禁杀戮”占青州城。清梅勒章京和托等率师往援,李永元刺杀赵应元,纳清兵入城。
  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属山东省青州府安丘县第五乡平原社。
  清代时期的地名表明:
  牛沐寺原名瑞应寺,位于今安丘市大盛镇牛沐村西岭。自北宋建成后,历经多次修缮扩建,至明朝嘉靖年间已形成三进院落的宏大格局,香火极为旺盛。到了清朝,牛沐寺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寺内悬挂的大钟,传说重达一吨,“牛沐钟声”是“安丘八景”之一,钟声悠扬,在周边地区传播甚远,成为牛沐店极具特色的文化标识。
  从《续安邱新志》看,现在的原平原镇以前属于安邱第五乡;成官、红河、漳河、包庄、高崖属于安邱第六乡。
  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撤青州府,挂五色旗,改用阳历。禁止男子留发辫。时属山东省胶东道安丘县。后改成胶莱道安丘县。
  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裁道存县,安丘县直属山东省,时属山东省安丘县。民国成立后,县下设区,区下设乡镇,乡镇辖村。公元1935年(民国23年)属山东省安丘县第五区平原镇。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安丘县长金洪良弃城南逃山里,日军侵占县城.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安丘城内日伪县公署,属伪山东省鲁南道.1940年,改属伪莱潍道安丘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日伪统治结束,国民党安丘县县长李瀛仙进县城组织县政府,并成立了”复员建设工作队”。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县境内开始有组织的活动.1938年10月在安丘县红沙沟镇沈家庄村建立中国共产党安丘县委员会.1943年9月建立安丘县人民政府.1945年,属安丘县汶河区.1948年5月汶河区划入昌乐县,为昌乐县清泉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昌潍专区昌乐县汶河区。
  1958年1月撤区并乡,属昌乐县平原乡。
  1958年9月,县内成立人民公社12处,时属由红河乡,平原乡合成的跃进人民公社。12月,改称平原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经潍坊行署批准,平原公社为红河公社。
  1984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建制.红河公社分为红河镇,平原乡.时属平原乡。
  1994年撤乡换镇.平原乡改为平原镇.2001年3月,合并乡镇,由红河镇与平原镇合并为红河镇,驻地在红河,时属红河镇。
  从这张1917年的老地图可以看出,当时的汶河上段叫“岘水”,下段叫“沽水”。
  1929年日本绘制山东地图。从地图上看安丘城有公路(红)到平原、高崖、辛寨,类似于省道的公路。从安丘到莒县、沂州(临沂)类似于国道。绿为汶河。
  1900年潍坊老地图
  从这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由山东测绘局测制的《山东地图》看,南家庄以前叫“南庄”。
  理家庄子以前叫“李家庄”。
  红河没有清泉富裕。
  善庄叫“单庄”,公路穿过西李家庄。
  高崖围子墙固若金汤,坚如城堡。
  1934年日本绘制的《山东历史地图》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