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庄刘栋传记
刘文安
刘栋,字函三,泊庄人士。其家世代耕读,虽非钟鸣鼎食之族,却有着 “诗书传家” 的祖训。祖父曾为乡塾先生,父亲以务农为业,却常于农闲时教他诵读《论语》,油灯下父子相授的身影,是刘栋童年最深刻的记忆。这般家庭氛围,自幼便在他心中播下了向学的种子,使其以诸生身份潜心治学,终其一生与书册相伴,未尝有片刻懈怠。
其嗜学之态,堪称典范。案头经史子集常年堆叠如山,烛火常至深夜仍明。每当钻研经义有悟,便起身踱步,口中念念有词,时而击节赞叹,时而蹙眉沉思,竟至忘食废寝。这般沉浸学问的痴态,乡邻皆知,皆叹其对知识的执着。
刘栋为人谦和,所交之友多为当世才俊。与阎怀庭、王木舟二人尤为友善,情谊深厚。阎怀庭乃乾隆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刘栋常与之探讨经学要义,每遇疑难,阎怀庭必悉心点拨,刘栋亦能提出独到见解,二人交流往往至暮色四合仍意犹未尽。王木舟以诗画闻名,家境贫寒却品性高洁,其母丧后鬻画葬母之举,令刘栋深为敬佩。三人常于雅集相聚,或论经讲学,或赏诗品画,互为砥砺,在当地传为佳话。
至晚年,刘栋不幸患上骈指之症,手指行动多有不便,然其书法造诣却愈发精深。落笔沉稳,笔力遒劲,结构端严,观其字如见其人,透着一股浩然正气,已然有古贤之风。时人见其书法,皆惊叹不已,称其 “以病砺志,书艺日臻化境”。
虽身为诸生,刘栋却有着宏阔的学术视野。他耗费数十年光阴,手钞十三经、《史记》《汉书》及唐宋诸家文集。每日天微亮便起身,端坐案前,先以淡墨勾勒字框,再用浓墨工笔填写,一笔一划皆如对至尊。遇生僻字,必翻遍《说文解字》《尔雅》求证;逢异同处,便在页边朱笔批注,详列诸家之说。寒冬腊月,砚台结冰,便以体温焐化;酷暑盛夏,汗湿纸页,便换纸重抄,决不苟且。这些手钞典籍,累计达百十余册,经史子集分门别类,以锦带束之,整整堆满一书房。书页间的蝇头小楷,历经岁月仍墨色如新,成为其治学路上的珍贵见证,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刘栋不仅自身嗜学,更乐于将所学传于后人。他开设学馆,教授生徒,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资质聪颖者,加以点拨,助其拓展学识;对基础薄弱者,耐心讲解,使其循序渐进。经他教导的生徒,多有成就,或入仕为官,造福一方;或潜心治学,传承文脉。其教学之绩,在当地广为流传。
乾隆年间,学使谢墉视学山东。谢墉乃当朝重臣,文学造诣深厚,九掌科举,眼光独到,曾选拔钱棨、阮元等名士。他听闻刘栋事迹,亲自前往泊庄探访。见刘栋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且教学成果斐然,谢墉深为赞赏,特举其优行,对其愈发器重。此事传开,刘栋之名更盛,然其依旧淡然处之,每日依旧埋首书斋,潜心学问,教书育人。
刘栋一生,以学为乐,以友为辅,以教为任,虽无惊天动地之伟业,却以其笃学不倦的精神、高尚的品行,在当地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世所敬仰。(刘文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