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5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陈从周与潍坊古建园林
  
  20世纪80年代,中国着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到潍坊勘查古建园林。他考察了青州偶园,并对其整修进行指导,还游览了范公亭、顺和楼、云门山、驼山、万年桥、衡王府、松林书院等古建遗迹;他勘查了十笏园,拍摄了园中景物留作资料。陈从周誉偶园假山为“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赞十笏园“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陈从周与潍坊几度相逢,情真意切,用言语和行动书写了他对潍坊古建园林的深情与热爱。
  本期撰稿:崔斌
  图为偶园内景。
  主 编:马道远 副主编:李海滨
  编 辑:台 可 美 编:王 蓓
  校 对:刘 辉(0911)王明才(1214)
  曾 艳(1516)
  
  首赴青州保假山 品古园韵致现今园风流
  
  陈从周
  1981年,陈从周来到青州,在他的呼吁下,保住了偶园中全国仅存的康熙风格的假山。偶园假山被陈从周誉为“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偶园用四年多建成,古人建园以建筑开路,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返工多次,估计偶园也是如此建造的。奎文区的东苑公园是陈从周设计的,牡丹亭是园中的重点景观,陈从周还为牡丹亭题额。
  抢救康熙风格假山 积极推动修葺偶园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绍兴人。中国着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大师,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诗人、书画家。
  1981年,陈从周初次来到青州,他说:“久想去益都看看清初康熙年间的冯氏偶园,居然夙愿以偿。但当我到达该园时,说是已经准备将该园拆除了,经我的呼吁,总算演了一场‘劫法场’,抢救了下来。”
  阮仪三在《忆恩师陈从周先生》中也提到:“还有山东益都的偶园也是陈先生‘救火’救下来的。现在陈先生走了,他的精神引导我们来继承加入这个‘救火队’,为保护国家宝贵文化资源而赴汤蹈火。”
  现在看到的许多中国古典园林:江苏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虎丘塔,扬州的何园、片石山房,如皋的水绘园,上海的豫园,嘉定的孔庙、秋霞圃,浙江嘉兴的南北湖,杭州的西湖郭庄,都是由陈从周护救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陈从周,江南的美景能毁掉一半。
  很多中国建筑界人士,最早得闻陈从周大名,是古城青州偶园修葺,地方欲将旧存假山翻新,陈先生得知大怒,疾呼:“谁动它半根毫毛,我跟他拼了老命!”就这样,全国仅存的康熙风格的假山得以保存。
  20世纪80年代的偶园,在陈从周眼前,布局基本为:进入大门,东行正中为大型风景石,迎面为大型橱窗。东北为牡丹芍药花区,再往东,围墙之内东北角是办公和培育花草的地方。转向南为桂花和盆景的温室。再往南为盆景展台。展台以南为动物区。出围墙正门,西南行,越过松风阁,有石桥在方池之上,桥南西转,为佳山堂正对假山的主峰,佳山堂的西南有近樵亭。
  在陈从周的积极推动下,1981年12月,益都县县长刘国良在当时的益都县外事旅游工作会议上说:“城里公园假山的维修,要迅速拿出实施方案,各行各业各个部门都要关心这件事,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积极支持,共同把旅游点的保护、建设、管理搞好。”
  从1981年春天,陈从周开启了跟潍坊的古建园林的缘分。
  首赴偶园完成夙愿 题诗记录青州之行
  陈从周1981年来偶园,益都县博物馆馆长钟轶陪同。钟轶之子钟海婴说,父亲曾在1988年5月21日《青州报》副刊发表了《偶园建设小议》,记录了此事。
  钟轶写道:“1980年秋,上海同济大学着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曾到偶园,对此园大加赞赏,尤其对假山极感兴趣。他说此假山的最突出特点是,山势按山石天生石纹自然衔接,毫无人工雕凿之痕迹。并叮嘱不要随意翻修,一定要维持原貌,以保持全国为数不多的康熙风格园林建筑。”
  这里有个疑问。钟轶说的时间“1980年秋”,与陈从周的《一肩行李鲁中程》中的时间不同。陈从周首次到偶园,是1981年在淄博参加规划会议之后,“久想去,居然夙愿以偿”,可见淄博会议之后较长时间,或是当年秋来了偶园。1980年的陈从周年谱里也没有青州的行程。可能钟轶记错了,应该是1981年来青州。
  钟轶陪同陈从周看了范公亭、三贤祠、顺河楼。钟轶遗藏中有陈从周的字两幅、画一幅。经青州学者丁岱宗和郭伟红认定,确定了其中的内容。
  其中一幅题诗一首:“简外更须实地游,冯园梦想几经秋。为求佚史留真迹,不辞千里到青州。”落款为“益都冯氏园为治园林史之实例,虽小颓风范,而丘壑独存,宜宝之。辛酉从周题。”
  另一幅题诗:“山自蜿蜒水自悠,三贤前事说风流。范泉古木雄东鲁,初见唐槐与宋楸。”落款为“一九八一年题范泉,从周”。
  一幅墨竹图,题名《双翠凌云》。落款:“梓墨之作也,钟轶方家正。从周。”
  陈从周题诗中所写“辛酉”,即1981年。这三幅字画应当都作于1981年。这一年,陈从周来到偶园,抢救了假山。
  青州档案馆的《偶园》一文记载,陈从周谈到:“清康熙年间,园林假山建筑并不少,但后来几经翻修,往往失其原貌。目前,益都假山是康熙年间唯一幸存的珍贵实物,建议妥善保管。”
  鲁中园林最古叠石 假山布局沿袭明代
  关于堆假山,陈从周说:“古人堆假山,高七尺,宽二百尺,就是一座大山。我们的山是山的一只脚。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就是讲山水关系,山水关系搞好了,就像人的血脉骨头了……”
  那么,被陈从周誉为“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的偶园假山,有哪些特点和陈从周的主张不谋而合呢?
  山上建亭,绝对不能建在山顶。“近樵亭南对峭壁”,应当是比山峰要低。间山亭、友石亭在园内平地建设,当然低于假山。树木低于山顶,山在丛树当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实景。山要开,偶园的假山有东峰、中峰,中峰又有东麓和西麓,西麓有山的主峰,这就是陈从周说的当中是分的。
  偶园假山也是有山洞的,并且提到有三处山洞。一是说“循山而东,流水上叠石为桥,度桥入石洞,东行西折,渐至山腰为山之西麓”。二是说“峰东北临水有石窟,俯而入”,三是说“中峰之东麓,东横石桥,下临绝涧,引水为泉,由洞中曲屈流出”。从“渐至山腰”“临水有石窟”“下临绝涧”等语句,可以看到山洞或是石窟,都是在山脚,正是陈从周说的“洞不在当中,也不在上边,而是摆在下边。”
  偶园叠石的体量并不高,也不大,却充满了山的意味。山脚拉小的处理,体现了山的气度,所以没有山太小的感受。却是因为石桥、山洞的布置,让山体的形态变得丰富了。移步换景,别有洞天。山因水活,水在这里不是单一的溪流,而是因山就势,呈现出了山泉、池塘、山涧、水潭、瀑布、鱼沼、溪流多样的形态,动静相宜,急缓结合,营造出曼妙多姿的水文化景观。
  总的说,陈从周认为,偶园假山的布局沿袭了明代旧制,与扬州石涛所叠的片石山房相同,似为清初惯例。
  这就给了偶园园林的年代归属和规制风格一个明确的说法。
  
  首赴青州保假山 品古园韵致现今园风流
  
  东苑公园初春的风景
  陈从周背上相机去拍古建。
  东苑公园内的牡丹亭
  东苑公园的水系景观
  隔景手法比比皆是 亭台楼阁明清韵致
  亭台楼阁建筑方面,陈从周说:“作为点缀的建筑物要有密有疏,布列有致。中国古代的房屋一般没有斜向的,建筑物与建筑物绝对不能纵横相对,而是要搞正中求变,即将水或路搞弯曲造成变化……不要像苏州园林全是房子。”
  偶园内的建筑,南部佳山堂建筑群是收,北边是分是开始点,“北而东,楼台参差,别为院落”,佳山堂“向北有茅屋数椽”,点缀着云镜阁、绿格阁、松风阁、友石亭等,做到了错落有致。佳山堂南向,正对山之主峰,也是确立了佳山堂在本园建筑中的统帅地位。
  “匾额对联碑文,景名要先写好,以后弄匾容易,房子造好再刻不迟。老人(指名人)都是过一天有一天,耽搁不得。”我们可以看到,“偶园”二字牌匾,是吕宫所书。园门内四块石屏,是明代高唐王的篆书。
  造园的忌讳,陈从周说过:“说到隔景,可以说搞园林的人是‘骗子’。”“园中要有引景,要有景必隔。我们可籍以绿化、假山、围墙、花窗等手段进行隔景。一览无余乃是造园的忌讳。”偶园之中,利用隔景手法可谓比比皆是,假山中的山洞、丛林、楼阁、台阶、峰峦,无一不是通过明暗、露藏、遮掩、角度等,实现了隔景的目的,让园林味道十足,吊足了游历者的胃口,让他们流连忘返,百看不厌。偶园,“骗”过了游客的眼睛,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愉悦。
  我们没法还原当时的建设情景,却可以从陈从周的话语中得到偶园成形的影像。关于古人建园,他在《说园》中提到:“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往往边筑边拆,边拆边改,返工多次,而后妥帖。”“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走一步看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慢慢来。“过去私人造花园,都要请清客来评议评议。买来一块地,先搞花厅,再堆假山,评议评议,花厅不够,再造书斋。哪能一下子就搞好了呢?不经过几次反复,想使它恰到好处是很难的。”
  可以想象,在康熙十一年(1672),64岁的冯溥厌倦了宫廷的日日劳碌,越发想念家乡,带着对于退隐江湖的渴望和叶落归根的理想,请来了名满大清的叠山名家张然,多次实地勘察,规划设计,希望在益都城的东南部、自家的居所南面,营造一处远离尘嚣的北方园林。
  原址处有古树若干,经过充分酝酿,借助天然,张然跟冯溥开始了建造,花厅、树木、奇石、景观,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热情,并不时邀请各方名流前来指点,边建造边修改。终于在冯溥返乡之前,用了四年多时间建成。园内假山浓缩了九州山川嘉木,石峰参差,亭台错落,溪流蜿蜒,瀑高潭深,山下有横石桥、瀑水桥、大石桥,使得园内山奇水秀,别有一番情趣。生命的最终十年,冯溥终于达成了优游田园、超然忘我的人生理想。
  ◎相关链接
  倾心打造东苑公园
  重点景观为牡丹亭
  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胜利东街的东苑公园,充满中式园林意趣,是园林大师陈从周设计的。
  东苑公园始建于1982年,198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该园占地5万平方米,其中山湖面积1.2万多平方米。1990年,东苑公园在全省城市绿地评选中被评为优秀绿地二等奖;1997年,东苑公园被原省建委评为文明示范窗口。该公园原为封闭式管理,自1997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改造后开放,但陈从周的印记依然明显。
  从北门进入东苑公园,前行右转,遇到假山,拾级而上,峰回路转,就到了一处高地,一座玲珑俊秀的六角亭子立于台基之上。重檐歇山式的戗脊上,蹲兽在骑凤仙人的后面蹲守。黄色琉璃瓦跟蓝色的阑额、青绿的彩绘、大红的檐柱相互映衬着,显得生机勃勃。
  置身亭内,环顾,垂花柱头的穹顶之下,是雕梁画栋,一幅幅彩画琳琅满目。有青松迎客,有梅兰竹菊,有松鹤长春,有荷塘夏景,有群山绵绵,有牡丹、葡萄、秋天的柿子。一年四时的盛景、多姿的山川溪流汇集于此,丰美异常。
  亭子正面,额枋之上,黑底黄字,书写的是“牡丹亭”,落款“一九八四年 陈从周题”。美人靠以水泥构件为支撑,铁质靠背,水刷石的台面,透露着20世纪80年代的气息。这就是陈从周为东苑公园设计的重点景观“牡丹亭”。
  台基之下,是鹅卵石连缀铺就的地面,连接着假山怪石和台阶,竟是无缝连接的感觉。加上假山上粗壮的松柏,山石间闪现的“东苑公园牡丹亭”标牌,这东苑公园是年代感十足的园林作品。
  东苑公园引进了一条水系,灵气十足。溪流从西北方向而来,穿越公园,向东南转圜,其间有野茫茫的丛林溪水,有小桥凌驾其上,有一片湖泊水面,向前去有曲曲弯弯的溪流流出湖泊,然后再回到假山处,形成一个水潭。这样一条行走路线,引导了游客的脚步,步步生景,移步换景。一路上,有春柳春花映入湖中,有柳条轻拂小溪,有亭台楼阁倒影,有游船漂浮,有现代建筑出现在水中。再加上四时风物的轮转,美不胜收。
  初春,湖边有鸭子巡游,树上有鸽子栖息或飞落,竹影婆娑,迎春腊梅初放,生肖雕塑小品,花岗岩的小桥,甚至芦苇清荷的枯枝,还是原来的样子,有园林大师的心思。不足半米的水流,没有让人生畏的危险;四处都有的亭台、石凳,方便停留休息;坡缓的小桥,不高的假山,舒缓的台阶,让人毫无压力,在园林里优哉游哉。
  
  再见十笏园 拍照留细节
  
  十笏园的水石风景
  《一肩行李鲁中程》
  十笏园是潍坊市区园林中最着名、仅存的一座古园林。陈从周在1981年看过此园后,在1983年故地重游,拍摄园林景物,他点评十笏园:“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十笏园将南北方建筑艺术巧妙结合,尽得天地自然山水之灵性。
  两年之后再次探园 故地重游拍摄园景
  潍坊,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历史上着名的手工业城市,自古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据《潍县志稿》等记载,明清时期,这里名人辈出、文风鼎盛、商业繁荣,私人园林灿若星辰,曾经拥有过16座私家园林,如莲池别墅、复园、叠石山馆、丁家花园、颐园、绿野斋、黄叶楼、易园、齐氏园、绿萝山庄、南园、柏园、杨家别墅、艮园、半亩园等等,如今多已破败。
  位于潍城区的十笏园,保存至今。它是潍坊园林中最着名的一座,也是目前仅存的一座。
  陈从周在《说园·四》中说:“一年漫游,触景殊多,情随事迁,遂有所感,试以管见论之,见仁见智,各取所需。”其在文中提到苏州、杭州、同里、济南、潍坊、南京,说到了西湖、珍珠泉、十笏园、泰山、燕子矶、栖霞寺,所到之地,一一记录。
  陈从周在1981年春应邀去淄博勘察古建和开会的时候,顺便来潍坊看了十笏园。1983年,他第二次来十笏园。
  陈从周的《一肩行李鲁中程》记述了1983年5月、6月的潍坊之行:“事隔已二年,朋友们见面时还谈起此事。尤其我进入十笏园时,那位博物馆的薛慰慰小同志,她还认识我,一见面就出来招待,又被馆中同仁拉着做了半天郑板桥,十笏园我旧游之地,这次来专门为摄园景的,留恋竟夕,待夕阳西下,依依而别。
  管理者问我此园如何评价,我用我当年咏此湖的二句诗”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如果能解此情景消息,不难写得好说明书了,大家含笑而别,深巷归程,何日再赋重来。”
  园林大师书中盛赞 北国小园水石为最
  陈从周在其着作《说园》中点评十笏园:“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这文字来自《说园·四》。陈从周说:“潍坊十笏园,园甚小,故以十笏名之。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他在第一次游十笏园时作诗:“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
  十笏园占地非常小,时人喻之为“十个笏板”,就像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笏板一样。故得名“十笏园”。十笏园占地虽小,起居日用、生活休闲的各类建筑设施却一应俱全。园内有楼、台、亭、榭、书斋、客房等建筑34处,房间67间。园内家庭日常生活的厅堂室屋及文房斋馆、什物作坊、庭院雕塑、花圃桥廊、微景奇石等无不俱全。
  十笏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初为刑部侍郎胡邦佐的故宅,清代河南彰德府知府陈兆鸾、直隶布政使郭熊飞等人曾先后在此居住。
  清光绪十一年(1885),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买,保留一处楼宇,其余房舍拆除重建扩建,仅用8个月就将此园建成。丁善宝起草刻石的《十笏园记》,形象地勾画出十笏园的整体布局,展示出山、水、楼、台、亭、榭俱全的蓝图。从重建之初,主人已经以小园谋大局。
  陈从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私家园林概述中也讲到:“小”对建造园林是不利的,然是宅旁园还是山水园,私家园林一般均占地较少。而古代造园家却能自如地掌握艺术创作的辩证法原则,化不利为有利,在“小”字上做文章,精心设计和布置,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出无限的景色来,做到小中见大。有时还以小为荣,如苏州的壶园、残粒园,南京的芥子园,北京的半亩园,潍坊的十笏园,皆以小着称。
  古典园林在较小范围内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就更重视“以一当十”的艺术原则。园中景物,无论是山水造景,还是亭、台、廊、桥,均以小巧为上,以能入画者为佳,其立基定位、排列布置,都要反复锤炼,以收到笔愈少气愈壮、景愈简意愈浓的艺术效果。这是文人私家园林艺术创作的第一个特点。
  丁善宝之设计风格
  南北兼具巧妙结合
  陈从周在第二次考察十笏园时,主要为园林拍细节照。
  这座园林是主人丁善宝与几位友人共同设计的。重建十笏园之初,主人丁善宝饱览南北名园,力图建成一座将南北方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园林。十笏园因此表现为南北兼具、呈现浓郁江南园林气息的风格:
  虽有轴线,不对称。中轴上分南庭院、中山水、北庭院的格局。又是南北两院夹一庭的形式。中轴上由南到北分别为十笏草堂、院门、岛石、四照亭、院门、砚香楼。南院以十笏草堂为倒座(即坐南朝北)主厅,左右出耳房。耳房间数、大小不一,以此打破严格对称。北院是以砚香楼为主厅,左右出耳房,再配以厢房。但是,东厢一层,西厢二层。东耳两间,西耳一间。
  南北形态,都存在。园林建筑的梁架用了斗拱、翼角起翘较为平缓,装饰风格较为浑厚,这些都是北方园林的典型特征。像四照亭这样的水榭,也用了一斗三升,不能不说是受了北方园林的影响。但是,在栏杆做法上,还是尽量做得低矮、轻盈,倒是有几分江南风味。
  堆山理水,江南味。池岸的进退、驳石的堆叠与江南园林无异。东山的耸秀,孤石的玲珑;亭楼的高居,廊舫的依水,都是江南园林的格局。但是这山水格局是统一在轴线格局之下。
  在江南园林中,在乎花草树木的布局。不同的花草树木在不同季节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气息,从而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和氛围。十笏园里面,在春季,会有盛开的腊梅、丁香、桃花、樱花、杏花等花卉,春意盎然;在夏季,则会有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让人感受到清凉舒适的感觉。秋冬也是如此。
  这正是十笏园的过人之处,十笏之地,尽得天地自然山水之灵性。北方的园林仿江南园林的不少,但能如十笏园保留这么完整的不多。
  
  应邀做指导 为整修建言
  
  佳山堂堂前
  偶园近樵亭
  园内四大奇石之“寿”石
  陈从周第二次赴青州时,心情激动,在车上写下小诗,记录此行的欢欣和期待。一向惜墨如金的陈从周为偶园写下了352字的评价。由文字里所言,可见青州偶园契合了陈从周谈话和着述中的建园思想。陈从周此行,对偶园修整进行了指导。
  两年之后如愿北行
  难掩激动写诗记录
  陈从周在《一肩行李鲁中程》里说:(青州方面,在1981年行程之后),言明约我再去一次进行(偶园)重修的准备,因为忙,拖延到1983年才总算如愿北行,在车中写下了这首小诗:
  相经初见几经秋,
  尘世身闲苦未求;
  已诺名园为补笔,
  痴儿日日盼青州。
  钟情山水岂逃情,
  怕说清游寄性真;
  垂老未忘林壑美,
  一肩行李鲁中程。
  “我是五月二十四日中午到达益都的,虽然一夜多的长途劳顿,但我的感情是真挚的,精神是兴奋的,抛弃了午倦,积极赶到偶园,仿佛老友重逢,等不到寒暄,便倾吐积愫了。作为一个园林的钟情者,忙着登山入洞,摩挲峰石,在断井颓垣中,找寻最大的乐处。”
  这样的陈从周,来到青州,还是非常欣慰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偶园在乾隆年间仍保存完好,并有部分场所对外开放,接待游客。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增设了“茶坊酒肆”等设施。但到了道光初年,随着经济的萧条,有的设施被损毁,从道光以后直至上世纪初,为冯氏世守,但已荒芜殊甚。
  冯协一的长孙冯时基、曾孙冯钤,分别有文“偶园纪略”(乾隆年间)和书《蕉砚录》,都对当时的偶园状况有所描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成书的《益都县图志》,20世纪初青州文人所写的《青社琐记》《青州纪游》等书中均能看到有关偶园的记载。
  陈从周文中说:“当年的偶园规模,视今日残存为:大假山、佳山堂、近樵亭、卧云亭、松风阁下之暖室,皆在,池沿山者已填。假山、佳山堂与暖阁不失旧规。”
  一向惜墨如金的陈从周,面对偶园,写下了352字的评价。
  由文字里所言,可见青州偶园契合了陈从周谈话和着述中的建园思想。
  “七分人,三分园”,园林总是浸染着园主人的精神和理念情趣。陈从周分析,偶园就是冯溥在请求退休至得到批准期间修建的。其图纸现存浙江省图书馆。偶园,寄托了主人退隐田园、安享清福的愿望。因为有万柳园建成在先,南北双园,无独有偶,这个园林就叫作偶园了。
  “园子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叫不出去。江南地方小,只能造房子。苏北不一样,可以造自然景,一定要清爽。”
  陈从周对于园林的个性极为推崇,他说,偶园假山为今日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出自当时的着名叠山家张然之手。他的运石之妙在于模仿鲁山的特征,运用当地的材料,突出的方面在于清逸秀润,因材致用,不拘泥于陈旧的运石方式。
  “造园,要有宛转的构思。所以说,造园是没有底的。”陈从周说。
  说到偶园,他认为,看到今天古木的位置,应该先于筑园,在若干地方点石凿池,按照树的位置巧妙安排,让石壁面临水池,用的顽石纹理井然,到山谷用怪石,过渡就非常婉转,脉络自然就存在了。
  陈从周认为:“造园,要有思想。以水为贵,倒影为佳。”偶园的磴道逶迤曲折,高低自如。群山环抱,古木森严,坐在佳山堂就如在万壑中。他日池水复原了,那么水石之胜,必成妙境。“运石之妙”和“必成妙境”出现在陈从周的文章中,可以说偶园的个性就是“妙”。
  他还总结了偶园建园的思想还在于“正中求变”。中国园林总体讲究都是正中求变,空间分割方面也是这样,如建筑物的纵横排列等等。
  受聘指导偶园修整
  详细论证整旧如旧
  陈从周为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古建筑风貌不遗余力,以直言着称于世。为了各地的古建筑古园林的保护和维修,他几乎有求必应,苏州、扬州、绍兴、杭州、泰安、潍坊……都曾留下他风尘仆仆的足迹,凝结着他许多的心血。
  陈从周的学生李振宇在《怀念陈从周教授》中写道:各地的文管、园林、城建部门也很尊重他的意见,欢迎他的指导。当然有时也害怕他尖锐的批评。
  据《陈从周活动年谱》1983年的记载:“1983年5月到6月,陈从周勘查了鲁中古建,足迹及益都、潍坊、淄博等地,勘查了冯氏偶园、范公亭、青州城墙、万年桥、清真寺,以及明石坊、松林书院、十笏园和博山等。1983年9月,到山东潍坊参加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并勘查古建。”
  还有一些1983年陈从周来青州的线索,来自于青州市档案馆。
  青州市政府1987年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中提到:对名胜古迹的保护、整修和使用,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聘请了陈从周、方运承等专家进行详细论证。按照“整旧如旧”的要求,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印证了陈从周曾经指导偶园整修的事实。
  2007年,青州市政协委员王学政曾提交了一份提案,题目是“关于深度保护开发偶园旅游资源的建议”。讲到了一个场景:在陈从周的指点下,同行的人们注意到,这座假山确实与众不同。它不是将一堆石头像是堆糖果仁似的随便堆在一起,而是按照岩石的固有纹格,自上而下,顺乎自然地叠在一起,确实达到了“弄假成真”的程度,或许这就是“康熙风格”的可贵之处。
  偶园,名称几经变化。从清代的“冯家花园”,到辛亥革命后冯氏败落,冯溥的家业被拆卖殆尽,林木被伐,故园荒芜。1950年5月,当地政府接管,命名为“人民公园”,拨款维修。1980年更名为“青州公园”,1983年恢复原名“偶园”。
  
  乘兴游青州 寻幽访古建
  
  范公亭三贤祠
  松林书院正门
  满洲兵驻防城官房
  1983年5月、6月,陈从周在考察偶园之余,看遍了青州的人文自然景观,游览了范公亭、衡王府,他把驼山比作绿色的翡翠盆,云门比作莹环。他感慨青州城墙的坚固,惋惜万年桥米芾题书碑刻不再。
  考察之余行走古城
  看遍人文自然景观
  1983年5月、6月,在青州的日子里,陈从周除了考察偶园,还游览了范公亭、顺和楼、云门山、驼山、万年桥、东门清真寺、北城满族村、衡王府、松林书院。
  他写道:“范公亭在西门外,宋贤范仲淹遗迹也,井复以亭。亭北高地曰范公台。南侧有‘澄清阁’,敞透可留客。此处为一低洼地,树木参天,清泉涌出,而唐楸宋槐,大可合抱,千年古木,实不多见。闻鲁中多古木,今则罕见矣。范公亭北越桥有顺河楼,其西为四松亭,亦皆可坐客。人游云门山与驼山,总是分别述之,而我呢?认为两山必合观,方臻其妙,互为对景,合为整体,其所形成青青未了的齐鲁风光,这里可说是最能引起人们怀古情绪的。”
  他感慨唐楸宋槐,大可合抱,千年古木,实不多见。松林书院建筑规模尚存,松林郁郁,现存建筑保存完好,他与青州一中教师郑广荣谈文物保存,认为书院的保护做得很好。他们“殊相得”,谈得很投机。他游览明衡王府石坊,见额题颜字榜书,为明人通例。立石坊下,望云门山驼山,正对其前,把山的灵气瑞气招纳府内,其形势殊胜。认为青州气概亦于此得之。
  意兴盎然的陈从周,此时的笔端流淌出的是散文的笔意:“到了驼山的鬓边,小憩看山,那环抱无边无际的层层峰峦,看不见有一处空隙,好如一个大的绿色翡翠盆,山是盆的边缘,平畴阡陌,村落人家,则都在盆底。我也算看过一些山景,但没有像这里那样密不通风的环抱得那样紧紧地。而云门山却又是相依在驼山之侧,从下面望山顶,云门仿佛是一个莹环,玲珑剔透,可惜山上面的建筑物全部毁坏了,不知哪一天能恢复它原来的仙山楼阁。同样驼山也秃其首,旧迹无存了。这些都亟待修建。中国的名山,那些寺观、石刻都是增辉的点缀,尤其有着中华民族的风景特征的名山。游此二山者,总要从志书或导游上抄一段石窟的记录,算是自己是博雅的君子,恕我无才,我未能多着一笔。”
  他把驼山比作一个绿色的翡翠盆,云门仿佛是一个莹环。这样的美景,让他忽发奇想:“我们从益都出发,如果雇一头毛驴,跨鞍缓行,垂杨夹道,远山凝翠,轻蹄扬鞭,得得于曲折的山径中,那种洒脱出尘的风度,自信亦是难得的境界。”兴之所至,陈从周诗兴大发,赋诗一首:“瑶街步步入林深,不觉身随山径增,何日废墟成妙境,仙山楼阁望云门。”
  怀古幽思遍访古建 历史兴衰百感交集
  徜徉在恢宏久远的海岱名都、三齐重镇,陈从周眼里看的是古迹,心里闪现的是历史,那古城的一切景象让他百感交集:“益都旧为青州府治所在,明代有藩邸,清代有满城,重镇于此。因此青州城墙以青砖筑就,特别坚固完整,可惜今日只存此门外万年桥旁短短的一段,与我凭吊。”
  2013年10月,施工人员在青州市衡王桥西的沿河公园施工时发现一些古代城墙城砖,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青州市文物局专家确认,此处为明代城墙遗址。这段残存的明城墙遗址就是古南阳城北城墙。目前发掘的这一段长度约180米,保存完好,当时埋在地下约1.5米处,残高约4米左右。考古人员还发现,此明代城墙下叠压了宋代城门。
  “万年桥是明建经清重修的桥梁。七拱大石桥,长六十五米三,石刻甚工整。据《渑水燕谈录》记载:青州城西南皆山,中贯阳水,限为二城,先是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山水暴涨,与木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明道(1032—1033)中夏英公守青,思有以扞之,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至今五十余年,桥不坏。此桥王曾撰记米芾书碑,惜已不存。而木拱桥记载可珍也。”万年桥的米芾题书碑刻不见了,陈从周为此深深惋惜,也为了它现存的石刻工整而欣喜,那上面顽皮的石狮和生动的“二十四孝图”他应当都看到了。
  陈从周写道:“东门外为市肆所集中地,多回民,清真寺建于清雍正年间,规模宏大,其砖刻大门极修整,礼拜殿周围廊,后附望月楼。两庑连续,周成院落,古松荫之。”
  据青州市原仪门南碑载,青州城里通往东关真教寺的道路因雨雪天泥泞南行,遂在此建清真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建大殿,西墙有宁阳王载序题“清真古教”石刻。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大门、仪门、影壁。寺庙大门上方有知府张莲登题“清真寺”门额。陈从周所说的清真寺建于清雍正年间,应当是重建的时间。
  陈从周继续着行程,来到了青州旗城:“满城之着者,如杭州之旗营,镇江之满城,益都之北城。前二者已不可寻,而益都者所用三合土之城垣今虽不存,而规划犹存,尚未大肆兴建,余曾访于废城中。今尚存两户建筑为旧构,其形制一如北京西山旗营今存者,平屋成行,外围以垣,辟小门。另一户为北京四合院式,有垂花门,论位置应为大户所居,乃军官住宅也。”
  从以上说法,可见陈从周对青州旗城颇为认可,认为“益都北城”是全国“满城之着者”,是与“杭州旗营”“镇江满城”齐名的重要满族古城之一。
  陈从周同样关心着满族文化,对满族改变姓氏很感兴趣。他了解到:“满族辛亥革命后,易汉姓,非无根据而乱冠。《益都北城满族人民发展史》一文,言其当地满人易姓一节,与余幼时闻之父老及征着事实者相同。”
  他记录了满族姓氏的变更,如:瓜尔佳氏,变更为关、常汉字氏。那本都鲁氏、纳喇氏改变为那、郭、南、叶等姓氏。他还亲临北城,访问老人。
  
  推介十笏园 不吝惜笔墨
  
  十笏园的稳如舟亭
  十笏园“鸢飞鱼跃”景观
  1983年9月,陈从周来潍坊参加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并勘查古建,他下榻十笏园宾馆,并留下墨宝。他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以2700余字介绍了十笏园。陈从周称赞十笏园的核心是水石之美,缠绵有情。
  主编中国园林辞典
  大篇幅介绍十笏园
  陈从周在《一肩行李鲁中程》记述了1983年5月、6月潍坊之行:
  “1983年,留益都之日,其间曾去潍坊市,郑板桥做县令的潍县,在此市中。记得前年到此,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路青青上柳条,春游谁计客程遥,潍城写得三竹杆,我比重来郑板桥。’此诗题在为当地宾馆画的一张竹上。”
  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长孙敬明回忆,他1984年12月在十笏园工作,曾在此工作了24年。他听说过当年陈从周来潍坊的往事。陈从周提到的十笏园博物馆讲解员薛慰慰,后来调到了济南。还有一位解说员姜秋燕,是青岛下乡知青,后来调回了青岛。十笏园不大,只有两名解说员。
  当时,过往潍坊十笏园的名流多下榻在十笏园宾馆。时任宾馆经理任传夫,是莱州人。宾馆对客人热情招待,大家、艺术家、画家、专家入住十笏园宾馆后,留下了很多画作。陈从周出于对宾馆招待的感激,留下了墨宝,在情理之中。
  而按照“陈从周年谱”,1983年9月,陈从周到潍坊参加城市总体规划评议会,并勘查古建。虽然目前没有去往何处的记录,但十笏园是绕不开的古建,这应当是陈从周第三次与十笏园见面。十笏园使陈从周印象深刻,也得到了他的长期关注。
  陈从周主编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中讲到了全国的园林,私家园林里面山东单篇介绍的就有潍坊的十笏园。篇幅长达2700字,不仅讲述了十笏园的建成历史、得名原因、总体风格、园林特色,还详细描述了十笏草堂、园中园、蔚秀亭等。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陈从周的学生李振宇在《陈从周的客厅》里写道:“当年,陈从周先生的家,在同济新村‘邨字楼’。先生的住房在底楼,有一个朝南的小客厅面向小花园。先生兴致好,即席漫谈古今。梁谷音来了,先生会谈昆曲与园林在艺术上的共性;山东的客人来了,先生会讲郑板桥和十笏园;宁波的客人来了,会谈天一阁藏书;苏州的客人来了,先生会打趣问当年拆下的城砖而今安在。”
  可见,潍坊和十笏园在陈从周心里有着重要的位置。
  水石之间温婉情深 康有为曾留诗园中
  陈从周称赞十笏园的核心是水石之美。“潍坊十笏园,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
  十笏园的园内凿池引水,堆石成山,造景成熟美观,布局严谨合理,因此有“北方园林之最”的美称。十笏园院内前部以水池为中心,四周配置四合式庭院,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的特色。水是园的血液,山是园的骨架。
  轴线上的景观建筑布局严谨,疏密有致。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斋、楼宇、客房等精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紧凑而不拥塞,错落而又主从分明。特别是中轴线上的山水景观,袖珍,精美。亭台阁榭,临水揽胜;湖光山影,相映成趣;彩鱼戏水,柳岸闻莺;长廊曲转,沧浪闲静;南雅北重,相附相融,使其成为文人心中润诗、画家长卷抒情的佳地胜境。
  1925年7月,康有为在园中即兴留诗一首,“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面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以赞誉十笏园的水石之境。
  入园即是忘忧客,到此无非画中人。那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斋、楼宇、客房等精巧结合,既有南方园林韵致,又具北方建筑特色,熔南北建筑于一炉,将园林与居家连在一起,设计巧妙,布局严谨,成为独具特色的北方名园。
  难怪,在陈从周的眼里,十笏园是缠绵有情的。
  诗书画印吸引文人墨客 建筑取名各有渊源意味
  陈从周常从诗的角度来欣赏园林,说园始终不离一个“情”字。“造景自难,观景不易。‘泪眼问花花不语’,痴也。‘解释春风无限恨’,怨也。故游必有情,然后有兴,钟情山水,知己泉石,其审美与感受之深浅,实与文化修养有关”。
  “亭台虽小情无限”。陈从周眼里的十笏园是有情的,这是他一贯重视的园林的“情”字。这个情,氤氲在文人墨客的翰墨里。十笏园吸引了许多名人雅士纷至沓来。
  十笏园的主体建筑“砚香楼”,曾是藏书、读书、交流之所,身处其中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的高谈阔论之声。砚香楼墙壁上嵌有郑板桥、金农等书画家的真迹碑刻90余方。
  园内北端有清末潍县学者张昭潜撰文、状元曹鸿勋所书《十笏园记》,它与南端园主人丁善宝自写的《十笏园记》遥遥相对,篇名虽同,但所述各异。
  十笏草堂的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先生手迹“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亭北隔水相望的花墙六角门上,有“鸢飞鱼跃”四字刻石,飞动宛转,是唐代着名学者韩愈手迹。稳如舟小亭的北门悬挂一副对联“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手书。小亭的门上“涛音”额,为清代书法家桂馥手迹。
  园内建筑的取名意味深长。园中园的过厅名“深柳读书堂”,取自唐代诗人刘昚(shèn)虚诗中名句“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颂芬书屋”厅后院,西为厢房,北厅高台出厚,高大宏伟,名曰“雪庵”,康有为过潍县游十笏园,其改题名为“小书巢”,并延续至今。
  丁善宝极其仰慕郑板桥,园中精心选刻了许多郑板桥的作品。如“稳如舟”小亭北门“雷文古鼎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的对联,假山半山腰风雨亭内的壁间嵌有郑板桥书画石碑三通,回廊墙壁亦嵌有郑板桥书画石碑多块。
  由于丁氏家族一直以诗书传家,并交友广泛,当年的十笏园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活动中心,据《潍县志》记载,“达官、名士、骚人、墨客过潍者,无不以得游斯园为幸”。
  
  古城归去来 文化再传承
  
  偶园大门
  十笏园砚香楼
  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十笏园、偶园等古建筑群的修缮循序渐进地进行。对十笏园古建遗址的保护,从古至今一直持续着。如今,修缮后的十笏园古建筑群占地面积达10400平方米。同济遗产保护团队对青州历史文化名城重建项目坚持了20年的陪伴式、渐进式规划。
  修缮十笏园建筑群
  招募非遗项目入驻
  十笏园,不仅是一处园林,更是文化传承的典范。
  关于十笏园的得来以及建设方法,丁善宝在写的《十笏园记》中有着详细的叙述:
  “光绪乙西孟秋,余得郭氏废宅于舍西,实前明胡四节先生之故居也。前有厅室,后有复室,俱颓败不可收拾。中有楼三楹,独屹立无恙。爰葺而新之,题曰砚香楼,为藏书之所。素有濂溪之好因汰其废厅为池,置亭其上,曰四照、曰漪岚、曰小沧浪、曰稳如舟,更筑小西楼,题曰春雨楼,下绕以回廊,架平桥,通其曲折。”
  这处古建转到丁善宝手里时,已经破败不堪,幸亏他及时修复和保护。
  1978年,十笏园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陈从周勘察古建,来到十笏园考察。1983年,陈从周再次来到潍坊十笏园,拍照留存资料,提出修复建议。1988年,国务院公布十笏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在对丁氏民居进行修缮时,在账房的右侧发现了一处地下金库。2003年,潍坊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十笏园建设仿古文化街区,重现潍坊历史风貌,十笏园历史文化街区由此形成。2007年,潍坊市政府批准成立潍坊十笏园博物馆,馆址就设在十笏园内。
  潍坊十笏园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十笏园维护时坚持“修旧如旧”原则,注重保护历史传统风貌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从2023年起,潍坊十笏园古建筑群(一期)修缮保护工程开始施工,目前该工程已完工。十笏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修缮过程需格外谨慎,注重文物的发现与保护。
  有一年夏天,施工人员在修建十笏园外围截水沟时,于西南角发现了关侯庙巷入口牌坊的东侧石座,十笏园博物馆立即与施工方采取措施,如今该石座已得到妥善保护并进行展示。
  修缮后的十笏园古建筑群还包括丁氏民居、关侯庙和东汉北海相孔融的祠堂,总占地面积达10400平方米。
  如今,十笏园内的古建筑已按照保留下的图纸严格恢复,特色景点主要有:四照亭、九曲桥、稳如舟亭、漪岚亭、十笏草堂、小沧浪亭、游廊、龙墙及郑板桥、金农等书画家的真迹碑刻,民居、民俗、生活起居展馆等。
  近年来,潍坊十笏园博物馆积极打造非遗聚集区,推进非遗入景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2023年招募砸铜、刺绣、核雕、茶艺、微雕五个非遗项目入驻,并设专属展区,传承非遗。2024年,十笏园参与“2024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潍坊活动年”,与韩国安东美术馆交流砸铜、风筝、锔艺等非遗项目。
  专家团队保护古城 量身定制修复方案
  从偶园开始,青州市对古建园林的保护步步提升,从保护一个园林到保护一个街区,到保护一个古城,范围扩大,力度增强,规划升级。
  自2004年,以陈从周的学生阮仪三教授领衔的同济遗产保护团队,受邀进驻青州,对青州历史文化名城重建项目坚持20年的陪伴式、渐进式规划。
  同济团队先后编制了两版《青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了北关、东关和偶园三片历史文化街区,明确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陆续编制了《青州古城保护与修复建设概念性总体规划》《偶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北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偶园文保单位保护规划》《青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民居保护改造导则》等专项规划。对青州的历史文化名城怎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都有了科学有效的指导。
  自2012年开始,青州市先后对古城偶园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街巷进行市政设施、民居和沿街房屋改造,对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标志性建筑物进行修缮。由此,街区文化内涵得到深入挖掘,居民生活环境、商户经营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古城保护是活化的保护,古城居民是认可的。
  青州市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内,除了有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还有众多传统风貌建筑和一般民居。规划团队研究民居的保护等级、建筑风貌、建造年代和保存现状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或保护、或修缮、或改善、或保留、或整治、或改造,哪种合适就用哪种方式。
  青州市偶园历史文化街区组建的驻地保护修复设计师队伍,量身定制了建筑保护修复方案,对6条历史街巷两侧建筑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查,建立了建筑现状资料和测绘档案,充分考虑群众对建筑用途和风貌的诉求,分户研究“一户一案”。这就有了百变的样貌,不会千篇一律。
  同济团队全面收集了街区砖雕、木雕、石雕等传统建筑构件,研究其地域特点、营造技艺和文化符号,归纳总结了159件图样,形成了《青州古建筑传统纹饰》图册,量身定制完成了750户房屋保护修复方案。这精细提炼营建的,就是纯粹的青州民居、青州古建、青州古城。
  为进一步加强在修缮过程中突出青州地域建筑特色,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指挥部根据保护规划要求和导则相关规定出台了《偶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民居保护改造实施细则(试行)》,从2013年开始指导偶园历史文化街区沿街立面改造、历史建筑修缮、民居改造等保护与改造工作。
  2013年,青州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走在古街上,古建之美随时冲击着游客的视觉。传统山墙屋脊,在街区的上空延绵,呈现着古意十足的天际线。砖雕、石雕、木雕自然融入了街巷民居的墙面、院落,寓意吉祥。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却是静水流深,隐含着陈从周、阮仪三等建筑园林名家一如既往的严格的审美品质。
  陈从周当年为名园做补笔的含金量如今还在上升,陈从周保护古城风物、重现古城风采的愿望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期图片由崔斌、张雯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说园》《园林大师陈从周》《阮仪三忆恩师陈从周》《一肩行李鲁中程》《中国园林鉴赏辞典》《忆我的父亲陈从周》等。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县春秋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