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县地名志》是安丘有史以来第一部地名专著
文/李连科
我退休后,对我们安丘各村的历史文化与传说故事非常感兴趣。我收藏了安丘、诸城、高密、寿光等县市的地名志书多套。研读起来很感兴趣,如同与我们故人对话,每个村的由来以及故事传说很多,是一部百科全书。
近几年抖音视频火遍中国大地,我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1988年出版的《安丘县地名志》全面进行了解读。本志书对安丘县概况及历史沿革、县城的主要道路、全县三十二处乡镇与各自然村等都有了较详细的文字介绍。我早年学会了开车,自驾车与老伴行走在安丘大地上。我自费驾车,老伴自学摄影,对安丘大部分村庄村志石进行解说,宣传安丘各村的历史文化,解读各村的由来与传说。我想贵在坚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的抖音视频飞向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安丘在外地工作的同志,知道了家乡的文化,知道了故乡的传说。通过我的抖音视频,留住了乡音、乡情、乡愁……
安丘历史悠久。建国后已发现的23处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
在古代分域中,安丘地属青州。夏商两朝属斟国,西周属淳于国。
春秋时,县境中南部是莒国之渠丘地,即莒之渠丘父封邑。西部是纪国之郚,公元前690年纪国为齐所灭,地归齐。东北部是淳于国,公元前707年后为杞国所有。
战国时,杞、莒分别于公元前445年、公元前431年为楚国所灭,其后,县境大部分属齐国,西南部柘山、车庄一带属鲁国,秦统一中国后,县境南部属琅玡郡,西部属临淄郡,东部和北部属胶东郡。
西汉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封将军张说为安丘侯(国),食三千户,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安丘县,为北海郡二十六县之一,治所在今县城南部高地上(其地俗称“大墩”,又名“印台”,即《左传》鲁成公八年渠丘公与申公立谈之处)。是时,牟山一带有安丘侯国,属琅玡郡:东北部有淳于县,属北海郡,治所在今杞城:东部有昌安县,属胶西郡(后改为高密国),治所在今李家古城:西部有郚城县,属琅牙郡,治所在李家西郚村东北,即春秋纪国之郚邑;南部有姑幕县,属琅玡郡,治所在石埠子;南部临浯、官庄一带属琅玡郡平昌县,西部大盛一带属朱虚县。武帝元总四年(公元前113年)安丘侯张指因罪国除,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安丘改名诛郅,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复名安丘,
东汉时,安丘县治移于牟山北原安丘侯国故城,属北海国.原北海郡安丘城降为亭,名“渠丘亭”。《续山东考古录》载:“北海郡安丘县古城在南一里,今渠丘亭。”是时,淳于、昌安、平昌属北海国,姑幕属琅玡国,郚城县省入朱虚县(治所在临朐县境).
三国魏,安丘、淳于、昌安、姑幕、平昌均属城阳郡,朱虚属北海国。
晋初,安丘属东莞郡。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复置平昌郡于那城故城,安丘、朱虚属平昌郡,淳于、昌安、姑幕、平昌属高密国。
南朝宋,安丘、平昌、朱虚属平昌郡,淳于、昌安属高密郡,北朝魏,安丘、淳于、昌安、朱虚、平昌均属平昌郡,姑幕属东武郡。公元512年后平昌改属高密郡.北朝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安丘、平昌皆省入昌安县,淳于省入高密县,姑幕省入东莞县。平昌郡治由那城迁至黔陬县,移琅玡县治于郚城,同时,朱虚省入琅玡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昌安县于牟乡城(安丘故城)置牟山县.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牟山县改名安丘县,同时,昌安县省入安丘县,琅玡县改名郚城县。大业三年,安丘县治移于平昌故城,属高密郡。
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郚城县与武德二年复置的昌安县皆省入安丘县,并将故淳于县地划归安丘,时,安丘县东得昌安全境,西得郚城东境,南得平昌北境,东北得淳于故地,幅员渐广,县治从平昌故城迁至今处,属密州。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安丘县治移于昌安故城,改名辅唐县。五代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改辅唐仍曰安丘,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安丘再改称辅唐。五代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辅唐县改称胶西县。
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胶西恢复安丘县名,县治由昌安故城迁回今处,属京东东路密州。从此,安丘县名沿用至今,县治亦再未迁徙。
金属山东东路密州。元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元将王野驴守御是土,修筑城池。
明属青州府,置5坊厢、6乡、196社。清亦属青州府,康熙年间为6乡、58社,乾隆十六年为6乡、66社,道光以后合并为54社。
辛亥革命后,1914年裁府设道,安丘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改属莱胶道,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政府。时,全县共置6区、52乡镇(乡30,镇22).
1938年日军侵入安丘后,县城内敌伪合流,成立维持会,后改称县政府,属伪山东省鲁南道,1940年改属莱潍道。时,国民党县政府逃离县城,流寓农村,属山东省第八行政督察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县政府重踞县城,直到解放。
1943年7月县境西南部山区解放后,莒县五区在渠河以北的村庄划入安丘县,9月,在西古庙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安丘县政府,属鲁中区沂山专区,置柘山、夏坡、南郚、召忽、唐山5个区。1944年3月唐山区改称郚山区,8月,增置高崖区。1945年再置寿山、汶河、石泉、凌河4个区。1948年5月,石泉区划属(新)安丘县,汶河区和高崖区在汶河以北的村庄划属昌乐县。原高崖区在汶河以南的部分改称牛沐区。
1945年6月,县境东南部解放后,7月,在景芝建立淮安县政府,属沂山专区.时,高密县在潍河以西的村庄和诸城县在渠河以北的村庄划归淮安县,共置景芝、古城子、渠河、朱子、甘泉、官庄、金堆、留晃和新二区9个区。1946年,古城子区改称石堆区,朱子区改称孙孟区。1947年,析甘泉区置临浯区,增置灵山区。1948年,撤销留晃区、石堆区,灵山区和新二区划属(新)安丘县。
1948年4月底安丘县全境解放,5月在县城建立(新)安丘县政府,属昌潍专区。时,原属昌乐县的平柳、阿陀两个区和潍县九区在铁路以南的88个村划归(新)安丘县。(新)安丘县共置城关、王封、赵戈、逄王、南流、许营、平柳、阿陀、慈山、石泉、十里、尧洼12个区。
(新)安丘县建立后,在西南山区的安丘县改称(老)安丘县。1949年6月,(新)安丘县改称安丘县,(老)安丘县改称丘南县。7月,沂山专区撤销,安丘、丘南、淮安三县均属昌潍专区。1950年6月,淮安县改名潍安县。
1950年11月,所有区名,皆由地名改为以序数相称。
1952年6月,潍安县并入安丘县。同时,第七区(平柳)、第八区(阿陀)划属昌乐县。1953年8月,丘南县并入安丘县。是时,全县共设置1个镇、25个区。
1955年9月,全县改划为20个区,同时,区名由序数改为以地名相称,即:城关、景芝、赵戈、逄王、南流、许营、慈山、凌河、孙孟、渠河、临浯、石堆、官庄、雹泉、夏坡、南林、牛沐、岐山、柘山、郚山,1956年4月,撤销城关区,改置城关镇、城埠区:撤销景芝区,改置景芝镇、鹿村区.
1958年2月,撤销区的建制,全县划为2个镇,38个乡,2个镇是,城关、景芝:38个乡是,牟山、贾戈、韩吉、赵戈、逄王、南流、水坡、许营、石堆、甘泉、金堆、临浯、朱官畸、彭旺、东庄子、凉台、孙孟、朱子、关王、慈埠、石泉、白芬子、官庄、雹泉、凌河、夏坡、辉渠、岐山、胡峪、召忽、老子、古庙、店子、南郚、温泉、牛沐、大盛、南逯。
1958年9月,撤销乡镇建制,全县成立23处公社,即,城关、景芝、石堆、赵戈、担山、逄王、南流、许营、慈山、凌河、孙孟、临浯、金堆、官庄、白芬子、雹泉、夏坡、南郚、牛沐、岐山、柘山、郚山、凉台,1962年4月,城关公社析置贾戈公社,临语公社析置宋官疃公社。1965年8月,凉台公社划属诸城县,诸城县石埠子公社在渠河以北的村庄划归安丘县,为安丘县石埠子公社。
1967年2月,昌潍专区更名昌潍地区,1981年7月,昌潍地区更名潍坊地区,安丘县均属之。
1981年11月,逄王、南郚、岐山、牛沐、金堆、孙孟、夏坡、许营8处公社,因公社名与驻地村名不一致,分别以驻地村名更名为黄旗堡,红沙沟,庵上、大盛、金冢子、王家庄子、辉渠、刘家尧公社。1982年1月,改城关公社为城关镇。
1983年10月,潍坊地区改置潍坊市,安丘县属之。同年冬,刘家尧公社西北部13个村庄划属潍坊市坊子区。
1984年4月,全县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开,撤销公社建制,设置10个镇,22个乡。10个建制镇是,安丘、景芝、黄旗堡、南流、凌河、雹泉、官庄、红沙沟、大盛、庵上。22个乡是:贾戈,石堆、赵戈、担山、刘家尧、慈埠、关王、王家庄、石埠子、临浯、宋官疃、金冢子、白芬子、管公、辉渠、夏坡、温泉、召忽、柘山、车庄、郚山、南逯。
《安丘县地名志》是在地名普查和地名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经多次实地调查和反复考证,参考各乡镇地名志编写的。它集各条地名的来历、沿革、现状于一册,为行政管理机关和经济、军事、公安、交通、邮电、文教、科技、新闻等部门以及广大读者提供了标准地名和有关地名资料,对了解各地,认识安丘,也将有所裨益。
本志所用资料,主要是地名普查成果资料、有关部门提供的最新研究成果资料、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史书、方志和家谱、碑碣资料。在编志过程中,共查阅历史、地理书籍23部、地方志15部、家谱族谱958部,考录碑碣254块,收集研究民间口头传说1200多条。对地名的来历、含义和沿革的考证,主要参考谱谍、碑碣和口头传说。这些资料虽然可信程度有限,但它来自群众,且千古流传,因此,亦具一定参考价值。
在使用历史资料时,逐条进行了调查、分析和鉴别。凡有定论且无异议的,一律从定论;尚无定论或说法不一的,只作客观记述,或诸说并存。对谱谍、碑碣资料,因宗族、封建色彩浓重,使用时只取其意,一般不引原文。对口头传说资料,采用时逐条进行了分析,去其糟粕,取其健康合理的部分。凡资料与正史有矛盾或有出入,均以正史为准。对一时难以搞清的问题,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既不墨守旧说,也不穿凿附会,妄作结论,以防以讹传论,贻害后人。
本志共收录地名2020条,分为六类;
(一)行政区划和自然村地名;
(二)企事业单位地名;
(三)水利、电力、交通地名;
(四)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五)纪念地和名胜古迹地名;
(六)注销及已消失地名。收录的原则是:乡镇以上区划地名和自然村地名全收,其他各类地名选收。凡收入
本志的地名,均为现行标准地名。
本志分卷首,正文 附录三部分,并附清末以来地图44幅,景物照片51频,
计58万字。在编排上,乡镇按县统计局编制的顺序排列;一个乡镇内的村庄,按(地图)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的次序排列,地图、照片分别插在有关部分。《安丘县地名志》,是我县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它集我县地名工作成果之大成,详细记载了安丘境内的地区、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自然地理实体、水利、电力、交通、古迹、纪念地等各类地名的标准名称、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辖属关系、形貌特征、现状概况、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经济、文化和史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