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32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鄌郚刘馥堂墓传记

  鄌郚刘馥堂墓传记
  公姓刘氏,名馥堂,昌乐鄌郚东庄人也。其先世本直隶枣强望族,明太祖洪武二年,一世祖让甫公携《刘氏宗谱》与枣强老槐之种,跋山涉水迁于昌乐城北二里。见此地平畴沃野,乃沿原籍村名立 “懒鞭” 聚落,取 “木铎之心未改,桑梓之思长存” 之意①。四世祖英公以耕读发迹,始徙鄌郚;五世祖述公自玉皇庙再迁上东山,于石缝间垦荒种粟,手植青松百株,有 “愚公移山” 之韧;至十世祖子胜公乾隆年间卜居东庄时,已东依马驹岭之雄,西傍九曲河之秀,筑土为墙,编茅为舍,垦田三十亩,渐成一方望族,此非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之谓欤②
  一、耕读传家 墨润平生
  公生逢高祖父邦清公、曾祖父鸿坤公经营 “永增商铺” 之时,铺中既售桑麻布帛,亦兼理高崖当铺分号 “捎当”。公五岁入私塾,每日临池千字,曾于雪夜临摹《九成宫醴泉铭》,指掌冻裂仍不辍笔,有 “临池学书,水为之黑” 之勤③。及长,书法取法二王,融欧体险劲,行笔若 “惊蛇入草”,结体似 “孤蓬自振”④。其楷书《朱子家训》中堂,笔力刚劲处如 “锥画沙”,秀逸处似 “印印泥”⑤,谓 “百年未见此等笔墨,直追卫夫人簪花小楷”⑥
  二、乱世守拙 笔砚为盾
  民国十八年,国民党五十一军驻临朐,军长闻公书名,遣副官以马队相迎,聘为文职司书。公见军营中刀枪如林,夜不能寐,三日后趁月色潜逃回村,人问其故,叹曰:“非不愿仕,实恐‘折腰向乡里小儿’耳”⑦。抗日三十二大队刘汉三邀掌文书,公至营中不善待人接物,未及旬日被辞,此正合 “君子和而不同” 之训。后厉文礼部四团强召为书记员,公见刑房血渍斑斑,掷笔叹:“吾宁效陶令归田,不做刀笔吏也”。自此闭户不出,于东庄老宅辟 “墨耕堂”,每日晨抄《伤寒论》,午书《金刚经》,暮刻 “守拙” 二字印章,取陶渊明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之意。
  三、仁心济世 德被乡邦
  公虽隐于乡野,却以医术、书法双济邻里。某年大疫,公采马驹岭草药配伍,于村口施药三十日,自书 “杏林春暖” 悬于药棚⑧。岁暮腊月,公于门前支案书联,求字者从鄌郚大集排至九曲河畔,有农人以新收粟米换春联,公必多书 “五谷丰登” 横批相赠,曰:“此乃‘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之本分”⑨。尝为邻村盲翁书 “心明眼亮” 四字中堂,盲翁以手抚字,泣曰:“闻墨香如见‘山阴道上,应接不暇’”⑩。
  四、后世流风 木铎余响
  公训子侄曰:“家财万贯,不如薄技随身”,父与叔皆习木匠,所制桌椅榫卯严丝合缝,。公逝前三年,曾于病榻上为孙辈书 “慎独” 二字,墨色枯润相间,若马驹岭秋山老松,恰合 “人不知而不愠” 之君子风。家藏有公《耕读传家帖》手卷,开篇 “乱世求安,不如守一砚一墨” 之句,直承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之精神。
  记曰:
  枣强迁徒,木铎声长,鄌郚生根,松筠作堂。
  临池学书,墨透纸背,守拙避世,菊傲寒霜。
  笔可化雨,墨能回阳,乱世归隐,德配义方。
  一抔黄土,山高水长,清风过岭,犹闻墨香。
  注释
  ①“木铎” 典出《论语》,喻文化传播;“桑梓” 代指故乡
  ②典出《左传》,喻创业艰辛
  ③王羲之 “墨池” 典故
  ④张怀瓘《书断》形容草书笔势
  ⑤褚遂良论笔法典故
  ⑥卫夫人为王羲之师,典出《法书要录》。
  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
  ⑧董奉 “杏林” 典故,喻中医仁德
  ⑨《击壤歌》典故
  ⑩《世说新语》形容风景优美,此处喻书法意境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