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官团山子杀鬼子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104岁华诞!
红色地标团山子
昌乐县,地处山东半岛中部。在其乔官镇龙泉院村南,省道S224大沂路东侧有一座山颇为独特,海拔191米,面积0.3平方公里,松柏苍翠,当地人称它为“鞋子山”。
相传,杨六郎率军观察地形时,因鞋中进沙磕鞋,倒出的沙砾瞬间化作为一座山,故称“鞋子山”,后利用山势设伏击败辽军。
这个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却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与历史的独特解读,也为团山子增添了一抹神秘浪漫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昌乐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鞋子山”为“团山子”。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团山子有着更为震撼的身世。它是昌乐县最早被发现的郯庐断裂带上的新生代第三纪玄武岩火山口,距今已有1800万年历史。火山口呈圆锥形,深20多米,直径60米,由数万根六棱石柱组成。这些石柱拔地而起,形成辐射状的棱形条面,气势极为壮观,是不可再生的地质遗产。
团山子古火山口的发现,让人们逐渐认识到,在其周围400平方公里内,黄山、隋姑山、鏊子山、卧虎山、蝎子山、桃花山、乔山、苍山等百多座山头,均由火山喷发形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壮观的古火山群。
如今,山东昌乐火山国家地质公园涵盖团山子、郝家沟、乔山和荆山4个景区,面积达32.6平方公里,以火山地貌和蓝宝石原生矿床为主题,囊括火山遗迹景观、古生物化石、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和水体景观等,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特征最典型的火山口之一。
其中,团山子景区以火山锥和火山口为主。火山锥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和火山灰等物质在火山口周围堆积而成,形态各异,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椭圆形,还有的呈不规则形,仿佛大自然随手塑造的艺术品。火山口则是火山喷发时岩浆喷出的出口,在地表形成一个凹陷的圆形或椭圆形区域。站在火山口旁,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当年火山喷发时的磅礴震撼与威力。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团山子见证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关于“鞋山子打鬼子”目前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
据1960年《昌乐县志》载:1941年是日寇极其疯狂的一年,在昌乐至鄌郚的公路线上设有不少的岗楼,龙泉院西南的鞋山子上设有岗楼,岗楼住有7名鬼子,这7名鬼子强迫龙泉院人民给他修岗楼,送茶送水,还时常下来要猪肉、捕小鸡、抢东西、污辱妇女。全村的人民对这7名鬼子恨之人骨,以田根源为首组织了陈中海、田庆元、张国杰、田道庆、宋文星等六人,于8月某日晨,以给鬼子送东西、送水为名闯上了鞋山子,首先掐死了岗哨兵,然后叫开了鬼子的门,鬼子正在死睡,将鬼子的步枪全部缴获,鬼子醒来以后,和田根源等六人展开了肉搏战,7个鬼子被田根源打死两名,打伤5人,田根源带着缴获的武器逃出了敌人的统治区。
版本二:
据《昌乐抗战史》记载,1939年11月的一个夜晚,龙泉院村村民赵同修、赵同江、赵同林、赵同信、赵同善等五位壮士,手持土制“抬杆枪”内装填火药与铁砂、大刀、长矛、锄头,趁深夜日军哨兵松懈之际,从火山口西北侧的陡峭石缝艰难攀爬上山。赵同修率先用大刀解决了村口哨兵,其余四人则分两路包抄日军用火山岩石砌成的简易营房。日军惊醒后,立刻开枪抵抗,然而五壮士毫不畏惧,充分利用地形优势突进,用抬杆枪近距离猛烈轰击,同时配合大刀长矛与日军近身格斗。经过约20分钟的激战,他们当场击毙6名日军,还缴获了4支步枪及若干子弹。行动成功后,五壮士迅速携带武器沿原路撤离,巧妙地避开了闻讯赶来的日军驻乔官镇据点的援兵。
日军发现据点被袭,恼羞成怒,派部队围剿龙泉院村,烧毁数间房屋,并悬赏缉拿“凶犯”。但五壮士在村民的全力掩护下,成功转移至山区隐蔽,部分人后来还加入了八路军鲁中军区地方武装,继续为抗击日军而战斗。
这一事件在《昌乐县志(1989 - 2002)》《乔官镇志》中均有详细记载。它是昌乐境内首次由村民自发组织的成功袭敌行动,有力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周边村庄的抗日斗志。中共昌乐地下党以此为典型案例,在各村积极宣传“武装抗日”,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基层的广泛落实。民谣《鞋子山五英雄》在昌乐广泛流传,团山子也因此被赋予了“抗日英雄山”的光荣称号,并被写入中小学乡土教材,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时至今日,团山子火山口顶部偏东侧,仍保留着日军据点残留的石砌约20平方米的地基,似乎在默默诉说着那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火山口西北侧攀爬路径的岩石上,有着当年五壮士借力留下的凹痕,民间传为“英雄手印” ,这些痕迹成为了五壮士英勇行为的见证。
每年抗战纪念日,当地学校、政府都会组织人员登山缅怀,传承红色基因。龙泉院村赵姓后人至今仍保存着祖辈流传的抬杆枪复制品,而原件则在1942年日军“扫荡”中不幸被毁。这杆复制品承载着家族的荣耀与民族的抗争精神,成为了传承红色记忆的珍贵物件。
团山子不仅是一处独特的地质奇观,更是一座承载民族精神的历史地标。它将火山地貌的自然险峻与民众抗敌的无畏勇气紧密结合,其背后的抗战故事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