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admin [楼主] 发表于:33天前
昌乐 刘文安

李玉成丨昌乐很可能是商代营州的驻地

  昌乐很可能是商代营州的驻地
  1960年《昌乐县志》记载,昌乐商代属营州,当时县地名为逄,逄公姓姜名陵,是殷代分封诸侯时封的伯爵。殷周之间蒲姑氏灭逢公(周武王时蒲姑作乱,被周所灭),封姜太公于此,后来齐国又名蒲姑,就是来自此事。周朝初期约公元前1054年,武王封其岳父姜太公为齐侯,封于营丘(即原马宋公社营丘)。
  关于商代营州的驻地,结合史料记载与地理推断,其核心区域很可能位于今山东昌乐一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文献记载中的营州范围与核心区域
  《尔雅·释地》记载:“齐曰营州”,晋代郭璞注曰“自岱东(泰山以东)至海,此盖殷制”。这表明商代的“营州” 是对“齐地”的古称,范围大致包括今山东北部(泰山以东至渤海、黄海沿岸)。
  商代齐地的核心据点:商代的“齐”并非指周代的齐国,而是更早的部族聚居地。据《史记?周本纪》等史料,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今昌乐一带存在“逢伯陵氏”封国(姜姓部族),其都城“营丘”即位于今昌乐境内。营丘作为商代东夷地区的重要城邑,可能成为营州的核心聚居地。
  二、营州驻地与营丘的关联
  营丘的地理位置:营丘是昌乐的古称,据《昌乐县志》及考古发现,今昌乐境内的“营丘故城”遗址(如河西遗址、董家庄遗址)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陶器、青铜器等文物,证明这里在商代已是人口集中的城邑。
  “营州”与“营丘”的名称渊源:“营州”之名可能与“营丘”相关。商代以部族聚居地为中心划分区域,“营丘”作为逢伯陵氏的都城,其周边区域可能被泛称为“营州”“州”在商代多指部族聚居的区域,而非后世的行政区划。
  三、商代行政区划的特点与驻地推断
  商代的“州”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单位,更接近部族联盟的活动区域,其“驻地”可能是部族首领聚居的核心城邑。结合史料,可推断:营州的核心区域以营丘(今昌乐)为中心,覆盖泰山以东至海滨的齐地;逢伯陵氏封国的都城营丘,既是商代齐地的政治中心,也可能是营州的象征性 “驻地”。
  四、后世文献对营州驻地的间接佐证
  周代齐国的迁都线索:西周初年,姜太公封于“营丘”,后迁都至临淄(今淄博临淄)。这说明营丘在周代之前已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邑,其地位在商代可能更为重要。
  地理范围的一致性:从《尔雅》“自岱东至海”的描述看,营州的范围与商代逢伯陵氏、周代齐国的活动区域高度重合,进一步印证营丘(今昌乐)是这一区域的核心。
  商代营州的驻地并无明确文献直接记载,但从地理范围、部族封国及城邑遗址推断,其核心区域应位于今山东昌乐境内的“营丘”。这一结论既符合《尔雅》对营州范围的描述,也与商代东夷地区的部族分布和考古发现相吻合。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文史千古秀 功名上景钟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