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县委、县政府旧址参观侧记
郇志侠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深刻铭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传承伟大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2025年6月27日上午,巨洋文化学会组织的采风团,一起走进原益都县委、县政府旧址,接受革命传统和党性教育。
胡林古原名“楜林崮”,座落在青州市西南群山腹地,又是孙旺至胡林谷大峡谷的源头,山高林密,外人难以企及,自然状态保存完好,民间有“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的传说。1939年11月8日,西南山区成立益都抗日民主政府,冯毅之任第一任县长,后当时的中共益都县委、县府因抗日形势需要,转移到胡林古村,在此办公,指挥抗战,领导革命,直到1945年8月,益都县委、县政府才随攻城部队进城。直到现在,当年的县委、县府旧址尚保存完好。
巨洋文化学会组织的来自青州、寿光、昌乐、滨海的30名文友一起怀着对革命事迹和革命先烈的崇敬之心,走进当年益都县委、县府作为指挥部的院落。其院落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却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在这里,仿佛能看到当年革命先辈们忙碌的身影,听到他们坚定的誓言和激昂的口号。尤其是当站在古旧的老式家具前,注视破旧的公文包和锈迹斑斑的军号,听着当地村干部的耐心细致的讲解,就好像“穿越”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革命先烈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情景历历在目……站在冯旭臣烈士和“一门忠烈”牌前,我和两位文友驻足凝视了良久,特别是了解他的事迹后,更加崇敬这位青州的抗日英雄——冯旭臣。冯旭臣(1888~1942),原名冯保初,字旭臣,是山东省益都县(现青州市)长秋村人。他是一位爱国的开明绅士,以其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忧民意识而著称。冯旭臣一家是一个革命家庭,全家人都投身于抗日斗争中,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冯旭臣的家庭成员几乎全部参与了抗日活动。他的长子冯登奎担任八路军修械所所长,次子冯毅之从八路军的一个营长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三子冯登恺在15岁时便参加了八路军并在部队中担任文书。女儿冯文秀,1915年生,自幼受到家庭成员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追求进步,1938年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担任村妇救会会长,曾组织20多人的妇女担架队随军转战淄河流域。儿媳孙玉兰也是中共党员,冯旭臣一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革命家庭。1942年秋,为了冯旭臣及其家属的安全,上级安排他们转移到马鞍山。马鞍山因其险峻的地势成为了八路军的小后方,安置了一些重伤员和干部家属。11月9日,日伪军2000多人前来进攻马鞍山,但遭到挫败。第二天,日军增援至6000余人,冯旭臣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年仅54岁。他的女儿冯文秀在战斗中负伤后仍继续作战,最终跳崖牺牲。儿媳孙玉兰在带领三个孩子下山时,因布条断裂,全家不幸遇难。冯旭臣全家六口人壮烈殉国,满门忠烈,谱写出山东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山东革命老区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民众共同发起,对抗战时期血战马鞍山时壮烈殉国的冯旭臣一家六人重新安葬,并建碑纪念。六名烈士将永远安息在他们的故乡——益都县长秋村。纪念碑上方横书“民族光辉”。碑文题为“旭臣老先生暨其子媳烈士墓碑志”。碑文结尾称:“先生可谓抗战中的先进模范,媳女是巾帼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将与日月同在,与马鞍山并存不朽。”同年五月,鲁中区行政公署参议会向他的遗属敬赠金字大匾,上书“一门忠烈”。
文友们认真参观了县委办公室、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委机关警卫室、会议室旧址、伙房旧址,系统了解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坚决贯彻延安党中央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青州地区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众志成城,同仇敌忾,抗击侵略,救亡图存,谱写了共赴国难的爱国主义壮丽诗篇。深刻认识了以第一届中共益都县委在中共山东省委、八路军山东军区的领导下,依靠益都县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依靠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创建、巩固、发展了益都县西南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拥有400余人的正规军和3万民兵的强大兵团,发动了土湾村抗日伏击战、阳明山北岭伏击战、孙家岭保卫战等较大规模的战斗达10多次,打击了日寇日伪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士气,为赢得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文友们一致表示,这次胡林古益都县委、县政府旧址之行,让大家收获颇丰,不仅领略了胡林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乡村文化,更深刻地了解了那段红色历史,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在当今和平年代,大家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弘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