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39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走进青州偶园

  青州偶园
  在山东青州的繁华古街上,隐匿着一座承载数百年历史风云的园林——偶园。它宛如一颗被岁月尘封的明珠,静静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其背后的故事。
  偶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皇帝朱见深封其第七子朱祐楎为衡王,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就藩青州。衡王在建造宏伟宫殿的同时,在东华门外精心打造了一座东花园。当时的东花园依照明王朝规制,布局和规模都极力模仿皇帝宫内的御花园,园内设施一应俱全,尽显皇家园林的气派与奢华。
  时光流转,大约过了180多年,历史的车轮驶入清朝。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成为这座园林的新主人。冯溥,字孔博,又字易斋,青州人,顺治三年进士,他“端敏练达、勤劳素著”,深受皇帝信任。冯溥在京为官时,拥有一座名为“万柳园”的别业,他常与宾客友人在此宴游。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74岁的冯溥获准致仕还乡。相传,在他告老还乡之前,将万柳堂献给皇上,皇上便把原衡王府的东花园赐给了他。冯溥对东花园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整修和改建,取“无独有偶”之意,将其命名为“偶园”,这里也成为他晚年的精神寄托与栖息之所。
  也有说法称,在冯溥致仕之前就已购得此园。但无论如何,偶园在冯溥的经营下,逐渐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成为青州城内一处独特的景观。冯溥家族自始祖冯裕开始,世代为官清廉耿直,诗书文脉代代传承。冯溥学识渊博,生性刚正不阿,敢于直谏,向皇帝提出过许多治国安民之策,为百姓做了诸多好事。他在偶园内生活了十年,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记录了他晚年的悠闲生活,其中著名的《佳山堂诗集》便是以偶园中的佳山堂命名。
  踏入偶园,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假山。这座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园东、南两墙环列,乍看之下,或许觉得它并无特别之处,但细细考究,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无穷趣味。假山在结构上分坪、峰、涧、台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特色鲜明,使得整个假山繁而不乱,静中有变,层次分明,境界高雅,于一园之内尽显千里之势。据专家考证,青州偶园假山是中国唯一幸存的“康熙风格”的园林假山,由明末清初著名的叠石家张南垣设计督砌,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极高,堪称国宝。
  漫步在假山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之中。石峰参差,形态各异,有的如利剑直插云霄,有的似仙女亭亭玉立,有的像猛兽张牙舞爪。亭台错落其间,或飞檐斗拱,或古朴典雅,为假山增添了几分人文气息。溪流蜿蜒于山脚,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发出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偶尔还能看到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如银练般悬挂在山间,瀑高潭深,气势磅礴。沿着曲折的山径前行,时而豁然开朗,时而峰回路转,每一步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惊喜。
  而在偶园众多景观中,“福、寿、康、宁”四大奇石无疑是最为耀眼的明星。这四块奇石原为衡王府遗物,是明朝衡王朱祐楎过寿时,地方官宦贵人赠送的礼品贡石,后归冯溥所有。它们每一块都玲珑剔透、清奇拙怪,气度非凡,在当时就有“一两石头一两银”的说法,足见其珍贵程度。
  “福”石高2.4米,宽1.63米,宛如一位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华贵使者。其整体造型仿若一个天然雕琢而成的“福”字,体态丰盈端庄,尽显雍容华贵之态。石体四周布满密密麻麻的孔洞,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使得整块石头玲珑剔透。微风拂过,清风从孔洞中穿梭而过,发出轻柔的呼啸声;若在石下生烟,那袅袅升起的烟雾仿若灵动的仙子,顺着孔洞蜿蜒而上,紫气氤氲,缭绕升腾,如梦如幻,宛如仙境,仿佛在向人们传递着无尽的福气与祥瑞。传说中,这块“福”石乃是上天为衡王府降下的福祉象征。在古代,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衡王府的贵族们都会在“福”石前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虔诚地祈求福运降临,庇佑家族繁荣昌盛、子孙平安幸福。岁月悠悠,朝代更迭,衡王府虽已不复往昔的辉煌,但“福”石承载的美好寓意却流传至今,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触摸、瞻仰,期望能沾染一丝福气。
  “寿”石高3.7米,宽1.7米,宛如一位饱经沧桑却依然精神矍铄的长者。它形态雍容,上窄下宽,恰似一个倒三角形稳稳地扎根于大地之上。石身之上,多孔纵横交错,仿若时光留下的深邃印记,每一个孔洞都仿佛是通往另一个神秘世界的入口,灵光四通。其神韵兼备,跌宕起伏的石肤,仿佛记录着岁月的波澜壮阔;悬石压顶的气势,又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感;光彩夺目的透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繁星闪烁。观赏者伫立其前,仿若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同时也能从它那劲健的风骨中汲取力量,领悟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据说,这块“寿”石曾被视为衡王府的镇府之宝,寓意着家族的长寿与昌盛。王府中的长辈们对其极为珍视,常在此石旁修身养性,期望能借助它的灵气延年益寿。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若能围绕“寿”石走上三圈,便能沾染石中的长寿之气,为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与长寿。正因如此,这块“寿”石成为了游客们在偶园必打卡的景点之一,人们纷纷在此留下美好的祝愿,希望能将这份长寿的福气带回家中。
  “康”石高3.7米,宽1.7米,宛如一位身姿婀娜的舞者,在园林中翩翩起舞。其形态上下曲折狭长,大洞勾连着小洞,犹如一座神秘的迷宫,引人探索。石肤丰满圆润,给人一种温润柔和的触感,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温柔。石体挺拔,恰似一位坚毅的卫士,傲然挺立。从侧面望去,其姿态又如同一只优雅的仙鹤独立于水畔,婀娜隽秀,充满了灵动之美。石上的纹理纵横交错,或深或浅,或粗或细,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画卷,丰满大度,彰显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大气之美。相传,“康”石具有神奇的治愈力量,能够驱散疾病,带来安康。在衡王府时期,若有家人身体抱恙,便会将其安置在“康”石附近,希望借助石头的灵气祛病消灾。久而久之,这块石头便被赋予了“康”的美好寓意,成为了健康与平安的象征。如今,游客们来到偶园,看到这块“康”石,都会不由自主地伸手触摸,期望能得到它的庇佑,让自己和家人远离疾病,健康快乐。
  “宁”石高2.3米,宽1.2米,宛如一位超凡脱俗的仙子,亭亭玉立,英姿绰然,在园内众多藏石中脱颖而出,堪称石中翘楚。虽历经岁月的风化侵蚀,但其鬼斧神工般的造型却愈发显得独特而迷人。石体上悬下收,玲珑奇巧,每一处凹陷与凸起都恰到好处,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精心雕琢而成。当人们静下心来观赏它时,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心灵也随之得到了慰藉与安抚,仿若进入了一种宁静致远、心旷神怡的美好意境,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衡王府的历史中,“宁”石被视为家族安宁、祥和的象征。每逢战乱或动荡时期,王府的人们都会在“宁”石前默默祈祷,希望它能护佑家族平安,远离灾祸。如今,这块“宁”石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偶园之中,向人们传递着那份宁静与平和,成为了游客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无论是疲惫的旅人,还是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来到“宁”石前,都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沉浸在这份宁静之中,重新找回内心的平衡与安宁。
  在偶园幽谧的一隅,凝香阁仿若一位遗世独立的绝代佳人,散发着独属于自己的袅袅韵味。这座古雅的楼阁,飞檐恰似灵动欲飞的燕尾,斗拱层叠交错,雕梁画栋间尽显明清建筑的精致巧思,每一处细节都像是历史精心镌刻的印记。阁身以沉稳坚实的木质结构为主,朱漆大门庄重且古朴,其上的铜质门环,历经岁月的摩挲,泛着温润柔和的光泽,轻轻叩响,那清脆的声响,仿若能唤醒往昔悠悠岁月的尘封记忆,让人不禁陷入对过往时光的遐想之中。
  踏入凝香阁,一缕若有若无、宛如丝缕般的檀木香气,悠悠萦绕于鼻尖,刹那间,便让人心旷神怡,仿若身心都被这股香气轻轻涤荡。阁内空间宽敞豁亮,布局精巧而独具匠心。四周的墙壁之上,一幅幅名家字画高悬,有的是笔意纵横的山水写意,峰峦叠嶂间似有云雾缭绕,仿若能将人引入那空灵的山水之境;有的是工笔细腻的花鸟图,花鸟栩栩如生,似能听到鸟儿的啼鸣、嗅到花儿的芬芳,每一幅皆蕴含着浓厚深邃的艺术气息,宛如一位位沉默的讲述者,娓娓诉说着往昔文人墨客在此挥毫泼墨、尽显才情与雅兴的故事。阁中的桌椅皆由上等木材精雕细琢而成,造型典雅大方,线条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般优美,摆放得整齐有序,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往昔文人雅士们于此品茶论道、吟诗作画的闲适场景,仿佛能看到他们谈笑风生、才情四溢的模样。
  凝香阁前,一方小巧玲珑的庭院被匠心独运地精心布置。庭院中央,一泓清泉如灵动的玉带潺潺流淌,清澈见底的泉水在阳光的轻抚下,闪烁着粼粼的细碎波光,水底圆润可爱、五彩斑斓的鹅卵石,恰似一颗颗被岁月打磨的宝石,散发着迷人的光泽。泉边,几竿翠竹修长而挺拔,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轻响,宛如一位位技艺精湛的乐师,演奏着一曲清新自然的乐章。庭院的四周,繁花似海,随着四季的更迭,不同的花卉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春日里,灼灼桃花恰似天边的粉霞,绚烂夺目,将整个庭院装点得如梦幻仙境;夏日中,阵阵荷香仿若凌波仙子的裙袂飘香,清新淡雅,让人仿若置身于水乡泽国;秋季时,傲霜的金菊宛如繁星点点,在秋风中摇曳生姿,尽显坚韧与倔强;冬日里,红梅映雪,恰似烈烈燃烧的火焰,在银装素裹中绽放出生命的热烈与顽强。
  每逢清风徐徐拂来,阁前的风铃便会清脆作响,那悦耳动听的铃声,与庭院中的泉声、竹声相互交织,宛如一场大自然精心编排的美妙交响乐,为凝香阁增添了几分灵动活泼的气息。而此时,若楼阁中再有悠扬的琴音袅袅传出,那更是相得益彰,琴音与自然之音交融,让人深深沉醉在这古韵悠悠、诗意流淌的雅境之中,尘世的纷扰与疲惫瞬间消散,只觉心灵仿若被澄澈的清泉洗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慰藉。
  除了凝香阁,偶园中的花木也是一大特色。园内四株明朝的桂花,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每到金秋时节,桂花竞相怒放,远远地就能闻到浓郁的花香,熏染着古街上游人,让人忍不住深吸几口,将这馥郁的香气沁入心肺。三株明代留下来的迎春花,虽已“老态龙钟”,但每年隆冬都会绽开满枝黄花,率先迎接春天的到来,成为偶园冬日里的一抹亮丽风景。此外,园内还有奇松、牡丹、竹林等众多花木。春日,牡丹园里鞓红绽放,粉红的,雪白的,绛紫的,桃红的,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在春日里炫耀着唯我独尊的那份荣耀。黄色的花蕊簇拥在花心处,在多彩艳丽的花丛中显得格外金贵,有意无意间多了一份雍容与华贵。灿烂的花海使牡丹园变得热闹起来,煦暖的阳光里,蜜蜂飞舞着,在花蕊上时起时落,流连忘返;游人也扎堆而来,一波又一波,川流不息。人与牡丹相映红,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偶园,这座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的园林,不仅是一处美丽的景观,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衡王府昔日的辉煌与荣耀,蕴含着冯溥家族的精神传承,以及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情与雅兴。从明代的皇家园林,到清代的私家花园,再到如今成为青州古城景区的重要旅游景点,偶园一路走来,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
  在历史的长河中,偶园也曾历经磨难。晚清光绪年间,偶园虽仍属冯氏所有,但景致已经变得十分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偶园收归国有,1950年辟为益都人民公园,20世纪60年代园中多株明代古柏被伐。然而,幸运的是,它的主体景观得以保存下来。20世纪80年代,园林学者陈从周来考察,称赞园中假山为“今日鲁中园林最古之叠石”,并主持了山体的维修工程。21世纪以来,园景又几次得到重修,使得偶园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偶园之中,欣赏着那雄伟的假山、神奇的奇石、典雅的楼阁和娇艳的花木,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偶园不仅是青州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魅力,以及中国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相互交融,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木、每一处建筑,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岁月的温度。偶园,就像一个时光宝盒,珍藏着无数的美好与回忆,等待着每一位有缘人前来开启,品味其中的韵味,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渴望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一方宁静天地的旅人,偶园都能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感动。它是青州的骄傲,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