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0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林绍志丨西汉两个临朐的由来

  西汉两个临朐的由来
  林绍志

  《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在山东大地上有两个临朐。其中一个属于齐郡,就是今天的潍坊市临朐县,另一个属于东莱郡,东汉时撤,故城遗址在今莱州市境内。
  《汉书·地理志》载:“齐郡,秦置,莽曰济南,属青州……县十二……临朐,有逢山祠。石膏山,洋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巨定。莽曰监朐。”又说:“东莱郡,高帝置。
  属青州……县十七……临朐,有海水祠。莽曰监朐。”这两个临朐均以“县”的身份出现。但根据《史记》所列《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和《汉书》所载《王子侯表上》知,元朔二年,汉武帝分封淄川懿王子刘奴为临朐侯。其中两个“临朐”中当有一个“侯国”才是。
  这个侯国的地望何在?观《王子侯表》“临朐侯”条下标注“东海”。按此说,东海郡也应该有“临朐”,显然与事实不符。这是误将东海之“朐县”作为东莱之“临朐”了。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说:“《索隐》谓《表》在东海,今本无。而临朐有二县,一属齐郡,一属东莱。据《水经注·巨洋水》,此侯封于东莱。‘东海’乃‘东莱’之讹。”笔者认为,此说对错各半。“东海”乃“东莱”之误是对的。但引《水经注》中“巨洋水”为据却是张冠李戴,因为巨洋水在齐郡之临朐而非东莱之临朐。
  按下两个临朐的关系问题不表,先看一下由“巨洋水”引出的齐郡“临朐”名称之来历。
  “临朐”一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在旧志中多认为是因临近县城东南侧的朐山得名。齐郡临朐为秦县,在已知的秦县中,县名以“临”打头的有11个,其中9个临水,无一与山有关系。《汉书·地理志》中带“临”的县34个,其中临水21个,可能临水8个,无一临山之县。虽然秦汉之时不乏因山得名的郡县,但均不用“临”字。当时临字已经有了“靠近”的引申义,但未作建县命名之用。所以靠山不称临,靠水流川谷才称临。明末文人傅国在《昌国艅艎》一书中,开篇即有“应劭曰:临朐山,名也;非,山不可言临。历稽舆图,未有以山名临者”之言,从而成为否定“临山说”的第一人。
  另外,临朐在新莽时改为“监朐”。监、临同义,但也有区别。《说文》云“监,临下也”。古人以水为镜,监的本意为俯身以水照镜。临有靠近之意,监却没有。
  “临山说”不成立,可临朐境内有没有称“朐水”的河流可临呢?经查证典籍,弥河在《水经注》中被称为巨洋水。郦道元谓:“所谓巨洋者,即弥水也。”并云:“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谓之‘巨眛’,王韶之以为‘巨蔑’,或曰‘朐弥’,皆一水也”。证实弥河本名就是三个字。上古音“巨”有“朐”的读音,“巨”和“具”“朐”读音相近。众多名称或通假、或借用,其实就是一个名称——“朐弥河”。朐,勾也,曲也。弥河蜿蜒曲折,民谚有“县城到九山(弥河源头),弥河过九遍”之说。朐弥河因此而得名。它纵贯县城南北,县城下“临”此河,得“临朐”之名。
  回过头来看两个临朐的关系。目前,人们一般遵从清代学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的观点,把莱州的朱旺村作为临朐故城遗址所在。不过,对照《中国文物地图集·山东分册》,莱州市平里店镇的“石姜汉代遗址”是临朐故城的可能性更大。
  1996年版《莱州市志》载:“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在今市境置掖、当利、阳乐、阳石、临朐、曲成6县。
  均隶青州东莱郡,郡治掖县城。”西汉时没有侨置之说,两个临朐的关系一直未明了。
  后查阅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解释这一现象时引马孟龙观点:“汉武帝封临朐侯国,属齐郡。齐郡改王国后,临朐侯国徙往东莱,齐国之临朐仍然保留”。详读马孟龙《西汉郡国更置与侯国迁徙》一文,获更细致论述:“通过对临朐、毕梁、高平等侯国地理方位变动的考证,揭示出在郡国更置过程中,西汉政府会以侯国迁徙的方式来保证‘王国不辖侯国’制度的执行。”文章提到,“《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齐厉王立五年死,无后,国入于汉。’按齐厉王元光四年(前131年)嗣,五年薨,无后国除,故齐国国除于元朔二年。同年分封淄川王子刘奴为临朐侯,时齐国已国除为郡,故临朐侯国当如周振鹤所言由淄川国别属齐郡。但元狩年间齐郡复置为王国。《汉书·武帝纪》:‘(元狩六年)夏四月乙巳,庙立皇子闳为齐王,旦为燕王,胥为广陵王。初作诰。’元狩六年(前117年),汉武帝分封皇子刘闳为齐王,更齐郡为王国。而这时的齐郡辖有临朐侯国,根据‘王国不辖侯国’的定制,临朐侯国当别属他郡,而这时与临朐侯国相邻唯有淄川国。因此,无论临朐侯国继续留在齐国,还是回属淄川国,都会出现诸侯王国辖有侯国的状况。如果我们理解了元狩六年临朐侯国所处的特殊态势,则东莱郡之临朐应当是临朐侯国迁徙后的方位所在。即,元狩六年汉廷为了保证‘王国不辖侯国’定制的执行,将原本地处齐郡的临朐侯国迁往东莱郡,原临朐侯国恢复为临朐县仍属齐国。”由此明确了两个临朐的来龙去脉:齐郡临朐在秦时即为县,汉初仍是县制,属齐郡。因淄川懿王子刘奴封于临朐,遂成侯国,仍属齐郡。后齐郡成为刘闳的王国,为遵守“王国不辖侯国”的规制,临朐侯国转为县制,复于东莱郡置刘奴之临朐侯国。马先生分丝析缕,条理分明,论据翔实,结论令人信服。
  先贤之异见。唐初经学家颜师古在《汉书》的注解,特别是地名学方面贡献巨大。其注《汉书》时说道:“齐郡已有临朐,而东莱亦有此县,盖各以所近为名也,斯类非一。”即认为两个临朐都是以“各自”的“近地”得名。
  齐郡临朐是就“近地”朐弥河命名,东莱郡临朐的“近地”又是什么呢?笔者到此地海边,发现那段海岸线非常曲折。考虑到古代“朐”字使用频繁,此临朐因下临弯曲之海得名,似不无道理。
  但细究起来,此说亦难以成立。其一,齐郡临朐所临有具体实物,即下临“朐弥河”。但东莱郡临朐虽所临海岸曲折,但无含“朐”之山、水等实物,所“临”无落脚点。虽然《续山东考古录》中有“县西北二十五里有诸(朱)旺城,南临淇水,疑淇水即朐水音转,而诸旺城即临朐城也,备考”,但显然太过牵强。因为淇水在莱州是一条小河(现已基本断流),地位、作用、知名度均不高,古籍涉及较少,无音转假借之必要,更无此记载和传说;其二,海岸曲折是常见现象,未有他处以之建名者。若东莱之临朐因于海岸之形,那就是“孤例”。
  典籍记述时间上存异。按马孟龙观点,元狩六年析出了东莱郡临朐侯国。这与《莱州市志》所言“汉高祖四年”东莱郡已有临朐县的记载不符。如果《志》载确切,在元狩六年东莱郡的临朐已经存在80多年了,也就否定了两个临朐的成因是因“王国不辖侯国”的缘故。
  唐人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云:“汉高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宋《太平寰宇记》承袭此说:“汉高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因置东莱郡。”推测今本《莱州市志》所论滥觞于此。王国维在《汉郡考》中对东莱郡的始置时间做过详细考证,用翔实的资料否定了“高帝置”。周振鹤考证,东莱郡乃景帝四年(前153年)所置。
  问题是即使景帝四年置东莱郡,若如《莱州市志》所言,始置时即有临朐,也与元狩六年析出临朐侯国相悖。《续山东考古录》中有“汉青州,东莱郡,治掖县及曲成县、临朐县、当利县、阳乐县、阳石县。”可见,今《志》确有所本。但是,《汉书·地理志》所载的郡县等设置,是汉成帝元延三年的状况。高帝六年立庶长子刘肥为齐王,领七郡73县。经查《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那时的73县未包括两个临朐县。复查得东莱郡初置时有掖、腄、黄、东牟、曲城、当利6县,而非《志》载含临朐的6县。东莱郡最多时多达21县(侯国)。其中“元狩六年,置平度、临朐二侯国”。至公元前十年保留了17个县。
  可见,东莱之临朐既非高帝置,也非景帝置,而是武帝置。而“高帝置”疑为“景帝置”的错讹。类似现象在《汉书》中并不鲜见。
  未注侯国。《汉书》中一般将县和侯国区分,即将侯国标出。但两个临朐均在“县”下,隐约体现存在两个“临朐县”,而非一县一侯国。现实是《汉书·地理志》在后来的传抄中脱漏较多。跟《侯表》对照即能明了。
  清人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专有一篇《侯国考》涉此问题。其中:“琅琊郡:……临朐。淄川懿王子奴,表在东海,志失注。”“东莱郡:……平度。淄川懿王子行,志失注。”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直到清朝,即使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仍然把东莱郡的临朐误为东海之朐县;二是类似失注侯国现象非常普遍,不足以成为“两县”的依据。
  地名雷同引发的猜测。今称东莱郡之临朐故城在朱旺村,齐郡临朐的五井镇也有朱旺村(明代改称大楼村)。难免让人产生齐郡临朐人因谋生等原因,东迁至东莱郡,沿用故土县名的联想。分析起来,有四点理由不支持这种观点。其一,一个县级政权的建立和命名决定于官方,民众自发取名的可能性不大;其二,如果确有联系,移民应以朱旺村及周围居民为主。但此地为山区,是农耕社会的“稳定区域”,也是荒灾之年流民的避难之地,发生集体外移的可能性较小;三是据了解莱州朱旺村是明末四川杨姓人家所立。而且全国多处(如安徽旌德县蔡家桥镇)有朱旺村,应是取“朱门兴旺”之嘉意,佐证二者应无关系。四是王汉卫在《两汉同名县的形成与朝廷的处置方略》一文中总结道:“西汉时期存在的同名县共有56组114个,占西汉1587个县份的7%。在114个同名县中,包括63个县、47个侯国、3个道、1个邑。两县同名的有54组108个,三县同名的有2组6个。……造成侯国与县(道、邑)同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按照西汉的规定,推恩分封的王子侯国要划归汉郡管理,故容易出现两个郡国内两县同名的情况。这主要发生在同名两县所属郡国相邻相近的情况之下。……其二,侯国封地发生变化,迁徙后始封地仍保留为县。”说明在西汉时重名县(侯国)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不涉及移民迁址问题。当然,如果东莱郡临朐故城在石姜村,这种可能性就更不存在了。
  侯国远距离迁徙。如果是因为规制迁徙,临朐侯国为什么要远迁至莱州之地,而不就近迁徙呢?分析当时山东中东部的建制情况,答案就清楚了。元狩二年,齐郡复为王国,根据“王国不辖侯国”的原则,其境内有宜成、龙丘、临朐、平度等4个淄川王子侯国和繁安、被阳2个齐王子侯国需要外迁。外迁考虑就近、郡国中侯国数量等因素。齐国周围有10个郡国。西部平原郡8县11侯国,将宜成侯国就近改隶。西南部济南郡(境域较小)有8县1侯国,繁安、被阳两侯国就近改隶。南部泰山郡9县6侯国。东南为琅邪郡,11县8侯国,将龙丘侯国迁入。齐国之东为淄川国。又东为北海郡,5县7侯国,且有淄川懿王子侯国;再东为胶西国、胶东国。往东就是东莱郡,5县2侯国,将临朐和平度两侯国迁入。由此可见,排除了不能入迁的“国”,能够入迁的“郡”,东莱是较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王国不辖侯国”导致两个临朐同时出现在齐鲁大地的证据充分、结论可信。
  (供稿单位:临朐县政协)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