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44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刘文安丨翠飞王氏村落探源

  翠飞王氏村落探源
  翠飞依山傍水于柳山前孟津河畔,芦苇茂密,夏秋之际,清风拂过,成片的芦苇摇曳生姿,翠绿翻涌,仿若群鸟振翅欲飞,“翠飞”之名由此诞生,充满诗意与浪漫。在这山水画卷中,西翠飞、东翠飞、王家庙、沙埠沟等村落宛如璀璨明珠,承载着王氏家族数百年的迁徙与繁衍历史,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每一个故事都诉说着家族的传承。

  西翠飞:芦苇荡里的千年回响
  西翠飞,旧称翠飞,宛如一颗镶嵌在柳山寨东南 3.2 公里处的翡翠,静卧于孟津河西岸,毗邻柳(山)高(崖)公路东侧。村落呈规整的长方形,南北向的主街恰似村落的脊梁,串起 110 户人家,545 位村民在此安居乐业。828 亩肥沃耕地,宛如大自然馈赠的锦缎,小麦、玉米、地瓜、黄烟、花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50 亩果园更是在丰收时节硕果盈枝,果香四溢。运输、粉碎、面粉加工等工副业的兴起,为村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小学与幼儿园的设立,更是为孩子们搭建起知识的桥梁,守护着村落的未来与希望。
  追溯其历史渊源,西翠飞的故事要从明代说起。明成化年间,王氏先祖在此立村。“翠飞” 之名充满诗意与浪漫。据《王氏族谱》记载,明代洪武初年,王氏一族从山西洪洞踏上迁徙之路,初居柳山之阳,直至四世彬祖,方才择定此地定居。明永乐年间,随着东翠飞立村,为作区分,此地便以方位改称西翠飞,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在西翠飞,还流传着一个神秘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孟津河的深处住着一条善良的青龙。每当西翠飞遭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困苦时,青龙便会施展神通,引来天河之水,浇灌干涸的土地。那清澈的河水奔腾而下,所到之处,干涸的农田重新焕发生机,枯萎的庄稼瞬间恢复了往日的翠绿。百姓们对青龙感恩戴德,每年都会在孟津河边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献上丰盛的祭品,祈求青龙继续庇佑西翠飞风调雨顺。有一年,一场罕见的大旱持续了数月之久,土地干裂,庄稼几近绝收。青龙看着受苦的百姓,心急如焚,它不顾天庭的禁令,频繁施展法力降雨。这一举动引来了天庭的震怒,派下天兵天将捉拿青龙。青龙为了保护西翠飞的百姓,与天兵天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战斗中,青龙身负重伤,但它依然顽强抵抗。最终,青龙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倒在了孟津河中。它的鲜血染红了河水,神奇的是,那些鲜血所到之处,芦苇迅速生长,变得更加茂密翠绿。后来,王氏先祖迁徙至此,看到这如梦如幻的翠绿芦苇随风飞舞的景象,便将此地命名为翠飞。人们都说,是青龙的灵魂守护着这片土地,让西翠飞一直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除了动人传说,西翠飞还留存着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清末年间,时局动荡,一伙流窜的土匪盯上了物产丰饶的西翠飞。他们趁着夜色,手持火把与刀枪闯入村落,烧杀抢掠,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危急时刻,王氏家族的族长振臂一呼,召集村中青壮年男子,利用村落的地形优势,在主街设置路障,手持农具、猎枪与土匪展开激烈对抗。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夜,村民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家园的热爱,成功击退了土匪。这场保卫战不仅彰显了西翠飞村民的团结与英勇,更让村落的防御意识得到极大提升,此后村民们自发组建了护村队,守护家园安宁。
  民国时期,西翠飞迎来了一场文化交融的浪潮。一位云游四方的教书先生路过此地,被西翠飞宁静的氛围和村民的淳朴所打动,决定留下来开设私塾。先生不仅教授孩子们《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典籍,还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知识、新思想。私塾的开设,吸引了周边村落的孩童前来求学,西翠飞一时间书声琅琅,成为当地的文化交流中心。这段历史,不仅为西翠飞培养了一批有学识的人才,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村民的观念,让西翠飞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汲取新的养分。

  东翠飞:东侧而立的姊妹村落
  东翠飞位于柳山寨东南 3.6 公里处,西临孟津河,南与辛山村接壤。村落布局同样呈长方形,十字大街贯穿其中,将 220 户人家、920 位村民紧密相连。1100 亩耕地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黄烟、花生在此茁壮成长,76 亩果园更是丰收的象征。运输、粉条、粮食加工等工副业的发展,让村落充满生机与活力。村内的小学,书声琅琅,为孩子们开启探索世界的大门。
  明永乐年间,王氏一族自柳山前分支而来,在此立村。因地处翠飞(今西翠飞)东侧,便顺理成章地取名东翠飞。自此,东翠飞与西翠飞如姊妹般,共同书写着王氏家族的传奇故事,在岁月的流转中相互守望,共同发展。

  王家庙:三官庙下的岁月沉淀
  王家庙坐落于鄌郚西南 3.5 公里的金山北麓,虽不及前两者规模宏大,却也有着独特的韵味。明万历年间,王氏族人从临朐县翠飞迁徙至此立村,历经岁月变迁,至天启年间,村民们在村东修建了一座三官庙。这座庙宇不仅是村民们精神信仰的寄托,更成为村落的标志性建筑,“王家庙” 之名也由此而来。如今,40 户人家、160 位村民在此生活,200 亩耕地孕育着希望的果实。这里盛产的黄烟与西瓜闻名遐迩,作为著名的 “金山西瓜” 产地之一,每到丰收时节,香甜的西瓜便从这里运往各地。幼儿园与卫生室的设立,为村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与保障,见证着村落的发展与变迁。

  沙埠沟:从凤起官庄到沙埠沟畔
  沙埠沟原名凤起官庄,位于北鄌郚西 1.7 公里处,同样是王氏家族迁徙的见证。清初,王氏先祖自临朐翠飞迁居于此,因村落东南有凤凰山,取祥瑞之意,命名为凤起官庄。后来,因村庄地处沙埠沟畔,便顺应自然,改名为沙埠沟。如今,140 户人家、613 位村民在此繁衍生息,998 亩耕地是他们辛勤耕耘的舞台。自 1985 年以来,新建的 250 亩果园,让村落的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果香。小学与卫生室的存在,满足了村民们的教育与医疗需求,成为村落发展的坚实后盾。
  这些翠飞王氏村落,如同散落的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王氏家族繁衍生息的家园,更是临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家族的精神与文化,等待着更多人去探寻、去品味。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