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69天前
鄌郚史志总编

抗战时期的临朐简易乡村师范

  抗战时期的临朐简易乡村师范
  高乐众 苏晨
  1940年8月,由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十五团团长张鑫文(字品三)主办的临朐简易乡村师范,在辛山村开学。
  日寇入侵临朐后,焚杀掳掠,无恶不作;全县盗匪蜂起,交相为虐。但张品三所统治的第六区(北至高墓子,南至南高庄,东至冯家沟,西至福山村),相对来讲,敌扰亦少。张在军政之余,看到战乱期间,学校停办,便决心建立一处包括初中、初师在内的综合性学校。呈请国民党省政府备案,定名为山东省立临朐简易乡村师范。

  学校概况
  临朐简易乡村师范,初设在辛山村。这是十五团团部和第六区区公所的驻地。曾新建校舍83间,独成一院。当时在财力、物力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实属不易。可是校舍建成后刚使用了一个学期,便被日寇“扫荡”,焚为焦土。于是又选择了西寺后这个偏僻的山村。张品三被沈鸿烈委任为校长。学校的筹建和具体领导,委任张梦桥(名燮文,张鑫文之四弟,退休于台湾基隆高中,后居美国)为总务主任、程俊民为教导主任。此二人办事稳妥积极,一切都搞得井井有条。
  首先要解决的是校舍问题。要新建,已有辛山之鉴,财力也不允许;只好借用民房,逐户动员,颇费说辞。幸寺后人深明大义,对办学极为支持,尽量腾出房屋,无偿相让。在很短时间内,办公室、教室、宿舍,都得到解决,学校筹措就绪。校院设在该村东头一个茧场院内,约有房舍20间,非常简陋。师生住宿散满全村。也就是说寺后村有多大,学校也就多大了。筹措工作就绪后,聘请的教师有程霭堂、程士杰(字俊民)、王鉴堂、张洪法、董良增、王德杰、李道昌(字贯一)、张子封、冯兰臻、徐佑民、张方曾等。
  学校招收了初师两个班,初中一个班(附设初中部)。三年共招收初师、初中5个班,每班16人左右,共有学生230人。学生大部分来自临朐县的杨善、城关、辛寨、冶源、尧山、柳山和昌乐县的高崖、淳于,还有安丘县的少部分。学校的伙房为教师做饭,只为学生烧水。学生自己带饭和咸菜,全是地铺,自带衣被。
  另外,还设有附小一处,四个班。一方面为师范毕业生实习用,另一方面为初中、初师预备生源。附小因教室少,不足用,而又一时得不到解决,便移至上洋河村。每届招收两个班,每班40余人。教务主任是姜洞仙,教师有李友文、张锡三、马美斋、瞿彩兰、刘桂兰等人。

  教学情况
  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理化、史地、音乐、体育、美术、劳作、生物、教育概念等科目。当时因教材难买,由教务处选定教材,借用十五团团部印刷处的石印机,自行印制。
  王鉴堂、张方曾、张子丰、张洪法等教师,在“七七事变”前,都曾在城市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所在地沦入敌手,他们不愿做亡国奴,毅然弃城归乡,隐蔽起来,一是为保持气节,二是躲避敌祸。但他们将教书育人视为自己的天职,所以接到聘书,欣然前来。他们文化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如张方曾是比较有名的数学教师,他教学时语言精炼,解说透彻,全堂无一废辞。如漏听一两句,往往全课模糊。学生再行问难,他则说:“我还是那样讲,你要好好听。”再重讲一遍,学生则疑团冰融。
  文史教师王鉴堂(穆家庄人),博读经史,且能成诵。他教历史课,几乎不用什么教本,即能滔滔不绝地讲下去,使学生犹如坐在和煦的春风中,不知不觉地四十五分钟就过去了。他教语文,更具特点,要求严格,文言文和古诗要全部背诵,弄懂文意。白话文、散文,则要求立意新颖,不落俗套。遣词谨严,不准滥用,一字落纸,掷地有声。他所培养的学生,皆能善文。
  数学教师张洪法(字宪堂),下河村人,大学毕业。抗战后曾在南京大学任教。除教数学,还兼任生物和物理课。
  美术教师开头是王德杰担任,第二学期换为董良增,他的美术作品得过省级奖。
  音乐教师王德杰(女,东双山河村)济南女师毕业,是一位爱国的青年。她擅长各种乐器,口琴、笛子吹得优美动听,风琴弹得特别出色。她除教学生五线谱等音乐基本知识外,还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锄头舞曲》《五月的鲜花》等,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振奋抗日救亡精神。五月的鲜花象征抗日烈士的鲜血,每当唱起“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烈士的鲜血……”“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这些歌词时,便激发起学生的斗志,愿为祖国献身,愿为人民捐躯,愿为抗战牺牲。
  体育教师是十五团团部派来的唐教官,名叫唐兴武。后来又派来了个于教官,名叫于锡恩,专搞军事训练。于教官走后,体育课由李共之担任(后疃村人)。于教官除了教学生体操、篮球、排球和单杠、双杠、木马等动作外,还经常搞军事训练,如手榴弹投掷,紧急集合,快速疏散,夜间拉练等。于教官特别重视军事训练,他对学生说:“学好军事,可以随时到抗日队伍里去,报效祖国。”
  英语教师冯兰臻(西田峪村,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中学任教),后来随着班数的增加又加上董良增任英语课。
  教育概论是程士杰担任(程家庄人,齐鲁大学毕业),擅长教育学。
  地理课是李道昌(后疃村人)担任。他对教材非常熟练,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地图,以增强学生的记忆。
  教师在教学上还是用心的,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对有的学生作业连改数遍,对个别学生还进行当面指导,让学生所学知识,必须弄懂弄通。
  另外,学校还通过出墙报、示范文、出疑题、赛文章、比美术、演讲练习、组织学科研究组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凡当时学校能办到的事都尽力而为。学生尽皆努力学习,他们都觉得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学习机会难得,十分珍惜时间。就连课余时间,也无人取闹,自动切磋钻研,无须督促。甚至深夜亮灯苦读,教师再三制止,方才入睡。

  战乱中坚持上课
  上已言及,校舍是借用民房。三间教室,不足40平方米,既暗又小。一遇天阴,室暗如夜;酷暑时节,闷热难当。教师一节课下来,皆是汗流浃背。冬日严寒,砚笔皆冻,呵气变软,方能书写。更有甚者,每当发现敌机,立即疏散。如遇敌寇“扫荡”,十五团便预先通知学校,组织师生躲避。即是如此环境,如此条件,教学仍是不辍。警报解除,师生立即返校。有时敌扰时间较长,便在树林内、沟壑中不易被敌人发现的地方,照常上课。因为是省立师范,办公费和教师的工资,由省政府发放,但为数寥寥,入不敷用,多数由临朐县六区供给。

  师范停办
  1942年8月(古历七月十九日),日寇采取“合围”战术,目标对准保安十七旅(张品三团,这时是十七旅第二团)。因事先得知情报,学校头天晚上进行疏散,一部分教师和学生误逃到邬家官庄、庞家河一带,恰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内。因众寡悬殊,十七旅全军覆没(张品三为保存实力,不战而退)。在纷乱的逃难中,教师和学生有的牺牲,有的被俘。继而汉奸潘树勋部侵占了六区,骚扰不亚于日寇。这时,临朐简易乡村师范也因此停办。
  临朐简易乡村师范,为期虽短,但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建国后,有些进步的学生,参加了革命工作,干教育的,当干部的,干医生的,各行各业皆有,为祖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注:
  ①此文访问了原校学生高广吉、张树宝、刘瑞庆等退休老师。
  ②因被采访者年老,记忆差,错漏难免,请知情者指正。
  转自临朐县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1996年)。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文史资料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