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名中学生赴台及其遭遇
在赴台的山东人中,有大批中学生。他们当中少数人随父母赴台,绝大多数辗转至广州,然后赴澎湖。
在解放战争中,很多山东学生南下,在南方组建了17所临时学校、联合学校,计有教师、学生30000多人。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留在了大陆,有八所联合中学、临时中学的师生辗转南下,到达广州。
一路上,他们历尽艰难险阻。如济南第一联合中学,最初借住在浙江海宁县长安镇火车站旁边的两个丝厂的厂房、仓库内,1000多师生白天坐着小板凳,手持木板上课;晚上席地而睡;一日两餐,忍饥挨饿。1949年4月27日至28日,他们爬上几辆火车的车顶南下。车顶是弧形的,难以稳坐,他们背对背、手挽手而坐,稍不留神,就从车顶摔下去。车过隧道或电线,马上伏下身去,稍微慢一点,性命就不保。中途停车,他们就急忙跳下来,喝几口稻田或水潭里的脏水解渴。一次中途停车,冉亦文亲眼目睹一个心灰意冷的男生投水潭自杀。她带着两个弟弟,弟弟年幼,饥饿难挨,嚷着要东西吃,先是哀求,后来就号啕大哭①。到了南昌,车中的军人才让他们进车,挤在每节车厢的两头走廊里。赣江大桥被炸,他们等了两天,才乘船过江,然后搭上一辆敞篷火车继续南下,又换乘另一辆运兵的火车到衡阳,再挤上一辆运货的火车,5月25日到达广州。
陶英惠体弱,至28日才与130多名师生爬上一辆火车的车顶。在金华车站,陶英惠饿得四肢无力,站不起来,小叔和一个同学用绳子把她从车顶续下去。一到月台,就又瘫坐地上,小叔和同学架着她到一家饭馆,吃饱后,却无钱付账,将一件又破又脏的夹袄脱下抵账,老板不要,万般无奈,他们让老板先记教育部的账,日后再还。老板无可奈何,只好放他们走人。车到江西上饶,传来前方国共交战的消息,火车又往回开,不久就遇解放军截击,他们只好弃车,徒步逃往福州,崇山峻岭,饥饿,持刀拦路抢劫的山民,可谓九死一生。他们从福州搭登陆艇到厦门,然后乘一艘小船去澎湖。陶英惠回忆云:
下午起航,出了港口没有多远,就看到金门。入夜后,小船曾有两次失去动力,随波飘流,载浮载沉,好像有台风,浪非常大,船在浪
头时,把船顶得高高的,船在浪底时,海水则高高在上,体会到了“沧海之一粟”,人是多么渺小!大家都怕得不得了,很多人在晕船,吐个不停。
像陶英惠这样走水路到澎湖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学生从陆路到达广州。在广州,张敏之、弓英德、王志信等人拜访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兼山东省政府主席秦德纯,要求赴台。经秦德纯与国民党教育部、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振清达成协商,1949年6月20日,国民党教育部颁布《山东烟台联中济南第一、二、三、四、五联中昌潍临中等八校员生安置办法》,其要点是:八所中学师生迁往澎湖;17岁以上男生集体从军,保留学籍;幼年男生及全体女生继续学习。
1949年6月25日,海岱联中搭乘“华孚号”货轮抵达基隆马公港。两个小时后,济南第一、二、三联中及烟台联中四校师生乘“济和轮”抵达马公港。7月7日,济南第四、五联中及昌潍临中师生乘115号登陆艇抵达马公港。
到达澎湖的八校学生人数约8300人,教职员约343余人。
这批学生,按当初的约定,凡17岁以上男生,保留学籍,集体从军。实际上,从军与否并非按年龄,而是按身高划分的。济南第一联合中学学生张文焕回忆:
我们沿澎防部大操场排列成矩形方框,每边各自从行列中选出一个作“标兵”,大家依次相比,与其等高或较高者站一边,较其低矮者站另一边。在选比过程中,鲜少有人了解其意图,老师亦不敢言明。
我这一列选出来的“标兵”,是又瘦又矮的同班同学赵继祖兄,四十军的承办人员把他从列队中拉出来,站定之后宣称:“请大家看清楚这位同学,自认比他高的,请站在我右手边;自认比他矮的,站在我左手边。要注意抬头挺胸,不准弯腰驼背!”
据另一位济南第一联合中学学生赵序珠回忆:“所有男学生按照身体高矮次序排队。凡身高在一百二十公分以下的男生才可以去马公子弟学校读书,我的身高是一百六十五公分,被编入步兵连。”
刘一忠,牟平县滨原乡西潭家泊村人,生于1933年10月26日,烟台联中学生,他回忆1949年7月13日那天的情形说:
7月12日晚饭后各宿舍接到命令,翌晨7时乘船去马公镇集合。上午9时各校初中部男生到要塞司令部的军营司令台前集合,司令官李振清以山东青年大家长的身分作了简单训话,大意是:共产党投靠苏联史大林,背叛并出卖国家民族,他为了爱国并爱护这批山东青年,帮助学生接受军事训练,锻炼体魄,从事反共抗俄,扞卫国家领土,保护人民主权,及消灭共匪的神圣使命……
在换穿军装时,有位大胆的同学大声发言喊出:“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与司令官的协议是让学校来澎湖复校。17岁以上的同学受军训,16岁以下的同学继续读书,现在还不足16岁,按规定不够当兵的年龄……”李振清命令他不准扰乱军心,司令台前几个手持步枪(上着刺刀)的武装官兵围上来,要将发言的学生拉出去,在他挣扎着还要继续发言时,身旁两边的卫兵即遵命用刺刀刺向他的雨臂及两腿,在鲜血淋漓的恐怖情况下被架走了。
此时操场四周荷枪实弹的军队都将枪口对准手无寸铁的学生。在枪、刀的淫威下,这些14、15岁的初中学生即被迫穿上军装,十人一班,百人一连的跟着在旁守候的班、排、连长们步入军营,被编为第40军39师(师长韩凤仪)116团(团长王道隆)。刘教授当时被编在第三营(营长周纪忠)机枪连(连长侯师汤)第一排的第三班。这场血淋淋的编兵经过,却被当时的《中央日报》及军报,用大标题刊登为《山东流亡学生在澎湖集体志愿从军》。
学生们无休止的苦难从此开始了。经过数月打骂、体罚和酷刑杀害的军事训练后,即被派驻到各地海岸防线,修筑碉堡、挖掘壕沟和扩修公路等苦工,每周7天,每天10小时以上。约有三年多不准接触书本,也没有报纸看。当时一个二等兵一月的军饷只有三元五角台币。这三元五角钱也很难拿到手,有时连部要扣钱买碗、筷、菜盆及炊具;营部要扣钱统一做白粗布汗衫;团部和师部要扣钱铸造铝制的头盔等。总之他们层层都在挖空心思让小兵们囊空如洗。
这个事件被称为“七一三惨案”。在40军官兵的淫威下,约有7000学生被编为“青年教导总队教导团”。山东寿光县人、黄埔军校十期毕业生韩斌任团长,半天军训,半天学习,不久即编入陆军第40军第39师115、116团及澎湖防卫司令部特务营、通讯营等。有些十五六岁、身体稍壮的学生也被强迫入伍,引起师生的强烈不满。澎湖防卫司令部以“妨碍建军”之罪名逮捕了仗义执言的烟台联合中学校长张敏之等100多名师生。1949年12月11日,张敏之、烟台联合中学第二分校校长邹鉴和刘永祥、谭茂基、明同乐、张世能、王光耀6名学生被以“中共嫌犯”之罪名处决。还有一批学生被枪毙、活埋或“抛锚”(装进麻袋,扔入大海)。
少年男生及全体女生1300余人继续学习。关于学校名称,各校校长提议“山东联合中学”,遭到否决,最后定名为“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原国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徐轶千兼任校长,不久徐轶千因病辞职,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李振清兼任校长;原济南第三联中校长王志信为副校长,负责实际校务。学生编为高中、初中、师范等若干班,暂借马公国民学校部分教室居住、上课。师生生活极为艰难,仅能勉强维持最低生活。青黄不接之际,只得向军方借粮度日。借驻的马公国民学校拥挤不堪,在王志信等人的争取下,于马公岛之火烧坪--俗称“红毛城”,建造了26间教室、10间办公室及厨房、厕所等。1951年4月,师生搬入新建成的校舍。
“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地处海岛,生活艰难,交通不便。在山东宁阳人、代校长苑觉非及山东同乡的奔走呼吁下,1952年夏,在彰化县员林镇兴建新校。1953年2月12日,全校迁至新校,改名为“教育部特设员林实验中学”。7月31日,苑觉非因病辞职,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系的山东成武县东田庄人、原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秘书长杨展云接任校长。第二年,学校改名为“台湾省立员林实验中学”。
“台湾省立员林实验中学”师范部学生数百人,毕业以后被分派各县市小学任教。在澎湖从军的学生,退伍后复学,近千人入“台湾省立员林实验中学”师范部或花莲师范学校学习,毕业以后也被分派各县市小学任教。他们当中一部分进修深造,转任中学或大学教师。他们对台湾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这批学生中,还涌现出一批政界、军界名人及专家学者。
陈祖华主编:《山东人在台湾·乡野篇》,财团法人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第118页。
杜芳:《一个流亡学生的回忆》,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182-215页。
冉亦文:《回首来路时,常怀感恩心》,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119-156页。
陶英惠:《我的流亡学生岁月》,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157—176页。
陈祖华主编《山东人在台湾·乡野篇》云赴台的山东籍学生8300人(见该书第351页,财团法人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文教基金会1999年版)。傅维宁《山东联合中学师生澎湖冤案始末》一文(朱西宁主编:《山东人在台湾·文学篇》附录三,财团法人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文教基金会1997年版,第335—347页),亦云8300人。马忠诚《山东流亡学生奋斗史》说8个学校共有8000余人(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267—271页)。杜芳《一个流亡学生的回忆》(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182—215页)说8个学校的学生7000余人。王文燮、李桢林主编《山东人在台湾·军事篇》云到达澎湖的学生7000余人,教职员343人;又云从军的学生7000余人,进入“澎湖防卫司令部子弟学校”学习的学生1400余人(见该书第58页,财团法人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文教基金会1998年版)。综合各种数据,八校学生约8300余人。
张文焕:《进入电讯班前后》,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564—577页。
赵序珠:《实中的上课铃声曾在澎湖响起》,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600—612页。
第六章运河移民、黄河移民、赴台湾及其他
张玉法、井敏珠主编:《山东人在台湾·教育篇》,财团法人吉星福张振芳伉俪文教基金会1998年版,第339—340页。
王世畴:《澎防部子弟学校的一段空白史实》,载陶英惠、张玉法主编:《山东流亡学生史》,台湾山东文献社2004年版,第516—520页。
表43八所联合中学、临时中学名称及校长表
校名校长
济南第一联合中学刘泽民
济南第二联合中学陈震
济南第三联合中学王志信
济南第四联合中学弓英德
济南第五联合中学毛仪庭
昌潍临时中学杜仁山
烟台临时中学张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