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5-01-26 15:34
鄌郚史志总编

李佳梅丨肖家河回箢子

  萧家河回箢子
  李佳梅
  昌乐县红河镇西南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萧家河村,村庄北高南低,北面为丘陵,沿丘陵横亘着县级文物保护工程萧家河渡槽,南侧盘旋着蜿蜒曲折的九曲河,西侧与鄌郚镇泊庄村相邻,东侧一南北向公路通至红河镇,村庄就建在这个背岭面水的山坡上,从风水局上看可以说是“前朱雀,后玄武”,是上好的居住环境。村名是 “萧家河村”还是“肖家河村”。从资料查询得知这是“萧”、“肖”的混淆,主要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的第二批简化汉字中,曾将“萧”简化为“肖”,后来国务院明令废止了,但影响仍在,加之人们习惯将“萧”写成“肖”来得方便,以及中小学教学中未加区别和媒体、出版物的疏忽,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致使“萧”逐渐转变为“肖”了。从村里的村名石碑、村里标志物、村史等看,应是“萧家河”而不是“肖家河”。据记载,“萧家河,曾用名西萧家庄。清康熙年间,开挖九曲河后,更名萧家河。”
  萧家河的鸭蛋
  “萧家河回箢子,不是鸭蛋就是蒜瓣子”这句佳话远近闻名,源于萧家河地势低矮的地理环境。历史上萧家河村有三个湾,村东的芦苇湾、村西的老龙湾、村南的南湾。九曲河在流经村庄时,绕村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大弯,流经南湾,注入东湾,溢水汇入东北侧的红河,老龙湾沿村西侧入九曲河。水源充足,大量生长的水生植物芦苇、香蒲、水草为鱼虾河蟹提供充沛饵料,形成鱼虾成群、蟹丰螺足的环境。鸭子属于杂食性水禽,比较喜欢觅食小鱼、小虾、螺等腥味食物及浮游生物,对这些食物具有特殊的消化力,进食后能提高产蛋量。九曲河为鸭子提供了优质的食源,鸭子可在河里自由觅食,追逐嬉戏。鸭蛋经腌制、煮熟后,蛋皮绿色,蛋白洁白凝炼,蛋黄味道鲜美,质地沙糯,一切开便有黄油流出,蛋黄一层一层的,由浅至深,越往蛋心越红,中间无硬心,咸味适中,是上等食用佳品。喜欢分享的萧家河人,在来此串门亲戚的箢子里回馈鸭蛋,便有了上述佳话。听村里老人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村里戳地见水,掘地一丈就可见井水涌出。但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一度成为干枯之地。近些年,尤其是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雨水丰盈,这里渐渐恢复了往日水源充沛的景象。几年前冬季,我回老家,在村东的泥湾里,看到树林里,落叶铺地,树干萧条,倦卧乌鸦,不时鸣叫,村中老屋静默,只有这水湾里的鹅鸭成群,相互嬉戏,逐鱼捉虾,悠闲自得,好不自在。漫步九曲河小桥,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萧家河的蒜瓣子
  萧家河盛产大蒜和小蒜,蒜味辛辣浓郁,蒜瓣色泽白腻,结合紧密,蒜泥粘度大,这些特点多年来一直被人称颂。萧家河大蒜分为红皮或者是白皮大蒜,一般在秋季种小麦的季节播种。冬季前,大蒜出苗,在漫长的冬季里,经过风雪润泽锤炼,来年三月返青,在接下来的时间,尽情享受阳光充足的照射,花芽蒜瓣急速分化。三四月份的时候相对较旱,为了能让土壤湿度达到土壤相对湿度 40%≤90%之间,村里引进滴灌技术,先后投资4万元铺设专业滴灌设备7.5万米,自然加人工干预,达到最佳的生长环境,由此才能催秧催薹快长。采薹前要控制水分的供应,采薹后蒜头膨大期应提供充足的水分,以促进蒜头膨大生长。大蒜收获前应控制水分供应,以提高质量和耐贮性,促进蒜头老熟。合作社蒜农们经过多年传承研发,总结探索出了良种、良方、良肥、生物农药等10余种科学种植方法,采用无人机喷洒农药、专业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多种先进管护技术,并邀请红河镇农技部门技术人员开展现场指导,才得以种植出产量丰富而又闻名的大蒜。萧家河小蒜,又叫马牙子蒜,因其形如马牙而得此雅称。一般年后三月份播种,六月份收获,相比大蒜,小蒜更加口感绵润,味道醇厚,特别是腌着吃口感辛辣、清香带甜,深受百姓喜欢。近些年,有人用蜂蜜腌制马牙子蒜,以提高免疫力、降低胆固醇。在同等气候条件下,邻村种植的蒜,要么是气蒜,只有皮没有蒜瓣;要么是独头蒜,母蒜不能及时分化成蒜瓣。经专家分析萧家河村的土质为黑色黏土带沙,这种土里长出来的蒜,产量高、品质好。2021年,萧家河村结合村庄产业实际,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开展“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直接流转、土地调换等方式,先后流转连片土地400多亩,参股户数140多户,大力发展粮食规模化种植,特别是大量种植大蒜和小蒜,把老祖宗留下的好产业又重新在新时代农民手中“活起来”。萧家河村 “保底+分红+务工”的多元化收入渠道,成功实现了从穷到富、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前些天,朋友在微信发图,说他们单位团购了萧家河的大蒜,对大蒜口感赞不绝口。我忍俊不禁地回复“萧家河名声远扬,大蒜飘香溢四海”。
  萧家河的渡槽
  萧家河渡槽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始建于1976年11月,1981年11月全面竣工,历时5年,属于高崖水库东干渠的一部分。萧家河渡槽的全长为1535米,共有85孔,单孔跨度为10-30米,最高处离地面19米。该渡槽承力体系采用石材砌筑,石拱券托槽,槽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为矩形,高1.2米,宽2.8米,设计流量为4立方米/秒,总工程量达到2.35万立方米,总投资为90万元。萧家河渡槽不仅是一项灌溉输水工程,也用于排洪、排沙等。当时工程指挥部是县里从各村人员临时抽调的,施工人员也都是附近各村的农民。那时农民不像现在可以四处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当年农活接近尾声,指挥部就通知辖区内各村委组织农民去这里施工劳作。一块块几百公斤的大型石块都是他们从山上开挖、打磨、运输、搬运,肩扛手抬到工地上,然后再一块块纯手工砌筑而成。在那个交通运输不像现在这么便利的条件下,每一步都是他们用脚丈量出来的。每一块石头,也都是他们从山上用木制独轮推车,一路汗水推到工地上。我作为一名多年的工程从业者,每当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抚摸渡槽砌石上人工雕琢凿刻的纹理,深感劳动者的艰辛和不易。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得到的报酬就是挣工分,工分可以兑换口粮和布票。农民来工地的口粮也是自己从家里捎带的,一块辣疙瘩咸菜,几个窝窝头或者是煎饼就是一顿饭。几度夕阳红,渡槽依旧在。43年过去了,修筑渡槽的农民早已是垂暮之年,老将不再。这座水利工程也已失去了它的水利工程价值,但它巍峨的身影,雄伟的轮廓,宛如一道沧桑的彩虹镶嵌在萧家河的沃野绿田。曾经在渡槽下休憩玩耍的儿童也已容颜苍老,但记住的乡恩却始终没变,根在,脉就在。渡槽成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灭的记忆。2018年,萧家河渡槽被列入县文物保护建筑物,成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辛勤付出的重要载体。
  萧家河的人文
  萧家河村西北侧山岭上有一座不知什么年代的冢子,据村里老人讲古代有一个叫王焕的大将军在征战过程中发现此地风水极好,去世后便长眠于此。多年前被盗墓者洗劫一空,也就无从考究这个冢子的真相。传言,经常有人来跪拜这位德才双馨的大将军。村东南原有一小庙,依水而建,据传香火很盛,周边村民常常在此地许愿祈福,后因在特殊年代被毁。冢子、小庙这些村里的遗迹虽说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口口相传的传说,依旧在村民广泛流传着。村里许多家庭都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优良家风,村民十分重视教育,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即使生活再艰难,面临再大的经济压力,他们也千方百计支持孩子上学。深厚的教育传统,绵长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在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书香村"。据统计,萧家河村是一个长居不到1000人口的村庄,却先后走出了上百名本科生、几十名硕士生和十几名博士生,有的甚至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各地。近年来,为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村委积极争取政府补贴,动员村民和村外游子捐款,多方筹集资金,将村里的泥泞路新铺成水泥路。原来村内空闲地也改造成一个现代休闲广场,广场周边四季见绿,花期绵延;广场东侧小亭绿廊,设有法制宣传栏;北侧为影壁宣传墙,每期有不同的宣传词,中间有两张乒乓球台,供村民练习运动;南侧入口处,矗立着国旗、党徽雕塑。户户通水泥路,家家有自来水,家家户户进行了厕所改造,这些惠民举措,凝聚了民心,汇聚了民力,赢得了信赖,这就是新时代新农村振兴发展的缩影。村里的鲜蒜、鸭蛋销往各地,村民也得到了回报,村委及时把福利回馈给村民。老人在重阳节有福利待遇,村里70岁以上或者是丧失劳动能力人的享有特殊照顾,入股的土地有分红。吃着萧家河的鸭蛋,腌着萧家河的蒜,讲述着冢子的传说,追忆着萧家河渡槽的历史,村民们坐在广场上,拉着闲呱,欣赏着挥汗如雨的乒乓球健将,陶醉在广场舞的旋律里。新时代的农民真是越活越精彩!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昌乐文史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