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刘文安 [楼主] 发表于:2024-12-27 15:03
鄌郚史志总编

蔡保生丨麓台怀古

  麓台怀古
  蔡保生
  浮烟山,是潍坊境内离城区不远的一座文化历史名山。山上树木葱郁,崖涧幽深,文化底蕴丰厚。南部放飞场上纸鸢竞放,西边符山水库烟波浩荡,北面瞰海岩下沟壑纵横,东面麓台之上文运昌盛。
  麓台村,就在浮烟山东北麓半山腰的一个村落,现在已经延伸到山脚下了。麓台村是潍坊村名最古的村落之一,依浮烟山东坡而建,环境清幽。据《潍县志稿》载,唐代就有“北海县麓台乡”这个名字。显而易见,麓台村是据麓台而得名。
  图片
  麓台村的村碑或是麓台的标志碑就在村子的东北角、进村路口的北边。而与麓台碑并排在一起的,是明朝潍县县令邢国玺所撰写的邢国玺诗碑,内容已经漫漶不清。还有一碑,是潍县革会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所立的“汉公孙弘墓”碑。由此碑向南会看到一处高埠,上面青草满坡,松柏苍劲。这便是麓台。西汉公孙弘曾在麓台攻读诗书直至四十岁,六十岁任博士,七十七岁做丞相,封平寿候。
  《寰宇记》云:州西二十里,高二丈三尺,是弘墓也;墓后有泉,号曰补生泉。乾隆潍县志载:在县西南符山之东北角有台。《九域志》云公孙弘读书处。唐武后时《王义和造桥记》云:汉公孙弘墓,即今第二区麓台。据《元修贞观记碑》载:有台拔出,名曰麓台,台上有台殿巍然,其来旧矣。
  现在看麓台,已经没了旧时麓台的形象,不再巍峨高大。台上苍柏依旧,枝干苍劲,纹理盘旋而上,树根似龙爪有力,看似无生命之干,却枝叶茂盛。麓台东西长,南北短,东南西面坡缓,而北部陡峭,看来北面的坡地,很可能也是原麓台的一部分。
  麓台有着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故历代文人墨客都驻足于此,流连于此。据前面邢国玺诗碑载,“乙卯夏五月,胡卓明进士邀饮邑西南郊之麓台。台之上旧有修贞观,环有碧山,下有清泉,谷容窅邃,林木蓊蘙,为潍之佳境焉。偶拈四韵以识其胜。四载尘劳吏,于今游麓台。俗颜何处涤,胜地此中开。……出郭不属武,蓊丛别有天。……桑麻带鸡犬,山水特风烟。……一令虽云俗,双凫此亦仙。”当时的一县之尊,在伏案劳累之余,也会到麓台来涤荡心情。观桑麻之野,闻鸡犬之声,观山水之景。把酒对饮于麓台,几成神仙。
  明万历名宦刘廷锡《夜饮麓台》曰:“草树萧森古台外,崔嵬正与西山对。公孙牧豕杂樵渔,海岸云深雨滂沛。台上读书夜未央,松风谡谡闻天籁。逢时作相位平津,人去台空月还在。”同样是饮酒于麓台,虽然也是台碧草绿树森,但好像夜有点深了,天有些冷了,目光触及远处的西山,以及移目上眺看到的明月,再遥想当年的平津侯,心境有些许凄凉,毕竟是人去台空了。
  在麓台的南坡上,还有一块石碑,是元代状元张起岩诗《麓台秋月》,诗云:“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时光渐远,我们由明到了元。在元时,麓台在月光下依然明静清幽,未及麓台便能听到燕太子琅琅的读书之声。
  麓台秋月,是老潍县八景之一,可见景色之美。当时台下还有七泉,各潴有清塘。可以想象当年麓台之上,绿树青草,房舍毗连,云雾缭绕,月辉印台。台下泉水淙淙,如珠如玑,麓台倒映,云走池面,月潜水底。“七泉潴聚麓台影;八月清秋夜景生”。
  古麓台的另一名胜,便是麓台书院了。
  麓台书院位于潍坊浮烟山东北麓,由明代兵部、刑部尚书刘应节建,就建在麓台附近,已毁于清朝末年。刘应节,明代潍县刘家庄子村人,老家距麓台不远,明嘉靖二十六年中进士,累官兵部、刑部尚书,年老归息家园。曾亲自在书院讲课,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求学,对浮烟山和潍县的文风繁衍起了开端作用。麓台书院是潍坊最早的书院之一,书院建立后,麓台一带便成为明清潍坊地区文化教育中心。
  乾隆年间,麓台书院就读人数越来越多,昌乐籍进士阎循观倡议扩大书院,建成南屋十间,东屋三间,可容百余人就读。不久,进士韩梦周也辞官前来,在此讲学二十七年之久,当时改称程符书院。其时,莱州、滨州、莒县等地的文人学子皆慕名前来求学,朝廷也曾派出学使。在这里,曾有大量的儒学之士攻读、授课,如阎循观、韩梦周、刘以贵等,还有从这里走出去的陈官俊等,都是饱学之士。
  不管是汉丞相公孙弘,还是燕太子慕容超,据传都在此读过书。由此可见,麓台自古就建有专供人读书的“乡校”或书院。
  麓台部分尚存,而古书院早已无踪,但麓台上的读书声并未远去。现在浮烟山脚下,一座座学校正在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学子聚集山下,习孔孟之礼仪,承千年之文运。
搜索更多相关文章:潍坊文学
回复 引用 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