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善良、文雅有味道的人,一个对生活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人,一个有良知有警醒有责任的人。写作,能自我愉悦,也能愉悦他人,更能让世界变得灵性和丰富。
【昌乐作家专栏】
文学专栏定制:sinoat@163.com
|
到不了的从前 回得去的老家
作者:吴瑞萍
我对乡村的记忆,是和童年连在一起的。
那时的天空,明亮爽朗。那时的感情,简单醇厚。黄烟地里干活时依然有仰望白云的欢喜,背倚大门等待父母回家时还有数着繁星的甜蜜,冬日清晨艰难爬出被窝时总有喝着热粥的关切。
不过,记忆中的乡村老家,父亲的腰早已弯成了九十度,母亲的泪总会在我们开学时眼眶里打转。那时的我们,一心想要摆脱闭塞、落后的村庄。那时的我们,绝不曾想到跳出农门后还会有返乡进村的愿望。
而今,伴着记者这份职业,我成了乡村的常客。尤其是小时的邻村庵上湖,这个刚刚荣获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的全国文明村,已然成为乡村逆袭的典范,而山坳中的响水崖子村也已打造出了另一种老家韵味。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乡愁泛滥,也许回归是为了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但更大的动因,是因为它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及它能为我们的未来提供的更多机遇。若老家一成未变,即便再多的情怀,怕是此老家也并非多数人的梦中老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听闻骑行俱乐部领略最美乡村的“乡村骑迹”活动,着实觉得戳中了内心,想想能跟随这支无比拉风的队伍去乡村感受轮下风景,实在是比那些还躺在愿望清单上的壮游计划更让人心潮澎湃。
8月14日,天气阴转多云,尤其适合骑行。早上五点,我们便到了集合地,一大群骑行爱好者已整装待发。这里面不但有53岁的骑行“老鸟”,也有13岁的骑行“小盆友”。在组织者王京山看来,他们追寻的,不单是乡愁,而是一种更环保、更生态、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沿五图街道响水崖子村途经大解召千亩桃园,最终到达终点庵上湖,是他们这次选择的路线,不仅因为这条线路沿途有转弯起伏适合骑行,更因为这里极具“乡村老家”的气质。花海、桃园、古居、菜地、小溪……只要置身其中,便会流连忘返。
果然,路途有人欣赏风景,忘了来时的目的;有人抵达目的地后,才安心欣赏风景。一个多小时的骑行,抵达庵上湖。这里,林阴小道上树木森森清风徐徐野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篱笆田畦里保存着传统的农耕作业和本真的农业理想,葡萄沟层层叠叠的葡萄架下小桥流水绿意茵茵,民俗馆里祖辈相依千年的老物件儿勾起模糊的过往,瓜果藤廊下恋人依偎、孩童嬉戏、农人披着夕阳余晖踏上回家的路,还有基地里那些被青草喂养的小动物在栏子里撒着欢儿。
而距离泥土越近,越能感觉到食材的鲜美。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董文琦,一直想为孩子觅得安全鲜美的食材,也想找到能听得蛙声蝉鸣的“后花园”,在这里,她的欣喜油然而生。骑行6年的教师刘增杰,已把无数个闲暇的周末,安顿在了乡村,如今,带着13岁的孩子,老家的韵味让父子俩倍感亲切。已骑行2万公里的李文振,坚持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在他看来,这趟有着醉人景色的行程与其说是骑行,不如说是旅程。而在女孩梅子的眼里,以竖起的大拇指为前景的葡萄园、绽放在路边的一朵野黄花、古居边上的几束绿竹……以独特视角呈现的乡村之美很快刷爆朋友圈。
这场“乡村骑迹”,在趣味横生的采摘活动中落下帷幕。但骑友群里,至今还有不少骑友在晒当天活动的图片:“意犹未尽,期待下次回归。”
实际,承载城市差异、承载泥土根脉、承载故土乡愁,这些“老家”的意义还在于“村庄新生,村业壮大”。而乡村的价值、尊严、自信,才正是我们回归老家的最大诱因和初衷。
如今的这些“老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还都在村口,等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