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必定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善良、文雅有味道的人,一个对生活有更多思考和体验的人,一个有良知有警醒有责任的人。写作,能自我愉悦,也能愉悦他人,更能让世界变得灵性和丰富。
【昌乐作家专栏】
文学专栏定制:sinoat@163.com
|
故地重新
作者:王那东
孩提的梦影瑰丽、迷惘,宛然巧媳妇绣一幅清雅山水画,素朴而灵秀。隔山的纪家屯,便是临朐县外婆家,我幼年的影像,着实胜似山川绮丽、风光旖旎的‘家园’ 。山庄东西两侧,各有一溪清流,潺潺水响,四季悦耳。两岸芦花,杨柳成行,遮天蔽日,鸟语花香。环村 岭原相间,高低林荫。一过芒种,立夏鸣蝉连天的音响,直疑翻山倒海似的气势。村南的土帝庙里,偶然一瞥,圣神赫鬼,睚眦举擂,大呈此处人杰地灵出类拔萃的恶煞威严。
然而,唯心的夙愿却未能替代科学的现实。岁月流逝,资源流失。待我濒临弱冠之年,此地东西两河惊然断流,岭原果木伐尽,连村头的荷塘也干涸荒废。农人依恃耕种玉米、小麦维持生计。跟随和谐盛世,桃源免赋大势,衣食倒也无忧;而举世轰轰烈烈,日新月异,经济繁荣,今非昔比。诱惑得多少青壮年,风风火火,奔走四方,奋勉创业。唯到收获、年节,故地回归,邂逅旧貌新颜。待到平素,又是人去庐空。村里大抵只剩老幼残疾,吃紧农耕。俚语道:‘上阵还是父子兵’ 。村庄老少分离,青壮离散,闪得舅父,多年如一的村书记也孤雁单行,有翅难展。眼见得园林荡尽,水土流失,青壮四散,只恃老幼残疾农耕为生,纵便是温饱知足,而蒸蒸日上的举世繁荣,岂不也是乡邻父老应有的前景?舅父 也曾过山,到昌乐县西村找我父亲,苦诉衷肠。看看一山之隔,天渊之别;姻缘连带,连头也不敢昂首大气似的。但父亲总还是以酒相敬,好事多磨。
其实,西村亦非一日之功。父亲任支书,二十余年来,崎岖坎坷,风里爬雨里滚,洒热血,几近抛头颅。自父亲大学毕业,分配到企业工作。历险倒闭,壮志‘下海’ ,回归故乡,恒心自谋职业。村民见他鸿才远谋,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然而现实村庄正值穷山僻壤,资源枯竭境地。村庄东西同样各有一条历史传流的小溪,而连年眼睁睁就一遭干枯了。两岸洁白的沙滩也变成了干裂荒漠,就连沙色蚂蚱也不翼而飞。村周三岭一原,光秃秃的,一棵树木无有。单在坟前唯有一株常青松,居然也枯萎干死了。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袭着农耕。可也窝头米粥,长年累月,四季循环。只是个个姑娘们大起来,皆盼远走高飞,脱离乡井了事;而个个小伙,苦等到三十许岁,庆幸好歹结亲成家。长年寒心,四方姑娘不受媒劝,硬是相不中该村的沙道土路。
说干就干,父亲乘着年轻有为,雷厉风行,召唤村民同心协力,改天换地,纳新国土资源。首当其冲,在东西两河,闸起两座水库。众人拥戴;却也有疑义:长流水都没够鱼喝; 滴水无有,闸河何用?然而老天再旱,久久必雨,四时四处,雨水截流,水库惊然渐满。两座水库,鬼使神差,居然上下通起水脉,更新长流细水。尤嘉波光粼粼的水面,涟漪荡漾,喜得全村门户豢鹅养鸭。白天放养,晚来洗澡;与日富足,欢天喜地!良田灌溉,逐联丰年。首先各户发展半自动压水井,次第发展自来水泵,直至全程自来水。接连 ‘棚原果岭’ ,平原毗连蔬菜大棚,岭地全改果园绿荫。河岸路边,分植乔木。卫星拍照 ——居然只见林荫,找不到村庄了。只要多了钱,村民同样少了‘土老帽’ 。连年更建太阳能,风车电,再生场,玳瑁塘,宝石村。伴随省电力进村,同时盖起集超市、图书室、俱乐部为一体的19层居民楼。居民出入,一色电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家家有电脑、电动车或小轿车。年轻人频频从五湖四海返乡;最喜的是,全村姑娘大都志愿本村嫁,极少数的出阁留洋。而四方姑娘,争嫁该村,仅请媒妁,即付5000元劳务费,事成还再加倍。难得舅家表妹来到我家(物色),我迎她同上电梯。看她娇媚而料峭的韵致,我不敢正视她了。她也羞涩涩的;我想,人的变化是无止境的,倘不是近亲无缘,我情愿心照不宣。更闻中国著名作家浩然,曾在昌乐西村驻扎,长年代支书身份,体验过生活。垂老重返昌乐第二故乡,再度探访。居然,他也认不出新西村的模样了。唯有惊喜道:今非昔比,难以想象。
父亲与舅父,对影浅酌,商榷一桩互利双赢的口头合同,双方回各县村委通过,我方借给你方99万元修筑两河水库,确保水土资源,起步改天换地。你方出50人工帮我方营造五星级旅游宾馆;工薪达99万元为止。舅父亲身体验,两村隔一山,两县一国, 睦邻友好,实地取经,斗志昂扬。深信祖国人民,共进小康。
昌乐特师附属聋哑学校 七年级 王那东
指导教师: 逄赧赧
|
|